地震子波极性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2.1.4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2.1.1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
地震子波:
激发 接收
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个 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滤波作 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高频成分受 其影响最大,而低频成分受其影响小,因 此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 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 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
X
式中
X(t)为地震子波,
R(t)为反射系数时间序列。
反射系数:(ρ2v2- ρ1v1)/ (ρ2v2+ρ1v1)
子波
反射系数 合成记录
反射地震记录的形成
(2)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绕射积分模型
• 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及克希
霍夫绕射积分理论的广义绕射的 思想,认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 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 射界面S,而S可以看作有许多小 面积△S组成,每个这样的小面积 都可以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绕射 体),从新震源出发的一系列球面 子波(绕射子波)向四面八方传 播,地面接收点P接收的地震反射 记录是S面上所有绕射子波叠加的 结果。
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
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值点。 周期: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时间间隔。 持续时间:初始振动到终止振动所持续的时间 相位数:在持续时间内波峰或波谷的个数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 的最大位移量 视周期:相邻两波峰(或波 谷)间的时间间隔 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 值点。 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 值点。
A反射子波=A入射子波×R 因反射系数不仅有大小,还有正负。因此可以说反射界面是有 正负“极性”之分的。从而反射子波随界面性质也具有了“极性”
反射子波的极性
地震资料极性判别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_吴俊刚

只是旁瓣的能量较强,可以利用零相位子波地震资
料极性的判别方法,但工作中应使用视极性的概念。
地震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地震资料
对于零相位地震剖面极性的判别方法主要有:
进行零相位化处理,这是因为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
合成记录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
最小相位子波小,能量主要集中在较小的时间范围 录制作过程中,地震子波极性是已知的,分别作出
图 3 合成地震记录 Fig. 3 Synthetic seismogram
极性,应统计工区内多口井的合成记录的子波极性, 通过大多数井来判别地震资料极性。该方法的缺点 是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工区内钻井多少的限制, 在钻井较少的区域应用时应予以慎重。
“单双轨”判别法: 一个正反射系数( 如基岩面、 火成岩层顶面等) 对应波峰,在地震剖面上呈一个 “单轨”反射,或负反射系数界面( 如油页岩或气层 顶面) 对应波谷,在地震剖面呈“双轨状”反射,那么 此剖面是正极性剖面。反之,如果一个正反射系数 界面对应波 谷,在 地 震 剖 面 上 呈“双 轨 状 ”反 射,或 负反射系数界面对应波峰,则该剖面为负极性剖面。 图 4 为渤海某油田的一口钻井,该井在井深2 230 m 处钻遇厚达 120 m 的古生界的地层,其上覆地层为 新生界东营组,通过本井 VSP 资料标定表明,古生 界顶界面是一正反射系数界面,在地震反射特征上 为一“单轨”反射特征,由此可以判定此反射界面为 正极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 VSP 资料对比法、正演模型 法等[4]来判断地震资料的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法和单双轨判别法较为实用。需要 说明的是从井旁地震道提取子波只能改善合成记录 与实际记录的相似程度,有利于储层的准确标定,并 不能用于判断地震资料的实际记录极性状态。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极性判断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极性判断首先,规定:一、1975年第42届SEG年会中规定:野外记录统一标准为——初至波向下起跳、记录数值是负的,称为SEG“正常记录”。
二、地震子波的极性:零相位地震子波主瓣向右跳为正极性,向左跳为负极性。
三、地震剖面的极性:在零相位地震剖面上,如果是一个较大反射系数且相对孤立的地层界面,正反射系数界面对应波峰,负反射系数对应波谷,这种剖面被称为正极性剖面;与其相反的被称为负极性剖面。
四、对于非零相位地震剖面使用视极性的概念,即视正极性、视负极性。
五、地震勘探的正反射和负反射:上覆为疏介质、下覆为密介质,反射系数为正,反之为负。
其次,方法:一、声波合成地震记录法1、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井位越多越可靠)2、确定井与地震剖面的关系:(1)正极性相关好;(2)负极性相关好;(3)正负极性都好或都不好3、去掉不定性的无效井(井深太小、正负极性与地震剖面相关性太差或都较好,按有效井的多数确定剖面极性二、单轨、双轨剖面判别法正极性剖面上:典型的正反射系数界面表现为单轴强峰,如基岩顶面、火成岩顶面;而典型的负反射系数界面表现为双轨强峰,如大套油页岩顶面。
如果发现典型的“单轨强峰”且有井通过的剖面,可追查该井在强峰对应深度典型反射系数的类型。
三、提取子波判别法对所分析的地震剖面提取一个子波,以子波的波形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
四、合成地震记录反求平均速度法在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波组对比确认后,在地震剖面与合成地震记录上分别读取多对时间与深度值,分别计算出平均速度,进一步拟合成平均速度曲线,将正负极性合成地震记录分别求取的平均速度曲线与综合速度曲线进行比较,与综合速度最接近的平均速度曲线所代表的极性即是此剖面的极性。
五、模型判别法例如:对于围岩为泥岩的透镜状砂岩体,其顶界面由低速到高速是正反射系数界面,在正极性剖面上该界面为波峰,在负极性剖面上位波谷,底界与其相反。
所以透镜状砂岩体在正极性剖面上顶部呈单轨上凸反射特征,而负极性剖面上,砂岩底部呈单轨下凹反射特征。
子波的零相位,最小相位,混合相位

子波的零相位,最小相位,混合相位子波是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激发的复杂波形,在地震勘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地震勘探中,子波的信息可以用来了解地下结构,进行地震处理和解释。
子波有三种形式:零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和混合相位子波。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子波的特点和应用。
首先是零相位子波。
零相位子波又称为纯实信号,它的相位谱是一个常数,即各个频率分量的相位都是零。
这意味着零相位子波是非带通的,其频谱范围是从直流到无限大。
零相位子波是地震波的极限情况,一般在理论分析中使用。
它具有宽频带、短时间的特点,可以用来表示瞬态信号。
最小相位子波是一种具有最小相位谱的子波。
最小相位谱指的是在给定幅度谱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最小相位谱的子波。
最小相位子波具有狭窄的频带、宽延迟和长时间的特点,可以用来近似地表示地震记录中的真实地震波形。
最小相位子波是地震记录的有效信号。
混合相位子波是介于零相位子波和最小相位子波之间的一种子波形式。
混合相位子波的相位谱介于零相位子波和最小相位子波的相位谱之间。
混合相位子波既有零相位子波的宽频带特性,又有最小相位子波的稳定性。
因此,混合相位子波在地震勘探中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处理和解释。
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混合相位子波叠加,可以提高地震信息的分辨率和解释能力。
在地震勘探中,选择合适的子波形式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非常重要。
零相位子波可以用来分析地下结构的反射特性,最小相位子波可以用来近似地还原地震记录中的原始地震波形,混合相位子波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可以提高地震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子波的特点和应用,我们需要对子波的频谱、振幅、相位进行分析。
在频域上,子波的频谱决定了子波的带宽,即频率范围;在时域上,子波的振幅和相位决定了子波的波形。
通过分析子波的频谱、振幅和相位,我们可以把子波应用到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中。
子波的零相位、最小相位和混合相位是地震波形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零相位子波是理论分析的基础,最小相位子波可以近似地还原地震记录中的地震波形,混合相位子波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地震波及其传播

柱面波,在一定条件下,地震勘探中往往认为波面为平 面。
波前以外的质点还没有开始振动, 波尾以内的质点已经停止振动,只有 波前与波尾之间的质点正处于不同强 度的振动状态,这个区间称为振动带。
波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路径叫 做射线(波线)。
周期振动的频谱
一个复杂的周期振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频率 与振幅的振动,并且这种关系是唯一的。
一般用振幅谱和相位谱可以表示一个复杂的周期 振动。振幅谱表示分振动的振幅与频率的关系,记为 A(ω),相位谱表示分振动的相位与频率的关系,记 为φ(ω),只有同时应用振幅谱和相位谱,才能确定 已知的周期振动。
地震波是一种非周期振动。
u t
非周期振动图
A f
频谱图Biblioteka 地震波的频谱4)波前和射线
某一时刻空间所有 刚刚开始振动的点构成 的曲面,称为该时刻的 波前(波阵面)。
所有刚刚停止振动 的点构成的曲面,称为 该时刻的波尾(波后)。
s2
s1
v 震源 0
v1 v2
波面—等相面:介质中所有同时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
波数:波长的倒数,k 传播速度:v
v f f
A
λ
T
k
x
u( x)
u( x)
x
t2时刻波剖面
t1时刻波剖面
x
地面
振动是一点的运动,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即介质整体 的运动。 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无关。 波速有限是波动的必要条件。 波动伴随能量传播。 频率、周期、振幅、波长、速度、视速度、视波长
射线和波前是互相垂直的。
与物理学中的几何光学相类似,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 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采用波前、 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如反射定律、 透射定律、斯奈尔定律、费马原理、惠更斯原理等),因 此称作几何地震学。
极性

正反射系数、 、 正反射系数、初至下跳、 初至下跳 磁带为负 波谷为正 处理剖面正常极性显示
零相位资料
极性示意图
有关标准对极性的规定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规范》中关于极性的规定: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规范》中关于极性的规定:
年度开工前或每次改变大线、检波器和仪器输入电路时, 年度开工前或每次改变大线、检波器和仪器输入电路时,必须采用炸 药激发,检查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极性(包括仪器、 药激发,检查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极性(包括仪器、地震有关标准对 极性的规定电缆、检波器串),并将极性记录记带, ),并将极性记录记带 极性的规定电缆、检波器串),并将极性记录记带,磁带上的能量初 至应为负值。 至应为负值。 经计算机显示,要求初至下跳,宽行打印初至样值是一负值。 经计算机显示,要求初至下跳,宽行打印初至样值是一负值。
有关极性的约定
SEG极性标准: SEG极性标准: 极性标准
1、对炸药震源,当爆炸压缩开始时初至下跳,产生一负数,图形显示下 对炸药震源,当爆炸压缩开始时初至下跳,产生一负数, 跳(即初至相当正反射系数,处理剖面正常极性显示为波谷); 即初至相当正反射系数,处理剖面正常极性显示为波谷); 对零相位子波,正反射系数由波峰中心表示。 2、对零相位子波,正反射系数由波峰中心表示。
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如果不注意子波的极性(即 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如果不注意子波的极性( 极性 相位),那么可能把阻抗计算反了,在九十年代初期, ),那么可能把阻抗计算反了 相位),那么可能把阻抗计算反了,在九十年代初期, 曾发生过这种事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 曾发生过这种事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才引起我们 的注意,可是目前还有许多解释员, 的注意,可是目前还有许多解释员,只简单的用零相位 雷克子波做合成记录,然后用这个子波进行反演,这种 雷克子波做合成记录,然后用这个子波进行反演, 做法是不对的,有可能把高速与低速层做反了, 做法是不对的,有可能把高速与低速层做反了,那么地 震反演的结果就全错了,因此, 震反演的结果就全错了,因此,子波的相位是至关重要 的!
地震资料极性判别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 瑞 雪 ( 辽河油田勘探 开发研究 院海洋勘探研究所, 辽宁盘锦 1 2 4 0 1 0 ) 【 摘 要】 石 油勘探 技术的快速发展 , 使 得石油 开采 水平得到快速提 升, 随着 高科技信 息技 术的不 断推 广和运 用, 储层地 震属性预测技 术取得 了一 定成 效, 大大提 高了储层预测 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对 于促进 油气开采 工作 正常进行具 有重要 意义。 本 文对地震 资料 极性判 别的方法进行介 绍, 提 出地震 资料 极性 判别技 术在 储层预 测 中的 实际应 用, 促 进我 国储层 预测技 术水 平不 断提 高。
2地震资料极性 判别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实际应用
与之相对 应的反射系数界面的地震波子波 , 以确定子波的极 性 , 从 便于 油气 开采正常进行 。 而判别地震剖面的极性 ; 最后根据相关标记和地震剖面的相 关特征 3结 语 进行综合分析 , 以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 , 保证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和 根据上述对地 震资料极 睦判别方法的介绍, 可以知道地震剖面 可靠性 。 ( 3 ) 单双轨剖面判 别法 。 在地 震剖面 中, 正极性 剖面的特点
是, 正反射系数对应的波峰 叫做单轨反射 , 如基岩面和火成岩层顶 面等 ; 负反射 系数 界面对应 的波谷 叫做双 轨反 射 , 如油页岩和气层 顶面等。 如果剖面 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相反 , 那么这个地震剖面是 负 极性剖面。 因此 , 在实 践过程 中, 发现 单双轨情 况时 , 根据反射系数 和井的具体情况来判别剖 面的极性 , 从而确 定地震 资料 的极性 。 ( 4 ) 模型判别法 。 在进行钻井勘探 的过程 中, 遇到透镜状砂岩 体时, 正反 射系数 的界面是 以岩 体顶界面 由低速到高速来确定 的, 当出现波峰 情况 , 则为正极性剖面 ; 反之 , 则为负极性剖 面。 因此, 在实际预测过 程中 , 透镜状砂岩体的顶部 出现单轨上 凸的现象时 , 判别为正极性 剖面 ; 砂岩底部出现单轨 下凹情况时, 判别为负极性剖面。 在地震资 极性 的判 别需要综合运 用不 同方法 , 进行 多次极性 判别 , 才能提高 判别 结果 的准 确性 和可靠性 。 在储层预测 中, 运用地震资料极性判 别技术 , 要先对地 震资料的极性进行 判别, 然后 结合 储层地震属性 预测技术 , 避免 对其它生 产工作 造成 影响 , 最终达到提 高预 测结 果 有效性的 目的 , 促进油气开 采工作正常进行 。
地震极性判断(地震剖面原理)

17/80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未做滤波的正常剖面,同相轴形态清楚,
18/80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高频滤波剖面,同相轴形态变胖,分辨率降低
19/80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低频滤波剖面,同相轴形态变细,分辨率提高,同相轴形态不能分辨
20/80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21/80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频率为18HZ时,地下断裂的显示效果(最好)
正反射系数 界面为单轨
正反射系数 界面为双轨
15/80
二、地震剖面极性判断
对不同时段地震剖面提取子波,均为正极性地震子波。
500~1000ms 1000~3000ms
3)、提取地震子波判别法
3000~7000ms
16/80
汇 报 提 纲
一、地震剖面子波相位 二、地震剖面极性判断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四、地震波形的应用
技术交流
地震剖面极性判断(地震剖面原理)
1/80
汇 报 提 纲
一、地震剖面子波相位 二、地震剖面极性判断 三、地震波频率的应用 四、地震波形的应用
2/80
一、地震剖面子波相位
零相位子波 最小相位子波
1)、地震子波类型
最大相位子波
混合相位子波
3/80
一、地震剖面子波相位
2)、实际地震子波
4/80
4、 对于非零相位地震剖面使用视极性的概念, 即视正极性、 视负极性; 5、 对于处理资料的极性,最终要标明
8/80
二、地震剖面极性判断
正极性
1、极性的规定
负极性
9/80
二、地震剖面极性判断
2、极性的判断方法
1)、声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法
地震子波名词解释

地震子波名词解释
地震子波是指在地震波中存在的一些特定类型的波形,它们是地震波通过不同的传播介质和路径所形成的。
地震子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Rayleigh波和Love波)等。
1. 纵波(P波):纵波是一种沿着地震波传播方向上颤动的波动,它使岩石在传播路径上以压缩和扩张的方式振动。
2. 横波(S波):横波是一种在垂直于地震波传播方向上颤动
的波动,它使岩石在传播路径上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3. 面波:面波是一种沿着地表或地下界面传播的波动,它同时具有纵波和横波的特点。
面波主要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4. Rayleigh波:Rayleigh波是一种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
振动轨迹呈现出向前旋转的椭圆形。
它具有明显的滚动和向后运动的特点,是地震波中能量传播最远的一种波动。
5. Love波:Love波是一种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振动轨
迹呈现出向前旋转的椭圆形。
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振
幅较小,以横向振动为主,传播速度较快。
jason反演 第三讲 子波及其极性 100403

子波时窗选择: 在估算子波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范围(时 窗),地震数据中的子波在纵向上其振幅和相位都会 发生变化(子波是空变的),因此,如果子波参与反 演处理,则应选择短时窗(1000ms或更短);时窗长 度应为子波长度的3-4倍。
子波长度:
子波应该有足够的长度,这样可以使子波的能量削弱到零,我们不希望在子波的边 缘处有尖锐的切除现象,因为可能有褶积人工痕迹,也可在子波谱中产生边界效应。频 率低的数据需要长的子波,一般情况下,我们更想让子波的长度越短越好,典型的长度 范围在60-128ms之间。 子波简单化:因为两个主要原因我们追求一个简单的子波: 1、处理的结果导致子波趋向简单化,除震源子波外,所有处理过程最少做过一次反褶 积处理,反复多次反褶积,我们希望简单些。 2、我们追求一个简单、可信的地质模型,该模型能用于油气勘探,在子波估算中,有 一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第二个、三个旁瓣的存在,用户不喜欢在子波导致的第二个、 三个旁瓣获得的地质目标上钻探。 子波带宽:频率成分应与地震数据的频率完全一致,如果子波的频率超过高信噪比数据 的频率范围,则子波看起来很杂乱。 子波相位:因为所有因素,我们希望相位随频率有一个简单变化,这些扰乱相位的因素 (检波器、记录、处理)有平滑频率响应的能力,当子波太长时,相位就会反复无常, 与噪声相位响应相似,当子波比较长时,杂乱的相位就会在高频部分产生,再向低频部 分传播,因此,在有用的频宽内,不允许有反复无常相位出现。
几种判断子波极性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数据的极性):
a) 海上资料 ; b)如果工区地层有煤层沉积 ; c)如果工区地层有碳酸盐岩沉积; d)制作合成记录时,要兼顾浅、中深层的反射同相轴,然后用零相位子波 和负180度子波分别做两个合成记录,经过仔细对比;
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

第一节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地震反射波的极性是正还是负,它直接影响到反演波阻抗后,速度变高还是变低,因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但是这个很简单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争论清楚。
按理说,问题是再简单不过的,即:SEG格式规定,初至波起跳向下,记录数值是负的,此称“正常记录”。
那末,这种记录作波阻抗时,应该把极性反过来。
但在实际中,往往不反过来,反而能在解释中与地层对得更好。
奇哉!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复杂。
仔细思考起来,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1)地震子波是混合相位的,包括可控震源的子波,也因为大地的吸收作用,回到地面的子波已变成混合相位。
它的第一个向下跳的波谷很小,而跟着来的波峰及波谷很大。
请读者参看图72。
注意该图72的子波起跳是朝上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对问题的分析。
脉冲反褶积及预测反褶积都假设子波是最小相位,而当子波是混合相位时,反褶积后子波的波形向前压缩得不够好。
因而随着原始子波形态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白噪系数的不同,反褶积后的子波有时波峰最大,有时波谷最大,见图72中我已用+-符号标出。
并且最大值并不在起跳的位置上,而有不同程度的延迟,见图72(注意该图子波的起跳朝上)。
以SEG规定的正常极性记录为例(起跳朝下),如果反褶积作得效果较好,那么第一个起跳波谷可能还是小于后面的第一波峰。
这时候,整个记录看起来似乎是“正极性”的。
如果反褶积用了较大的自噪系数,或者子波的相位谱离开零相位较远,那末,反褶积后可能以第二波谷为最强,剖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负极性”的。
(2)如果叠后加作预测反褶积或谱白化,则频谱成分又起了变化,波形又明显变瘦,视周期变小。
加上最后还要采用时变滤波,滤波门的不同又会造成子波波形的进一步变化。
因此,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子波波形,有时两个相位可变成三个相位。
剖面形态也可以各不相同,“视极性”也就各异。
这样一说,是否天下大乱了呢?是的!的确有些乱套。
有一个搞解释的人拿着两张不同流程的剖面给我看:一条剖面上T g波是两个相位,中间波谷最强。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极性判别技术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极性判别技术简介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为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极性判别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段,用于识别地震记录中的正负相位。
一、极性判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记录是利用地震仪器在地表或井下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振动周期等信息。
地震记录中的正负相位可以用来判断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从而帮助解释地下结构及地震事件的发生机理。
极性判别技术基于以下基本原理:地震波传播路径在地下结构中会受到反射、折射和散射的影响,当地震波从地下结构中传播至地表或井口时,受到了多次反射和折射,形成一系列到达地面的地震记录。
根据绕射波和直射波的爆发时刻和振幅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地震波传播路径的正负相位,从而确定地震源的位置和地下结构的特征。
二、极性判别技术的主要方法极性判别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直观判断法:需要考虑地震记录中的振幅变化规律、振动周期、震源位置等因素,通过人眼观察和分析地震记录的特征,判断正负相位。
这是一种直观的方法,但是受到观察者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
2. 波峰波谷交替法:通过计算地震记录中相邻的波峰和波谷的相对位置,判断正负相位。
如果相邻波峰之间的波谷位置较高,则为正相位;如果相邻波峰之间的波谷位置较低,则为负相位。
这种方法通过数值计算来判断正负相位,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3. 互相关方法:通过计算地震记录之间的互相对比及相关性,判断正负相位。
互相关方法能够考虑到地震记录之间的相位差异,从而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
4. 极性滤波法:将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处理,将正相位和负相位的地震波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
三、极性判别技术的应用极性判别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地震学家确定地震源的位置和能量释放方式,进而推断地下的构造和岩石性质。
地震资料子波、极性与相位

没有子波时的子波处理:
各种各样的统计性反褶积方法
利用声波测井数据提取地震子波 工作流程
同一剖面段不同深度统计的子波特征不同,子波是时变的
井下不同 深度记录 的直达波 波形基本 保持不变
当这个子 波在地层 中传播时, 由于地层 吸收衰减, 子波发生 了变化, 据此我们 可以进行
地层滤 波模拟
子波频 率误差 对子波 处理效 果影响
零相位子波,线性相位谱
线性相位谱,零相位子波 负的斜率,时移向正的方向移动 斜率越大,时移越大
线性相位谱,零相位子波 正的斜率,时移向负的方向移动 斜率越大,时移越大
混合相位子波,常相位谱
零相位子波,常相位移动,常相位谱,混合相位子波 常相位移1800,子波反向 常相位移为 00 和 3600,子波一样
道反演要求道上的正值对应正的反射系数
反演时,正值反演结果是速度增加,对应正的反射系数,因 此反演之前要作极性检查,确定是否为正极性,否则要作极 性处理
二、相位和子波相位特性图解
零相位子波,零相位谱 零相位子波,线性相位谱 混合相位子波,常相位谱 混合相位子波,常相位谱 + 线性相位谱
零相位子波,零相位谱
数据处理目标是使子波成为冲激函数,但由于S/N和原 始记录带宽,实际只能得到频带有限的子波 处理常用两种子波:带通子波和 Ricker(雷克)子波
带通子波由通带范围内各个频率谐波合成,每个谐波长度
无限,在相当长时间段内不能相互抵消,是旁瓣形状复 杂的基本原因
脉冲反褶积后进行带通滤波,理论上子波就成为带通滤 波器的因子
层位标定制作合成记录,用理论雷克子波,其合成记录可视 为正极性状态,可邦助判断记录的极性状态 从井旁实际记录中提取子波,可改善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的 相似程度,有利于标定准确,但不能用于判断实际记录的极 性状态 用合成记录进行层位标定,不仅要注意子波特性的确定,而 且要注重反射系数序列的可靠性:
波阻抗反演基本原理及Jason反演软件介绍

Ro ck tra ce
Velmod
Wa ve let s
Environment Plus Earthmodel
Statmod
r go La
Functionmod Jason 的重要特点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地震信息(测井,测试,地 质)的引入,由地震数据推演的油气藏参数模型的分辨率和细节会得到不 断的改善。用户可根据需要由Jason 的模块构建自己的研究流程。
四、Jason6.2平台反演模块的构成
Invermod
Inv r ert a ce
Ro ck tr
Velmod (速度建模)
ac e
Velmod
Wa ve let s
Environment Plus Earthmodel
Statmod
o arg L
在地质框架模型的控制下,用地震迭加 速度建立三维速度模型。适用于无井,少井 或速度横向变化大的研究项目。 • 建立三维速度模型(无井)或提高速度模 型的精度(少井或速度横向变化大) • 压力预测。 时深转换,深时转换。 • 提供阻抗的低频模型。
Rocktrace (弹性反演)
Velmod
Wa ve let s
Environment Plus Earthmodel
rgo La
基于模型的 测井属性反演
地质统计随机模 拟与随机反演
道积分 LandMark
G-LOG VELOG PIVT SEISLOG DELOG RM(GeoQuest) Paradigm(叠前) Strata Jason
ISIS Jason
SLIM BCI(宽带约束反演) 广义逆波阻抗反演 PARM Strata Jason(InverMod)
利用相位扫描方法判定地震剖面极性

利用相位扫描方法判定地震剖面极性贺佩;曾庆才;黄家强;姜仁;陈胜;郭晓龙;王秀姣;杨亚迪【摘要】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基础,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后续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判断地震剖面对应子波的极性,合成记录标定才会准确,因此,地震资料极性的判断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采用正极性子波和负极性子波分别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然后对比二者与地震道的对应关系这种常规的判断地震资料极性的方法很难判别地震剖面的极性.笔者以苏里格气田地震剖面极性判定为例,根据相位扫描原理,通过正演模拟以及公式推导表明:地震剖面的相位与相位校正量互为相反数.在实际资料分析中,利用相位扫描方法,对比井阻抗与井旁道反演的相对阻抗,得到相位校正量进而得到地震剖面的相位,帮助判断地震剖面的极性,该方法直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操作与推广性.【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8(042)004【总页数】7页(P759-765)【关键词】地震剖面极性;地震剖面相位;相位校正量;相位扫描【作者】贺佩;曾庆才;黄家强;姜仁;陈胜;郭晓龙;王秀姣;杨亚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0 引言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基础,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后续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可以说标定差之毫厘,解释则缪之千里[1-2]。
由于不能认知地震剖面的极性而导致将二者(子波和地震剖面)极性相反标定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