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04228b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4.png)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
(众笑)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
那么,《道士塔》呢?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
哪个说法比较妥帖?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
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
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
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
(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生6:哲理散文。
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
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生6:这个不要紧。
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
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
那就听你的!师:好。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
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
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
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
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9aa24499ec3d5bbfc0a743a.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生2:考。
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
“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2:不行。
“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
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
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
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
(众生笑)师:哪一个男人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此问妙极。
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8a344d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a.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项脊轩志》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7901a773186bceb19e8bbf2.png)
《项脊轩志》教案过程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自由诵读)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
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
(一生读)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
(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
而当他修葺之后。
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
“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
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
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
“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
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
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
然而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
亦多可悲”,那么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呢请诵读第二到第五小节。
(生齐读) 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生:母亲,祖母,妻子。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59b46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c.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4.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5.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项脊轩志》的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提供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感表达。
《项脊轩志》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 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de23cc9caaedd3382c4d315.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分钟后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生:我找了两处可喜之事,一喜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总结为“花木增胜”,花木等一些植物可以增加项脊轩的生机,使得归有光可以安心在这里读书。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ea0e47d4431b90d6d85c722.png)
“圣陶杯”《项脊轩志》——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文言字词句的初步硫通。
2.以“言”探“情”,分析舍蓄语句背后的情感,体会归有光文字“不事雕饰而情辞并得”的特点。
3.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目标,和学生一起感知作者生命中的人与事对其文字养成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教学重点】1.通过讨论“‘我’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探知归有光精神世界的根源。
2.对比归有光十九岁与三十几岁的文字变化,探讨人生阅历对作家文字及人格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句、反问句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一些看似家常的人物语言,探究作者选材的原因【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赏析与课堂讨论结合2.以“男性一女性一自我”“十九岁一三十几一后来”为双重线索研读文章。
3.以教师问题为课堂引导,以学生自主赏析、研讨为课堂主体,以课后阅读为课堂延伸。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我生命中的男性”为话题导入二、“他们”给了“我”——荣耀,使命,梦想赏析下面三个句子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总结: “我”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我”的、是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三、“她们”给了“我——关怀,期待、温情课堂讨论:请你任选下面三个问题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婆婆有很多关于我母亲的记亿,为什么她常常念叨这一句呢?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我们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我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总结: “我”生命中的女性们,给“我”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让“我”在寂寞书斋中能坚守梦想,也是“我”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97eaa32a8114431b90dd89f.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请两位学生上来做一件简单的事,那老师抽学号吧,44号和47号,(学生上台后)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生(1):(写)张政梁生(2):(写)竺语嫣师字写得端正,你们的名字取得更有含义!“梁”是“栋梁”的“梁”,说明父亲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成为国之栋梁,家之光荣。
语嫣,包含的是对女儿的祝愿。
那么这几个字中比较难写的是哪一个?生(齐答):嫣师:同学们,被称为“明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还有一个更难写的字。
(学生齐答:“爨”。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一下。
(生写,一开始写错了,经下面的同学指点,改正)师:好的,下次不能写错了。
大家看这个字的构造,下面用材火烧,上面项个蒸笼,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就是灶头师:对。
“爨”就是“灶头”,那么再注意前面的那个字——“异爨”是什么意思?(板书“异爨”)生(齐答):分灶头,分家师:对了,就是分家,那么在中国重视孝的国家中,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怎么说分就分了呢?大家在文中找一下归家分家后的特征。
体现在哪里?生:在第三自然段师我们请一位学生把这些特征来读一读?生(3)读:先是,庭中……墙往往而是。
师:好。
那具体的变化在哪儿?生(齐答):门多了,墙多了,师:很好,这两多说明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
那还有其他变化吗?(板书“兄第隔膜”于“异爨”后,用破折号连接)生(4):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师:东犬西吠是何义?生(4):东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师:只有东家的狗会叫?生(齐答):西家的狗看到东家的人也会教,哦,这是互文。
师:回答正确,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呢?生(5):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休假。
(生笑)师:如果老师到你们家中家访,我是不太乐意从你们的厨房进来的,你们的厅堂也不至于让鸡开会吧?中国这样一个重礼的国家,何以出现此等怪事?生(5):说明分家后隔膜越来越深了师:是啊,这种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6fecace2af90242a995e5d1.png)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明代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板书)二、检查预习师:学习之前,看看你们预习的怎样?1读准字音2检查词语三、整体把握师:通过预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明确:“项”脖颈也,“脊”脊梁也。
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
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
师:请你们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
生:围绕项脊轩的几度兴废,追忆日常琐事,寄托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怀念之情。
师:文章哪部分重点表达出了这种怀念之情?生:(齐)2—5小节师:第一小节呢?生:项脊轩修葺前后的的样子。
师:也就是说,课文的第一小节重点是绘景,后面2—5小节重点是写情。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后半部分,我们来“赏情”。
(板书)四、细读文本,品味赏析(一)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部分,其余同学思考这一部分讲了哪些情感?(板书:情↗是什么)生读。
师:读的很流畅。
但感情不足,用声音在读,但没有用自己的心来表达。
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如果预感到学生读不好这几段文字,则不必安排单人的诵读。
耽误时间,又没效果。
可百度,看看有没有好的朗读音频。
诵读的价值,在于营造教学意境氛围。
】(好的)生:写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感情。
师:概括得很简洁。
板书: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师:下面请两位同学能够真正带着自己的理解帮我们读一读回忆母亲和祖母的这两段文字。
其余同学讨论思考:这些文字有没有触动到你?为什么触动到了你?板书:情↘如何写(二)组织学生讨论生:我觉得母亲的温情脉脉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温婉、慈爱与贤良。
师追问:你觉得作者用什么方法让你感受到了这种温婉与慈爱?生:应该是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吧。
比如说“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等。
师:把那种既担心孩子饥寒又生怕惊醒了孩子所以小心翼翼试探了好几次终于忍不住轻轻扣上门扉的形象宛在眼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942ed65581b6bd97e19ea11.png)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选取生活小事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情感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师生的共同探讨、共同诵读、共同赏析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浓浓深情,塑造学生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已故居亲人的深情眷恋。
教学难点:诵读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讨论法。
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上课铃响)教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教师:同学们好!班长:请坐下。
(学生坐下)教师:在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取材生活琐事却别有情志,开拓了写家庭生活琐事进入散文的新境界,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评价说,他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他外别无他人,可见评价之高。
这位散文家就是归有光,他的散文为什么能受到如此的赞誉呢?他的文章到底有何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教师板书课题),去感受这位散文大家的美文风采。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品析文中典型的细节,品读文中深情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课本第110页,看课文《项脊轩志》。
经过预习,我们知道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人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诵读全文并思考文章借项脊轩叙了哪些事,写了哪些思念的人。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4分钟,自由讨论2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文中写了哪些事?生1:文章写了一些发生在项脊轩中的事,在第一段中主要写项脊轩的修葺及在项脊轩中读书的情景,在第三段中主要写了中有关母亲祖母的事,在第四段中主要写了作者夫妻婚后生活。
教师:文中写了哪些思念的人?生2:文章写了作者三个思念的人,就是作者的母亲、祖母和妻子。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cbd09fb0066f5335b81213c.png)
课堂艺术摘要:本文通过教授《项脊轩志》实录展示,引导学生达到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达到“事细而情深”的艺术效果的教学目标,重点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体味作者深层次的悲痛之情。
关键词: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情深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脉。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曾给予这篇散文以极高的评价:“余读归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探讨在《项脊轩志》中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达到“事细而情深”的艺术效果的。
我们一起先来温习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找找在这篇散文中能够提领全文内容和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项脊轩志》是作者分两个时期写的。
前一部分是第1~4自然段写于18岁,后一部分是第5~6自然段写于31岁后。
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归有光少年读书生活的点点滴滴。
“多可喜,亦多可悲。
”他说:“我居住在项脊轩这里,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悲伤的事情。
”师:请问“喜”从何来?作者因何事而喜?请在文中找出相关文字、细节说明。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和“珊珊可爱”。
师:18岁时归有光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更是憧憬。
“百年老屋,尘泥渗漏,雨泽下注”,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一个“借”字能看出我们的主人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生:“借”字说明他物质生活虽然不丰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富足。
师:这里何处见“喜”?生:与妻子共度的读书时光,体现出夫妻两人生活和睦、幸福。
妻子也很尊重丈夫并为丈夫感到自豪。
这是婚姻之乐。
师:课文中提到“亦多可悲”,作者因何事而悲?请一位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文字来概括。
生:①分家;②思母;③思大母;④思妻。
师:归纳得好,那么文中有哪些文字、细节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悲伤之情?生: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f7c6b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3.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司马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2)领悟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修辞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9ee83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8.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用法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义;(3)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2)学习作者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项脊轩志》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3.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项脊轩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重点分析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6.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3. 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5aebbeeaf1ffc4fff47ac19.png)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1.尊重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本(投影)“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请同学说说这段话在讲什么?同学们,这段话谁写的呢?(投影)“项脊生曰”。
(学生回答,明确)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前面这段话选入教材时被删除了,还原回去就在原文第三段之后。
同学们继续思考,在这个删除段中,归有光联想到哪两个人?(学生回答,明确)蜀清与孔明,他们两人之间有什么共性吗?归有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蜀清守丹穴孔明居陇中有光处败屋昧昧一隅─功成名就我想,大家一定看出来了,归有光写这一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归有光抒发自己目下虽处败屋,目下虽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向蜀清与孔明那样,功成名就,为国所用。
此时的归有光大胆而又高调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2.遵循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本味悲 - 诸父异爨同学们,删除部分和前三段是文章的正文,是作者 18 岁时写的。
原文的后两段被我们称为“补记”,是作者 35 岁左右所写的。
那么首先我们看看前三段的正文在写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明确)项脊轩的兴废;家庭的变迁;对母亲、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对,文章中流露感情的那句话是“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是什么让作者觉得悲伤呢?(投影)“庭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作者这段描述 ,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学生个别回答,明确)分崩离析、混乱不堪、家道中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象?(学生回答)“诸父异爨”。
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这个“爨”字。
(出示“爨”图片)“爨”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96ec0f228ea81c759f57814.png)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 学生利用早读、自习,通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基础知识,说出文章大意。
2. 标记出不确定的读音和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
【学习目标】1. 学生通过听讲和启发,解决词句上的疑难。
2. 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文章由喜到悲的情感脉络和作者喜、悲的原因。
3. 学生能够从作者记叙的日常生活小事中概括出作者琐碎、平淡的语言风格。
4. 学生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物是人非、三世变迁的感慨。
5. 学生能够勾画并批注文中渗透在人物、场面和景物描写之中的细节描写,能够使用文中在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的细节描写描述身边发生的故事。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物是人非、三世变迁的感慨。
难点:勾画出文中渗透在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的细节描写。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播放视频:斯琴高娃朗诵贾平凹《写给母亲》。
文贵情真,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板书]。
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读,品一品其中的真味。
二、解决词句疑难这篇文章到现在还有没有不确定的读音和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没有的话,老师说几个检查一下。
预设:(1)不确定的读音:“前辟四窗”中“辟”读pi四声。
开发建设。
“以当南日”中的“当”读dang一声。
面对着。
“象牙笏”中的“笏”读hu四声。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2)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第二段第三行中“凡再变矣”中的“再”讲成“再次”,有点讲不通。
上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理上了墙。
那么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是“两次”的意思。
(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c0a9c16f83c4bb4cf7ecd166.png)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 “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生2:考。
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
“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2:不行。
“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
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
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
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
(众生笑)师:哪一个男人?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此问妙极。
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 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文言字词句的初步硫通。
2.以“言”探“情”,分析舍蓄语句背后的情感,体会归有光文字“不事雕饰而情辞并得”的特点。
3.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目标,和学生一起感知作者生命中的人与事对其文字养成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教学重点】1.通过讨论“‘我’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探知归有光精神世界的根源。
2.对比归有光十九岁与三十几岁的文字变化,探讨人生阅历对作家文字及人格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句、反问句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一些看似家常的人物语言,探究作者选材的原因【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赏析与课堂讨论结合2.以“男性一女性一自我”“十九岁一三十几一后来”为双重线索研读文章。
3.以教师问题为课堂引导,以学生自主赏析、研讨为课堂主体,以课后阅读为课堂延伸。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我生命中的男性”为话题导入二、“他们”给了“我”——荣耀,使命,梦想赏析下面三个句子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总结: “我”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我”的、是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三、“她们”给了“我——关怀,期待、温情课堂讨论:请你任选下面三个问题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婆婆有很多关于我母亲的记亿,为什么她常常念叨这一句呢?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我们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我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总结: “我”生命中的女性们,给“我”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让“我”在寂寞书斋中能坚守梦想,也是“我”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
四、项脊轩给了“我”——精神的庇护之地,思念的寄托之所1.赏析作者十九岁时描写项脊轩的句子2.思考: 三十几岁时,作者补记的结尾有怎样的变化?总结: 项脊轩是“我”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的承载,它记录了“我”的成长与变化。
19岁时的归有光,多才多情,有理想有抱负,笔触细密,情感外露:;30几岁的归有光,对人生的看法、对文字的审美创造都发生了变化,文字变得更清明、含蓄、内敛,具有更加动人心扉的艺术魅力。
五、生命与文化,是一条河流1.生命是一条河流祖先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
这些人来了又走了,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的生命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后来他八次会试不第,六十岁始中进士;后来他读书讲学,有过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后来他关心民生与社会,不仅写过《水利论》,也写过《论御倭书》;后来他始终对底层女性怀有悲悯之心,曾为了家乡一个弱女子被害一事,奔走呼号,伸张正义……这些“后来”,都呼应了那些“曾经”。
’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个大文学家,他是怎么一步步长成的。
2,文化是一条河流课堂补充两个故事:袁宏道读徐文长——“是何相识之晚也!”徐文长读归有光——“今之欧阳子也!”总结: 文化也是一条河流,归有光。
徐渭、袁宏道,这些人来过又走了,但他们在我们的文化里留下了永远的印记。
删掉其中任何一个名字,我们的文学都可能不是今天的样子。
这也许就是今天我们依然在阅读经典的意义。
六、课后荐读文章:《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整本书阅读:《项脊之光一一归震川传》板书设计项脊轩志日有光十九岁: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三十几岁:庭有枇杷树,亭亭如盖后来:……《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做一个很小的游戏哦,在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是什么字呀?——“口”,我在上面再加一小横是什么字?——这一“横”就是我口中说出的话,所以这个字其实就是汉字里最早的——“曰”,很好啊。
我们这一辈子会遇见很多人,他们和我们说过很多话,当时听来只道是寻常,但是过后想起来,却发现那些话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明代的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字叫做《项脊轩志》。
(板书)“志”是——“记”的意思,“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房,作者虽然以此为名,但是我想你们读过了都有这样一个发现,就是文章的大部分文字其实是在怀人的。
他怀念了自己的——妈妈,奶奶,妻子,所以就有人说,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写“我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于是我有一个疑问哦,我的生命中就从来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人吗?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来读文章的第一个句子。
师:项脊轩,一二——生:朗读: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PPT)师:有人说,“旧“,久也,是说这房子已经很有——年代感了,好,下面能印证这个年代感吗?生: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好,什么是“阁子”呢?它是一个表示建筑的名词,我们在很多古典小说里读到关于建筑的名称是非常的复杂的,比如说有正房,厢房,照房,耳房。
名称越是复杂,那个房子越——大,越——气派,越——体面。
我们再来看这个句子,“旧南阁子也”,从时间上,从空间上,都在说,我们“归”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啊,曾经是一个很有——地位、声望、对,是一个大户人家,是一个名门望族。
为什么给我的书房起名“项脊轩”呢?你们读一下书下注解1,作者的远祖,找到了吗?——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以此作为室名,以示纪念。
好,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发现了我生命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男人,他是我的远祖归道隆。
但是归道隆也不是归氏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人物,在唐代的天宝年间,文学界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个人物叫做归成记。
(根据读音,不确定字形)他曾经官至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所以他去世之后,皇帝就给了他一个谥号,叫做“宣”。
归有光说过这样的话:“吴中之归,皆宗宣公。
”(PPT)你能翻译吗?生:翻译师:字字落实呦师:我们吴中那个地方,姓归的人啊,都是宣公的后代啊!这句话和屈原在《离骚》中开篇的话是很像的,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啊,我的伟大的父亲,他的名字叫做伯庸。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有底气吗?——有,对,我特别的——自豪。
我们再把文章开篇第一句读一下。
生:朗读师:作者虽然以判断句起笔,看上去很平缓,但他其实交代了我们归家是有过辉煌的,很——骄傲,很自豪。
我们来看第二段的结尾,也有一个判断句,一起来读一下。
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PPT)师:谁来翻译一下生:这是我的祖父在宣德年间拿来上朝用的。
师:嗯,“朝”由名词做了动词,上朝。
我问你啊,这句话是谁说的?生:是他的大母师:大母是他的?——奶奶,那太常公是谁?生:太常公是——师:奶奶的——爷爷师:“此”指代什么呀?生:“此”指代的是“这”。
师:“这”是什么呀?生:象笏。
师:象笏是干什么的呀?生:古代官员拿着上朝的师:古代官员拿着上朝的。
好,你坐下。
那能拿着这个象笏上朝,可见奶奶的爷爷是做过大官的,是吧。
好,那现在,奶奶说这句话的时候有语气吗?生:有。
师:奶奶也特别的——骄傲,问一个问题哦,宣德年间,到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了,为什么奶奶还留着这一百年前的木板呢?生:因为他奶奶很骄傲,记忆尤深。
师:好了,你坐下。
她说,因为这是一百年前家族的骄傲,所以这块木板是奶奶家族骄傲的一个象征。
好了,现在,她很骄傲地把这个东西给我了。
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怎么不给我爸爸呢?怎么不给我叔叔呢?怎么不给我伯伯呀?怎么传到了这个隔代的孙子我的手里了呀?生:众说师:用原文来回答我好不好?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师:翻译一下生:我家的读书在功名方面一直没有取得成就。
师:他翻译的一个字特别好,就是“取得成就”,所以“效”也是由名词做了动词。
好了,你坐下。
师:我们家很久没有取得功名了,显然他们没有办法继承这块笏板,是吧?文章还有别的细节能证明“我的叔叔,我的父辈们,他们是“难以担此重任的”,有没有?生:迨诸父异爨师:“迨诸父异爨”什么意思?生:等到诸父分家的时候师:“异爨”怎么是分家?“爨”什么意思?生:做饭师:分灶,做饭。
继续往下读生: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师:什么是“往往”?”生:到处师:“往往”是“到处”,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好,你坐下。
古人说,大家都叫“钟鸣鼎食”,现在是“分灶做饭”,他们已经分家了,一个大家庭已经七零八落了。
好,你继续往下读下面一个句子。
生: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师:翻译生:东边的狗和西边的狗正在——师:东边的狗?西边的狗?生:东边的狗向西边而吠师:东边的狗对着西边而叫师:继续生: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里休息。
师:好,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状况了,就是——鸡犬不宁,鸡飞狗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君子远庖厨”,现在个人已经要越过一家厨房到另外一家厨房去吃饭,这个大家庭的体面显然已经没有了,是吧,这些人当然不能继承这块笏板。
显然难以担此重任。
可是我还想问你,奶奶怎么就能知道“我”能呢?谁来回答一下。
好,我听见了,来,你说生: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竟日”什么意思?生:整天生:我整天在这里默默地读书,比较努力,比较有天分吧。
师:好,说得很好了,坐下。
还有什么细节能说明我整天在这里读书,读了好久了?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师:翻译一下生:听外面的足音,去辨识那个人是谁。
师:怎么解释那个“以”?怎么解释,来我们帮帮她生:凭借师:好,能够凭借脚步声可以辨是谁过来。
不是我的耳朵天赋异禀哦,而是我在这里读书读的太久了。
前面那个词读错了,应该是jiongyou而居,什么是“扃”?什么是“牖”?生:关上,窗户师:为什么要关上窗户读书啊?生:众说师:因为要——安静,免得被——打扰史铁生在他的一篇文章,叫做《怀念地坛》里说过这样一个句子:就像是有一道界限似的,只要你迈过去,就有一种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所以我们看很多人,他寻找一个避世之地哦。
现在这个窗户就是十九岁的归有光,他的界限,就是他把那个分家的乱,那个不体面隔在了窗户外面,在这个一丈见方的小屋子里,他找到了一个自己读书的小天地,这个小孩子他能坐得住板凳,他能耐得住寂寞,奶奶就看在眼里了,所以她就把这块笏板传给我。
当她传给我的时候,我的骄傲感上面就又多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
很好,骄傲感,使命感。
我必须得好好读书了。
好,我们现在来看,十九岁的归有光写了一个这样的结尾:项脊生曰:“……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PPT)我在预习作业里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结尾里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蜀地的寡妇清,一个是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