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想聚居范式(一)

合集下载

人类理想聚居范式——生态城市的回顾与思考

人类理想聚居范式——生态城市的回顾与思考

处在探 索阶段 , 能作为一种学 术观点进行探
讨 , 不具 备 现实 的可 操 作 性 。 而 23系统说 : 分 析城 市 的 生态 系统着 . 即从 手 , 为 只 要 实 现 生 态 系统 ( 括 自然 、 济 、 认 包 经 社会 等各个方面) 良性 运 行 的城 市 就 是 生 态 城 市 。这种 观 点应 该 是 现在 得 到认 可 的概 念 , 也 比较 符 合 “ 生态 城 市 ” 出 的意 义。 提 尽 管 古 代 欧 洲 城 市 以及 美 洲 印 第 安 人
市 转 变过 程 中 , 从理 论 、 划 到 发展 (0 6 o 规 2 0 国 内 对 生 态 城 市 的 研 究 热 度 是 随 着 中 国城 市 化 ,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口 数 量 的 激 经 人 增 所 带 来 的城 市 自然 环 境 的恶 化 而 发 展 的 , 从 有 关 文 献 可 以看 出 , 内 对 于 “ 态 城 市 ” 国 生
刘月 琴 林 选 泉 LU Y e i I a q a I u q n LN Xu n u n

要: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 , 实践以
19 9 2年 ,澳 大 利 亚 的 阿德 莱 德 ( d ld : A ea e) i 19 9 6年 ,塞 内加 尔 的 达 喀 尔 ( of a a ) Y fD k r : / 20 0 0年 , 巴 西 的 库 里 蒂 巴 ( ui a :0 2 C ri )2 0 t b 年 ,中 国 的深 圳 i0 6年 , 印度 的班 加 罗尔 20
村 庄 建设 的传 统 思想都 主张 从环境 因素来 考虑其选址 、 形态和布局 。但 国外 生态 城市
理 论 发 展 较 具 完 整 意 义 上 的研 究 还 是 从 2 0 世 纪 4 ~ 0年 代 ,以 芝 加 哥 学 派 为 创 始 人 , 05 将生 态学 的思 想运用 到城 市问题 开始 城市

自然美欣赏的三种范式

自然美欣赏的三种范式

自然美欣赏的三种范式
张公善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9)005
【摘要】自然美欣赏中存在三种范式.自然的人化出现最早,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种标志;自然的自然化出现稍晚,自然化成为问题,是在工业革命以来工具主义理性对大自然的戕害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之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化将是自然美欣赏的理想范式,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真正按美的规律栖居大地.
【总页数】5页(P681-685)
【作者】张公善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论自然美的价值范式 [J], 李胜清
2.新古典范式、比较制度范式与契约结构范式——交易费用内生化的三种思路 [J], 张凤超;付才辉
3.欣赏自然美守护自然美 [J], 曹孟勤
4.三种范式还是一种范式?——评沃勒斯坦对帝国主义理论范式的批评与重构 [J], 周莹
5.借名画欣赏巧设大班亲自然美术活动——以大班美术活动《邂逅生命树》为例[J], 戴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居环境科学整体性和复杂性

人居环境科学整体性和复杂性

人居环境科学整体性和复杂性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开宗明义,首先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如传统建筑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一个侧面,在论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缘起后,设计出一个基本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并就其中部分与整体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详细论述,展开了在以五大原则指导下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的系统性研究。

提出运用系统思想和复杂性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建构、设计实践与教育改革,目的在于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一、范式转变,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与趋势1、从简单还原性为主的类型研究到进一步探索复杂性,关注系统性以往在线性思维的模式下,追求片面简化,孤立地强调问题的因果还原性,只注重单一领域内人居环境目的与需求的分析,忽视了整个设计目标系统中相关因素的时空与人的变量,往往造成决策失误。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了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①同样,这也是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唯一出路。

2、从侧重物质形式,到关注生命、智能和生态环境在人居环境几千年的探索历程中,我们曾走过许多弯路,然而如今我们发现:人居环境研究的核心是人②,探索对象的全部意义在于其与人的关系,由此设计发明了许多一定条件下满足人类聚居需求的方法,进而凝结成一个个具体的物质形式;各种时代的风格样式,只是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空的变化,人居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其物质形式将不可穷尽,我们要抓住的根本是:关注生命,进而将视野扩展至包括物质领域到非物质领域的更多层面,用现代化的科技创造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适宜的聚居环境。

3、从各自为阵,局部利益驱动的小策略,成为联系国家目标、区域规模、全球化合作的大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强调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抛弃了以往只重单体建筑或城市形态的孤立研究,通过历史演变状况的分析,阐明人居环境的属性,以及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习俗以及人类的生物特性。

人类学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指导研究过程和分析数据的理论框架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范式,并探讨其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人类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论之一。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假设,并追求客观、可重复的科学结论。

该范式通常采用定量方法,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包括考古学、民族学和生物人类学等。

在考古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帮助研究者通过发掘和分析考古遗址中的物质文物,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历史变迁和生活方式。

在民族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则通过民意调查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揭示不同民族群体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在生物人类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则着重于通过实验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人类的遗传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是受到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的,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的强调客观性,解释主义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意义和经验。

该范式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人类学研究中,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和社会关系的解释。

比如,一位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某个社群中的象征行为和习俗,进而探究这些行为和习俗的意义和功能。

三、批判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在人类学中相对较新,强调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

该范式通过批判性的理论框架,揭示和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批判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涉及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

在人类学领域,批判理论范式通常应用于研究性别、种族和阶级等社会差异与不平等的影响。

例如,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调查研究某个社区中的性别角色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情况,以揭示社会性别关系的构建和维持。

世界理想模式社会的论证

世界理想模式社会的论证

世界理想模式社会的论证关于和谐社会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相互关系的总网络。

——汤因比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汤因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凡是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物质都是和谐的。

——作者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许多智人学者都在探索寻求理想社会的模式,如:中国孔子的“大同世界”、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谐国、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

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卓绝努力与奋斗,都是为了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这个历史自组织过程将永远不会有终点。

按系统范式讲,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整体,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巨系统的历史轨迹。

社会巨系统是一个复杂化的自然环境与不断变化的人文系统,尤其是各种文明系统相互作用整合的进化过程。

它的演化是自在的与自律的,也是超人文的、自然而然的、内在结构有序的和有组织的理性过程,是与生态环境系统密切相互作用的,而且是充满着多元进化、整体涌现、层次转变、结构优化、阈值突变的状态,是一个不可逆的系统演化过程。

这个社会历史系统的整合过程,应该从成吉思汗大帝国开始,他先后统一了亚洲、欧洲的450个封建王国、统一了40多个国家,统一了700多个民族,版图达3000万平方公里,占当时世界版图面积的4/5。

然后是“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开拓殖民地”、“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等人类历史的大变局。

这些使分散的系统(民族、地区、国家)走向系统整体的世界,使各大洲的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球的人类社会整体。

而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互相依存的“地球村”,每一个国家与地区都是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的全球化是重要的表征之一。

美国的邓肯·沃茨与史蒂夫·斯特罗加茨提出的“小世界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巨大人群社会变成一个小世界;每一个人与他人之间只相隔6个人。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发展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发展路径

第36卷 第2期2023年3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6 N o .2M a r c h 2023收稿日期:2022-12-02作者简介:曹胜亮(1974-),男,湖北蕲春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曹小曼(2000-),女,湖南怀化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发展路径曹胜亮,曹小曼(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205)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㊂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熔铸,形成了人民至上㊁协调发展㊁共同富裕㊁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融为一体的文明新范式㊂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范式具有重要价值贡献,既立足于为中华文明谋复兴,又着眼于为人类文明谋发展㊂从其生成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观点,是在时代召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淀而成,它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完成时 ,而是 进行时 ㊂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接续发展,要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在 解难题 上做出实际成效;要落实协调发展方针,在 促协调 上寻找最佳答案;要强化共同富裕实践,在 增福祉 上交出满意答卷;要增强和谐共生信念,在 遵规律 上实现绿色发展;要深化和平发展战略,在 谋发展 中践行开放共赢㊂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 616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6477.2023.02.002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社会形态的西方文明正在遭受强烈冲击,创造一种更为有效的文明范式成为必然趋势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㊁政治文明㊁精神文明㊁社会文明㊁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㊂ [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㊁新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文明范式,不仅实现了国家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跃升,也为人类文明范式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㊂一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特质及对人类文明范式的价值贡献为打破近代中国 文明蒙尘 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树立起一种崇高理想,即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㊂历经百年积淀,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运而生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转化形态,同时这种新文明范式的创造也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从 跟跑 到 并跑 ㊁再到 领跑 的跨越㊂(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特质作为一种人类文明范式的全新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内涵特质㊂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之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熔铸,形成了人民至上㊁协调发展㊁共同富裕㊁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融为一体的文明新范式㊂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民至上的新形态㊂资本主义文明崇尚资本至上,即物质主义文明形态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把 人民 印刻在自己的旗帜上, 人民至上 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经久不衰的基因密码㊂在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中国共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㊃11㊃第2期曹胜亮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发展路径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㊁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吸纳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通过广泛凝聚共识将党的科学主张有效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此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㊂2.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协调发展的新形态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升级版 ,这种文明 升级版 致力于物质文明㊁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超越了单纯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 碎片化 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有效规律,也将升华至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㊂3.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共同富裕的新形态㊂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是当下社会发展㊁文明进步亟须破解的难题,人类文明新范式的出现能够有效解决人类文明史上这两大困境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身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而不落下一人的决心和担当㊂这也使得 共同富裕 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㊁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重要标识㊂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和谐共生的新形态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效解答了如何协调好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生产发展㊁生活富裕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成为人类文明新范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㊂习近平强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始终秉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2]㊂历史和现实表明,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仅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向㊂5.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和平发展的新形态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3]62㊂中国共产党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 和平㊁发展㊁公平㊁正义㊁民主㊁自由 才是人类文明交融共存的正确选择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的文明新范式,在各国文明交往中始终坚持以文明共进共荣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交融化解文明冲突,从而构建起一种多元文明和平发展㊁共同进步的人类文明新秩序㊂(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范式的价值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立足于为中华文明谋复兴,又着眼于为人类文明谋发展,在奋力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范式蓬勃发展之时,又始终坚持为人类文明范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㊁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职责之所在,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中国担当与大格局观念㊂1.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明谋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㊂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生长的土壤㊂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受到重创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文明的崛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最终创造出了中国式人类文明新形态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中华文明鲜明底色的文明形态,也是积聚了人类文明时代精华的新文明范式,更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㊂它的出现强有力地唤醒了沉睡着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不容小觑的影响力㊂人类文明新形态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理念㊂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与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㊂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㊁冲突和灾难的历史㊂ [4]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尽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实现社会发展累积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崇尚资本至上的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广大人民的避风港,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类文明的实质要求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奋斗目标,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㊃21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理论形态走向实践形态的伟大飞跃,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这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理念的正确性㊂人类文明新形态规范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精神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㊂同样,文明形态的变换更替必然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变革具有内在联系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核具有辩证统一㊁相辅相成的联系㊂人类文明新形态诞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又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予以规范,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正确价值引领和价值选择㊂2.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谋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范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㊂ 坚持胸怀天下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伟大奋斗总结出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范式,充分彰显了人类对未来文明发展的美好夙愿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国物质文明㊁政治文明㊁精神文明㊁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将五个文明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在我国成功转变为现实,不仅对我国文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对世界其他文明范式的发展,尤其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文明发展具有现实借鉴价值㊂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范式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 [5]㊂同样, 文明的鞋子 是否合乎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只有自己试了才知道㊂那些企图用一种文明来解决人类所有文明问题,以此封闭其它所有人类文明道路的念头本身就不合乎实际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宣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范式并非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范式,各个国家㊁各种文明唯有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获得成功,才能真正立足于人类文明史舞台㊂这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启示㊂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范式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某一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以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㊂ [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交往观运用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充分把握人类文明内部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将人类文明视作一个共同体,将各民族国家文明则视作共同体中的组成元素,为各文明范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往交融㊂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推动国家文明发展㊁民族复兴的文明形态,也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示范和中国担当的文明形态㊂推进人类文明事业的整体进步,各民族国家必须同心协力㊁共同谋划,以世界视野来共同构建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框架,在总体框架下描绘出适用于各民族国家文明发展的特色蓝图,以此从根本上实现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进步㊂二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其生成逻辑的准确把握㊂(一)理论遵循: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㊁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㊂ [3]16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其影响逐渐贯穿于我国发展的各个方面㊂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导㊂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并吸收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之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㊂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 共性 和 个性 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不同文明体之间应然或必然具有某些跨越国界(地域)的共性㊂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范式,既符合人类文明范式的普遍性要求,又展现出不同于其他文明范式的独特魅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㊃31㊃第2期曹胜亮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发展路径力,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㊂其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强调,在社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文明因子相互借鉴㊁交流和影响,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㊂我国所倡导的世界文明观,是站在全球化的理论视野上审视世界各文明体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出平等㊁互鉴㊁对话㊁包容的新型世界文明观,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关于各文明体之间的相处之道和发展之道㊂其三,物质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㊁审时度势,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实践,成功找到 改革开放 这条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子,国家经济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世所罕见㊁史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㊁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展现出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㊂其四,对待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认为,无论资本主义文明存在多大的问题和弊端,也不能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既要承认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价值,对它在历史上曾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又要看到资本主义文明由于其内在缺陷而产生的难以根除的毒瘤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站在资本主义文明的肩膀上,对其辩证扬弃,在创新突破之中形成的,既蕴含资本主义文明精髓部分,又囊括超越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其它部分㊂其五,马克思㊁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㊂共产主义文明将是 能给所有的人以幸福的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社会主义之中,是迄今为止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理解最深㊁运用最好的文明形态,是最为接近于共产主义文明目标的新文明范式㊂(二)实践积淀:历经从 一个文明 到 五位一体 的演变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㊂在正式形成之前,经历了一段长久的演变历程㊂它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历史起点,以 五位一体 全面建设为现实推进,实现了从 一个文明 到 五位一体 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实践的转变㊂建国之初,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一穷二白㊁举步维艰的局面㊂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开始集中力量攻坚物质文明建设㊂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 一化三改 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㊂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基于建国之初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首次提出 四个现代化 的应对之策,并于1964年将 四个现代化 最终确定为现代工业㊁现代农业㊁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根据国家现实发展的需要,确定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㊂这一系列发展举措不仅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飞跃㊂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叶剑英同志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㊂此后, 两个文明 共同建设开始成为我国文明建设的主流㊂2002年,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7],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同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㊂我国文明建设开始由 两个文明 转向 三位一体 的文明建设㊂进入21世纪,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适时作出一系列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逐步将社会文明建设纳入我国文明建设布局当中, 四位一体 全新布局就此形成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㊂ [8]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加深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作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布局当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 四位一体 向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科学转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㊂(三)时代呼唤:当今时代更为有效的文明范式一个时代孕育一种文明范式㊂人类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划分为原始社会㊁奴隶社会㊁封建社会㊁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发展形态,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五种不同文明范式㊂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人类在为自身物质成就取得巨大进步的欣喜之余,也开始逐渐看到人们在物欲驱使下所暴露出的缺陷:在精神层面,价值追求单一化㊁精神生活贫瘠化现象严重;在经济层面,虽然物质资料在不断丰富但人类的幸福感却在递减;在政治层面,多样化的民主形式却不能保障普通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撕裂现象频发;在生态层面,气候变化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㊂这些问题无疑都如同乌云笼罩在人类头顶之上,人类开始渴望创造一种更为有效的文明形态㊂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时代呼唤,准确抓住人类文明演进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㊃41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根本,立足现实的人,着眼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解答时代难题㊂从国内发展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不确定㊁难预料因素不断增多㊂党和人民迫切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来引领国家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顺时而生㊁应势而立㊂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高级 文明,其不仅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实际需要㊂随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会迎来欣欣向荣的未来,人类社会也将会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 平等㊁互鉴㊁对话㊁包容 的文明发展新境界㊂理论的遵循㊁实践的积淀和时代的呼唤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科学回答了当前人类文明该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与发展,还为各民族国家文明范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航向㊂深入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持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㊁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必将开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㊂三㊁人类文明新形态接续发展的路径优化时代的变迁㊁社会的进步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更为全面㊁更高标准的要求㊂当下,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接续发展,我国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完善和优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人类文明提供更为有效的范式遵循㊂(一)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在 解难题 上做出实际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 人民至上 为根本特质的新形态㊂ 人民至上 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接续发展必然离不开对 人民至上 理念在行动上的深化㊁细化㊂人民群众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成效,不是看对人民作了多少口头承诺,而是看是否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㊂如何评判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成效, 解难题 的质量和效率则是关键所在㊂要解决好人民的难题,就要深入到群众内部㊂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内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够建立起并呵护好这段感情㊂当前,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则成为科技进步优势的重要标志㊂便利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原本应当成为进一步拉近党群距离的重要手段,但事实上,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沟通也更少了㊂毛泽东同志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 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 每事问 ,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9]㊂要解决好人民难题,获得人民认可,党员干部就始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且依靠人民,切实把深入基层㊁走近群众作为一种理念㊁一种常态,坚持扎根在群众第一线,亲身体验群众疾苦,亲耳聆听群众呼声,努力从人民群众中寻找解答人民难题的智慧㊂要解决好人民的难题,就要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㊂解决好人民的难题既需要以过硬的思想理论为基础,还需要有过强的工作本领作支撑㊂增强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增强凝聚群众的本领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不断强化 吸铁石 作用㊂其中,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严格自律,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用朴实人品和过硬作风赢得群众信任㊂其次,要提升与群众沟通的本领㊂每位党员干部要掌握沟通技巧,善于语言表达,以人民群众 听得懂㊁能理解 的沟通方式向人民群众传达党的科学方针政策㊂最后,要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㊂在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实践当中,要不断提高矛盾防范和解决能力,在矛盾发生前精准预见㊁有效防范,在矛盾发生时直面矛盾㊁解决矛盾㊂要解决好人民的难题,就要持之以恒㊁标本兼治㊂解决好人民的难题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使命任务,只有 进行时 ,没有 完成时 ㊂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多人民难题得以有效解决,但随着国家的发展㊁社会的进步,所要面临的难题数量可能会越多,难度也会越大㊂因此,要解决好人民的难题,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对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一以贯之地给予对症下药㊁标本兼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为群众解难题㊁办实事,这是中国共产党职责之所系,使命之所在㊂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即某种学术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有与前人 不同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有一套收集资料的方式,有一套完整的 研究模式或框架,有共同的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论。例 如,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以功能作为自己 的研究视角,围绕文化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以共时性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民族志田野调查作为收集 资料的主要方法,与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人类学界把功能学派形成之后的人类学称为“现代人类学” ,而把之前的人类学称为“古典人类学”。
一、范式的概念与特征
(一)范式的概念。 什么是范式?范式一般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 研究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书中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选 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科学实际实践的公认范例——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 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 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本学科学者们 认可的一组理论、假说、原则和研究方法的总和。
二是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由拉德克利夫-布朗创建。他的理论是从 “结构”的角度研究功能,认为功能就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相 互调和相互作用,各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器官,在维护社会整体 持续、稳定、正常运转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其方法是“社会结 构分析法”,关注社会整体如何运行,注重分析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 习俗在维护社会整体均衡运行中的作用。
二是“独立发明说” ,认为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 “独立发明”的,因为人类的心理一致,物质环境也大同小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 由简而繁、独自发展而来的。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人类聚居学概说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道萨迪斯
建筑师们关心的仅仅是建 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形状,
( C.A.Doxiaodis )针对 很少考虑人们在建筑中是
当时居住环境的恶化形势 否生活满意,工作只涉及
以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中心区的纪念碑式的
阐明了两点认识:
建筑和有钱人的住宅
• 虽然道萨迪斯当时的提 议很有价值,但当时的 人们仍未意识到人类聚 居问题的严重性。即使 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 代有过两次国际性的人
居活动,但真正引起
人们的重视是在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的
巴西会议之后的事 情。
7.2 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 人类聚居的定义 • 人类聚居的分类 • 人类聚居的组成 •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 人类聚居的属性
• 人类聚居主 要是指包括 乡村、集镇、 城市等在内 的人类生活 环境。
• 人类聚居学认为人类聚居 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 自然界(Nature) • 人(Man) • 社会(Society) • 建筑物(Shells) • 联系网络(Network)
• 人类聚居学研究上述五项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年举行一次台劳斯讨论会,直到1972年才停止.
• 1965年,在第三次台劳斯会议期间,倡议成立了世界人类聚 居学会(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这对扩大人
类聚居学的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 1975年6月28日,在希腊病逝.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1936-1951: 第一个阶段.作为一名城市 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先后在希腊的规 划建设部门担任各种行政负责工作.
• 50年代:第二个阶段,主要从事城市规划 和居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9章 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第9章  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Page 3
9.1 聚居的基本原理
聚居的定理即聚居的自然法则。 三部分: 有关聚居发展的定理(定理1-20); 涉及聚居的内部平衡问题(定理21-25); 关于聚居的实体空间特性的定理(定理26-54)。
Page 4
9.1.1 有关发展的定理
产生(定理1-6) 发展(定理7-14) 衰亡(定理15-20)
Page 9
9.2 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13 14 15 16 17 18 行动自由 行动的能力 安全 人的交往 人的交往 创造性
Page 10
9.2.2 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
基本依据——五项原则(如表9-1) 不同层次的空间评价时,考虑每个层次聚居的特 点和对人的影响程度:
宏观上——同各种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要求相适应,同现 代的交通工具相适应,应当体现迅捷、高效的特点。 微观上——城市应该是亲切地、宜人的,在越接近人的层 次上越需要具有人的尺度。
Page 18
9.4 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
城市的理想模式——一个静态的细胞和动态的整 体结构的综合体,即在微观上每一部分都是静止 的、稳定的,在宏观上整个城市呈动态发展。 静态细胞——居住社区,规模不超过5万人„„ 动态发展——“动态城市结构”,即城市及其中 心区沿一条预先确定的轴自由扩展
Page 24
9.6 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道氏关注人类聚居同全球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问 题。 对待环境问题要防患于未然。 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是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 人类无节制的扩大生产规模。 人类要做的是引导生态方面的变化。
Page 25
在70年代,人类面临两个最大的危险: 人类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土地是有限度的、是不会 增加的。 人类缺乏从大的区域的规模直到从全球生态系统 来考虑问题,采取正确的行动能力。

同济大学_景观学原理_复习提纲

同济大学_景观学原理_复习提纲

09-10景观学原理一复习提纲&答案参考景观学基本概念1.LA与LS两个专业名词的含义及关联LA:Landscape Architecture 1858年由美国景观规划师olmsted提出,是一门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程应用性学科专业,涉及学科领域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学、管理学、旅游、环境、资源、社会文化、心理等。

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重点是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范围从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

LS:Landscape Studies 景观学是研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性,并以此为依据保护、创造与管理生存环境的学科。

21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LA)正在迅速扩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多方面、新领域的应用,致使传统意义上的LA已不再限于景观的规划与景观的设计。

以现代LA为基础,一个更为扩展而贴近现代这一学科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学科观念和名称正在酝酿形成,这就是酝酿提出的“景观学”(LS)概念。

2.景观的三层次含义1)第一层次(landscape):是广义的环境,指遍及全球的大环境,如地球表面、外太空等;2)第二层次(scenery):是指第一层面的大环境中形象优美、环境质量良好,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3)第三层次(garden):是第二层次景观环境的递进,此时的景观不仅仅在视觉形象和环境质量方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反映寄托了人类精神的追求,表达人类梦想中的情境,这一层次的景观通常都是经过人为再加工或者完全是人造的。

3.园林、风景园林的区别和联系4.当前中国社会对于景观学的需求有哪几大方面?当前和未来景观学面临的三大社会需求(Social Needs)是:1.环保与生态化Environment & Ecology,如防护林建设、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2.城市化Urbanization,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的城市绿地系统及各级绿化的建设,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等;3.游憩与旅游化(Recreation & Turism)5.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异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及发展1.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景观学专业的学习方法途径(见教材)2.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阶段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1早期美国景观规划主要受到欧洲影响,这期间有几个代表人物:凡尔赛宫设计者勒·诺特,英国“万能的”布朗,他们对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还有就是设计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水晶宫的帕特斯,唐宁也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鼻祖。

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

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

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极大地影响了理解科学研究的方式。

本文将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简述。

一、范式的定义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被定义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的集合。

范式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重点和目标,形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二、范式的性质1. 范式是与时代和文化相关的范式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形成的。

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科学范式也会发生变化。

2. 范式是以共识为基础的范式建立在科学共同体的特定共识上,并被大多数科学实践者所接受。

3. 范式对新理论的接受有明显的影响范式对科学实践者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接受新理论的标准有很大的影响。

新理论必须符合现行的范式,才能被科学共同体所认可。

4. 范式对科学方向的指引起重要作用范式导致科学研究的共同方向和目标。

科学实践者必须遵循范式中规定的方法和理论,才能推进科学研究的进程。

三、范式的转变1. 范式内的危机当一个范式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出现内部危机。

范式内的危机是科学共同体内部自我生成、自我解决的问题。

2. 范式间的危机当新的范式与现有范式不兼容时,就会出现范式间的危机。

这种危机会导致科学化危机(当科学家们试图在不同的范式之间交流时无法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方法)。

3. 范式的转变当一个新的范式被大多数科学实践者所接受时,范式的转变就发生了。

范式的转变往往与科学革命和新的科学进程相关。

四、范式的应用1. 展示科学研究中的置信和假定科学范式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置信和假定。

科学研究者必须明确地了解这些置信和假定,以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 微分不同领域和文化中的科学实践科学研究是不同领域和文化中的科学实践累积的结果。

了解和比较不同领域和文化中的范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3. 设计教学和研究策略科学教育和研究策略应该考虑到范式的作用。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重庆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主讲人:杨淑梅
教材分析
参考教材:《人居环境科学 导论》,吴良镛主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教学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 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 面。本课及本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 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该书是编者基于多年的理论思考及建设实践而著。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人居环 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 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介绍”,是吴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 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一)、章节讲述 (二)、视频欣赏
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一、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1.1 相关概念 1.2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影响 1.3 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与步骤(* *)
2.1现状调查与分析 2.2功能分区 3.3植物种植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 绍
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 7.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7.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7.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8.1静态分析 8.2动态分析 8.3聚居病理学研究 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9.1聚居的基本原理 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9.3聚居的结构与形态 9.4动态城市预测研究 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 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与建议 10.1“安托邦”的设想 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11.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 11.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1)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1)
• (4)韦伯关于行动的动机的论述含糊不清。 他把动机区分为两种:意图动机与原因动 机。
• (5) 舒茨认为,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 不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 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
• 三、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
• 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 迭出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 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 们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 立的观点和理论,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 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可以发 现,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 下三种:
斯宾塞 结构功能主义 涂尔干
新功能主义
达尔文生物学 生态学
• 理性 功利主义
马歇尔

帕累托


• 结构 批判结构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交换理论
理性选择 公共选择
批判理论
沟通论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结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学

• ●行动(agency):是一种主体性的行动, 包括主体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及其行动的原 因或者动机。(agent 与agency , 非actor 与action )

自然主义 理论的性质
人文主义
社会学家的自我形象
牧师
先知
默顿,霍曼 斯,布劳,科 塞,达伦多夫 ,帕森斯
埃兹尼
戈夫曼,布鲁 默, 加芬克尔
米尔斯,贝 尔
• 3、理论范式的方法。
• 托马斯·库恩(Kuhn, Thomas S.):“它指的 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 技术等等的集合”。范式的发展过程可以 表示为:范式Ⅰ常规科学依法解题 异例出现范式危机科学革命范式Ⅱ。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复习题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复习题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___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c)A .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2.传统文化,主要是指___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A)A. 1840B.1911c .1919D.1949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____学派是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重视入世建功,重视实践理性,重视道德修养。

( c )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4.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____一拍即合,到了东晋,____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

( D)A.道教B.儒教c.神学D.玄学解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玄学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

儒家对佛家﹐排斥多余调和,佛教对儒教则是调和多于排斥。

佛教和道教则是互相排斥。

二、判断题1.国学大师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理解方式。

(错)解析: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黑格尔称之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琰物或部落英雄。

(错)解析: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桓物或其他物件,人不能作为图腾。

3.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出的哲学,推崇”贵无”,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对)4.宋代科技成就非常突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都出现在宋代。

(错)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都出现在宋代,造纸术由东汉蔡伦发明。

人居环境考点

人居环境考点

1.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3.人居环境包括五大层次: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4.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5.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2)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3)开放的人居环境体系第三章:1.范式:某种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第四章: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经济、社会、生态。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

(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4.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1)不同空间层次(区域的、城市的、社区的)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设计者要“外得造化,中得心源”;(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巧为因借、相得益彰;(3)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化万千”。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

1、思考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区域研究的传统: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研究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介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文化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现象)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文化事物(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就可称为文化区。

对理想聚居环境的思考

对理想聚居环境的思考

对理想聚居环境的思考作者:王葆华马志奇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人类聚居环境的演变与人类理想环境的追求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是如何在自然改造中营造美感,最终得出人类的理想聚居环境只能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论断,并对此提出了几点设想,也为构建合理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聚居环境;理想景观;自然;人类活动一、早期人类活动与自然1.1 荒蛮的时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学者一般持“四阶段”观点,即认为“人类是从狩猎和采集进入到畜牧阶段,然后最终发展到商业阶段的。

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本性的需要,“聚居”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居住与聚集两大类,居住与建筑有关,而聚集则与环境场所有关”。

原始人的生产主要依赖大自然,是一种过度的索取,因此他们不得不过着流动的生活。

经常性的流动生活使人类社会许多重要活动如科学、文化、美术得不到发展,对人类的进步不利。

原始人类对美的创造是粗犷、质朴、简单的,因为人类最初首先是解决物品的使用功能问题,而后,加工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生存的紧张程度有所缓解,物品的美学特性才随之增加。

由此我们可以说对美的营造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天性不断地被注入智慧,使美的形式多种多样。

1.2 传统的农业聚居环境传统聚居环境本身就是在自然生长、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历史长河中,传统聚居的社会组织、生活模式及经济体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停止迁徙,开始定居。

传统聚落环境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变化下渐进发展、不断修正,从而产生村落。

在中西方古代农耕社会中,农业聚居环境成为传统聚居环境的主要形式。

农业聚居环境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雨量、水文状况、森林植被等)、生产方式、社会层次结构、民族心理气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

人类与聚居环境的关系是双向影响的,农业聚居环境的结构组合既有机又随机,既有法又无法,既有理性又无理性。

农业聚居环境具有丰富的审美潜能,但是在古代,很少将农作物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看待。

【河北卷】河北省2025届高三大数据9月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Ⅰ)(9.2-9.4)语文试卷

【河北卷】河北省2025届高三大数据9月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Ⅰ)(9.2-9.4)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I)语文班级姓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 .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何为生态文学?有人将之国释为一种以自然生态为题材的文学。

这种定义方式未免望文生又,纯粹以创作题材为文学命名,或将某一类文学的发生仅仅局限于一种题材的逃择,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内外部诸种必然联系与逻辑,谬矣!当下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即生态文学就是破除以人为中心,代之以生态为中心的文学。

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其失当之处首先在于将生态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手法混为一谈、文学思潮反映的是一定时代和地域内形成的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相适应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潮流.文学思潮可以包容诸多不同的文孕创作方法,两者绝不能简单等同起来。

文学是人学,这是揭示了文学本质的灵学命题。

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文学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人的思想、感惰、命运、心理冲突和人与人之问关系的描绘与揭示|文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究善和完美。

巴金也认为,文学的特点、本质此是“发担人心”“揭示人的灵魂”,文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使人变得更好”。

显然,文学是以”人”为巾心的.它以刻画人、塑造人、发掘人、影响人为旨归,不存在不以“人”为中心或抽离了“人”的文学。

即便文学作品题材内容可能是动物、植物甚至“怪兽”,而其实质还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投射,反映的是“人”的世界另外,这种观点也混淆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以人为中心”两个概念。

《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8202课程名称:人居环境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ttlements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不限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完善的人居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正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

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居环境的涵义、基本框架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论。

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住区到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城市规划与设计论,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境的相生与制约关系,从时空的不同层面构建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拥有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基本知识。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People began to seek a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nature of the health,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Human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sentiment of people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Human Settlements as an science continues to develop cross-disciplinary.Through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ason on the meaning of Human Settlements,we can expoun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Space to the homes from the region to the city to the residential area,and from ancient time to modern,way of thinking from the"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of C.A.Doxiadi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feng shui,systematic study of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aints of mutual relations,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ime and space to build the cont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initially established symbiotic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natur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人居环境概论是自然科学系列的通识限选课程之一,主要面向我校非人文地理类专业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理想聚居范式(一)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实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分析与总结,认为国内应该在对生态城市进行更加系统研究的同时,加强具体项目的实践,注重城市个性,更利于提出具体操作目标与指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理论;实践;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1简介
“生态城市”(Eco-city、Ecoplis或E-cologicalcity)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虽然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尚无定论,但各国的学者还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从1990年,以理查德·瑞杰斯特(RichardRegister)为发起者的生态城市国际会议第一届在美国的伯克利(Berkeley)召开,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6届国际会议。

1992年,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Adelaide);1996年,塞内加尔的达喀尔(Yoff/Dakar);2000年,巴西的库里蒂巴(Curitiba):2002年,中国的深圳;2006年,印度的班加罗尔(Bangalore)。

2008年4月份在美国旧金山SanFrancisco召开第七届,是一次生态城市的国际峰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有几个方面:人类,自然,可持续发展,经济与技术,激励与支持机构,紧密联系当前世界能源危机对城市以及交通提出的挑战,以及社区居民对生态城市的可为。

最近几次国际会议的主题分别是:生态景观—生态工业—生态文化(2002):生态城市转变过程中,从理论、规划到发展(2006)。

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热度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所带来的城市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发展的,从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对于“生态城市”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生态城的评判标准与指标体系;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案例介绍与总结;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探索与阶段总结;生态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生态城市的建筑、社区等。

2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发展
尽管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已经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国内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中国参加了MAB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

其中关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探讨方面,国内有学者将迄今为止的国内“生态城市”的理解总结为:2.1环境说:在这种概念中将“生态城市”等同于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城市”,这是在开始阶段的理解,但目前还是普遍存在于实际工作部门、特别是我国的许多城市管理部门。

2.2理想说:生态城市是未来理想城市范式,但是“生态城市”本身在理论与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能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进行探讨,而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2.3系统说:即从分析城市的生态系统着手,认为只要实现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良性运行的城市就是生态城市。

这种
观点应该是现在得到认可的概念,也比较符合“生态城市”提出的意义。

尽管古代欧洲城市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村庄建设的传统思想都主张从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

但国外生态城市理论发展较具完整意义上的研究还是从20世纪40~50年代,以芝加哥学派为创始人,将生态学的思想运用到城市问题开始城市生态学研究,奠定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西方国家对传统工业化城市的反思,以及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也发展起来。

相对于国内的理解,国外则将城市生态问题扩张到“城市土地开发、交通方式、自然环境、资源利用技术、生产和消费方式、生态意识和社会公平和管理等方面”(沈清基,2002),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关于“生态城市”也大多处在探索阶段,关于“生态城市”的定义也在发展中,1984年,MAB(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等5项原则。

从整体上对生态城市规划内容把握,成为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关于生态城市定义主要有:
前苏联生态学家L·扬诺斯基提出,生态城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
美国生态学家,生态城市的实践者P·瑞杰斯特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healthyCity)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王如松等(1994)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一下标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

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教授(2004)则认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工程等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发展的能力,使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健康的城市也是“天人合一”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