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总结(精编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提高版)(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家教、补习、复习用)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提高版)(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家教、补习、复习用)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重难点突破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举一反三巩固练习命题及其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能够指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能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3.能熟练判断命题的真假性.【要点梳理】要点一、命题的概念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要点诠释:1. 不是任何语句都是命题,不能确定真假的语句不是命题,如“”,“2不一定大于3”.2. 只有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才是命题.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例如:“起立”、“p是有理数吗?”、“今天天气真好!”等.3. 语句能否确定真假是判断其是否是命题的关键.一个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既真又假,模棱两可.命题陈述了我们所思考的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这类似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要点二、命题的结构命题可以改写成“若,则”的形式,或“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是命题的条件,是命题的结论.要点诠释:1.一般地,命题“若p则q”中的p为命题的条件q为命题的结论.2.有些问题中需要明确指出条件p和q各是什么,因此需要将命题改写为“若p则q”的形式.要点三、四种命题原命题:“若,则”;逆命题:“若,则”;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相交换位置;否命题:“若非,则非”,或“若,则”;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者分别否定;逆否命题:“若非,则非”,或“若,则”;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者分别否定后再换位或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换位后再分别否定.要点诠释:对于一般的数学命题,要先将其改写为“若,则”的形式,然后才方便写出其他形式的命题.要点四、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四种命题之间的构成关系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要点诠释:(1)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2)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的真假无必然联系.要点五、反证法:1. 反证法是假设结论的否定成立,利用已知条件,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判定结论的否定错误,从而得出要证的结论正确.2. 反证法的步骤:(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到矛盾(3)判定假设错误,肯定结论正确.3. 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是命题转化的依据和途径之一,因此在直接证明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考虑证明与它等价的逆否命题.要点诠释: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重要方法之一.【典型例题】类型一:命题的概念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1);(2)当时, ;(3) 你是男生吗?(4) 求证:是无理数.【思路点拨】依据命题的定义判断。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苏教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苏教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苏教一、代数表达式与方程1. 代数基础代数表达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组成的式子。

例如:3x^2 + 2x - 1。

字母代表变量,数字称为系数。

2. 单项式与多项式单项式是只有一个乘法运算的代数式,如:5x^3。

多项式是由若干个单项式相加或相减组成的代数式,如:2x^2 + 3x - 5。

3.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同类项是指变量的指数相同的项,如:3x^2 和 -2x^2。

合并同类项即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

4.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变量,且变量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如:3x + 2 = 0。

5.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由两个含有两个变量的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如:x + y = 3 和 2x - y = 1。

6.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变量,且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标准形式为:ax^2 + bx + c = 0。

二、函数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将一个集合中的每个数(自变量)映射到另一个集合中的一个唯一确定的数(因变量)的关系。

2.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通常用f(x)表示,其中x是自变量,f(x)是因变量。

3. 函数的性质函数具有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4.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5. 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图像是函数关系的几何表示,通过坐标系可以直观地展示函数的性质。

6. 函数的应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物理中的运动规律、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等。

三、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体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多面体、旋转体等。

2. 空间直线与平面空间直线是一维的无限延伸,平面是二维的无限延展。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3. 立体图形的性质包括体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常见几何体的性质。

4. 空间向量空间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可以用来表示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平面的方程。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3章章末总结.docx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3章章末总结.docx

章末总结知识点一导数与曲线的切线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切线方程时关键是搞清所给的点是不是切点,常见的类型有两种,一类是求“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则此点一定为切点,先求导,再求斜率代入直线方程即可得;另一类是求“过某点的切线方程”,这种类型中的点不一定是切点,可先设切点为Q(x1,y1),则切线方程为y-y1=f′(x1)(x-x1),再由切线过点P(x0,y0)得y0-y1=f′(x1)(x0-x1)①又y1=f(x1)②由①②求出x1,y1的值.即求出了过点P(x0,y0)的切线方程.例1已知曲线f(x)=x3-3x,过点A(0,16)作曲线f(x)的切线,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知识点二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导数的主要应用之一,其步骤为:(1)求导数f ′(x );(2)解不等式f ′(x )>0或f ′(x )<0;(3)确定并指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减区间.特别要注意写单调区间时,区间之间用“和”或“,”隔开,绝对不能用“∪”连接.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1)f (x )=x 2+sin x ; (2)f (x )=x (x -a )2.知识点三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是导数的另一主要应用.1.应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的一般步骤:(1)确定函数f (x )的定义域;(2)解方程f ′(x )=0的根;(3)检验f ′(x )=0的根的两侧f ′(x )的符号.若左正右负,则f (x )在此根处取得极大值;若左负右正,则f (x )在此根处取得极小值;否则,此根不是f (x )的极值点.2.求函数f (x )在闭区间[a ,b ]上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与步骤:(1)求f (x )在(a ,b )内的极值;(2)将(1)求得的极值与f (a )、f (b )相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值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值为最小值;特别地,①当f (x )在(a ,b )上单调时,其最小值、最大值在区间端点处取得,②当f (x )在(a ,b )内只有一个极值点时,若在这一点处f (x )有极大(小)值,则可以断定f (x )在该点处取得最大(小)值,这里(a ,b )也可以是(-∞,+∞).例3 设23<a <1,函数f (x )=x 3-32ax 2+b (-1≤x ≤1)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62,求常数a ,b .知识点四 导数与参数的范围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二是利用导数法.利用导数法更为简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处理好等号的问题,因为f ′(x )>0(或f ′(x )<0)仅是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递增(或递减)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而其充要条件是:f ′(x )≥0(或f ′(x )≤0),且f ′(x )不恒为零.利用导数法解决取值范围问题时可以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在某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即f ′(x )≥0或f ′(x )≤0恒成立,用分离参数或函数性质求解参数范围,然后检验参数取“=”时是否满足题意;另一思路是先令f ′(x )>0(或f ′(x )<0),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后,再令参数取“=”,看此时f (x )是否满足题意.例4 已知函数f (x )=x 2+a x(x ≠0,常数a ∈R ).若函数f (x )在x ∈[2,+∞)上是单调递增的,求a 的取值范围.例5 已知f (x )=x 3-12x 2-2x +5,当x ∈[-1,2]时,f (x )<m 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章末总结重点解读例1 解 设切点为(x 0,y 0),则由导数定义得切线的斜率k =f ′(x 0)=3x 20-3,∴切线方程为y =(3x 20-3)x +16,又切点(x 0,y 0)在切线上,∴y 0=3(x 20-1)x 0+16,即x 30-3x 0=3(x 20-1)x 0+16,解得x 0=-2,∴切线方程为9x -y +16=0.例2 解 (1)函数的定义域是R ,f ′(x )=12+cos x ,令12+cos x >0, 解得2k π-2π3<x <2k π+2π3(k ∈Z ), 令12+cos x <0, 解得2k π+2π3<x <2k π+4π3(k ∈Z ), 因此,f (x )的单调增区间是⎝⎛⎭⎫2k π-2π3,2k π+2π3 (k ∈Z ),单调减区间是⎝⎛⎭⎫2k π+2π3,2k π+4π3 (k ∈Z ). (2)函数f (x )=x (x -a )2=x 3-2ax 2+a 2x 的定义域为R ,由f ′(x )=3x 2-4ax +a 2=0,得x 1=a 3,x 2=a . ①当a >0时,x 1<x 2.∴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a 3,(a ,+∞),单调递减区间为⎝⎛⎭⎫a 3,a . ②当a <0时,x 1>x 2,∴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a ),⎝⎛⎭⎫a 3,+∞,单调递减区间为⎝⎛⎭⎫a ,a 3. ③当a =0时,f ′(x )=3x 2≥0,∴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为(-∞,+∞),即f (x )在R 上是增加的.例3 解 令f ′(x )=3x 2-3ax =0,得x 1=0,x 2=a .当x 变化时,f ′(x )与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知,当x =0时,f (x )取得极大值b ,而f (0)>f (a ),f (1)>f (-1),故需比较f (0)与f (1)的大小.因为f (0)-f (1)=32a -1>0,所以f (x )的最大值为f (0)=b .所以b =1. 又f (-1)-f (a )=12(a +1)2(a -2)<0, 所以f (x )的最小值为f (-1)=-1-32a +b =-32a , 所以-32a =-62,所以a =63.例4 解 f ′(x )=2x -a x 2=2x 3-a x 2. 要使f (x )在[2,+∞)上是单调递增的,则f ′(x )≥0在x ∈[2,+∞)上恒成立,即2x 3-a x 2≥0在x ∈[2,+∞)上恒成立. ∵x 2>0,∴2x 3-a ≥0,∴a ≤2x 3在x ∈[2,+∞)上恒成立.∴a ≤(2x 3)min .∵x ∈[2,+∞),y =2x 3是单调递增的,∴(2x 3)min =16,∴a ≤16.当a =16时,f ′(x )=2x 3-16x 2≥0 (x ∈[2,+∞))有且只有f ′(2)=0,∴a 的取值范围是a ≤16.例5 解 ∵f (x )=x 3-12x 2-2x +5, ∴f ′(x )=3x 2-x -2.令f ′(x )=0,即3x 2-x -2=0,∴x =1或x =-23. 当x ∈⎝⎛⎭⎫-1,-23时,f ′(x )>0,f (x )为增函数; 当x ∈⎝⎛⎭⎫-23,1时,f ′(x )<0,f (x )为减函数; 当x ∈(1,2)时,f ′(x )>0,f (x )为增函数.所以,当x =-23时,f (x )取得极大值f ⎝⎛⎭⎫-23=15727; 当x =1时,f (x )取得极小值f (1)=72. 又f (-1)=112,f (2)=7, 因此,f (x )在[-1,2]上的最大值为f (2)=7.要使f (x )<m 恒成立,需f (x )max <m ,即m >7.所以,所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7,+∞).。

苏教版数学选修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数学选修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数学选修知识点总结一、数列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由一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所组成的数集,其中每一个数叫作数列的项。

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都相等的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3.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相邻项的比都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可以表示为Sn=n(a1+an)/2,其中a1为首项,an为末项。

5.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可以表示为Sn=a1(1-r^n)/(1-r),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6. 通过数列可以引入极限的概念,学习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以及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二、向量1. 向量的概念: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向量可以通过坐标、模、方向角等来描述。

2. 向量的基本运算:向量的加法、数乘和数量积,其中向量的数量积可以通过点乘和夹角来计算。

3. 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可以进行线性运算,包括标量乘法和加法运算。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向量表示和运算。

5. 向量的投影和垂直条件:学习如何计算向量的投影和判断向量的垂直性。

6. 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了解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包括点乘的几何意义和角度的变化关系。

7. 向量的应用:运动学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平面向量和坐标、三角形的性质等。

三、三角函数1. 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周期性,了解三角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定义和性质。

2.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的定义和关系。

3.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习不同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包括振幅、周期、相位等。

4. 三角函数的变换:学习三角函数的平移、伸缩和翻转等变换,包括函数y=asin(bx+c)+d的变换。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2章章末总结.docx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2章章末总结.docx

章末总结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对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要有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意识,“回归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应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时,要注意与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结合起来.总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运用.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为2,F1,F2为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且∠F1PF2=60°,S△PF1F2=12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知识点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般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在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其交于一点和切于一点,二者在几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在代数方程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在解题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圆锥曲线的切线是圆锥曲线的割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无限靠近时的极限情况,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判别式等于零;而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抛物线中与对称轴平行,双曲线中与渐近线平行),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该方程是一次的.例2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M(x1,y1),N(x2,y2)两点.(1)求x1x2与y1y2的值;(2)求证:OM⊥ON.知识点三轨迹问题轨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求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为(x,y),根据几何条件直接寻求x、y之间的关系式.(2)代入法:利用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某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的关系,把所求动点转换为已知动点.具体地说,就是用所求动点的坐标x、y来表示已知动点的坐标并代入已知动点满足的曲线的方程,由此即可求得所求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式.(3)定义法:如果所给几何条件正好符合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曲线的定义,则可直接利用这些已知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当很难找到形成曲线的动点P(x,y)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时,借助第三个变量t,建立t和x,t和y的关系式x=φ(t),y=Φ(t),再通过一些条件消掉t就间接地找到了x和y所满足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P(x,y)所形成的曲线的普通方程.例3设点A、B是抛物线y2=4px (p>0)上除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知识点四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定点、定值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化的量表示问题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不受变化的量所影响的某个点或值,就是要求的定点、定值.化解这类问题难点的关键就是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的恒成立、数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例4 若直线l :y =kx +m 与椭圆x 24+y23=1相交于A 、B 两点(A 、B 不是左、右顶点),A 2为椭圆的右顶点且AA 2⊥BA 2,求证:直线l 过定点.知识点五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范围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最值、范围问题,是高考热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求解策略: (1)平面几何法平面几何法求最值问题,主要是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知识求解. (2)目标函数法建立目标函数解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是常规方法,其关键是选取适当的变量建立目标函数,然后运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确定最值.例5 已知A(4,0),B(2,2)是椭圆x 225+y 29=1内的两定点,点M 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 +MB 的最值.例6 已知F 1、F 2为椭圆x 2+y 22=1的上、下两个焦点,AB 是过焦点F 1的一条动弦,求△ABF 2面积的最大值.章末总结重点解读 例1 解如图所示,设双曲线方程为x 2a 2-y2b2=1 (a >0,b >0).∵e =ca=2,∴c =2a .由双曲线的定义, 得|PF 1-PF 2|=2a =c ,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F 1F 22=PF 21+PF 22-2PF 1·PF 2cos 60° =(PF 1-PF 2)2+2PF 1·PF 2(1-cos 60°), 即4c 2=c 2+PF 1·PF 2.① 又S △PF 1F 2=123, ∴12PF 1·PF 2sin 60°=123, 即PF 1·PF 2=48.②由①②,得c 2=16,c =4,则a =2,b 2=c 2-a 2=12,∴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x 24-y 212=1.例2 (1)解 过点P (2,0)且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为:y =k (x -2). 把y =k (x -2)代入y 2=2x ,消去y 得k 2x 2-(4k 2+2)x +4k 2=0, 由于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不同两点,故k 2≠0且Δ=(4k 2+2)2-16k 4=16k 2+4>0,x 1x 2=4,x 1+x 2=4+2k2,∵M 、N 两点在抛物线上, ∴y 21·y 22=4x 1·x 2=16, 而y 1·y 2<0,∴y 1y 2=-4.(2)证明 ∵OM → (x 1,y 1),ON →=(x 2,y 2), ∴OM →·ON →=x 1·x 2+y 1·y 2=4-4=0.∴OM →⊥ON →,即OM ⊥ON .例3 解 设直线OA 的方程为y =kx (k ≠±1,因为当k =±1时,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OB 的方程为y =-xk,进而可求A ⎝⎛⎭⎫4p k2,4p k 、B (4pk 2,-4pk ). 于是直线AB 的斜率为k AB =k1-k 2,从而k OM =k 2-1k,∴直线OM 的方程为y =k 2-1k x ,①直线AB 的方程为y +4pk =-kk 2-1(x -4pk 2).②将①②相乘,得y 2+4pky =-x (x -4pk 2), 即x 2+y 2=-4pky +4pk 2x =4p (k 2x -ky ),③ 又k 2x -ky =x ,代入③式并化简, 得(x -2p )2+y 2=4p 2. 当k =±1时,易求得直线AB 的方程为x =4p .故此时点M 的坐标为(4p,0),也在(x -2p )2+y 2=4p 2 (x ≠0)上. ∴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p )2+y 2=4p 2 (x ≠0),∴其轨迹是以(2p,0)为圆心,半径为2p 的圆,去掉坐标原点. 例4证明 设A (x 1,y 1), B (x 2,y 2),联立⎩⎪⎨⎪⎧y =kx +m ,x 24+y 23=1,得(3+4k 2)x 2+8mkx +4(m 2-3)=0,则⎩⎨⎧Δ=64m 2k 2-16(3+4k 2)(m 2-3)>0,x 1+x 2=-8mk 3+4k 2,x 1x 2=4(m 2-3)3+4k 2.即⎩⎨⎧3+4k 2-m 2>0,x 1+x 2=-8mk 3+4k 2,x 1x 2=4(m 2-3)3+4k 2.又y 1y 2=(kx 1+m )(kx 2+m ) =k 2x 1x 2+mk (x 1+x 2)+m 2 =3(m 2-4k 2)3+4k 2.∵椭圆的右顶点为A 2(2,0),AA 2⊥BA 2, ∴(x 1-2)(x 2-2)+y 1y 2=0. ∴y 1y 2+x 1x 2-2(x 1+x 2)+4=0.∴3(m 2-4k 2)3+4k 2+4(m 2-3)3+4k 2+16mk 3+4k 2+4=0.∴7m 2+16km +4k 2=0,解得m 1=-2k ,m 2=-2k7,且均满足3+4k 2-m 2>0.当m 1=-2k 时,l 的方程为y =k (x -2), 直线过定点(2,0),与已知矛盾.当m 2=-2k7时,l 的方程为y =k ⎝⎛⎭⎫x -27,直线过定点⎝⎛⎭⎫27,0, ∴直线l 过定点.例5 解 因为A (4,0)是椭圆的右焦点,设A ′为椭圆的左焦点,则A ′(-4,0),由椭圆定义知MA +MA ′=10.如图所示,则MA +MB =MA +MA ′+MB -MA ′=10+MB -MA ′≤10+A ′B . 当点M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 所以当M 为射线BA ′与椭圆的交点时, (MA +MB )max =10+A ′B =10+210.又如图所示,MA +MB =MA +MA ′-MA ′+MB =10-(MA ′-MB ) ≥10-A ′B ,当M 在A ′B 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 所以当M 为射线A ′B 与椭圆的交点时, (MA +MB )min =10-A ′B =10-210. 例6 解 由题意,F 1F 2=2. 设直线AB 方程为y =kx +1, 代入椭圆方程2x 2+y 2=2, 得(k 2+2)x 2+2kx -1=0,则x A +x B =-2k k 2+2,x A ·x B =-1k 2+2,∴|x A -x B |=8(k 2+1)k 2+2.S △ABF 2=12F 1F 2·|x A -x B |=22×k 2+1k 2+2=22×1k 2+1+1k 2+1≤22×12= 2.当k 2+1=1k 2+1,即k =0时,S △ABF 2有最大面积为 2.章末总结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对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要有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意识,“回归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应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时,要注意与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结合起来.总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运用.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为2,F1,F2为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且∠F1PF2=60°,S△PF1F2=12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知识点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般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在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其交于一点和切于一点,二者在几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在代数方程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在解题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圆锥曲线的切线是圆锥曲线的割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无限靠近时的极限情况,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判别式等于零;而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抛物线中与对称轴平行,双曲线中与渐近线平行),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该方程是一次的.例2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M(x1,y1),N(x2,y2)两点.(1)求x1x2与y1y2的值;(2)求证:OM⊥ON.知识点三轨迹问题轨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求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为(x,y),根据几何条件直接寻求x、y之间的关系式.(2)代入法:利用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某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的关系,把所求动点转换为已知动点.具体地说,就是用所求动点的坐标x、y来表示已知动点的坐标并代入已知动点满足的曲线的方程,由此即可求得所求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式.(3)定义法:如果所给几何条件正好符合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曲线的定义,则可直接利用这些已知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当很难找到形成曲线的动点P(x,y)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时,借助第三个变量t,建立t和x,t和y的关系式x=φ(t),y=Φ(t),再通过一些条件消掉t就间接地找到了x和y所满足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P(x,y)所形成的曲线的普通方程.例3设点A、B是抛物线y2=4px (p>0)上除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知识点四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定点、定值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化的量表示问题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不受变化的量所影响的某个点或值,就是要求的定点、定值.化解这类问题难点的关键就是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的恒成立、数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例4 若直线l :y =kx +m 与椭圆x 24+y23=1相交于A 、B 两点(A 、B 不是左、右顶点),A 2为椭圆的右顶点且AA 2⊥BA 2,求证:直线l 过定点.知识点五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范围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最值、范围问题,是高考热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求解策略: (1)平面几何法平面几何法求最值问题,主要是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知识求解. (2)目标函数法建立目标函数解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是常规方法,其关键是选取适当的变量建立目标函数,然后运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确定最值.例5 已知A(4,0),B(2,2)是椭圆x 225+y 29=1内的两定点,点M 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 +MB 的最值.例6 已知F 1、F 2为椭圆x 2+y 22=1的上、下两个焦点,AB 是过焦点F 1的一条动弦,求△ABF 2面积的最大值.章末总结重点解读 例1 解如图所示,设双曲线方程为x 2a 2-y 2b2=1 (a >0,b >0).∵e =ca=2,∴c =2a .由双曲线的定义, 得|PF 1-PF 2|=2a =c ,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F 1F 22=PF 21+PF 22-2PF 1·PF 2cos 60° =(PF 1-PF 2)2+2PF 1·PF 2(1-cos 60°),即4c 2=c 2+PF 1·PF 2.① 又S △PF 1F 2=123, ∴12PF 1·PF 2sin 60°=123, 即PF 1·PF 2=48.②由①②,得c 2=16,c =4,则a =2,b 2=c 2-a 2=12,∴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x 24-y 212=1.例2 (1)解 过点P (2,0)且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为:y =k (x -2). 把y =k (x -2)代入y 2=2x ,消去y 得k 2x 2-(4k 2+2)x +4k 2=0, 由于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不同两点,故k 2≠0且Δ=(4k 2+2)2-16k 4=16k 2+4>0,x 1x 2=4,x 1+x 2=4+2k2,∵M 、N 两点在抛物线上, ∴y 21·y 22=4x 1·x 2=16, 而y 1·y 2<0,∴y 1y 2=-4.(2)证明 ∵OM → (x 1,y 1),ON →=(x 2,y 2), ∴OM →·ON →=x 1·x 2+y 1·y 2=4-4=0. ∴OM →⊥ON →,即OM ⊥ON .例3 解 设直线OA 的方程为y =kx (k ≠±1,因为当k =±1时,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OB 的方程为y =-xk,进而可求A ⎝⎛⎭⎫4p k2,4p k 、B (4pk 2,-4pk ). 于是直线AB 的斜率为k AB =k1-k 2,从而k OM =k 2-1k, ∴直线OM 的方程为y =k 2-1kx ,① 直线AB 的方程为y +4pk =-k k 2-1(x -4pk 2).② 将①②相乘,得y 2+4pky =-x (x -4pk 2),即x 2+y 2=-4pky +4pk 2x =4p (k 2x -ky ),③又k 2x -ky =x ,代入③式并化简,得(x -2p )2+y 2=4p 2.当k =±1时,易求得直线AB 的方程为x =4p .故此时点M 的坐标为(4p,0),也在(x -2p )2+y 2=4p 2 (x ≠0)上.∴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p )2+y 2=4p 2 (x ≠0),∴其轨迹是以(2p,0)为圆心,半径为2p 的圆,去掉坐标原点.例4证明 设A (x 1,y 1),B (x 2,y 2),联立⎩⎪⎨⎪⎧y =kx +m ,x 24+y 23=1, 得(3+4k 2)x 2+8mkx +4(m 2-3)=0, 则⎩⎨⎧ Δ=64m 2k 2-16(3+4k 2)(m 2-3)>0,x 1+x 2=-8mk 3+4k 2,x 1x 2=4(m 2-3)3+4k 2.即⎩⎨⎧ 3+4k 2-m 2>0,x 1+x 2=-8mk 3+4k 2,x 1x 2=4(m 2-3)3+4k 2.又y 1y 2=(kx 1+m )(kx 2+m )=k 2x 1x 2+mk (x 1+x 2)+m 2=3(m 2-4k 2)3+4k 2. ∵椭圆的右顶点为A 2(2,0),AA 2⊥BA 2,∴(x 1-2)(x 2-2)+y 1y 2=0.∴y 1y 2+x 1x 2-2(x 1+x 2)+4=0.∴3(m 2-4k 2)3+4k 2+4(m 2-3)3+4k 2+16mk 3+4k 2+4=0. ∴7m 2+16km +4k 2=0,解得m 1=-2k ,m 2=-2k 7,且均满足3+4k 2-m 2>0.当m 1=-2k 时,l 的方程为y =k (x -2),直线过定点(2,0),与已知矛盾.当m 2=-2k 7时,l 的方程为y =k ⎝⎛⎭⎫x -27,直线过定点⎝⎛⎭⎫27,0, ∴直线l 过定点.例5 解 因为A (4,0)是椭圆的右焦点,设A ′为椭圆的左焦点,则A ′(-4,0),由椭圆定义知MA +MA ′=10.如图所示,则MA +MB =MA +MA ′+MB -MA ′=10+MB -MA ′≤10+A ′B . 当点M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所以当M 为射线BA ′与椭圆的交点时,(MA +MB )max =10+A ′B =10+210.又如图所示,MA +MB =MA +MA ′-MA ′+MB=10-(MA ′-MB )≥10-A ′B ,当M 在A ′B 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所以当M 为射线A ′B 与椭圆的交点时,(MA +MB )min =10-A ′B =10-210.例6 解 由题意,F 1F 2=2.设直线AB 方程为y =kx +1,代入椭圆方程2x 2+y 2=2,得(k 2+2)x 2+2kx -1=0,则x A +x B =-2k k 2+2,x A ·x B =-1k 2+2, ∴|x A -x B |=8(k 2+1)k 2+2. S △ABF 2=12F 1F 2·|x A -x B |=22×k 2+1k 2+2=22×1k 2+1+1k 2+1≤22×12= 2. 当k 2+1=1k 2+1,即k =0时, S △ABF 2有最大面积为 2.。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一、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域与值域-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单调性与周期性2. 基本初等函数-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三角函数及其性质- 反三角函数- 双曲函数3.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 无穷小与无穷大-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4.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常见函数的导数- 高阶导数- 微分的概念与应用5. 导数的应用-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问题- 曲线的切线与法线- 洛必达法则- 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曲线的凹凸性二、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2. 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恒等变换公式3. 解三角形-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三、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2. 数列的极限- 数列极限的概念- 极限的四则运算3.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证明方法与步骤四、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1. 平面向量- 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向量的模、方向角与投影2. 直线与圆的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与一般式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3. 圆锥曲线- 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方程及其性质五、立体几何1. 空间直线与平面- 空间直线的方程- 平面的方程-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立体图形的性质- 棱柱、棱锥与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与表面积 - 球的体积与表面积六、概率与统计1. 概率的基本概念-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定义-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与概率密度函数3. 统计初步- 总体与样本- 统计量的概念与计算- 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以上是苏教版高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多个领域。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必修四拓展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必修四拓展知识点

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必修四拓展知识点必修一1.韦达定理:X 1+X 2=-b/a X 1X 2=c/a2. a3+b3=(a+b)(a 2-ab+b2)a3-b3=(a-b)(a 2+ab+b2)3.四个维度:开口方向、区间端点值的函数符号、对称轴、△。

4.常用对数: log10N=lgN log e=lnN5.函数的表达法:解析法(解析式)、列表法、图像法。

6.求函数定义域的依据:(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正切函数中 X≠π /2+k π(k ∈ Z) 。

(3)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4)零次幂的底数不为零。

(5)考虑实际情况。

(6)指、对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为一。

(7)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

7.判断函数是否为增减函数的方法:(1)取值(在定义域上任意取X1X2,且 X1﹤X2)。

(2)作差( f(X 1)-f(X 2 ) )。

(3)变形(通分)。

(4)定号。

(5)结论。

8.判断函数是否为奇偶函数的步骤:(1)求定义域,判断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求 f(-X) 。

(3)判断 f(X )与 f(-X) 的关系。

(4)结论。

9.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性质:(1)单调性是局部性质,奇偶性是整体性质。

(2)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像关于y 轴对称。

(3)奇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4)奇函数在 X=0 有意义时,必有 f (0) =010.正数 a 的偶次方根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n。

n a的奇次方根只有一个为0的 n 次方根为 0。

11.函数图像:函数函数的记号名称。

函数的图形函数的性质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a 为任意实数数这里只画出部分函数图形的一部分。

12.设基础值为 N,增长率为 p% , 期数为 X,本利和为 y.则 y=N(1+ p % ) X13.f(x) 与 f(-x) 图像关于 y 轴对称; f(x)与 -f(x) 图像关于 x 轴对称;f(x) 与 -f(-x)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1、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

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选修21:数学史选讲。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作差定号层层求导THEN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IF 条件 THEN语句END IF(图3)⑤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是两种:当型循环(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WHILE 条件循环体WEND (图4)直到型循环(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DO循环体LOOP UNTIL 条件(图5)⑹算法案例:①辗转相除法结果是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利用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ⅰ):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ⅱ):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

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苏教版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必修和选修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知识点进行精华归纳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必修一1. 数和式- 自然数、整数和有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操作2.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3. 几何基础知识-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空间图形的投影和展开二、必修二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2. 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样本空间和事件概率 - 组合与排列的计算- 概率统计的应用3.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三、必修三1. 平面向量- 向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向量的共线、垂直和平行关系- 向量的投影和数量积2. 导数与函数的应用-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函数的极值和最值- 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变换3. 空间几何-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计算- 空间几何的投影和旋转四、选修一1. 平面解析几何- 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曲线的方程 - 直线和圆的性质及其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2. 函数与导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和建模- 导数在几何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3. 理数与数系- 实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五、选修二1. 矩阵与变换- 矩阵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平面向量与矩阵的关系2. 空间解析几何- 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曲线的方程 -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和计算- 曲线在空间中的投影和旋转3. 指数与对数-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 对数函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以上是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知识点的精华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苏教版)讲义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苏教版)讲义

专题一:推理与证明知识结构1、归纳推理把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证明(视题目要求,可有可无).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检验猜想。

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通俗地说,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4、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三段论”,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若集合M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⑵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 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⑶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导出矛盾为止; (3)(归谬)断言假设不成立;(4)(结论)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6、数学归纳法n 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0()n n N ∈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0(,)n k k n k N =≥∈时命题成立,推证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其中包括恒等式、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几何中的计算问题等.专题二: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1、复数的概念 ⑴虚数单位;⑵复数的代数形式(,)z a bia b R =+∈;⑶复数的实部、虚部,虚数与纯虚数. 2、复数的分类 复数(),z a bi a b R =+∈3、相关公式⑴d c b a di c bi a ==⇔+=+且, ⑵00==⇔=+b a bi a ⑶22b a bi a z +=+=⑷z a bi =-z z ,指两复数实部相同,虚部互为相反数(互为共轭复数). 4、复数运算⑴复数加减法:()()()()i d b c a di c bi a ±+±=+±+; ⑵复数的乘法:()()()()a bi c di ac bd bc ad i ++=-++;⑶复数的除法:()()()()a bi c di a bi c di c di c di +-+=++- (类似于无理数除法的分母有理化→虚数除法的分母实数化) 5、常见的运算规律)9(设231i +-=ω是1的立方虚根,则012=++ωω,1,,332313===+++n n n ωωωωω6、复数的几何意义x 轴叫做复平面的实轴,y 轴叫做复平面的虚轴. 专题三: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1、基本计数原理⑴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类相加)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⑵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步相乘)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n 个步骤,做第一个步骤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个步骤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个步骤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2、排列与组合⑴排列定义: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 m 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⑵组合定义: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 m m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⑶排列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 m m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mn A .⑷组合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 m m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m n C .⑸排列数公式:①()()()121+---=m n n n n A mn()!m n n A m n -=!;②!n A n n =,规定1!0=.⑹组合数公式: ①()()()!121m m n n n n C mn +---=或()!!m n m n C mn -=!;②m n n m n C C -=,规定10=n C .⑺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有顺序,组合无顺序.⑻排列与组合的联系:mm m n m n A C A ⋅=,即排列就是先组合再全排列.()(1)(1)!()(1)21!!m mn nm m A n n n m n C m n A m m m n m ⋅-⋅⋅-+===≤⋅-⋅⋅⋅-⑼排列与组合的两个性质性质排列11-++=m n m n m n mA A A ;组合11-++=m nm n m n C C C . ⑽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①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法(元素优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位置优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②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③相邻问题捆绑法(把相邻的若干个特殊元素“捆绑”为一个大元素,然后再与其余“普通元素”全排列,最后再“松绑”,将特殊元素在这些位置上全排列). ④不相邻(相间)问题插空法(某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些元素要在某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没有限制元条件的元素,然后再把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按要求插入排好的元素之间). ⑤有序问题组合法.⑥选取问题先选后排法. ⑦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⑧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⑨分组问题:要注意区分是平均分组还是非平均分组,平均分成n 组问题别忘除以n !. 3、二项式定理⑴二项展开公式:()011222nnn n r n r rn n n n a b C a C ab C a b C a b ---+=++++ ()n nn C b n N +++∈.⑵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 n N r n r b a C T rr n r n r ,,01.主要用途是求指定的项.⑶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当二项式的两个项的系数都为1时,系数就是二项式系数.如在()nax b +的展开式中,第1r +项的二项式系数为rn C ,第1r +项的系数为rn rr n C a b -;而1()n x x+的展开式中的系数等于二项式系数;二项式系数一定为正,而项的系数不一定为正.⑷()n x +1的展开式:()0221101x C x C x C x C x n n n n n n n n n++++=+-- ,若令1=x ,则有()nnn n n n n C C C C ++++==+ 210211. 二项式奇数项系数的和等于二项式偶数项系数的和.即131202-=⋅⋅⋅++=⋅⋅⋅++n n n n n C C C C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1)对称性: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即mn n m n C C -=;(2)增减性与最大值:当12n r +≤时,二项式系数C r n 的值逐渐增大,当12n r +≥时,C rn 的值逐渐减小,且在中间取得最大值。

江苏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

江苏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

选修 1- 1 知识点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若 p ,则 q ”形式的命题中的 p 称为命题的条件, q 称为命题的结论.3、若原命题为“若 p ,则 q ”,则它的逆命题为“若4、若原命题为“若 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5、若原命题为“若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 q , 则 p ” .p ,则 q ” . q ,则 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假假假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2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7、若 pq ,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若 p q ,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 q .p q当 pqp q 是真命题;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 q . 当 p 、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 p q 是真命题;当 p 、 q 两个命题都是假 命题时, p q 是假命题. 若 p 是真命题,则 p 必是假命题;若 p 是假命题,则 p 必是真命题.9、短语“对所有的” 、“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 ”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全称命题“对中任意一个 x ,有 p x 成立”,记作“x , p x ”.短语“存在一个” 、“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存在性命题.特称命题“存在 中的一个 x ,使 p x 成立”,记作“x, p x ”.10、全称命题p : x, p x ,它的否定p : x ,p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性命题.1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大于 F 1 F 2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 这 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12、椭圆的几何性质:焦点的位置焦点在 x 轴上焦点在 y 轴上图形标准方程x2y21 a b 0y2x21 a b 0 a2b2a2b2范围a x a 且 b y b b x b 且 a y a1a,0、2a,010, a、20,a 顶点10, b 、20,b1b,0、2b,0轴长短轴的长2b长轴的长2a焦点F1c,0、 F2c,0F10, c、 F20,c 焦距F1 F22c c2a2 b2对称性关于 x 轴、y轴、原点对称c b20 e1离心率e12a a准线方程x a2ya2 c c13、设是椭圆上任一点,点到 F1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1,点到 F2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d2,则F1F2e .d1d214、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 F 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 F 2)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焦点在 y 轴上焦点的位置焦点在 x 轴上图形标准方程x2y21 a 0, b0y2x21 a0, b 0 a2b2a2b2范围x a 或 x a ,y R y a 或 y a , x R 顶点1a,0 、2a,010, a 、20,a轴长虚轴的长2b实轴的长2a焦点F1c,0、 F2c,0F1 0, c、 F20,c 焦距F1 F22c c2a2b2对称性关于 x 轴、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c1b2e1离心率e2a a准线方程x a2ya2 c c渐近线方程y bx yax a b16、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17、设是双曲线上任一点,点到 F1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1,点到 F2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d2,则F1F2e .d1d218、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称为抛物线.定点F称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称为抛物线的准线.19、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垂直于对称轴且交抛物线于、两点的线段,称为抛物线的“通径”,即 2 p .20、焦半径公式:若点x0 , y0在抛物线 y2 2 px p0上,焦点为 F ,则F x0p ;2若点x0 , y0在抛物线 y2 2 px p0 上,焦点为 F ,则F x0p ;2若点x0 , y0在抛物线 x2 2 py p0上,焦点为 F ,则F y0p ;2p .若点x0 , y0在抛物线 x2 2 py p0 上,焦点为 F ,则F y022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y 2 2 px y 2 2 px x 2 2 py x 2 2 py标准方程p0p0p0p0图形顶点0,0对称轴x 轴y 轴焦点F p, 0Fp, 0 F 0,pF 0,p 2222准线方程x p pypyp 2x222离心率e1范围x0x 0y0y022、若某个问题中的函数关系用f xf x2f x1表示,问题中的变化率用式子x2x1f表示,则式子f x2f x1称为函数 f x从x1到 x2的平均变化率.x x2x12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1 若 f x c ,则 f x0 ;2 若 f x x n x Q*,则 f x nx n 1;3 若 f x sin x ,则 f x cosx ; 4若 f x cosx ,则 f x sin x ;5 若 f x a x,则 f x a x ln a;6 若 f x e x,则 f x e x;7若 f x log a x ,则 f x18 若 f x ln x ,则 f x1;.x ln a x24、导数运算法则:1 f x g x f x g x2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3f x f x g x f x g xx0 .g x g x2g25、在某个区间a, b 内,若 f x0 ,则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若f x 0 ,则函数 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26、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 f x 0 .当 f x00 时:1 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x 0 ,右侧 f x 0 ,那么 f x 0 是极大值;2 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x0 ,右侧 f x0 ,那么 f x 0 是极小值.27、求函数y f x 在 a,b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是: 1 求函数 yf x 在 a, b 内的极值;2 将函数 yfx 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 , f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选修 1--2 知识点1.概念: (1) z=a+bi ∈R b=0 ( a,b ∈R)z= zz 2≥0;(2) z=a+bi 是虚数 b ≠ 0(a,b ∈R);(3) z=a+b i 是纯虚数 a=0 且 b ≠ 0(a,b ∈R)z + z =0( z ≠0) z 2<0;(4) a+bi= c+dia=c 且 c=d(a,b,c,d ∈R);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 z 1= a + bi , z 2 = c + di (a,b,c,d ∈R),则:(1) z 1± z 2 = ( a + b)± (c + d)i ;(2) z 1.z 2 = ( a+bi)· (c+di)=( ac-bd ) + (ad+bc)i ;12 (a bi )(c di ) (3) z ÷ z = ( c di )(c di )3.几个重要的结论:ac bd bc ad(z ≠ 0) ;cd cd2(1) (1 i )22i ;⑷1i i ; 1 i i ; (3) z 1z z 1z1。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本章归纳整合(一)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本章归纳整合(一)
件;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1已】知不等式|x-m|<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x13<
,1求 2
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x-m|<1可化为m-1<m+1,
又∵不等式|x-m|<1 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13<x<12, (如图) ∴mm- +11≤ ≥1312, ,解得mm≤ ≥43-,12,即-12≤m≤43.
专题四 用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理解集合间的关系
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是我们理解集合间关系的很好工 具,有以下常用结论:P⊆Q即“∀x∈P,都有x∈Q成立”, P∩Q≠∅即“∃x∈P,有x∈Q成立”.
【例4已】知集合P=[ 12,2],函数f(x)=log2(ax2-2x+2)的定义域 为Q; (1)若P∩Q=P,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P∩Q≠∅,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由 ax2-2x+2>0,得 a>-2(1x)2+2x=
高中数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本章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1.命题 命题是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一个命题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 构成.由命题的正确与否,可将命题分为真命题、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若原命题:若p则q;则逆命题:若q则p(结论和条件“换 位”);否命题:若非p则非q(条件和结论都否定“换质”);逆否 命题:若非q则非p(条件和结论“换质”后又“换位”). (2)原命题与逆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称为互否 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注意: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而互逆或互否的两个 命题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命题趋势
命题是数学的重要构成形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数学的 重要概念,故命题及其关系是数学高考的必考内容和热门考 点.而对逻辑联结词的考查主要是通过逻辑联结词考查集 合、函数等知识内容,对量词的考查主要是全称命题与存在 性命题的否定.本章内容一般占5~10分,预测今后的高考 在考查上述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可能会在解答题的条件中穿 插关于量词比较隐蔽的叙述,能否发现并合理转换成具有可 操作性的数学表达式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恒则成人生一连串的奋斗 追求理想要奋战不懈坚持到底有恒则成引言1.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

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选修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选修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案例。

选修系列4:由4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重难点及考点: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高考相关考点: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必修1数学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区间法.§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记作B A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2个子集,21n-个真子集.§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2)导数法: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1、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①'C 0=;②1')(-=n n nxx ;③x x cos )(sin '=; ④x x sin )(cos '-=; ⑤a a a xx ln )('=; ⑥xx e e =')(;⑦ax x a ln 1)(log '=;⑧x x 1)(ln '=3、导数的运算法则 (1)'''()u v u v ±=±. (2)'''()uv u v uv =+.(3)'''2()(0)u u v uv v v v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x u x y y u '''=⋅,即y 对x 的导数等于y 对u 的导数与u 对x 的导数的乘积.解题步骤:分层—层层求导—作积还原.5、函数的极值 (1)极值定义:极值是在0x 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 f <)(0x f ,则)(0x f 是函数)(x f 的极大值;极值是在0x 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 f >)(0x f ,则)(0x f 是函数)(x f 的极小值. (2)判别方法:①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x f >0,右侧)('x f <0,那么)(0x f 是极大值;②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x f <0,右侧)('x f >0,那么)(0x f 是极小值. 6、求函数的最值(1)求()y f x =在(,)a b 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 (2)将()y f x =的各极值点与(),()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注:极值是在局部对函数值进行比较(局部性质);最值是在整体区间上对函数值进行比较(整体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一般地,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

其中+∈>N n n ,1. 2、 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当n 为偶数时,a a nn=.3、 我们规定: ⑴m n mn a a=()1,,,0*>∈>m Nn m a ;⑵()01>=-n aan n; 4、 运算性质: ⑴()Q s r a aa a sr sr∈>=+,,0;⑵()()Q s r a a a rs sr∈>=,,0;⑶()()Q r b a b a ab rr r∈>>=,0,0.§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1,0≠>=a a a y x2、性质:§1、指数与对数互化式:log xa a N x N =⇔=;2、对数恒等式:log a NaN =.3、基本性质:01log =a ,1log =a a .4、运算性质:当0,0,1,0>>≠>N M a a 时: ⑴()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⑵N M N M a a a log loglog -=⎪⎭⎫⎝⎛; ⑶M n M a na log log =.5、换底公式:abb c c a log log log =()0,1,0,1,0>≠>≠>b c c a a .6、重要公式:log log n ma a mb b n=7、倒数关系:ab b a log 1log =()1,0,1,0≠>≠>b b a a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记住图象:()1,0log ≠>=a a x y a2、性质: 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方程()0=x f 有实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 2、 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x f y =在区间[]b a ,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b f a f ,那么函数()x f y =在区间()b a ,内有零点,即存在()b a c ,∈,使得()0=c f ,这个c 也就是方程()0=x f 的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掌握二分法.§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1、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先画散点图,再用适当的函数拟合,最后检验.知识点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⑴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