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灾毁农田修复技术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地震灾毁农田修复技术方案

5月12日,我省发生的汶川7.8级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给灾区农田造成了重大损毁:耕地表土被冲毁或被泥石、沙砾覆盖,田地埂严重垮塌、田间基础设施垮塌、土壤肥料衰减,耕地生产能力严重下降。为此,加快灾毁农田的修复,恢复其生产能力,是确保灾区农业生产恢复的基础和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田表土修复

(一)、对此次地震表土被泥石、沙砾覆盖的耕地,覆盖层在20cm以下的,应对覆盖的泥石、沙砾进行清除;覆盖层在20cm以上的,清除工程量过大,宜就近寻找表土,进行客土修复耕层;若无法进行客土,可将较大的石块拣出,增施有机肥,通过2-3年对土壤进行改良培肥,逐步恢复其生产能力。

(二)、对此次地震土层被冲毁的农田,宜就近寻找土壤,进行全面客土修复土层,使土层层厚度达到50以上,表土层厚度达15cm以上,并增施有机肥,通过3-5年对土壤进行培肥,逐步恢复并提高其生产能力。

(三)、对土层浅薄、基岩为泥岩、页岩的,应进行底土深挖或爆破改土。深挖深啄底土办法有二:下切上垫法(下台上翻法),适用于横向中带聚土法,切下台土上带底土直接砌筑上台地坎或向上翻垫于上台土的下带低处。上切下垫法(啄高填低法),适用于竖向分厢聚土法和逐台下翻法,将高处深啄深翻,垫于低处。

爆破分全层爆破和局部爆破,炮眼位置离上下地埂100厘米左右,以免损坏地埂。全层爆破适用于表土层薄,深啄深挖工程量大的地块,

二、农田地埂修复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稳固”的原则,对地震造成垮塌的田地埂进行修复,同时对原有支离破碎,零星分散的地块进行调整土形,平整土地,使之整齐规范。

(一)、田地埂规划坚持沿等高线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矮坎窄梯,台位清晰。

(二)、田地埂材料坚持就地取材,取石材方便的最好用石材,以条石、块石、片石作砌埂材料,可砌石埂,也可砌土石结合埂,石埂高度2.0米以内为宜,底宽度40~50厘米,边坡l:0.2~0.3,个别地段需石方量较大的,可以土石结合,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高出土面20~30厘米。取石材难、土壤粘重的地方,可筑土埂,土埂高度1.5米以内,下宽上窄,断面为梯形,边坡1:0.5~1。

(三)、地埂的砌筑要牢固稳定,搞好埂基的清理和埂坎的砌筑。清基深度要求到坚硬的底土层,清足埂坎宽度的最大断面,埂基表面清成略向内倾的反坡。

砌埂技术根据不同的砌埂材料,砌筑埂坎的技术和方法不同。

石料砌埂:技术要注意把好“四关”:一是选料关,注意石质的软硬程度和每层大小基本一致,若石料大小不等,分选堆放待用;二是安砌关,由下层到上层,从大到小分层安砌,注意上、下、左、右石块错缝相接并压实*拢;三是回填关,地埂内侧的回镇,必须与砌埂同时进行,砌一层回填一层,填紧夯实不留空隙;四是封顶关,

为了力口强石料埂坎的整体性,当埂坎砌到近地面时,即作一条比地面高20~30厘米的土埂,留2~3厘米二马磴,人工夯实拍紧而成。

土料筑埂:在清好埂基的基础上,逐层上土加夯,每层上土厚度以10厘米左右为宜,夯实厚度约6厘米,每层上土前对夯实面都要挖毛增强结合;埂坎外侧坡用人工拍打成埂坡;埂坎的内侧须与填土方的填土结合,把内坡填得宽一些,同底土一并夯实;埂坎夯筑近地面时仍需比土面高20~30厘米。

石混合料筑埂:我省丘陵紫色土区,采用砂页岩石块与土料混合筑埂比较广泛。总结出丘陵区石骨砌埂30

字口诀,“平埂基,大石砌,不对缝,湿草皮,层层平,收阶梯,回填紧,双面砌,埂边沟,顶封泥。”即是平好埂基后,尽量用大石块层层错缝平砌,在外侧坡上每砌一层收一定的阶梯,并用湿草皮填塞于各层的空隙,内坡砌成双面埂,边砌边回填夯实,近土面高度时,用泥土封顶加固,埂内侧留一地边沟,以防本土地表迳流翻埂冲坎,引起垮塌。

卵石筑埂:*近河流沿岸,取卵石方便,可用卵石砌埂。卵石砌埂一定要浆砌。从大到小分层浆砌,梯型断面,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以内。

(四)、埂坎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土料筑埂和土石混合料筑埂,采取工程护埂和生物护埂相结合。埂坎局部垮塌要及时修复,埂顶宜采用藤蔓作物护埂,埂坡宜种草或经济作物护埂。

三、农田基础设施修复

对地震损毁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完善。

(一)、旱地坡面蓄排水设施修复。

坡面蓄排水设施主要是指坡耕地的拦、蓄、排水等坡面水系建设。主要是“三沟”(沿山沟、引排水沟、地边沟)、“三池”(蓄水池、沉砂池、储粪池)的修复和完善。

1、沿山沟又称横山堰,主要是拦截坡面径流,防止冲刷耕地,其布局视山形、山势、面积、台位而定,大山、高山和山坡田土多的地方,应利用自然台位每50米高度布置一条。引排水沟,引水下山的排水沟,应按“Z”字形布置,高差悬殊处建陡坡或跌水,转弯处设凼,防冲沉沙。地边沟,是地块内的排水沟,如地边沟、地背沟等,均为土沟。

“三沟”要做到沟沟相通,利于引排水通畅。

2、蓄水池是山坡地方便于耕种,提高抗御旱洪灾害的重要设施,要大小结合,基本做到平均每亩地有蓄水容积20立米,年调节水量50立米以上。蓄水池要做到大(200立米以上)中(100-200立米)小(50-1 00立米)结合,蓄水池的数量容积视山坡地面积和来水而定,要沟池相连,池前有沉沙凼,池侧有积肥坑。

蓄水池选址要来水好,以增加复蓄次数;利用荒坡、隙地,不占耕地;位置落凼、保水,工程量小;使用方便。

(二)、稻田排灌设施修复完善

稻田田间排灌渠系的布局,要根据地形、地势、溪河,灌渠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沟渠,尽量端直,尽量不要或少跨越沟渠、公路和其它建筑物。

1、田间灌溉渠:平坝区田间排灌渠系一般应与灌渠、溪河垂直布置,排渠、灌渠间隔平行排列,形成“非”字形排水模式。距溪河较远时,主排水渠应布于低漕处。丘陵沟谷田,田间排灌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湾随弯、小湾取直或分段取直。主排水沟应布于积雨面积大的一侧。沟渠尽可能傍山而行,少占或不占好田好地,且可减少工程材料。田间农毛灌渠道走向位置要高,自流灌溉面积大,渠底低于田面,以利灌排两用。

2 田间排水渠:排水渠密度,根据地势、地形,地下水,以及土壤导水率而定。要有利于速排地表水,调控土壤水,截住岩层水,降低地下水,消除渍害、湿害和冷浸水危害主要是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份,消除串灌串排。排水沟断面尺寸设计,以排湿为主,兼顾排洪和灌溉。排水沟应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面积,计算断面尺寸。排水渠尽量做到不浆砌或只浆砌衬砌面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一,下段留孔或留缝,以利排出土壤水和岩层水。

3、渠系附属工程

(1)桥。一般指农耕便桥,宽1米以下,可用水泥予制板或板石兴建,也可桥闸共建。桥不宜太多,便于农耕即可。桥如需负荷行驶车辆的另行设计。

(2)涵。跨越建筑物的过水涵洞用予制管或条石安砌,过水断面与排水沟过水断面一致或略大。予制管过水面一根不够的,可多根并列、深度确保排水指标。

(3)闸。排灌水闸门,设在渠道起水点,一闸灌多田,地形变化大的可分段设闸。水进田后沿田边筑临时性土埂,(埂内仍然种水稻),逐田灌溉,消除串灌串排。原来是梯形断面的要改成矩形,其过水断面保持不变。

(4)农田制口。*排灌沟兴建,田田必有,口底离田泥表面50厘米、口宽30-40厘米,用火砖、条石、板石、予制板安砌,采用方形或三角形,敞式或暗式均可。

(5)便民池。选择渠道经过居民点附近渠段加深扩大而成,容积20-30立米。建下池阶梯。丘陵地区可利用田坎自由落差,结合建浅水闸,修建迂迥蓄水池,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四、保土耕作措施

在灾毁耕地大力推行稻田保护性耕作、聚土改土垄作栽培和植物篱护埂技术等技术。

(一)、稻田保护性耕作

该技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于一体,具有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遏止秸秆野外焚烧保护生态,操作简便,农民易于接受的显著特点。采取的主要技术模式为:稻田保护性耕作抛栽水稻技术模式;稻田保护性耕作撒播小麦、油菜技术模式;稻田保护性耕作增种晚秋作物技术模式;固定厢沟埋草少免耕模式;冬水田稻草填埋模式。

(二)、聚土改土垄作栽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