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看_红楼梦_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从符号学视角看_红楼梦_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

从符号学视角看_红楼梦_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

2007年6月 湘南学院学报 Jun.,2007第28卷第3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28No.3收稿日期:2006-12-19作者简介:赵 琼(1981-),女,甘肃庆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符号学视角看 红楼梦 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赵 琼(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关键词:符号学;文化差异;意义传递; 红楼梦 ;歇后语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3-0060-04一、引言歇后语是汉语语言文化精髓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也是其本义所在。

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在写作和交流中通常只说出前一部分, 歇 去后一部分,读者或听者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故称歇后语。

它通过使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于嬉笑怒骂中增添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堪称 百科全书 的中国文学经典 红楼梦 中,出自不同人口中的一条条个性鲜明、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更是充分展示了这种语言形式独特的民族魅力。

大多数歇后语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或体现着汉语语言的个性特征,这成为两种语言和文化间交流的一大障碍。

符号学的意义观对翻译研究有着较强的阐释力。

本文将通过两个全译本 即英国汉学家大卫 霍克斯(David Ha wkes)的The Story o f the Stone 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 f Red Mansions 中有关译例的对比分析,从符号学视角探讨 红楼梦 中歇后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相应的变通手段。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2-27 15:07:00 ] 作者:孙佳编辑:studa090420论文摘要: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论文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传播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

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

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

Christian 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 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

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

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

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民俗差异及意义传递的符号学视角——《红楼梦》民俗英译对比研究

民俗差异及意义传递的符号学视角——《红楼梦》民俗英译对比研究
— —

霍 译 : a - us w ta…Asafrh rt n o unn i B o y a h t ute o e f mo r ig hs
r b ,to g e vl o d r d w t ’o t n v e e o e h u h h a i b r e e i a t oh a d wa ’d s y h ca e rg n. l w d d a o . . o f r i b w — oo e t p sa d g l — mb a o e t er y l v — a n o — l rd sr e n o d — c i e l z n dwi t o a e— hh i f
( ) 化 差 异 与 言 内 意 义 的 传 递 一 文
“ 牙 海 水 ” 称 “ 崖 海 水 ” 指 我 国古 代 戏 服 如 龙 袍 、 江 也 江 , 蟒 袍 下端 常用 的服 饰 图案 , 向排 列 的弯 曲线 条称 为 “ 脚 ”水 斜 水 . 脚 之 上 有 波 涛 翻 滚 的水 浪 , 浪 之 上 又 立 有 山石 宝物 . 称 为 水 俗 “ 牙 海水 ” 属 于原 文 的指 称 意义 ) 其 中 因海 水 和 潮 有关 , 江 ( 。 潮 又与朝谐音 , 江崖 , 而 即江 边 山石 , 坚 实 稳 固之 意 , 以统 治 有 所 者 用 这 种 图案 装 点 在 服 饰 上 来 寓 意 江 山 稳 固 , 统 天 下 , 世 一 万 升 平 ( 彩 萍 ,0 4 。 “ ” “ ” 李 2 0 ) 而 牙 、 崖 同音 , 潮 ” “ ” 音 , 加 “ 、朝 同 再 上 “ ” 崖 ” 海 ” 水 ” 个 汉 字 符 号 既 表形 又 表 义 的 特 色 , 江 “ “ “ 四 使 原 文 言 内意 义 的 传 递 十 分 复 杂 。 两 译 者 都 放 弃 了言 内 意 义 的传 递 .致 力 于 指 称 意 义 的 传 递 。 其 中 , 译 以 “izg 指 出 了 “ 脚 ” 大 体 样 貌 . 以 杨 z a” g 水 的 又 w v ” 出 了 图 案 的 内容 “ 浪 ” “ 山 宝 石 等 ” 得 已 被 省 ae 指 波 ,寿 不 去 了 , 能传 译 出部 分 指 称 含 义 。霍 译 也 以 “ a e 指 出 了图 案 只 wv” 中 “ 浪 ” 内 容 , 以 “o t” “ ( ) ” 然 是 对 原 文 中 波 的 但 to 指 牙 崖 , 显 h “ ” 的 误 解 而 产 生 的 误 译 ,寿 石 ” 未 提 及 , 牙 义 “ 亦 只成 功 传 递 了

_红楼梦_两种译本标题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_红楼梦_两种译本标题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ofNantongTextil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ol.7,No.1Mar.2007第7卷第1期2007年3月摘要:标点符号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标点符号在两个译本章回标题中使用的情况不同,译本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标点符号;《红楼梦》译本;章回标题中图分类号:H059;H0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191(2007)01-0060-03标点符号是指利用空白、约定符号,以及某些印刷版式,帮助读者理解并正确阅读文本的手段。

标点符号是文字语言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辅助。

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可以帮助读者分清句子结构,辨明语气,准确了解文意[1]。

叶圣陶指出,“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2],可见标点符号在语言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1文献综述近年来,将翻译和标点符号联系起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侧重标点符号的使用在英汉中的不同功能,以及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翻译的方法。

梁丽和王舟从系统功能的角度谈了标点符号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功能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3],章婉凝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标点符号的处理问题[4],徐秀梅和宫钦言[5]、尚忠华剖析了标点符号对翻译方法的影响[6]。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从不同文体的篇章翻译中探讨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

马芜和田小勇从报刊新闻英语中几个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及其理解探讨了标点符号和翻译的关系[7],王克友分析了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英汉标点功能差异[8]。

尚没有人对标题翻译中标点符号的应用做过研究,虽然王成宇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学术论文标题中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差异[9],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对比和翻译联系起来。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作者:俞文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古典巨作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所受到的关注和推崇是史无前例的。

而本书的英译使得这部不朽之作得以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延伸和继续。

本书曾在翻译界掀起了翻译本书的高潮,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己有十五六种不同文字的近六十部译本。

作为代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要展开对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红楼梦》的全译本理所应当是最好的研究资料。

因此本文将对最具影响的两部全译本——即杨译本和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将对两全译本中习语应用信息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讨论二位译者在翻译时主要采取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上述二位译者之所以采取不同方法其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关键词:文化翻译;归化法;异化法;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33-01第一章:两译本关于习语信息的不同翻译在《红楼梦》一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见贾母时“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在杨译本中,杨宪益将本句译为All the attendants covered their faces and wept, and Daiyu herself could not keep back her tears..而在霍译本中,这句被译为While all those present wept in sympathy, and Daiyu felt herself crying as though she would never stop. 在翻译“哭个不休”时,杨先生采用了英语中的成语cannot keep back one’s tear,而戴先生则采取了直译法按照原文意思与形式将其译为as though she would never stop. 二位先生对此习语翻译虽采取了不同方式,但都准确表达了原文意思。

社会符号学对汉语习语英译的解释——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社会符号学对汉语习语英译的解释——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关键词 :符 号学;习语翻译 ;《 红楼梦》
中 图 分 类 号 :H 1. 3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3—63 (o 9 4— 1 3— 4 13 2o )0 0 0 0
I t r r t t n o o i l - e o isi a sa i g Ch n s d o n o En l h n e p e a i fS ca — s mi t n Tr n l t i e e I ims i t gi o c n s
际活动。翻译 的过程就是在译语 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 ,在 意义和功 能上最 大限度忠 实于原语。 习语是相 当
独特的语 言表 达方式,具有文化特殊性 ,常常成为翻译 的一个难 点。从社 会符号 学的角度 ,以 《 红楼梦》 杨
译 本 为倒 ,从 语 义 三 角 关 系,语 言符 号 的 意 义 及 其 功 能 方 面探 讨 汉 语 习语 英 译 的 功 能 对 等 。
Ab ta t I h o i s r c :n t es e o—s mit d l r n l t n i a p o c e sac o s—l g it ,c o s—c lu a n R S e o i mo e ,t sa o p r a h d a rs c a i s i us c r s n i ut rla d CO S—s - o e a o ilc mmu iaie a t i .T e p o e s o a sai n i p r ev d a n f sa l hn u c in l q iae c ewe n n c t ci t v v y h rc s f r n lt s e c ie so e o tbi i gf n t a u v ln e b t e t o e s o e

从符号学的角度谈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

从符号学的角度谈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
二 、 符号 学 视 角理 解 典故 的意 义 从
mit s ’ se e .Wh td e h e d t k o a r s e s S ma tr k y r a o s s e n e o ma e y u c ry
t s i g m u t o o ?’ he e t n sa nd wih y u f r h
典故 具 有深 厚 的文 化 底 蕴 和 内涵 , 易 为译 文 读 者所 了解 。 不 是
翻译 的难 题 。本文 主 要从 符 号 学 理 论 的角度 探 讨 英 国 翻译 家 大 卫 ・ 克 斯 是 如 何 理 解 原典 故 的语 义 并 采 用 的 哪 种 方 法 在 霍 目的 语 中表 达 其语 义 。
代相 传 地 流淌 在 民族 精 神 的血 液 里 ,成 为 影 响我 们 解 读典 故 的重 要 因 素 。 不考 虑 文 化 因素 的影 响 , 无 法理 解 典 故 的所 指 就 和能 指 之 间的 联 系 。 号 的所指 和能 指 就构 成 了 意义 。 符 号 符 但 所 代 表 的意 义 和词 典 里 的语 义 界定 并 不 完全 一 致 。它 的很 多 意义 是推 导 出来 的 , 对 社会 环 境 诠 释 的结 果 。 此在 具 体 的 是 因
运 用 中 , 指 和所 指 的概 念 是 抽 象 的 , 能 而不 是 具 体 的 , 它们 分 别 表 示表 达方 式 和 表 达 内容 。 与 典故 的理解 过 程 是 一致 的 , 这
am r oal may ( o g u am r gr t teev oentb r r t uhb t ee i)oh ny e t h 1
o x elnc a e wh s drwn d a o nd ;a mo e fe c l e e t n h o wa o e tL ng Sa s r h

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在汉译英过程中,一些对源出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

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红楼梦》的比较分析,讨论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得失。

力求从多个角度探讨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跨文化翻译归化法异化法文化差异一、引言百余年来,不少中国传统典籍被译成了英语,这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成为了学术界人士日渐关注的问题之一。

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

《红楼梦》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部著作目前已有多个英译本,其中最出名的是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所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大卫·霍克斯所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

现以这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其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1. 从人物姓名、称呼语的角度来看在翻译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姓名时,杨译本大多采用了音译法,即transliteration,如将贾宝玉的名字音译为Pao-yu,甄士隐译为Shi-yin,李纨译为Li-wan,王熙凤译为Hsi-feng等,丫鬟仆人的名字也多为音译。

这样翻译的优点在于符合人名翻译的惯例,使源出语读者在阅读时有所参照和对应,便于源出语读者的理解。

同时这一译法也存在一些缺点:目的语读者无法从这种翻译中获得与源出语读者同等的信息和艺术享受,从翻译的文化对等角度来看出现了缺失。

而这点在大多使用意译法翻译人名、称呼语的霍译版本中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

例(1):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杨译:Yu-chuanTastes Some Lotus-leaf Broth;Ying-erh Skillfully Makes a Plum-blossom Net霍译:Sulky Silver tastes some lotus-leaf soup;and Golden Oriole knots a flower-patterned fringe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音译与意译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姊妹英译研究——以杨、霍译本为例

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姊妹英译研究——以杨、霍译本为例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imei in Hong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Exemplified with the Yang's and the
Hawkes'Versions
作者: 陈琳[1]
作者机构: [1]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出版物刊名: 皖西学院学报
页码: 123-1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红楼梦》;姊妹;符号学;所指
摘要:"姊妹"属于江淮方言常用词,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较高.依据自建"《红楼梦》江淮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姊妹"所指多元特征,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剖析杨、霍译本中"姊妹"英译的异同.两译本"姊妹"英译在词频和选词上具有一定共性,但是,在"姊妹"数目、指称、性别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差异.。

浅析红楼梦外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浅析红楼梦外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浅析红楼梦外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摘要:《红楼梦》的跨文化翻译是困难的,这不仅是由于译者有着自己对原著的“前理解”,同时还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形成的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造成翻译失真,如采用翻译理论中的“等效翻译”,或可对这种情况有所纠正。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是《红楼梦》,而且其它名著在翻译实践中亦可借鉴类似经验。

关键词红楼梦;跨文化翻译;背景一、跨文化交际的历史背景跨文化交际,它既可以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进行的交际,也可以指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美国。

我国对其研究较晚,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国际化”。

由此,跨文化交际便在其中应运而生。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鼎足而立,被列为当代显学,并且在国际上成为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红楼梦》这部巨著自身的文化品格,它的博大堂庑“引无数骚人竟折腰”,同时,也是与无数学者和众多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关于那些汗牛充栋的红学论著,很多红学工具书都做过统计,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翻译概况,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览表”介绍:“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

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有关译本尚未包括在内。

但仅此即可看出,翻译工作者投注了如此多的精力,而且不厌其烦地重译,再译,致力于向世界各国读者介绍《红楼梦》,对于扩大这部名著的世界影响,从而使红学成为汉学中重要学问之一,应该说是起了直接作用的,厥功甚伟!然而,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

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因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更由于牵涉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作为介于原作与译本读者之间的中间人,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忠实地传递原著的语言、文化等各种信息外,同时还要兼顾读者的心理,使读者尽量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则译者面对的实际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_红楼梦_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_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_缪建维

_红楼梦_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_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_缪建维
〔特约编辑 : 赵秀璐 〕
— 53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个整体 , 共同构成了词语和话语的总体社会符号学意 [ 2 ] 36 义 。 二、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 · 奈达将社会符号学应用 于翻译研究和实践 , 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 他认为翻 译就是翻译意义 , 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尽可能地 将话语的指称意义 、 言内意义 、语用意义都传达出来 , 从而 让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 即实 现功能对等 。 这里的功能指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特 · 纽马克对语言划分的六种功能 : 信息功能 、表情功能 、祈使 功能 、美感功能 、酬应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 在社会符号学 意义分类及纽马克功能划分的基础上 , 陈宏薇教授提出了 “意义相符 , 功能相似 ”的翻译标准 。 总的来说 , 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越多质量就越 好、 越高 。然而 , 在不同的话语或上下文中 , 上述 3类意义 及 6种语言功能的分量常常是不一样 。有时指称意义 、信 息功能非常突出 ( 如科技作品 ) , 有时候语用意义 、言内意 义及美感 功能可 能占有 非常 重要的 地位 ( 如文 学性 话 [ 3] 75 语 ) 。由于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在指称 、 言内和语用三个意义层面上完全一一对应 , 社会符号学翻 译法就是 “在译语语法和惯用法的范围之内 , 保证特定上 下文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意义的优先传译 , 争取原文和译文 [ 4 ] 43 最大程度的等值 ” 。 本文拟以杨宪益 、戴乃迭 ( 以下简称杨译 ) 和大卫 · 霍克斯 ( 以下简称霍译 ) 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 , 以社会 符号学为理论依据 , 从指称 、言内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探 讨《 红楼梦 》大观园中各个人物居所名的翻译 。 三、 用社会符号学分析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 1. 居所名指称意义的翻译 指称意义是符号以及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 意义 , 主要体现信息功能 。 相对而言 , 源语名和译语名在 指称意义上相符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 异 , 有时也会出现指称意义无法对应的情况 。 总体来说 , 杨 、霍两个译本在居所名的翻译上均实现 了指称意义相符 。 尽管两个译文在具体用词上有所差异 , 如 “潇湘馆 ”的 “馆 ”杨译为 “ l o d g e ” , 而霍译为 “h o u s e ” , “栊 翠庵 ”的 “庵 ”杨译为 “N u n n e r y ” , 而霍译为 “ H e r m i t a g e ”, 但 源语名和译语名指称意义一致 , 再现了原符号的信息功 能。 两个译本中存在明显区别的是对李纨的住所 “稻香 村 ”的翻译 。 杨宪益将其译为 “ P a d d y -s w e e t C o t t a g e ”, 而 霍克斯将其译为 “ s w e e t -r i c eV i l l a g e ”。 从原著对李纨住 所的描述看来 , 其实则为一个小院落 , 而非一个村庄 , 霍克 斯没有准确理解 “村 ”在具体语境中的指称意义 , 而是根 据其字面意义死译 , 导致了误译 , 没有达到源语名和译语 名指称意义一致 , 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 。 2. 居所名言内意义的翻译 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 它具体体现在 : 语 音的音韵 、格调 、重读 ; 词汇的谐音双关 、一语双叙等 ; 与句

文学名著中的文化符号解读

文学名著中的文化符号解读

文学名著中的文化符号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表达来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感情。

在各种文学名著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

这些符号可以是物品、动作、象征,它们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融入情节,给予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文学名著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探寻其深层含义和表达方式。

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里,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物。

贾宝玉作为男主角和《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贵族骨气”。

他身上体现了封建王朝贵族家庭的荣华富贵和矛盾心理,他的性情与他自己的命运、家族的命运相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代表“受宠爱但最终离去”的符号。

她的出现象征着悲剧的发生和家族的式微。

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表达,作者借用了这些具体的符号,来更好地传达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状况和家族命运的坎坷。

二、《西游记》中的猴子和取经《西游记》这部受人喜爱的文学名著中,猴子和取经的故事也是最为著名的一段。

猴子作为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灵性和机智。

他身手矫健,聪明绝顶,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取经则代表了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师徒四人历经千山万水,最终到达取经的目的地,不仅仅是为了取回佛经,更是象征着追求真理的人生旅程。

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这部作品更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三、《骆驼祥子》中的骆驼和祥子《骆驼祥子》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骆驼和祥子这两个形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骆驼作为动物的形象,代表着坚韧不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而祥子则代表了贫民阶层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通过骆驼和祥子这两个形象的对比,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和阶级困境,让读者对社会现象产生思考和反思。

四、《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哈利·波特》这个系列作品中,魔法世界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文化符号知识:《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分析

文化符号知识:《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分析

文化符号知识:《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品中融合了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更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丰富。

本文将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探索作品的精髓所在。

精神文化:人性无常、生命短暂在《红楼梦》中,作者对人性的描写较为深刻,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无常和复杂。

可以说,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思想,其行为也受着人性的影响。

尤其是书中主人公林黛玉,她具有精神敏锐、文艺才华和自我意识强烈等特点,她的人生经历也充分体现了生命短暂的主题。

同时,作者也对生命短暂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无论是贾母的去世、贾宝玉的逝世,还是各个小说中的悲剧结局,都生动地告诫人们,生命是短暂的,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物质文化:玉、金、绸、香古代文化中,玉、金、绸、香四种物质文化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符号。

在《红楼梦》中,这四种物品同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玉,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受珍视的宝石,有着吉祥的寓意。

在小说中,尤其是宝玉的小说中,玉的意象十分重要,宝玉自小便与玉结缘,同时玉更是其身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作为代表财富的文化符号,同时也被赋予了权力、尊贵、高雅等意涵。

在小说中,贾母和王熙凤等人常常以金银财宝来展现自己的地位和尊贵,同时金银也承载了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

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材料,一直被人们所钟爱。

在《红楼梦》中,绸则代表了一种华贵、高雅的生活方式。

贾母所穿的锦缎、黛玉的绣裙子、宝玉的金线袍,都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对美好的追求。

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有着净化、神圣的含义。

在《红楼梦》中,香则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宝玉和黛玉常常带着香囊,寓意着他们对美好儿女情的追求和纯洁的精神世界。

人物塑造:贾、史、王、薛等形象在《红楼梦》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不同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牵扯在一起。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影响——以第28回为例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影响——以第28回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文化差异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影响——以第28回为例王妍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依据,分析第28回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使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差异;翻译对比作者简介:王妍(1991-),女,汉族,山东省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81-01一、引言1830年至今,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过节译或全译。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本文以《红楼梦》第28回为例,分析文化差异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二、译例分析1.字词的理解与表达字词的使用可谓最见功力,锤炼到一定火候,字词常常能成为点睛之笔。

例: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杨: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霍:Now that you have grown up, you seem only to have grown more touchy.在译人大心大时,杨用了proud,有点过头了。

霍则选了touchy(marked by readiness to take offense on slight provocation),把黛玉的小心眼与敏感的性情表达的恰如其分。

例: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杨:Everyone laughs at me for being foolish.霍:The others are always telling me I’m a “case” ……一个痴字,杨译为foolish,很明显是不合适的。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对联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对联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对联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红楼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红楼梦》。

因此,对《红楼梦》中的对联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有助于加深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研究。

与此同时,霍克斯(David Hawkes)作为《红楼梦》的英文译者,其著译本已经成为全球研究者翻阅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我们发现霍克斯译本中关于对联的翻译并不完全准确。

对于对联中的传统文化符号,霍克斯并没有完全理解并准确翻译,这对整个《红楼梦》的英文阅读和跨文化交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对联翻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整个《红楼梦》的英文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研究将以以下问题和目标为基础:研究问题:1.霍克斯译本中的对联翻译是否完全准确,有哪些翻译存在偏差?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差,可能与霍克斯自身文化背景和理解有关吗?3.对于出现的翻译问题,如何进行修正和完善?研究目标:1.分析霍克斯译本中对联翻译存在的问题,寻找其原因。

2.通过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内涵和演化,阐释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意义。

3.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霍克斯译本中对联的翻译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提供更准确的参考资料,促进整个《红楼梦》的跨文化交流。

三、研究框架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对霍克斯译本中的对联翻译进行深入探讨。

社会符号学是一种从社会、文化和意识角度对符号进行研究的学科,它认为符号是世界的表示方式之一,是传递文化意义的工具,是人们构建社会世界的方式之一。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阅读《红楼梦》全部内容,特别是对联部分,尝试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符号的含义和演化。

戴维·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

戴维·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

Vol.18No.15引言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和误译现象作为译介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洋洋大观,所涉内容仅粗略划分就有二十多种,包括节庆、风俗、称谓、服饰、饮食、宗教、政治、经济、历史、音乐、建筑;按文体划分,有叙事、描写、对话体、诗体等,其所含文化意象之丰富可想而知。

戴维·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以下简称霍译《红楼梦》)为西方所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文化意象的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译现象。

一、文化意象的概念及表现文化意象概念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及西方的image。

西方image最早的提出者是康德,他在《判断力批评》中提出“审美意象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夏之放1993)。

谢天振(2007)提出“文化意象”概念并对其加以界定:“一般来说,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意象各异。

《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一书将文化意象分为植物、动物、数字、颜色、习语、典故等(仇蓓玲2006)。

二、误译现象的概念及分类误译即对原著错误的翻译,是指在文字和思想上都背离了原文。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误译除作为“改错的模版”外,别无其他价值。

而作为译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误译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误译可分为无意识的误译和有意识的误译。

前者依据不同情况又可分为三类:因译者翻译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因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力不足造成的误译,因源语国与译语国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

其中有些误译可以看作“创意”,深受读者的认可,有些则是错译、滥译。

三、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现象谢天振(2007)在《译介学导论》中对“文化意象错位”作了如下界定:“不同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

文化符号知识: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与修辞运用

文化符号知识: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与修辞运用

文化符号知识: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与修辞运用《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全书结构严谨、文字优美,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尚与现实生活结合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部以古代富贵人家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其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文化符号,而且还有着非常丰富的修辞手法,为文学艺术增加了无限的美感。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的文化符号为出发点,寻找其中的深刻意象与人文内涵,并探究其修辞运用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元代《爱莲说》的“荷”韵与“家”的寓意在小说《红楼梦》中,荷花的形象被运用得非常巧妙。

在小说开篇,荷花被赞美为“似人娇莺婉晴霭,按舞飘零绿波。

”这里的“似人娇莺”指的是荷花的姿柔态媚,并喻象少女的柔媚;“婉晴霭,按舞飘零绿波”则是指荷花的动态美,如姑娘的舞蹈一般迷人。

正如元代文学家兼画家周昉在《爱莲说》中所言:“荷花虽自出水泥而雍容,而蕴秀,而毫发不紊,而千端纤巧,而气象万千,而突观者必大呼失色,细玩者必骂不绝口。

”周昉的这番评价使得荷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显然。

而在《红楼梦》中,荷花则承载着不同的寓意。

首先,荷花在小说中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命运与社会地位。

荷花虽然生长在污泥中,但其花姿却明艳清秀,美丽绝伦,这恰恰指向了书中众多女性身世不同、经历各异,却彼此渴望得到尊重和自由的命运。

荷花还有一种含义,是对宗族富家的寓示。

书中虽然提到了不少的荷花,但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宁府里的荷花池。

这个荷花池既蕴含了主人的雍容华贵,又散发出一种自然的清幽之美,而荷花则成为了这种美的最佳表现。

这种“荷池”意象,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衍生出更为深层次的象征含义,如水、鱼等等,这将在后文中提到。

此外,荷花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文学形式的佐证。

《红楼梦》中融入了很多对传统文化的诗词之美的借用,而荷花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形象。

荷花在文学中一般被人们看作是高派文艺的象征,体现出一种优美宜人的气质,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_红楼梦_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_红楼梦_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F 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1 2010●翻译理论与实践●《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周明芳 贺诗菁(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

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

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

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 《红楼梦》 直译 音译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意象替代 文化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中国文化,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习俗,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红楼梦》的翻译至关重要。

中外许多著名的翻译家都做了不同的尝试。

到现在为止,反响最大、最能得到学术界认同的《红楼梦》译本是霍克斯(Da2 vid Ha wkes)翻译的A S tory of the S tone①和杨宪益、戴乃迭(Yang H sienyi and Gladys Yang)夫妇合译的A D ream of R ed M ansions。

②两个版本的翻译都十分精彩,成为研究英译翻译策略的最佳案例。

不过两个版本的翻译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翻译的不同代表着某种深层文化的不同,本文试图浅析这种不同的文化因素。

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译。

方梦之认为,译文的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就叫做直译。

③先看一个具体的例子:《红楼梦》:又道是“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

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

杨译:“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Even if this L iu woman didnπt steal anything,she must have been up t o s omething or peop le wouldnπt have accused her.霍译:W hen flies gather on an egg,itπs generally a sign that thereπs a crack in it.She may not have st olen anything in this instance,but I sus pect sheπs no better than she should be f or allthese peop le t o be comp laining about her.“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是一个中国的俗语,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一个人犯过错误,存在污点,所以别人才会把不好的事情归罪到他身上。

《红楼梦》英译本中英汉语言宏观文化差异初探

《红楼梦》英译本中英汉语言宏观文化差异初探

《红楼梦》英译本中英汉语言宏观文化差异初探《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小说作品,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考虑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将其翻译成英文涉及到宏观文化差异的问题。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英汉语言宏观文化差异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中英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英语言文化不同,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充分考虑双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

《红楼梦》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修辞手法,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家庭观念的表达等。

这些内容在英文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汇或表达方式,翻译者需要借助英文的表达技巧和文化背景进行转化,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原著中的文化内涵。

其次,中英汉语在表达方式和交际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含蓄和间接表达,而英文则更加直接和直白。

这一差异在翻译《红楼梦》时也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转化。

例如,在中文中,用词更为委婉、含蓄,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英文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此外,《红楼梦》中的角色关系和社会结构也会涉及文化差异的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和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非常重要,这种关系通常通过称谓和敬语进行体现。

在英文中,称谓的使用并不像中文那样严谨,也不具有同样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寻找合适的英文形式来传达原著中所包含的社会结构和关系。

最后,翻译《红楼梦》还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水平。

由于《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英文读者可能对这些了解有限。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译文中增加适当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并融入其中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翻译《红楼梦》涉及到中英汉语言宏观文化差异的问题。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灵活运用英文表达技巧和文化知识,以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并适应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学看《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张映先 夏玉芳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提出的符号学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扬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相关的文化问题翻译处理手段作一个描述性的比较研究,从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实用意义以及语言的内部意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符号学;所指意义;实用意义;语言内部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8-201-03作 者:张映先,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夏玉芳,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一 引 言最适合作为翻译研究的语义模式是符号学模式,因为语言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号学系统。

(柯平,1988)。

在语言系统中,符号学关心的焦点是语义系统。

莫里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划分了符号的三个方面,即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和符号关系(syntactic)。

对应于三种关系的,是三类符号学意义,这三类符号学意义可以更加明确地称之为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是指词语、句子和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实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是符号与使用该符号的人(即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蕴涵意义(con2 notative meaning)或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甚至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

语言内部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是指某个语言符号与同一语言系统中另外一些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词之间声音相同的关系,词的词素结构相同的关系,语义相同的关系或语义相异的关系,句子结构中词的搭配关系等。

笔者拟从原文与译文中这三种意义的非对应性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二 文化差异与符号指称意义的非对应性就指称意义而言,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以下两种不对应或不全对应的情况:(1)原语符号的所指事物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不常见或不被注意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来记时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卯正二时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

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钥匙。

(第二十四回)扬译:“I shall call the roll at half past six,you will have your meal at ten,and applications for stores or reports should be handed in punctually before half past eleven.At seven in the evening,after the burning of sacrificial paper,I shall make a tour of inspection, then issue those on night duty with their keys.”霍译:At half past six I shall come over to hear the roll-call. At ten o’clock I take my lunch.I shall see people with reports to make or tallies to collect up to,but not after,eleven o’clock.At seven in the evening,as soon as the paper-offerings have been burnt,I shall make a personal tour of inspection;and when I get back from it,I shall issue those on night duty with their keys.因为翻译时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表达法,扬译和霍译都不约而同地将它意译出来,译文之所以与原文无法完全对等是文化差异使然。

(二)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文化差异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的语言切分。

在以其他语言作为参照时,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都可能有“词汇空缺”。

文化重点(cultural em2 phases)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里,以性别、年龄、辈分、亲缘等条件为基础的亲疏、尊卑、长幼之别,直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五十四回)扬译:Xifeng drained her cup and thought for a second:“……求 索/2004/8201There were the great-grand-mother,grandmother,mothers-in -law,daughters-in-law,grand-daughters-in-law,great-grand-daughters-in-law,grandsons,grand-nephews and a pack of great-great-grandsons,as well as grand-daughters and grand-nieces on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sides,and grand-nieces on the brothers’and sisters’sides...Aiya,it was really lively....”霍译:Xi-feng thought for a few moments and then started:“……It was a very lively party and everyone in the family was there:the grandmother,the great-grandmother,the daughters-in-law,the granddaughters-in-law,the greatgrand daughters -in-law,the grandsons,the great-nephews,the great-grand2 sons,the great-great-grandsons,the great-little-medium-grandsons,the granddaughters,the great-nieces,the first cousins once removed,the first cousins twice removed,the second cousins two-and-a-half times removed-oh,goodness gracious me,it was a really lively party!’原文中的种种身份分得一清二楚,翻译中要将其指称意义完全译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两种译文都没有做到与原文等值。

三 文化差异与符号实用意义的非对应性同指称意义相比,实用意义具有更强的文化特异性。

常规语用意义指语言符号对使用者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联想意义或者象征意义。

它涉及民族心理文化特征。

1.运载语用意义的原语言符号的指称对象本身不为译语文化所熟悉,因而实用意义也令译语文化的人费解。

例如: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白花洲,香残燕子楼。

(第七十回)“白花洲”指姑苏城(今苏州市)内的白花洲。

据明代王鏊撰《姑苏志》载:“白花洲在西城下胥盘二门之间。

”传说吴王夫差长携西施泛舟游乐于此。

明代高启《白花洲》诗:“吴王在时白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吴王去后白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

”林黛玉所作《唐多令》用此典故表现自己孤寂愁悲的心境。

扬译:Then they read Daiyu’s Tangduoling:Pink petals fall in Hundred Flowers Islet,By Swallow Tower their fragrence slowly fades;霍译:The pollen is spent in the Island of Flowers,From the House of the Swallow the perfume has fled.杨将“白花洲”直接译成了“Hundred Flowers Islet”,霍则译成“Island of Flowers”,两种译文都完全散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英语读者完全体会不到“白花洲”在这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原语和译语符号的所指意义相同,但一个符号有实用意义,另一个符号没有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半空缺词汇,如最能代表中国人气节的松、竹、梅、兰,对于英文的pine,bamboo,plum,orchid来说,就属于半空缺词汇。

中国人爱喝茶,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

用于转义时,汉语的“喝茶”有其他的含义,而英语的没有此种意义。

例如: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第二十五回)扬译:Xifeng chuckled.“Asked a favor,you make such a fuss! Over drinking tea too.‘Drink our family’s tea,a daughter-in-law to be’!”霍译:‘That’s fair enough,’said Xi-feng.‘Y ou know the rule:“drink the family’s tea,the family’s bride-to-be”.’在中国的习俗里,相亲时女方喝了男方的茶表示接受了男方的求婚,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里就没有这种习俗,因此“to drink a cup of tea”也自然没有这种实用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