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对策
一、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主体地位的意义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演进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历史。正是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形成规模产业,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又形成新的研发投入,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突破,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国际竞争的态势看,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着研究与创新的方式。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强的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超过6万个,产值约占全球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贸易额占国际贸易额的60%,技术贸易占60%-70%。大批跨国公司掌握着一个或多个产业的核心技术,处于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上游,以专利和技术标准作为设置技术壁垒和垄断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经济强国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就体现在创新能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身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基本国情和特定需求都决定了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须有可靠而不受制于人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经济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造就出一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企业群。我们必须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下大功夫,以此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富民强国之路,也是企业兴旺发达之路。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家统计局调查中心、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2007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阻碍中国企业集团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从评价企业集团竞争力的竞争机制指数来看,2006年企业集团竞争机制的五个要素中,制度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均比上年明显提高,只有创新机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而且,创新机制指数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评价指标。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企业集团创新能力的不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很大,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有:
1、研发经费不足,企业关注度和政府支持度不够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企业要保持生存,研究开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要保持领先水平具有竞争力,研究开发费用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据统计,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3.7%。这说明我国企业尚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下,企业尚未成为研发的主体。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内部来讲,由于自主创新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成功率低,使得不少企业更愿意投向投资周期短、回报率高的行业,而不愿意承担较大风险搞自主创新。从外部来讲,一是缺少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企业自主创新关注不够、企业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还不到位等。二是政府对企业研发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规定,我国R&D/GDP的比重到2010年要达到2.0%,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国家财政的拉动。2007年,我国R&D/GDP 的比重为1.47%,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中支持企业的比例仅约10%,而发达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有50%左右的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到后工业化时期仍能保持到30%左右。
2、研发人员不足,研发机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从研发人员数量看,近几年中国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不足10%,而美国和日本平均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50%。其次,从研究开发人员的配置来看,我国尚属于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据统计,目前我国有42%的研究开发人员分布在政府研究机构,约27%的研究开发人员分布在企业,约22%分布在高校,其余9%分布在其它单位。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属于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其特征是研究开发人员的一半以上集中在企业。最后,从研发机构的设置看,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研发机构,而且有的即使设置了科技机构也存在功能不全、形同虚设的问题。而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与否、创新的效果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又离不开功能健全的研发机构。没有高质量的研发人才与功能健全的研发机构,企业的自主创新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我国并不缺乏创新人才,而是缺乏创新人才成长的激励制度,以致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率高、吸引人才困难。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激励不到位,尤其缺乏以产权激励为主的长期激励机制。这样导致科技人员势必只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自主创
新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在激励方式上突出长期导向,使他们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3、技术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缺乏自主创新的氛围
目前中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而创新型国家的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低于30%,美国仅为5%左右。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在全世界近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具体表现为:一是发明专利少。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23.9万件,其中国内授权仅占36.5%;在国外专利的申请中,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但与美国、日本、韩国等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二是核心专利少。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遗传工程和西药等几大领域,并且比例很高。三是企业发明专利少。1987—2004年累计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申请比例仅为25%,授权比例为22%,而在发达国家,企业通常是发明专利的主要拥有者。由于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专利,我国企业不得不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企业发展难以摆脱“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以来,DVD、彩电等领域知识产权纠纷频发,有些纠纷对相关产业甚至形成毁灭性打击。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企业技术研发中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的倾向。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也是非常重视技术引进的,但和中国不同,他们更重视消化吸收和创新。200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例仅为1:0.07,而日本、韩国均在1: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