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针灸学:指导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方法、针灸治疗。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称为“砭石”。(
3、对针灸学有重大意义的书《黄帝内经》《灵枢》《难经》
4、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浮络、孙络
5、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奇经八脉十二正经
和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和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
系
没有表里的配合关系有表里的配合关系
分布不规则、广泛分布规则、广泛
其余六经则没有自己所属腧穴有自己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中的辅助部分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6、十二经络走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经络的作用1、联系:沟通内外,联络肢体作用2、运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作用3、卫外:抗御外部,保卫机体作用 行气血而营阴阳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4、调节:调节脏腑功能,保持平衡作用5、感应:对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
8、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 阿是穴
归属于十四经不归属于十四经不归属于十四经
有固定的位置有固定的位置无固定的位置
有具体的名称有具体的名称无具体的名称
361个数目不定数目不定
主治单一主治局部病症
主治本经或表里经
病症,系统
9、腧穴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10、腧穴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11、.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2)挟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
12、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1.上肢不遂,肘臂无力。2.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3.癫狂,善惊,高血压。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5.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6.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病。
【操作】直刺0.5~1.5寸。
13、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胸痛。 ②胃痛,呕吐,呃逆。③偏头痛,失眠,眩晕,癫狂,
热病。 ④上肢痹痛,偏瘫。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14、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
【主治】1.头面部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3.妇产科: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 4.其他:胃肠病配穴,镇痛要穴之一
直刺0.5~1.0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禁针。
15、中脘
主治 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胃,呕逆,食不化,纳呆,疳积。
2.咳喘痰多,失眠,脏躁,癫痫。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注: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点取穴。)
16、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主治:(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2)中风,下肢痿痹,下肢不遂。(3)癫狂,脚气,水肿。(4)心悸,气短,虚劳赢瘦。(5)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1.5寸
17、丰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主治:咳嗽、痰多、哮喘、头痛、眩晕、癫痫狂、下肢痿闭。
操作:直刺1-1.5寸。
18、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1)调理肝、脾、肾,腹胀肠鸣,泄泻,便秘。(2)调和气血,长于治疗生殖、泌尿系病变、催产。(3)镇静安神-失眠、眩晕。(4)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0.5-0.8 寸,可灸。孕妇禁针。
19、委中
定位:当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 腰下肢痛证; 2. 膀胱病:小便不利,遗尿; 3. 胃肠病:腹痛,吐泻;4. 瘾疹,皮肤瘙痒,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手法宜轻缓,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20、面瘫治疗
治法:疏风通络,后期益气活血通络。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少阳、太阳经穴为辅。多用透刺法。可双侧取穴,泻健侧、补患侧。针灸并用
21、晕针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饥饿疲劳,体位不适及医生针刺时手法过重等 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恶心呕吐、精神萎倦、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甚至昏迷、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方法:立即停针,将已刺入之针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指压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配合其他措施。预防: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在进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