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与磨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学(Tribology)
定义:研究相互运动物体的相互作用表
面及其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技术。 内容: 摩擦( friction )、磨损( wear ) 润滑(lubrication) 意义:
(1)wenku.baidu.com济方面 (2)理论方面 (3)应用方面
§2—1 摩
一.摩擦
擦(Friction)
1.定义:两个接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
减少边界摩擦的方法
在普通工作条件的机械的润滑剂中,加入油 性添加剂,如:油酸、甘油等。 在低速、重载的“极压条件”下工作的润滑 剂中,加入极压添加剂(又称油膜增强剂), 如:酯。
边界摩擦实例:气缸套—活塞环,凸轮— 挺杆等。
物理吸附膜
矿物润滑油中常含有一些极性物质,其分子的一
端是带有强电荷的极性团,与金属表面亲和力强, 在金属表面形成单层分子或多层分子的吸附膜。 因此,摩擦发生在金属表面的极性分子的非极性 端,从而有效地防止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减少 了摩擦。 物理吸附膜完全可逆,受热容易产生脱吸,所以 适用于常温、低速、轻载的摩擦副。
建立液体摩擦油膜必须具备的条件
摩擦表面应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等级。 摩擦副零件的配合间隙要合适。 保证连续而又充分地供给一定温度下粘度合适 的润滑油。 摩擦副零件必须具有足够高的相对滑动速度。
4 混合摩擦:
半干摩擦:介于边界摩擦和干摩擦间的摩擦。 半液体摩擦:介于边界摩擦和液体摩擦间的摩 擦。
化学吸附膜
润滑剂中的一些极性分子的有价电子与
金属或其氧化表面的交换电子产生新的 化合物,定向排列吸附于金属表面。 化学吸附膜很薄,且吸附于脱吸不完全 可逆,受热发生脱吸。
化学反应膜
在润滑油中加入硫、磷、氯等元素的添
加剂(极压添加剂),在高温下这些元 素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厚度较 大的化学反应膜。 化学反应膜稳定,用于高温、高压、高 滑动速度的摩擦副。
结论
(1)实际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接触表面并非真正的全部接触: 实际接触面积名义接触面积; (3)即使在接触点上,也可能有表面 膜把金属隔开。
三、(滑动)摩擦机理
1 机械理论(凹凸说)1699年
产生摩擦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凹凸不平的交错啮合 作用 而引起的。表面的粗糙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2 分子理论(分子说):1734年,基本观点:产生 摩擦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分子—机械理论: 1939年,认为:摩擦有两重性 (分子作用和机械作用)。
二、摩擦表面
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时,接触表面产生 切向力和阻力矩以阻止运动的现象称为摩擦。 2.摩擦副:
相互运动零件配合表面的摩擦、磨损与 摩擦表面的形貌、表面层的结构和性能 有关。
摩擦表面的形貌(Surface Layer morphology)和表示方法
实际表面与理想表面存在一定的几何形状误差。 零件表面形貌可分为: 表面波度: 表面粗糙度:粗糙度(Ra) 宏观几何形状:用圆度、圆柱度、平面度
纯净摩擦 干摩擦 Dry Friction: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液体摩擦(Liquid Friction) 混合摩擦:
干摩擦 Dry Friction
定义:摩擦表面间没有任何润滑剂时的摩擦。 特点:摩擦系数大,0.1~1.5。 摩擦机理:
机械作用:接触面积小→塑性变形→氧化膜被压 碎或剪切→分子溶合→冷焊→焊点被剪切 分子作用:塑性变形→晶格歪扭破碎→加工硬化 →表面温度升高,高于再结晶温度→硬化层发生 再结晶→温度继续升高→表面金属软化,发生粘 结和相变→继续运动→接触部分脱开→冷却淬火 →进一步提高硬度。 化学作用:氧化膜被压碎或剪切→裸露的金属氧 化→形成新的氧化膜。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定义:在摩擦副的表面间,存在一层极薄 边界膜时的摩擦,称为边界摩擦。边界膜 分为物理吸附膜、化学吸附膜、化学反应 膜。 特点:
★边界膜的厚度很小(0.1微米),但仍可 使摩擦系数大大降低(0.05~0.5)。 ★摩擦磨损特性不取决于润滑剂的粘度,而 是取决于表面膜的特性。
表示。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指在L长度范围内被测表面轮廓上的各点 至轮廓中线mm距离绝对值总和的算术平 均值。它是用表面轮廓在高度上的量来 反映表面粗糙度的大小。 (公式见课本)
表面层的结构(Surface Layer Composition)
金属表面层的具体结构: 表面层的硬度高于基体,提高表面的耐磨性。 表面层晶粒较细使晶界增加,对腐蚀介质中工作 的摩擦副不利。 表面层中存在着物理、化学和应力缺陷。会成为 磨损的应力集中源。
引起磨损的主要因素。
几何形状指标
平面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的两个平行平
小结: 力求维持液体润滑;最低要维持边界润滑或混合 润滑;避免出现干摩擦。
第二节 磨损
一、磨损的概念
定义:摩擦副的表面物质,在摩擦的过程中 逐渐损失,使其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及表 面层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磨损。 磨损指标: 磨损量指标:磨损量、磨损率 几何形状指标:平面度、圆度、圆柱度
液体摩擦(Liquid Friction)
定义:摩擦副表面有一层由边界膜和流体膜组成 的润滑剂,摩擦表面不直接接触。 特点:摩擦系数小。 类型: ☆流体静压润滑:利用压力把润滑剂打入摩 擦表面使之隔开的润滑。需要一套专用的供油系统。 ☆流体动压润滑:利用摩擦表面的相对运动 使润滑剂流体自然产生内压来承受外部载荷 并使摩擦表面隔开的润滑。
4 粘着理论: 1942年,比较公认的理论。 Bowden等人,基本观点:实际接触面积小(名 义接触面积的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应力大 表面膜破裂并伴有塑性变形(变形热)粘着 产生滑动阻力即摩擦力。
四、摩擦类型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静摩擦和动摩擦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滑动摩擦和滚动 摩擦 按摩擦表面的润滑状态分:
定义:研究相互运动物体的相互作用表
面及其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技术。 内容: 摩擦( friction )、磨损( wear ) 润滑(lubrication) 意义:
(1)wenku.baidu.com济方面 (2)理论方面 (3)应用方面
§2—1 摩
一.摩擦
擦(Friction)
1.定义:两个接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
减少边界摩擦的方法
在普通工作条件的机械的润滑剂中,加入油 性添加剂,如:油酸、甘油等。 在低速、重载的“极压条件”下工作的润滑 剂中,加入极压添加剂(又称油膜增强剂), 如:酯。
边界摩擦实例:气缸套—活塞环,凸轮— 挺杆等。
物理吸附膜
矿物润滑油中常含有一些极性物质,其分子的一
端是带有强电荷的极性团,与金属表面亲和力强, 在金属表面形成单层分子或多层分子的吸附膜。 因此,摩擦发生在金属表面的极性分子的非极性 端,从而有效地防止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减少 了摩擦。 物理吸附膜完全可逆,受热容易产生脱吸,所以 适用于常温、低速、轻载的摩擦副。
建立液体摩擦油膜必须具备的条件
摩擦表面应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等级。 摩擦副零件的配合间隙要合适。 保证连续而又充分地供给一定温度下粘度合适 的润滑油。 摩擦副零件必须具有足够高的相对滑动速度。
4 混合摩擦:
半干摩擦:介于边界摩擦和干摩擦间的摩擦。 半液体摩擦:介于边界摩擦和液体摩擦间的摩 擦。
化学吸附膜
润滑剂中的一些极性分子的有价电子与
金属或其氧化表面的交换电子产生新的 化合物,定向排列吸附于金属表面。 化学吸附膜很薄,且吸附于脱吸不完全 可逆,受热发生脱吸。
化学反应膜
在润滑油中加入硫、磷、氯等元素的添
加剂(极压添加剂),在高温下这些元 素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厚度较 大的化学反应膜。 化学反应膜稳定,用于高温、高压、高 滑动速度的摩擦副。
结论
(1)实际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接触表面并非真正的全部接触: 实际接触面积名义接触面积; (3)即使在接触点上,也可能有表面 膜把金属隔开。
三、(滑动)摩擦机理
1 机械理论(凹凸说)1699年
产生摩擦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凹凸不平的交错啮合 作用 而引起的。表面的粗糙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2 分子理论(分子说):1734年,基本观点:产生 摩擦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分子—机械理论: 1939年,认为:摩擦有两重性 (分子作用和机械作用)。
二、摩擦表面
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时,接触表面产生 切向力和阻力矩以阻止运动的现象称为摩擦。 2.摩擦副:
相互运动零件配合表面的摩擦、磨损与 摩擦表面的形貌、表面层的结构和性能 有关。
摩擦表面的形貌(Surface Layer morphology)和表示方法
实际表面与理想表面存在一定的几何形状误差。 零件表面形貌可分为: 表面波度: 表面粗糙度:粗糙度(Ra) 宏观几何形状:用圆度、圆柱度、平面度
纯净摩擦 干摩擦 Dry Friction: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液体摩擦(Liquid Friction) 混合摩擦:
干摩擦 Dry Friction
定义:摩擦表面间没有任何润滑剂时的摩擦。 特点:摩擦系数大,0.1~1.5。 摩擦机理:
机械作用:接触面积小→塑性变形→氧化膜被压 碎或剪切→分子溶合→冷焊→焊点被剪切 分子作用:塑性变形→晶格歪扭破碎→加工硬化 →表面温度升高,高于再结晶温度→硬化层发生 再结晶→温度继续升高→表面金属软化,发生粘 结和相变→继续运动→接触部分脱开→冷却淬火 →进一步提高硬度。 化学作用:氧化膜被压碎或剪切→裸露的金属氧 化→形成新的氧化膜。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定义:在摩擦副的表面间,存在一层极薄 边界膜时的摩擦,称为边界摩擦。边界膜 分为物理吸附膜、化学吸附膜、化学反应 膜。 特点:
★边界膜的厚度很小(0.1微米),但仍可 使摩擦系数大大降低(0.05~0.5)。 ★摩擦磨损特性不取决于润滑剂的粘度,而 是取决于表面膜的特性。
表示。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指在L长度范围内被测表面轮廓上的各点 至轮廓中线mm距离绝对值总和的算术平 均值。它是用表面轮廓在高度上的量来 反映表面粗糙度的大小。 (公式见课本)
表面层的结构(Surface Layer Composition)
金属表面层的具体结构: 表面层的硬度高于基体,提高表面的耐磨性。 表面层晶粒较细使晶界增加,对腐蚀介质中工作 的摩擦副不利。 表面层中存在着物理、化学和应力缺陷。会成为 磨损的应力集中源。
引起磨损的主要因素。
几何形状指标
平面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的两个平行平
小结: 力求维持液体润滑;最低要维持边界润滑或混合 润滑;避免出现干摩擦。
第二节 磨损
一、磨损的概念
定义:摩擦副的表面物质,在摩擦的过程中 逐渐损失,使其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及表 面层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磨损。 磨损指标: 磨损量指标:磨损量、磨损率 几何形状指标:平面度、圆度、圆柱度
液体摩擦(Liquid Friction)
定义:摩擦副表面有一层由边界膜和流体膜组成 的润滑剂,摩擦表面不直接接触。 特点:摩擦系数小。 类型: ☆流体静压润滑:利用压力把润滑剂打入摩 擦表面使之隔开的润滑。需要一套专用的供油系统。 ☆流体动压润滑:利用摩擦表面的相对运动 使润滑剂流体自然产生内压来承受外部载荷 并使摩擦表面隔开的润滑。
4 粘着理论: 1942年,比较公认的理论。 Bowden等人,基本观点:实际接触面积小(名 义接触面积的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应力大 表面膜破裂并伴有塑性变形(变形热)粘着 产生滑动阻力即摩擦力。
四、摩擦类型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静摩擦和动摩擦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滑动摩擦和滚动 摩擦 按摩擦表面的润滑状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