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

合集下载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小说,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喜爱。

其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部小说的英译本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探究不同译者的翻译手法与特色。

二、译者及其翻译背景本文选取了两个较为知名的《骆驼祥子》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霍克斯(David Hawkes)和莫立德(S. M. Roberts)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在1980年代初出版,而莫立德的译本则是在21世纪初推出。

两位译者都在其翻译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译者风格对比1. 霍克斯的译本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性,其翻译风格较为细腻,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

在词汇选择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使得译文更具有文学色彩。

在句式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中的深层含义。

此外,霍克斯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使得译文更具有情感色彩。

2. 莫立德的译本莫立德的译本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其翻译风格更为直接和简洁。

在词汇选择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句式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和简单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的基本含义。

此外,莫立德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述为例,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

这段描述中涉及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这段描述被翻译得更为细腻和富有情感色彩;而在莫立德的译本中,这段描述则被翻译得更为简洁和直接。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手法和特点上的差异。

最新 骆驼祥子的不同译作比较评析-精品

最新 骆驼祥子的不同译作比较评析-精品

骆驼祥子的不同译作比较评析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作者,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东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

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作者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作者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

”[1]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Steiner)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2]。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判断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任何翻译行为都受到文化目的的影响。

由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两种文化的交锋。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老舍的这部作品深入描绘了旧中国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当其被翻译成英文时,不同的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风格,为国外读者呈现出不同的版本。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二、两个英译本的简介本部分将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及其译者。

首先是译者A的版本,其以细腻的笔触和地道的英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韵味。

而译者B的版本则更注重对原作主题的深入解读和表达,其翻译风格更为直接和生动。

三、译者风格的对比分析(一)语言运用在语言运用上,译者A的版本更注重对原作语言的还原,使用更为委婉、细腻的语言来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而译者B 的版本则更为直接和生动,用词更为地道,使得译文更具可读性。

在词汇选择和句式构造上,两者也有所差异。

(二)文化背景的处理在处理文化背景时,译者A更倾向于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元素,通过注释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译者B则更注重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融入英文语境中,使其更为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一处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翻译策略上,译者A多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韵味,又使得译文更为流畅。

而译者B则更倾向于意译,通过对原作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地道的英语表达出原作的主题和情感。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和选择。

在语言运用、文化背景处理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两者的风格差异显著。

这种差异使得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差异,根据不同作品的特性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学。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本文将针对其中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其译者风格的不同之处。

二、背景介绍《骆驼祥子》是一部以北平为背景的写实小说,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该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后,出现了两个颇具影响力的英译本。

第一个译本由翻译家David Hawkes翻译,第二个译本则是由翻译家Sally Roberts在David Hawkes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

三、译者风格对比1. 翻译策略的差异David Hawkes的翻译以较为传统的直译为主,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了精细的处理,使译文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而Sally Roberts的翻译则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她在保留原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对部分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 对原文理解的差异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David Hawkes注重细节的捕捉和表达,使译文的意境更为生动,具有写实性;而Sally Roberts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强调故事的整体框架和情节发展,使译文更加流畅连贯。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两位译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David Hawkes更注重细节的描绘,而Sally Roberts则更注重人物性格的整体呈现。

3. 翻译风格的不同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也有所不同。

David Hawkes的译文较为严谨、规范,用词精准、句式结构清晰;而Sally Roberts的译文则更加自然、流畅,用词更加贴近现代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差异使得两位译者的译文在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

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mel Xiangzi T 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ShiXiaojing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mel Xiangzi t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Shi Xiaojing, and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and then points out their limitation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wo version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aspects of the title, the characters’addressing, the literary quotations, the idioms, sayings, and proverbs,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insufficiencies of the two versions to translators’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and about cul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 “Faithfulness and Fidelity”principles and “E quivalence”theori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tegrity.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Camel Xiangzi; comparative study; cultural connotation对伊万·金和施晓菁翻译的《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伊万·金和施晓菁翻译的两个英文版本《骆驼祥子》的区别与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指出两版本翻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

2-《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2-《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歇后语
“扁食‛是饺子的一种说法。这句话的前一部分是比 喻,后面是解释,强调的是自己做过的事情只有自己 心里知道,说不出来,这是一种俏皮话。
• 正当这个功夫,一个车夫又指着他的脸说:‚祥子,我你 呢,你才真是‘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儿’呢„..” • V1:......There you sit stuffing yourself in silence but you really get the idea, don’t you?..... • V2:……you’re like the mute eating dumplings, you know how many you’ve downed…..
《骆驼祥子》简介
• 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 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 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 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 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
评析: 穷光蛋是旧社会对贫苦百姓的蔑称,V1开始就有a poor guy,后 又重复出现as poor as a polished egg,显得累赘,有损原文简洁的 风格,而且直接把穷光蛋翻译成polished egg,会让外国读者十分费解。 而V2则把穷光蛋的内涵意义翻译出来,会显得妥当。
惯用语
•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 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 品。
版本介绍
V1 Jean M. James 197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ickshaw Boy V2 由我国著名翻译家 施晓菁翻译 1988,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众多翻译家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特点。

二、原文与译本简介《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分别为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米德(Diana Yeh)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较为广泛地被接受,而米德译本则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视角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霍克斯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对原文的描绘和叙述进行了较为忠实的再现。

在语言运用上,霍克斯的翻译风格较为平实,用词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易于理解。

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 米德译本相比之下,米德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米德的用词更为细腻,常常采用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氛围。

此外,米德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使得译文更具有异国情调。

四、分析维度与发现在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词汇选择:霍克斯的用词较为平实,而米德则更注重用词的细腻与优美。

在描绘人物、场景等方面,米德的译本更为生动形象。

2. 句式结构:霍克斯的句子结构较为简洁明了,而米德则更倾向于使用复杂的句式来传达原文的意境。

这种差异在描绘情感、氛围等方面尤为明显。

3. 文化元素处理: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易于被英语读者接受;而米德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这种差异在处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时尤为突出。

4. 翻译策略:霍克斯的翻译策略更为注重传达信息,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易懂性;而米德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使得译文更具有艺术性。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摘要:《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外国也非常受欢迎。

本文试以其中几个段落的翻译为例,赏析对比这部作品的三个译本。

关键词:骆驼祥子英译本《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展示了军阀混乱、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的生活图景。

书中大量运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三个译本分别选自旅美华人翻译家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译文一),美国翻译家Even King(译文二)翻译的Rickshaw Boy和美国翻译家Jean M. James (译文三)翻译的Rickshaw: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

对比这三个小说名的翻译,译文一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骆驼,名为祥子。

译文三将显得拖泥带水,将Novel写在小说的书名上也不符合英语书的书名的习惯,这个书名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译文二虽然没有把祥子译出,但以祥子的身份Rickshaw Boy代替祥子的名字,更具吸引力,一方面这样的书名有提示作用,提示读者这是一个有关人力车夫的故事,而直接将祥子的拼音写成英文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读者得到提示后,想象空间也会更具体。

现将选段的三个译文逐段对照分析如下。

在第一段中小说交代了祥子的绰号“骆驼祥子”的由来。

主要描述了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的情形。

原文的第一句主语变化很大,“祥子……,身上……,心中……,牙床……,只想喝水,不想吃什么。

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的像皮糖似的。

恐怕……,他……。

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这是典型的汉语表达法。

译成英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英语的句法特点。

英语中一句话的主语就是该句的主题,若不断变化主语,就会显得主题不清楚,没有重点。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其描绘了20世纪初期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的冷漠。

对这本经典小说的英译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其中两个知名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较为著名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葛浩文的译本(以下简称“葛译本”)。

这两位译者分别以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将这部中国经典小说呈现给西方读者。

三、译者风格对比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杨译本)杨译本的译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他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采取音译或加注的方式,以便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们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具有中文原作的韵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某些地方过于冗长或复杂,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2. 葛浩文的译本(葛译本)葛浩文则采用了更为自由的翻译策略。

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为灵活,常以解释性的方式让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打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葛译本的译文更为流畅,易于理解。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丢失。

四、分析评价两种译本各有优劣。

杨译本在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上做得较好,但可能对英语读者构成一定的阅读难度;而葛译本则更为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使得译文更为流畅易懂。

这反映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和风格。

五、结论《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展示了不同的译者风格。

杨译本以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为主,而葛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利弊,也反映了翻译中的难度和挑战。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也是每个译者应当秉持的原则。

六、未来展望随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的英译研究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看杂合策略在《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的运用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看杂合策略在《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的运用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看杂合策略在《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的运用———以葛译本和施译本为例阴宋一军《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语言特色可概括为白、俗、俏、深,主要体现在其北京方言的运用和俗白凝练的文风上。

这也是本文分析《骆驼祥子》及其英译本的重要思路。

自问世以来,《骆驼祥子》先后有四个英译本。

四位译者分别是伊文?金、琼?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鉴于其可读性及文学价值,本文最终选取了施晓菁和葛浩文的两个英译本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翻译行为、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关注译本背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较量。

《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对杂合翻译策略的灵活使用,就成功解决了纯粹使用归化或者异化带来的翻译痕迹过重或无法表达源语言文化内涵的问题。

在小说方言和文风的传达上,译文对于原文文学含义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风格以及部分短段落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体现出来的。

在译本分析上,重点结合该作品本身在方言和文风两个方面的特点对《骆驼祥子》的英译本进行分析。

译例1: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告诉你!施译本:Believe me,it will do you no good to get stubborn with me!葛译本:I tell you,getting pigheaded with me won ’t do you any good.北京方言为主,措辞凝练、语言通俗易懂。

在原文中,“牛脖子”一词,带有中文中“牛”这一动物的意象,多指人性格倔强,不易说服。

在该词的翻译上,施的译法,表达了原文中的倔强一词的含义。

葛的译法与中文中的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通过动物的意象将人的这种性格特质表现出来。

译例2:但是他究竟是乡下人,不象城里人那样听见风便是雨。

葛译本:However,coming from the country,he was not as alert to danger as city-folk.施译本:But he was,after all,a country boy who,unlike the city folk,did not hear the wind and mistakeit for rain.首先明确“听风便是雨”这一方言在中文中的含义,该词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刘剑钊【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12【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

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

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

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The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 colonial theory.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culture and the power difference.Generally speaking,western culture is the dominant culture,while the eastern culture is the weak.Translators from a strong culture tend to"reinterpret"the origi-nal work ".One of Lao She's masterpiece———"camel Xiangzi"is unfortunately chosen.In the American version of Evan King, cultural hegemony is seen everywhere,and the excessive use of domestication strategy causes a lot of cultural losses.Inthis pa-per,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losses is discussed in the EvanKing's version of"camel Xiangzi".【总页数】3页(P155-156,165)【作者】刘剑钊【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骆驼祥子》施译本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 [J], 谢菲2.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 [J], 王惠萍3.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看汉英典籍翻译信息补偿--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 [J], 刘琳;梁颖4.《骆驼祥子》翻译中由方言引起的“假朋友”现象——伊文·金的英译本为例 [J], 王燕桃;张咪;5.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语际改写 [J], 赵文静;孙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骆驼祥子》两种英译文选段对比赏析

《骆驼祥子》两种英译文选段对比赏析

《骆驼祥子》两种英译文选段对比赏析2016年09月上青春岁月43一、引言文学翻译的要点是传达原作风格。

“文学作品的风格内涵宽泛,是作品的思想风格、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的综合。

然而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表现的艺术,作品的思想风格和艺术风格也都是通过语言表现的”。

可以看出,由于作品风格集中体现在语言上,能否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成为传达原作风格的关键。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全文语言平易质朴,生动形象,凝练有力,京味儿十足。

能否保留原作语言风格,关系到原作风格的传达。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的翻译标准,因此译文是否传达原作的风格成为评析译文好坏的标准之一。

本文选取《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文片段,为小说第四章,分别来自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 (以下简称施译),Evan King 翻译的Rickshaw Boy(以下简称King 译)。

在功能对等理论“传达原作精神和风格”的翻译标准下,通过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赏析译文对原作语言风格的保留,看译文是否传达原作风格,对比赏析译文。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A?奈达提出。

“功能对等”不是语言形式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其核心在于读者反应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的、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该定义表明翻译不仅是语义的对等,还包括风格的对等。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即“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应类似”。

以下将在“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的翻译标准下,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赏析译文对原作语言风格的保留,看译文是否传达原作风格,对比赏析《骆驼祥子》的两种英译文选段。

三、两种英译文选段对比赏析1、词汇层面老舍在选词上极为严谨,绝妙的用词让整个语言平易质朴,形象生动,凝练有力,京味十足。

以下将对比赏析两个句子,看译文在词汇上对这种语言风格的保留。

从世界文学角度重读《骆驼祥子》的两个译本

从世界文学角度重读《骆驼祥子》的两个译本

翻译也 对 2 O世 纪 中 国现 当代 小说 成为 世界 文学起 到关 键 性作 用 。《 骆驼祥子》 作 为老 舍第 一 部 在
英 语 世界有 效 接受 的 中国现代 白话 文长 篇小 说 , 对 中国现 当代 小说 翻 译史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甚至 可 以说 ,
“ 对 于老舍 作 品乃 至 中国现代 文学 作 品在世 界 的传播 , 《 骆 驼祥 子 》 英 译本 可谓 功不 可没 ” ④。
t hi n g. Lo nd on & N e w Yo r k: Ro ut l e d ge ,2 01 3,P. 1 9 3.
② D.Da mr o s c h,
n t I s Wo r l d Li t e r a t u r e ?P r i n c e t o n:Pr i n c e t o n U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 ,2 0 0 3 ,P .2 8 1 .
式 。基 于 此 , 我们认 为 , 达 姆 罗 什 强 调 的世 界 文 学 的 翻译 性 、 文 化 折 射 性 以及 阅 读 的 超 然 性 , 关 注 了 民族 文 学 一 世 界 文 学 的动 态 生 成 方 式 。这 对 于 讨 论 全 球 化 , 特别是星球化 ( p l a n e t a r i t y ) 文 化 语 境 下 的 文 学 翻译 提 供 了新 视 角 。
推介》 ;世 界 文 学 ;达 姆 罗什 ;伊 文 ・ 金 ;葛 浩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0 6 0 ( 2 0 1 5 ) 0 4—0 1 0 9 —1 0
引 言
近年来 , 大卫 ・ 达姆罗什 、 帕斯卡尔 ・ 卡萨诺瓦 和弗兰科 ・ 莫 莱蒂等 人对世 界文学 的讨论 , 扩 展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二、译者背景及译本选择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个译本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翻译,第二个译本由美国翻译家Sally Richardson翻译。

这两位译者均具有丰富的中文文学翻译经验,且其译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与技巧David Hawkes的译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策略。

他的译文流畅自然,对原文的词汇、句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同时,他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隐喻、修辞等手法,将原文的深层含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Sally Richardson的译本更注重忠实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策略。

她的译文较为严谨,尽量保持原文的词汇、句式结构,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她通常采用加注或解释的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两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对其翻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David Hawkes的译文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这与其英国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

他的翻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审美价值。

而Sally Richardson的译文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这与其美国文化背景和对英语语言的精通程度有关。

她的翻译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技巧、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2024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小说,作者老舍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祥子的生活经历。

自其问世以来,该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本文将针对其中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对原文的解读与呈现。

二、译者背景及翻译风格1. 译本一:《骆驼祥子》英译本(以下简称“译本A”),译者为XXX。

XXX的翻译风格以忠实原文、注重文化传递为主,其译文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力求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译本二:《骆驼祥子》英译本(以下简称“译本B”),译者为XXX。

XXX的翻译风格则更注重意合与意译,善于运用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选词用句:在选词用句方面,译本A的译者更倾向于直接翻译原文词汇,力求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而译本B 的译者则更注重英语表达的地道性,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意译和改写。

2. 文化传递:在文化传递方面,译本A的译者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而译本B的译者则更注重通过上下文和整体语境来传达文化内涵,较少使用注释和解释。

3. 情感色彩:在情感色彩的传达上,两位译者都做得较为出色。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两位译者在处理人物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时略有不同。

译本A的译者更注重细节的呈现,而译本B的译者则更注重整体情感的把握。

四、对原文的解读与呈现1. 情节再现:两位译者在呈现情节时都较为忠实于原文,但在处理情节的节奏和重点时略有不同。

译本A的译者更注重细节的呈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

而译本B的译者则更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效果。

2. 人物塑造:在人物塑造方面,两位译者都成功地呈现了祥子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两位译者在处理人物形象时略有不同。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自该书问世以来,便有众多译者致力于将其译成英文,以便于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译者背景及译本简介1. 霍克斯(David Hawkes)译本:霍克斯是一位资深的汉学翻译家,他的译本较为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

霍克斯在翻译时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境,将中国文学的独特韵味传达给英语读者。

2. 史景迁(Jonathan S. Spence)译本:史景迁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和翻译家,他的译本更注重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阐释。

在翻译过程中,史景迁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霍克斯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在语言上较为严谨,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排比等,使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2. 史景迁译本:史景迁的译本在语言上更为流畅自然,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善于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阐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史景迁注重对原文的再创作,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3. 对比分析:霍克斯和史景迁的译本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和文化传承,而史景迁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理念和价值取向。

霍克斯的翻译风格更为传统,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韵味;而史景迁的翻译风格更为开放,注重与英语读者的沟通和交流。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在国内外文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语言特色使得不同译者对其翻译时所展现出的译者风格各有不同。

本文将针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译者风格的对比分析,以探讨各自翻译风格的特点及对作品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

二、正文(一)译本介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一为“Enderby 译本”,一为“金陵鱼译本”。

Enderby 译本以其忠实于原著、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原作情感氛围的再现而著称;而金陵鱼译本则以其流畅的行文、生动的语言和较为贴近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受到好评。

(二)译者风格对比1. 忠实度与流畅度Enderby 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忠实度,力图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英语读者。

译本在处理词汇和文化方面更为细致,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采用脚注或解释性文字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金陵鱼译本则更注重流畅度,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使其自然流畅。

2. 语言特点Enderby 译本在语言表达上更为正式、客观,使得原作中的情感色彩得以保留。

而金陵鱼译本则更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传达原作的情感氛围。

此外,金陵鱼译本在处理对话时,更加注重对话的语气和语调,使得译文更具表现力。

3. 文化信息的处理在处理文化信息时,Enderby 译本更为谨慎,尽量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并通过注释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金陵鱼译本则更多地运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面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内容时,金陵鱼译本通常采用解释性文字来填补原文的文化背景,以使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翻译风格对作品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两种译本的翻译风格各有千秋,对作品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也有所不同。

Enderby 译本在保持忠实度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探讨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文体学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的处理。

我们将以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以及这些处理方式如何影响译文的文体风格。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使其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影响。

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的转换在原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揭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也塑造了作品的整体氛围。

因此,如何准确翻译这些元素,使其在译文中得到恰当的表现,是翻译文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双语平行语料库作为一种大型的语言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翻译实例和语料资源,使我们能够系统地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揭示翻译过程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的处理方式及其对译文文体风格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翻译文体学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作的文体风格,哪些处理方式可能导致译文的失真。

这对于指导未来的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翻译文体学的研究中,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文化转换和叙事策略等方面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双语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文体学进行深入研究。

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叙事视角和人物塑造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

《骆驼祥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其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翻译策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中的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的转换,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体特征的保持与再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摘要:作为中心权威主义的“殖民者的凝视”,在翻译中随处可见。

美国人Evan King和施晓青所翻译《骆驼祥子》,由于译者文化身份的不同而在翻译策略上呈现相对映的态势,前者渗透着对中国文化的后殖民书写,而后者则承担了一种非殖民化的在场。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担负着作为边缘文化的反殖民的责任,使“属下”掌握“说话”的权力。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者的凝视骆驼祥子翻译1.引言传统翻译研究把翻译界定为词对词、句对句的或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转换,但是随着研究者们广泛地从文艺学、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构建更加全面而完备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翻译研究已经扩展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领域,纯粹的语言学理论早已不能满足于对许多翻译现象的解释。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科学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其独特的批评视角已经引起了我国许多翻译研究者的兴趣,而我国昔日的帝国辉煌和半殖民地的屈辱给我们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疑问和研究空间。

2.殖民者的凝视文化,“即使用某一特定的语言作为其表达工具的某一社团所独有的生活方式极其表现形式”(Newmark,1988)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历史积淀,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power differentials),所以它们之间从未进行过平等的对话,所谓的平等仅成为了昔日的被殖民者的一厢情愿,最终呈现的则是“殖民者的凝视”。

艾勒克·博埃默认为,在殖民主义叙述文学中充当结构性隐喻或曰概念隐喻的,也许是个最具确定性的因素,那就是文本中欧洲人所采取的统摄俯临的观察角度,这就是“殖民者的凝视”在作品中,“凝视”表现为鸟瞰式的描述,具体表现在作家或旅行家所采取的登高望远或见多识广的优势位置(艾勒克·博埃默,1998)。

也正如东方学的概念,即通过对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萨义德,1999)。

昔日的殖民主义国家,凭借其军事和经济上优势的支持,从文化上特别是意识形态上实行对外扩张,形成新的殖民话语。

他们以明显的道德、文化、和种族优越型等意识形态对异域文化进行阐释,将自己的各种形象投射到异域他乡,或是借助他乡的意象进行虚构或奇想,以此拉进与迥异文化之间的差距,而使其与自己相似。

所以,尽管在物质世界中殖民权力不如昔日,但文化上的殖民话语并未因此而萎缩,殖民主义借助文学作品对他者进行建构,以证明自身的优越性和殖民的合理性。

作为中心权威主义的“殖民者的凝视”,在翻译中随处可见。

如果说,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对翻译文本进行切片实验,那么后殖民话语下的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实验室中得出的实验数据固然科学和必要,但是实地考察是否更能说明,正是由于权力差异的存在,实验室研究的前提——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在此,我们且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伊文·金,1946;施晓青,1981)翻译为例,探讨他们对其中凸现的文化意义的不同处理。

之所以选择《骆驼祥子》,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三四十年代城市底层人的生活,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是典型的殖民话语描述对象,而老舍先生用他很富有中国文化特别是老北京文化的色彩的笔墨,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北京人力车夫的挣扎、反抗与堕落;二是因为两个译者一中一西,文化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翻译策略的不同,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三是因为这位英国译者伊文·金(笔名),在没和老舍先生打招呼的情况下,翻译了《骆驼祥子》,并且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了随心所欲的苫盖,该书经雷诺和希契科克公司出版后,入选为“每月佳书”,深受美国读者的欢迎,因而颇具争议,这样的译本最具有后殖民书写的代表性。

3.译作赏析下面将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微观分析。

以下的英文解释均出自对网站解释的引用。

(E=Evan King; S=Shu Xiaoqing)例一(祥子)是个比较有自由的洋车夫(第一章)he was one of thos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ickshaw coolies, (E:5)he w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ickshaw puller; (S:9)开场对小说主人公的介绍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读者的第一印象,影响着读者后文的阅读和对作品情感的把握。

让我们先看看puller的解释:someone who applies force so as to cause motion toward herself or himself,此解释的旁边还附有一个人力车夫的图像,所以洋车夫的准确翻译是rickshaw puller。

而Evan King 用的词是coolie,这个词的意思是an offensive name for an unskilled Asian laborer,从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它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贬义,其次它指的是的是毫无技术的亚洲劳工。

再看看其它文学作品中coolie一词出现的语境:He was only a coolie, and he smuggled himself into the United States twenty years ago(The Valley of the Moon by London, Jack);The black labour is too wasteful, however, and in time Chinese or Indian coolies will be imported(Adventure by London, Jack);He told her of the days when he had worked on the banks of the Congo with the coolies, a slave in everything but name, when the sun had burned the brains of men to madness, and the palm wine had turned them into howling devils.(A millionaire of Yesterday by 0ppenheim. E. Phillips)。

无需多举,可以看出在美国人眼中,coolie一词通常与“下等人”、“奴隶”等词联系在一起,尤指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以卖苦力而谋生的人,字里行间足以见得对东方劳动人民的鄙视与不屑,然而,祥子本是凭着血汗辛苦赚钱穷苦车夫,只为实现他那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的小小理想,其精神值得我们佩服,其遭遇值得我们同情,本该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情感却因为译者制造的“有色眼镜”而没了踪影。

除此之外,老舍先生文中也说了:“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新手如何跑、怎样跑显得有力实则不快等老舍先生都不辞辛劳地向读者一一作了介绍,而用表示“毫无技术的劳工”的词语来形容洋车夫,实在是枉费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例二虽然已到妙峰山开庙进香的时节(第二章)Though it was already the season for the opening of the Temple on the Mountain of the Wonderful Peak,(E:17)Although it was already the time of year for pilgrims to offer incense at the temple on Fantasy Peak,(S:22)比较两个译本,不难发现,前者仅翻译了“开庙”一意而省去了“进香”,简单的一个“opening”解释很多,在此最贴切的是“A formal commencement of operation”,基本上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这“进香”之意,是否多余?能否省略呢?所谓“进香”,是指“佛教徒、道教徒到圣地或名山的寺庙去烧香朝拜,特指从远道去的1”。

施晓青在译文中用了pilgrims一词,意为“a religious devotee who journeys to a shrine or sacred place”,这与“进香”之意中“教徒不辞辛劳而朝拜以显虔诚”的意思相吻合。

同时,朝拜者还会带上香火以供奉神灵,这在“to offer incense”也表达了出来。

在中国文化中,进香这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着灵魂不灭、鬼神报应的观念,认为“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又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善恶之报,都是“天地罚之,鬼神报之”,以至于当时许多中国人认为佛教就是言“魂神固不灭”的。

这些看法,后来经东晋慧远和梁武帝等人的系统论证发挥而在中土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超出了一般佛教徒的范围而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的生死观,自汉代始,宫廷中就出现了并祀佛陀和黄老,向佛陀祈求福祥的做法。

在百姓中,烧香拜佛、求神福佑也成为普遍的民间信仰。

所以,开庙进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寺庙开门的行为或开张的活动,它们是密不可分的连续行为动作,是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宗教活动。

翻译本身承载着传播文化的使命,抹杀了原语文化特色的翻译丧失了承担其使命的能力,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缺枝少叶的翻译则有可能抹杀其独特的魅力,使译文读者按照自身的思维习惯理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所当然地去看待实际上全然不同的社会与文化。

例三他仿佛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

(第一章)It seemed as if even were he in hell he would still be a well-behaved devil. (E:6)Had he been a spirit in hell, he would probably have made the best of his surroundings. (S:10)祥子“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

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

”由此可见祥子本身是一个勤奋而坚韧的人,只是由于出身贫穷而没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所以才拉车。

“他仿佛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这句话就是进一步说明祥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会放弃进取,而是顽强地和命运抗争。

看看Evan King是如何翻译“好鬼”一词的——devil,意思是“the major personified spirit of evil, ruler of Hell, and foe of God”,即“恶魔”、“魔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