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

摘要:作为中心权威主义的“殖民者的凝视”,在翻译中随处可见。美国人Evan King和施晓青所翻译《骆驼祥子》,由于译者文化身份的不同而

在翻译策略上呈现相对映的态势,前者渗透着对中国文化的后殖民书

写,而后者则承担了一种非殖民化的在场。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

媒介,担负着作为边缘文化的反殖民的责任,使“属下”掌握“说话”

的权力。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者的凝视骆驼祥子翻译

1.引言

传统翻译研究把翻译界定为词对词、句对句的或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转换,但是随着研究者们广泛地从文艺学、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构建更加全面而完备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翻译研究已经扩展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领域,纯粹的语言学理论早已不能满足于对许多翻译现象的解释。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科学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其独特的批评视角已经引起了我国许多翻译研究者的兴趣,而我国昔日的帝国辉煌和半殖民地的屈辱给我们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疑问和研究空间。

2.殖民者的凝视

文化,“即使用某一特定的语言作为其表达工具的某一社团所独有的生活方式极其表现形式”(Newmark,1988)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历史积淀,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power differentials),所以它们之间从未进行过平等的对话,所谓的平等仅成为了昔日的被殖民者的一厢情愿,最终呈现的则是“殖民者的凝视”。艾勒克·博埃默认为,在殖民主义叙述文学中充当结构性隐喻或曰概念隐喻的,也许是个最

具确定性的因素,那就是文本中欧洲人所采取的统摄俯临的观察角度,这就是“殖民者的凝视”在作品中,“凝视”表现为鸟瞰式的描述,具体表现在作家或旅行家所采取的登高望远或见多识广的优势位置(艾勒克·博埃默,1998)。也正如东方学的概念,即通过对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萨义德,1999)。昔日的殖民主义国家,凭借其军事和经济上优势的支持,从文化上特别是意识形态上实行对外扩张,形成新的殖民话语。他们以明显的道德、文化、和种族优越型等意识形态对异域文化进行阐释,将自己的各种形象投射到异域他乡,或是借助他乡的意象进行虚构或奇想,以此拉进与迥异文化之间的差距,而使其与自己相似。所以,尽管在物质世界中殖民权力不如昔日,但文化上的殖民话语并未因此而萎缩,殖民主义借助文学作品对他者进行建构,以证明自身的优越性和殖民的合理性。

作为中心权威主义的“殖民者的凝视”,在翻译中随处可见。如果说,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对翻译文本进行切片实验,那么后殖民话语下的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实验室中得出的实验数据固然科学和必要,但是实地考察是否更能说明,正是由于权力差异的存在,实验室研究的前提——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

想?在此,我们且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伊文·金,1946;施晓青,1981)翻译为例,探讨他们对其中凸现的文化意义的不同处理。之所以选择《骆驼祥子》,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三四十年代城市底层人的生活,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是典型的殖民话语描述对象,而老舍先生用他很富有中国文化特别是老北京文化的色彩的笔墨,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北京人力车夫的挣扎、反抗与堕落;二是因为两个译者一中一西,文化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翻译策略的不同,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三是因为这位英国译者伊文·金(笔名),在没和老舍先生打招呼的情况下,翻译了《骆驼祥子》,并且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了随心所欲的苫盖,该书经雷诺和希契科克公司出版后,入选为“每月佳书”,深受美国读者的欢迎,因而颇具争议,这样的译本最具有后殖民书写的代表性。

3.译作赏析

下面将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微观分析。以下的英文解释均出自对网站解释的引用。(E=Evan King; S=Shu Xiaoqing)

例一(祥子)是个比较有自由的洋车夫(第一章)

he was one of thos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ickshaw coolies, (E:5)

he w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ickshaw puller; (S:9)

开场对小说主人公的介绍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读者的第一印象,影响着读者后文的阅读和对作品情感的把握。让我们先看看puller的解释:someone who applies force so as to cause motion toward herself or himself,此解释的旁边还附有一个人力车夫的图像,所以洋车夫的准确翻译是rickshaw puller。而Evan King 用的词是coolie,这个词的意思是an offensive name for an unskilled Asian laborer,从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它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贬义,其次它指的是的是毫无技术的亚洲劳工。再看看其它文学作品中coolie一词出现的语境:He was only a coolie, and he smuggled himself into the United States twenty years ago(The Valley of the Moon by London, Jack);

The black labour is too wasteful, however, and in time Chinese or Indian coolies will be imported(Adventure by London, Jack);

He told her of the days when he had worked on the banks of the Congo with the coolies, a slave in everything but name, when the sun had burned the brains of men to madness, and the palm wine had turned them into howling devils.(A millionaire of Yesterday by 0ppenheim. E. Phillips)。

无需多举,可以看出在美国人眼中,coolie一词通常与“下等人”、“奴隶”等词联系在一起,尤指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以卖苦力而谋生的人,字里行间足以见得对东方劳动人民的鄙视与不屑,然而,祥子本是凭着血汗辛苦赚钱穷苦车夫,只为实现他那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的小小理想,其精神值得我们佩服,其遭遇值得我们同情,本该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情感却因为译者制造的“有色眼镜”而没了踪影。除此之外,老舍先生文中也说了:“跑法是车夫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