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课件讲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俄关系(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课件讲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俄关系(最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在中国外交史上,俄罗斯占有重要的一席。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宣布正式承认中国,并决定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和我国建交的国家,可以说新中国的外交就是从中苏建交开始的。在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依旧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目前,中俄关系是最稳定、最健康、最成熟的国家间关系的典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缩影,其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历史教训和智慧源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很多也是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总结而来的。
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与中国外交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外交活动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存在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思维定式,以非敌即友的敌友观区分对外交
往的对象。受此影响,在20世纪50年到7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交往到紧张对峙的风雨历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外交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一场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调整,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成熟、对今天的中国外交仍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性调整。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次外交调整的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基于此结论,我们在对外政策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改变了之前长期采取的“一条线”的对外战略。可以说,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转变是对外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国内工作重心的确立是对外战略调整的出发点,对国际战略力量划分的科学认识是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基础。经过这一调整,中国外交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是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革命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所谓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外交中不再以意识形态来划线,不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甚至敌友,这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广交友、少树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提出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全面总结过去外交经验、对新时期国际形势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即独立自主不结盟,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外交,同所有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三是中国外交强化了务实的风格,从高估社会主义和中国自身实力、对外交往中透支国力的做法转变为客观认识自身发展程度,在全面把握我国国情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苏联解体后,世界开始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重大变化时期,中国需要回答向何处去和怎么办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既不称霸,也不当头,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国内经济建设,加快了我们融入世界的进程。
1989年,中苏两国历经了30余年的对抗后,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为中俄关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上的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中俄关系在经历了不断探索新关系模式和逐步提升的时期之后,两国于1996年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双方缔结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是在双方吸取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定双边关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