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胸腺上皮肿瘤的诊疗水平,规范化临床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和内容。

胸腺上皮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胸腺癌和胸腺类癌。

由于病因不明、症状多样、易被误诊和难以手术切除等特点,临床诊疗领域对该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规范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国胸外科学会胸腺疾病学组于2024年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指南的制定过程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制定组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验丰富的胸外科专家和肿瘤学专家组成。

制定组首先进行了系统性的文献检索和筛选,收集了大量的胸腺上皮肿瘤相关的研究文章和临床试验资料。

然后,在组内进行了多次专家会议,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和专家经验,共同讨论和制定了诊疗指南的内容。

指南主要包括胸腺上皮肿瘤的分类、诊断、分期、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内容。

在分类上,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三种类型。

在诊断上,指南提出了详细的诊断流程和标准。

针对不同类型的胸腺上皮肿瘤,指南给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原则。

对于手术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也可以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

指南还对术后随访和复发的管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总之,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旨在改善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该指南的出台对于规范临床操作、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胸腺上皮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指南的实施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和遵循,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专业经验进行个体化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科分册)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一、概述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

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肺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静脉炎等。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瘤是前纵隔肿物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前纵隔肿物的35%;其次为淋巴瘤(结节硬化 型霍奇金淋巴瘤或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25%;生殖细胞肿瘤(畸 胎瘤或精原细胞瘤或非精原细胞瘤)约占20%。
诊断
• (二)病理诊断 • 在病理上,胸腺肿瘤被归类为上皮肿瘤,以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结合为特征。
胸腺癌具有恶性细胞特征,而胸腺瘤在细胞学角度一般被认为是偏良性病变。 胸腺癌最常见的细胞组织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和未分化癌。 • (三)影像诊断及分期系统 • 胸腺肿瘤影像学评估的标准检查是对胸部纵隔和胸膜进行从肺尖到肋膈隐窝的 增强CT扫描。从影像上看,胸腺瘤表现为前上纵隔边界清楚、有包膜、密度均 匀的肿物。如果肿物有出血、坏死或囊肿形成,则胸腺瘤在影像上的表现可以 是多样的。
治疗
• (三)内科治疗 • 3.免疫治疗 • 胸腺瘤(癌)中PD-L1高表达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但目前研究结
果仅限于单药免疫治疗,需要开展更多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 • 此外,胸腺瘤(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需被密切关注,
尤其存在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前需衡量获益与治疗的风险。 PD-L1表达可能是抗PD-1/PD-L1单抗治疗胸腺瘤(癌)的疗效预测标志物,未 来仍需大样本研究来证实以及探索其他的疗效预测标志物。
量,可考虑术后辅助化疗。对于初始评估无法切除患者,应先行新辅助化疗 (优选蒽环为基础的方案)、新辅助放疗(40~50Gy)或新辅助放化疗。
治疗
• 4.Masaoka-KogaⅣB期 • 标准化疗。若化疗后有局部残留病灶,或者局部症状较重,可给予引起症状区
域病灶的姑息放疗。
治疗
• 二、胸腺上皮肿瘤的治疗 • (一)外科治疗 • 若临床提示为可手术切除的胸腺瘤,为减少胸腺瘤包膜破。 • 3.Masaoka-KogaⅣB期 • 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肿瘤外科学年鉴: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肿瘤外科学年鉴: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肿瘤外科学年鉴: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郭伟;李鑫;王明达;杨田【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年(卷),期】2024(40)4【摘要】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率低但侵袭性强的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常常伴随着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等特征。

对于局部可切除的患者而言,手术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然而,即便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其术后复发风险依然很高。

因此,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而言,通常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模式,包括手术切除、全身治疗(如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或局部治疗的综合方案。

随着胆道恶性肿瘤领域的逐渐发展,对于外科肿瘤学家而言,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外科诊疗策略以及最佳患者的选择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鉴于治疗的复杂性和诊疗技术不断发展的特点,美国肿瘤外科学权威期刊《肿瘤外科学年鉴》于近期发表了关于肝胆肿瘤的实践诊疗指南,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旨在为肝胆肿瘤患者的临床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更多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

限于篇幅和不同侧重点,本文着重介绍该指南中关于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评估要点和临床治疗的相关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总页数】6页(P682-687)【作者】郭伟;李鑫;王明达;杨田【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p53及p21蛋白在胆囊癌及肝外胆管癌的表达2.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3.谷氨酸脱氢酶在肝外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4.胆囊癌及肝外胆管癌——附27例报告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2021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转移性胃癌更新解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

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

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解析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

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1. 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本指南旨在提供结肠癌临床诊疗的指导,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2. 诊断方法结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询问和记录。

- 影像学检查:采用结肠镜、超声波、CT扫描等检查方法,以观察结肠内部情况、评估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情况。

-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3. 分期和分级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结肠癌可以进行分期和分级。

常用的分期方法包括TNM分期系统和Duke分期系统。

4. 治疗方案治疗结肠癌的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手术治疗:通过肿瘤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等手术方法,将肿瘤彻底切除。

- 化疗:使用抗癌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杀死癌细胞。

- 放疗:使用放射线照射肿瘤区域,杀死癌细胞。

- 靶向治疗:通过作用于癌细胞特定靶点的药物,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5. 随访和预后评估结肠癌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预后评估,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进行二次治疗。

6. 结论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结肠癌的指导,旨在提高结肠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治愈率。

本指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医生在实践中应遵循并实施这些指南。

参考文献:[1] XXX等. 结肠癌诊疗进展. 中国消化外科杂志, 20XX, XX(X):X-X.[2] XXX等. 结肠癌分期与预后评估. 中华肿瘤杂志, 20XX, XX(XX):X-X.。

医疗专业人士的临床诊疗指南(详尽资料)

医疗专业人士的临床诊疗指南(详尽资料)

医疗专业人士的临床诊疗指南(详尽资料)前言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的临床诊疗规范,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并提供详尽的诊疗步骤、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1. 内科诊疗指南1.1 心血管系统- 诊断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3. 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如抗高血压、抗心绞痛、抗心律失常等2. 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3. 外科治疗:如心脏搭桥手术等1.2 呼吸系统- 诊断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3. 进行胸部X线、肺功能测试等辅助检查-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炎药物、平喘药物等2. 氧疗:如长期家庭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3. 外科治疗:如肺叶切除术、肺移植术等2. 外科诊疗指南2.1 普外科- 诊断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3. 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2. 手术治疗:如剖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3. 介入治疗:如血管内介入、放射性介入等2.2 神经外科- 诊断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3. 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如抗癫痫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2. 手术治疗:如脑肿瘤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等3. 介入治疗:如脑血管内介入、神经调控治疗等3. 妇产科诊疗指南- 诊断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3. 进行妇科检查:如妇科B超、宫颈细胞学检查等-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如激素治疗、抗感染药物等2. 手术治疗:如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等3. 介入治疗:如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等4. 儿科诊疗指南- 诊断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2.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3. 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激素治疗等2. 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3. 外科治疗:如先天性畸形矫正术、器官移植术等结论本指南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详尽的临床诊疗规范,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

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

“疾病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在普通外科中,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病史采集 和体格检查技能,以便准确地识别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这句话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只有准确地诊断疾病,才能为患者制定最佳的 治疗方案。在普通外科中,医生需要掌握各种临床技能,以便对患者进行全面、 细致的检查,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手术是普通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手术不仅需要医生具备精湛 的手术技巧,还需要在术前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并在术后进行全面的护理。”
手术是普通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要具备高超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 经验,以便在手术中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同时,医生还需要在术前制定详细的手 术计划,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快速康复。
“恶性肿瘤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医生需要采取 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
恶性肿瘤是普通外科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医生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这需要医生具备 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书中的内容,无论是关于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还是其他各种 普通外科疾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其中的医 学知识和案例所吸引,逐渐深入到每一个章节中。
其中,我特别了创伤性休克的部分。创伤性休克是普通外科中常见的一种急 症,其治疗需要迅速、准确。书中详细介绍了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 以及预防措施,使我对这一疾病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部分,则让我了解到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使我对其有 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书中的其他章节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启示。例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桥本病)的描述,让我对这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而结节 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章节,也让我对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是中国肺癌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标准,旨在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肺癌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文将对《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内容,提高肺癌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指南》的制定基于国内外最新的肺癌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充分考虑了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类型、分期、分子标志物、治疗方法以及预后评估等因素。

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肺癌临床诊疗经验,结合国际肺癌诊疗规范和标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

本文将从《指南》的背景、制定过程、主要内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指南》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为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二、《指南》背景与制定过程《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源于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严峻形势,以及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规范化、标准化肺癌诊疗流程的迫切需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临床上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之处,急需权威的指南来指导临床实践。

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组织国内肺癌领域的专家,依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部《指南》。

制定过程中,专家们充分讨论、反复论证,力求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还广泛征求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意见,以确保指南能够真正满足临床需求。

《指南》的制定过程严谨而科学,既体现了国际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

它的发布,将为我国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

也为我国肺癌领域的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指南》主要内容解读《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是一份权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它为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指导。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一、流行病学1.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的肿瘤。

大部分为良性。

占颅内肿瘤的15〜24%,椎管内肿瘤22~43%;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2.病因一尚不明确:①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②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③外伤:观点不统一;④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⑤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

二、病理分型迄今未统一。

WH0将其分为3级。

I级为良性脑膜瘤, Ⅱ级为不典型胶质瘤,Ⅲ级为恶性(间变性)脑膜瘤。

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三、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一)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因头外伤或其他原因,经头颅CT 检查偶然发现。

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较少应用:①高颅压表现;②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③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④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

(2)CT:重要方法:①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 边界清晰;②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③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④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⑤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⑥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

(3)MRI:主要诊断方法:①以硬脑膜为其基底;②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③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④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⑤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肿瘤浸润。

(4)特殊MRI检查方法:①MRV:明确肿瘤和静脉窦的关系;②MRA:明确肿瘤和周围动脉的关系;③MRS:典型表现为丙氨酸峰升高,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④DWI:有助于明确瘤周水肿及肿瘤是否侵犯正常脑组织。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要点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要点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要点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要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致晚期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一、肺癌的筛查1.高危人群的选择:年龄55~74岁,吸烟量30包/年(如已戒烟,戒烟时间<15年)的个体推荐参加低剂量CT (LDCT)肺癌筛查,或年龄45~70岁且有一项肺癌高危因素也可作为筛查的条件,包括吸烟史、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如石棉、电离辐射、二氧化硅等)、个人肿瘤史、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或肺纤维化)、有长期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等(图1)。

不能耐受可能的肺癌切除手术或有严重影响生命的疾病个体不建议进行LDCT筛查。

2.筛查频率:建议筛查的距离时间为1年,距离时间跨越2年的筛查模式并不举荐。

年度筛查一般的,建议每1~2年连续筛查。

3.筛查的管理:建议直径≥5mm结节需承受进一步检查。

阳性结节的定义以下:(1)基线筛查:直径≥5mm非钙化肺结节或肿块,或发现气管和(或)支气管可疑病变定义为阳性。

(2)年度筛查:发现新的非钙化肺结节、肿块或气管和支气管病变,或原有肺结节增大或实性身分增长,则定义为阳性。

4.结节的临床管理步骤:二、肺癌的诊断(图4)一)罹患肺癌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既往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纤维化)和家族肿瘤疾病史等均是罹患肺癌的危险因素。

1.吸烟:2.情形污染:3.职业暴露:4.肺癌家属史及既往肿瘤病史:5.年龄:6.其他:二)肺癌的临床施展阐发1.原发肿瘤表现推荐意见】:中央型肺癌可表现出相应的呼吸道症状,周围型肺癌早期常无呼吸道症状。

1)咳嗽、咳痰:2)咯血:3)喘鸣、胸闷、气急:4)体重降落、乏力、发烧:5)胸痛:6)声音嘶哑:7)吞咽困难:8)上腔静脉综合征:9)膈肌麻木:10)胸腔及心包积液:11)Pancoast综合征:2.远处转移施展阐发1)颅内转移:2)骨转移:3)肝转移:4)肾上腺转移:5)淋巴结转移:6)其他:3.其他表现1)高钙血症: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3)异位库欣综合征:4)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5)血液系统异常:6)皮肤表现:三)肺癌的辅佐影像学检查推荐意见】: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一、流行病学1.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的肿瘤。

大部分为良性。

占颅内肿瘤的15〜24%,椎管内肿瘤22~43%;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2.病因一尚不明确:①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②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③外伤:观点不统一;④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⑤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

二、病理分型迄今未统一。

WH0将其分为3级。

I级为良性脑膜瘤,Ⅱ级为不典型胶质瘤,Ⅲ级为恶性(间变性)脑膜瘤。

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病理分型WHO分级较少机会复发和侵袭的脑膜瘤脑膜内皮细胞型Ⅰ级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Ⅰ级过渡型(混合型)Ⅰ级砂粒型Ⅰ级血管瘤型Ⅰ级微囊型Ⅰ级分泌型Ⅰ级淋巴浆细胞丰富型Ⅰ级化生型Ⅰ级较多机会复发和/或侵袭性强的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Ⅱ级透明细胞型Ⅱ级脊索样型Ⅱ级横纹肌样Ⅲ级乳头状型Ⅲ级恶性或间变形Ⅲ级三、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一)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因头外伤或其他原因,经头颅CT 检查偶然发现。

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较少应用:①高颅压表现;②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③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④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

(2)CT:重要方法:①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边界清晰;②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③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④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⑤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⑥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

(3)MRI:主要诊断方法:①以硬脑膜为其基底;②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③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④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⑤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肿瘤浸润。

外科临床诊疗指南2020

外科临床诊疗指南2020

外科临床诊疗指南2020Introduction.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SCPGs) ar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surgical conditions. They are developed by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of experts and are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onsistency of surgical care. The 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020 (updated June 2023) are the most recent iteration of these guidelines.Key Updates.The SCPGs 2020 include several significant updates from the previous version. These include:New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and lung cancer.Revised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appendicitis, cholecystitis, and diverticular disease.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 surgery.New sec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plex medical comorbidities.A greater focus on patient-centered care and shared decision-making.Benefits of Using SCPGs.SCPGs offer several benefits for surgeons and patients alike. These include: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SCPGs help surgeons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care to their patients by ensuring that they are following the latest evidence-based practices.Reduced variation in care: SCPGs help to reducevariation in surgical care by providing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surgical conditions.Improv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urgeons and patients: SCPGs can help surgeons to communicate more effectively with their patients about their treatment options and expected outcomes.Reduced costs: SCPGs can help to reduce the costs of surgical care by promoting the use of cost-effective treatments.Implementation of SCPGs.SCPG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all surgical setting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can be challenging, but there are several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successful adoption. These include:Engaging surgeons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PGs.Provid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the use of SCPGs.Developing tools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PGs.Monitoring the impact of SCPGs on patient outcomes and costs.Conclusion.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020 are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surgeons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conditions. They provid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these conditions and can help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reduce variation in care, and reduce costs.中文回答:2020年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淋巴管瘤临床诊疗指南

淋巴管瘤临床诊疗指南

淋巴管瘤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概述】
淋巴管瘤是发生在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发生在骨的极少见。

3 【临床表现】
3.1 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10~20岁青年,病变常
位于长管状骨、脊柱等。

3.2 多无症状,偶见轻微疼痛。

逐渐加重可致病理性
骨折。

4 【辅助检查】
4.1 X线为溶骨性破坏,镜下似血管瘤,但腔内无红
细胞,可见淋巴细胞。

4.2 病理学检查可见淋巴管异常扩张,形成囊状腔
隙。

邻近骨质被侵袭
破坏。

镜下见大量增生的毛细淋巴管,充满淋巴细胞、单层内皮细胞,空隙间
为纤维组织或脂肪组织。

5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

6 【治疗】
无症状者无需外科治疗。

发生病理性骨折后可行病灶刮除及植骨。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主要内容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主要内容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主要内容间皮瘤是一种来源于胸膜或其他部位间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其中来源于胸膜的约占81%,其他部位包括腹膜、心包和睾丸鞘膜等。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初诊时多为晚期,治疗困难,疗效欠佳,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约为1年,5年生存率约为10%,治愈病例罕见。

MPM的主要发病人群为暴露于石棉的老年男性(确诊中位年龄为72岁),暴露人群常于暴露于石棉的20~40年后发病。

一、发病率和病因(一)发病率2020年全球恶性间皮瘤新发病例数为30870例,占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的0.2%,死亡病例数为26278例,占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的0.3%。

(二)发病诱因1. 石棉:非职业性石棉暴露也是MPM发病的危险因素。

2. 电离辐射:3. 毛沸石:4. 基因突变:二、诊断(一)诊断的基本原则1. 临床特征:MPM常见症状包括气短、胸痛、咳嗽、失眠、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MPM的临床症状常较其他肿瘤更为严重,MPM 病灶局限时患者即出现较明显的气短、胸痛。

2. 检查:筛查发现胸膜增厚者,推荐胸部增强CT检查以及病理或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也可监测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肽水平,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肽水平可能与MPM有关。

3. 鉴别诊断:MPM主要需要与良性胸膜病变和其他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如肺癌、肉瘤和其他实体肿瘤等)进行鉴别。

(二)病理诊断(三)影像诊断不常规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MPM。

MPM的正确分期需要影像学检查和有创操作性探查相结合,分为无创性(非侵入性)检查和有创性(侵入性)检查,无创性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或PET-MRI 等;有创性检查包括气管镜、胸腔镜、纵隔镜和腹腔镜等。

推荐首先采用胸腹部增强CT进行临床分期,胸部MRI 对于评估胸壁、脊柱、膈肌或血管病变有更高的灵敏度,尤其对于有碘造影剂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胸部MR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史采集】1.注意询问与肺癌发生有关的病史,如长期吸烟、职业环境、家族史等。

2.症状:包括肺内症状、肺外症状、全身症状。

注意有无咳嗽、咯血或血痰、胸痛、声嘶、胸闷、气急、发热、消瘦、关节胀痛、皮肤改变、血栓性静脉炎等。

【物理检查】1.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视诊:有无Horner氏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杵状指(趾)、紫绀、皮肤损害等。

(2)触诊:有无锁上、腋下淋巴结肿大,有无肝脏肿大、皮下结节,骨骼有无压痛及叩痛。

(3)听诊:有无声音嘶哑、肺部罗音、哮鸣音、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征。

【诊断】1.胸部X线检查:包括胸透、胸部正侧位及体层片。

2.胸部CT检查:包括CT平扫、增强、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

3.胸部MRI检查。

4.痰细胞学检查:无咳嗽咳痰者,可采用雾化引痰法。

5.胸水细胞学检查。

6.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肿瘤的部位和范围、活检或刷检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

7.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组织学诊断,包括转移淋巴结的活检、B超或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经纤支镜的活检、皮下转移结节的活检、胸膜活检及开胸探查、术中冰冻切片活检等。

8.B超检查:有助于远隔转移的了解(肾上腺、肝、脾、腹腔淋巴结及锁上淋巴结等),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

9.有骨痛的病人应做骨ECT检查。

【分型】1.以肿瘤发生部位分型:(1)中央型:发生于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或发源自段支气管,但已侵犯叶支气管的癌。

(2)周围型:发生于段和段以下支气管的癌。

2.组织学分型:临床一般可将肺癌简略地分为五类:(1)鳞状细胞癌;(2)小细胞肺癌;(3)大细胞肺癌;(4)腺癌;(5)细支气管肺泡癌。

【临床分期】1.肺癌的TNM分期可以较准确地估计病情,对选择治疗有很大帮助。

1997年UICC公布的分期方法如下:(1)T:原发肿瘤(2)Tx:隐性癌在支气管分泌物中找到癌细胞,但在X线或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癌肿。

(3)T0:无原发性癌的征象。

(4)Tis:原位癌。

(5)T1:癌肿最大直径在3cm或以内,周围为肺组织或脏层胸膜。

在支气管镜下未见有向叶支气管近端侵犯。

(6)T2:癌肿最大直径在3cm以上或任何侵犯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以上;侵犯脏层胸膜;或任何大小的癌肿向肺门区扩展伴有关联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其范围不超过全肺。

(7)T3:癌肿任何大小并伴有向邻近器官直接侵犯如胸壁,包括肺上沟肿瘤,膈肌或纵隔、胸膜、壁层心包;或在支气管镜下与隆突相距不到2cm但未侵犯隆突;或与癌肿关联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其范围达全肺。

(8)T4:任何大小的肿瘤但侵犯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或伴有胸腔积液,或原发肿瘤的肺叶内,发现其它孤立癌结节灶。

注:(1)少见情况:表浅肿瘤可只侵犯支气管壁,这时不论侵犯范围多大,甚至侵及主支气管的远端也均为T1。

(2)与肿瘤有关的胸腔积液在多数情况下是由肿瘤引起,但也有小数病人反复多次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这种积液为非血性,也不是渗出液。

这时如临床上也不符合是肿瘤直接引起的,可仍分为T1、T2或T3。

1) N:局部淋巴结转移2) Nx:无法估价区域性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 N0:未发现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应摘除6枚或6枚以上的肺门组织和纵隔各组淋巴结,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

1) N1:有支气管周围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包括原发癌肿的直接侵犯。

2) N2: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或隆突下淋巴结受侵。

3) N3:对侧纵隔、对侧肺门,同侧或对侧前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4) M:远处转移5) Mx:无法估价是否有远处转移。

6) M0:未发现远处转移。

7) M1:有远处转移,可注明转移器官名称;或原发肿瘤的肺叶以外、任何一个肺叶内发现孤立的癌结节灶。

2.评价TNM分期的最低要求:(1)T:临床检查、X线及内窥镜检查。

(2)N:临床检查、X线及内窥镜检查。

(3)M: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

如未达到以上检查,可用Tx、Nx、Mx标记。

肺癌的临床分期小细胞肺癌因TNM分类很难适用,多数病例确诊时已达Ⅲ-Ⅳ期,因之目前多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制定的局限性和广泛性两期方法。

局限期系指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纵隔、前斜角肌及锁骨上淋巴结,但不能有明显的上腔静脉压迫、声带麻痹和胸腔积液。

广泛期系指超过上述范围的病人。

这种分期方法简单、实用、己被广泛采用。

为了准确地分期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除一般查体、常规化验、正侧位胸片外,尚需包括颅、肝、腹膜后(特别是肾上腺)、骨髓及骨是否受侵的检查。

【鉴别诊断】肺癌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结核球;2.错构瘤;3.肺炎性假瘤;4.肺包囊虫病;5.肺脓肿、肺霉菌病等。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是当今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具体方法应根据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的特性、临床分期制订。

1.非小细胞肺癌(NSCLC)(1)Ⅰ、Ⅱ期:只要无剖胸探查禁忌证,都建议病人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以根治为目的。

术后除Ⅰa期外进行辅助化疗,有残留者术后放疗。

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者,予根治性放疗。

(2)Ⅲa期:对经过常规X线检查、CT等检查证实有可能切除的病人,首选剖胸探查,力争作规范性根治术。

彻底切除有困难时,应尽可能切除肿瘤,并标记银夹,残留病灶术后放疗、化疗。

无手术指征的病人,应作根治性放疗、辅助化疗。

肺上沟癌先作术前放疗。

(3)Ⅲb期:以放疗、化疗为主。

(4)Ⅳ期:主要使用全身化疗,辅以免疫、中药治疗及对症治疗。

2.小细胞肺癌(SCLC)总的治疗原则是强调全身化疗,辅以手术和/或放疗。

(1)局限期:1)凡病变为周围型、分期为T1~2N0~1M0患者可先化疗二周期,再行根治性手术,然后再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4~6周期。

2)化疗和放疗交替使用,手术作为处理放、化疗后残留病灶的手段。

(2)广泛期:以化疗为主,对化疗疗效较佳者,可作局部残留肿瘤的补充放疗。

(3)没有必要作预防性脑放射治疗。

3.常用化疗方案:(1)小细胞肺癌:1)CHO(CTX、THP - ADM、VCR);2)EP(VP - 16,DDP);3)VIP(VP)- 16、IFO、DDP)。

(2)非小细胞肺癌:1)CHP(CTX、THP - ADM、DDP);2)MVP(MMC、VDS、DDP);3)NP(NVB、DDP);4)TP(Taxol、DDP)。

【疗效及出院标准】疗效标准按WHO实体瘤疗效标准判定,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食管癌和贲门癌【病史采集】1.有无吞咽梗噎感、食物下咽停留感、喉部异物感、胸骨后不适感,症状发生的时间以及与进食的关系。

2.出现吞咽梗阻的时间长短、进展情况,有否伴呕吐食物或唾液。

目前能进食何种食物(饮水、流质、半流、软食、普食)。

3.出现胸骨后疼痛的时间长短、性质,有否伴胸背部疼痛。

4.有无上腹部疼痛、黑便、呕血、进食时呛咳、声嘶以及发病后体重减轻情况。

5.询问个人史,如出生地、居住地、吸烟、饮酒、嗜食腌制食品、浓茶等。

有无家族肿瘤史。

【体格检查】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包括锁骨上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情况、有无胸水、上腹部包块、肝脾肿大、腹水等。

如有声嘶应作咽喉部及声带检查。

【辅助检查】1.钡餐检查:一般采用站立位,左右斜位多轴透视观察,中晚期病人常有阳性结果。

对于颈段病灶及早期病人采用平卧及头低脚高位,可减低钡流速度,提高阳性诊断率;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对病灶观察,尤其对贲门癌。

2.纤维内镜检查:了解病灶发生部位、长度、食管狭窄程度以及咬检病理诊断。

3.细胞学检查(拉网检查):对具有临床症状而反复行钡餐透视及纤维镜检查,未能发现病灶或有可疑病灶而未能确诊者,行拉网细胞学检查,能提高检出率,及时发现早期病人。

4.CT检查;了解食管与周围脏器关系,肿瘤外侵程度,食管管壁增厚,上段食管扩张,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贲门癌CT扫描可显示癌瘤大小,外侵程度,邻近器官受侵,腹腔淋巴结及肝转移情况。

5.B超检查:食管腔内B超扫描,对于食管癌的部位、大小、与周围关系、癌瘤侵犯食管深度及附近淋巴结是否肿大能显示清楚,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6.其它检查: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大便隐血等,有条件者行食管腔内24小时PH测定及压力测定。

疑有远处器官转移者应作相应的检查。

【诊断】1.对具有症状的可疑病人,均应行钡餐X线检查,具有阳性结果者应进一步作拉网细胞学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以争取取得病理学诊断。

为不延误治疗时机,对经钡餐检查阴性的可疑病人,也应及时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对镜下可疑部位多点咬检。

2.经钡餐检查、拉网细胞学及纤维镜检查均为阴性,而症状仍持续者,应密切观察,并每1~3个月重复检查一次。

3.经检查取得阳性结果者,根据病情选择CT、食管腔内B超、磁共振等检查,对进一步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4.对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应争取病理活检以确定有无远处转移。

【分期】1.食管癌UICC国际TNM标准(1987)T:以侵及深度为标准Tx :对原发肿瘤不能作出估计。

Tis:原位癌。

T1 :肿瘤侵及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及肌层。

T3 :肿瘤侵及食管外膜。

T4 :肿瘤侵及周围邻近组织。

N 表示区域淋巴结转移。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测定。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的区域淋巴结定义:颈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巴结。

胸段食管癌:纵隔及胃周淋巴结,不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M:表示转移至其它器官或区域外淋巴结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2.临床分期:【鉴别诊断】食管癌和贲门癌须与下列疾病鉴别: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息肉、食管平滑肌瘤、食管良性疤痕性狭窄、食管异物、贲门失弛缓症等。

鉴别有困难者,应依靠病理学诊断。

【治疗原则】1.外科治疗:病变属0、Ⅰ、Ⅱ、Ⅲ期者,在病人全身情况许可时,应积极行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的进路、途径、吻合部位、重建方法应取决于病变情况、病人身体条件、以及医生的擅长、经验和习惯等,不作硬性规定,但应遵循下列原则。

(1)在可能情况下,力求达到肿瘤切除的根治性、淋巴结清除的根治性,切除长度距离病变边缘5cm以上。

(2)病变广泛转移或有明显外侵不可能行根治性切除时,仍应争取姑息性切除以达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的目的,术后再进行放射或药物治疗。

术中应对肿瘤残留灶放置金属标记,以便术后放疗定位。

(3)肿瘤已明显外侵不能切除时,应根据病人及术中情况,考虑行减症手术或中止手术。

2.放射治疗:(1)食管癌根治性放射治疗:适应证:1)病人一般情况在中等以上;2)病变长度不超过8cm为宜;3)没有穿孔或瘘道形成,没有穿孔前兆或胸背剧痛;4)可以进食半流或普食;5)无声带麻痹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无远处转移;7)无严重的合并症(包括严重心、肺、肝、肾等症病);8)初次治疗(仅指放射治疗);9)争取有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依据(特别是表浅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