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导师-孔子 (原文)郜元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县南)。孔子是父母野合所生,小时候头顶中间特低,故名之曰丘。孔子三岁上丧父,他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仓库出纳、牛馆,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无论什么事,都做得非常之好。他特别好学,“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此好学,所以博文多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这概括了他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的历程。

孔子三十岁以后,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就出来从政,一直到五十五岁。先后到鲁国、齐国做过几任小官,还一度任鲁司寇,掌管全国的治安司法。但是由于不遇明主,孔子在政治上是不得意的,所以从五十五岁一直到死,他都是周游列国,聚徒讲学。孔子学说,也就在这周游讲学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孔子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感到人不学无以成材,无以用世,所以他好为人师,诲人不倦。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然后才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说他“恒惑德之末修,学之未讲”,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他“述而不作”,死后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一部薄薄的《论语》,其中充满了他善良、智慧的教诲,如和煦春风,沁人心脾。正是有了孔子这位人生导师,中国文化才雄踞世界,历久弥新。

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圣哲,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只关心人与人的现实生活,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因他的影响,中国文化才以实用理性“经世致用”为主,一至于今。在孔子那里除了对具体人生的切实指教,极少谈论宇宙、始基、本体、神圣之类的东西。所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生导师。

孔子指导人生,重点在“仁”。仁就是爱人,爱人就是使人和己都能成为人所应该成为的样子,追求人所应该享受的幸福与快乐。

孔子一生懂憬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吾道穷矣”,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即使如此,他对学生,还是讲他自己“吾道一以贯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周游列国,居无定所,颠沛造次,历经困厄,别人说他“累累如丧家之大”,他也无可奈何地承认“然哉,然哉”,但艰难险阻,并没有击垮他。他经常教育学生,不要学那些隐士,在山林与鸟兽为伍,不问人事。个人应该尽量发挥所学,为社会作贡献。做人要讲究志气,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格。他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当困厄时不夺其志,小人可就要乱来了。他表扬最心爱的弟子颜回,说他居陋巷,饭蔬食,犹不改其乐。他的确重视人的乐观精神,在路上遭围困,生命都受到威胁,孔子还弦歌不绝。他还教学生要“义”为标准决定取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云”……孔子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使他的学生成为他理想中的人。他那些教导,总是在具体的场合下脱口而出,并不是事先想好一篇文章,临时宣读。

孔子不是以单纯的学问教人,而是以全副的爱心教人。他的话。因为都是从他切身体验中体现出来的,所以看似平凡,却无不蕴涵着人生的至情至理,干载以下,仍让人感到生动、真切,就像一个蔼蔼长者面对面和我们倾心而谈似的。

有一次,有人问子路,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子路仓促之间不知所对。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由(子路)!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样的人,的确有资格做万世的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