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及深隧工程相关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建工程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建工程技术海绵城市的概念正在迅速普及,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土建工程技术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存储、净化和再利用,土建工程技术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雨水BMP技术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最佳管理实践(BMP,BestManagementPractices)显得尤为关键。
其中,雨水管理的各项技术正在被广泛推广。
这类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降低洪涝风险。
通过各种土建工程手段,如雨水花园、渗透砖铺装、雨水收集池等,充分利用自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来提升雨水管理的效率。
透水性材料的使用在土建工程中,透水性材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这类材料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避免了传统不透水材料带来的排水压力。
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不仅能减少地表径流,还能促进地下水的回补。
透水性材料的使用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缓解,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绿地系统与土壤改良在海绵城市的实施过程中,建设绿地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土壤的改良,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透水性与蓄水能力。
这包括添加有机物质、改良土壤结构等方法,促进植物水分的吸收与利用。
绿地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存储雨水,还能通过植物蒸散作用将水分排放到空气中,进一步调节城市微气候环境。
地下水补给技术海绵城市建设中另一个重要的土建工程技术是地下水补给技术。
在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地下水位普遍降低,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地下水资源。
通过建设渗透池、雨水洼地等设施,可以实现雨水的有效补给。
这不仅有助于平衡水资源,还能防止地面沉降等问题的出现。
多层次生态节点海绵城市的设计往往强调生态节点的功能。
通过在道路、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置多层次的生态设施,不仅可以实现雨水的有效管理,还能创造良好的市民活动环境。
这些生态节点往往结合了湿地、植被及水体等多种元素,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的水生态系统。
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技术要求20200417
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技术要求第一节工程概述一、海绵城市主要措施通过对排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区域实现海绵化建设总体控制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综合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绿地、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措施,实现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具体措施如下:(一)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铺装材料可分为砂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砂基透水砖与传统的大孔径透水砖不同,砂基透水砖依靠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来促进透水,不仅透水效率高,且表面非常光滑致密,外观美观,而且不会被灰尘堵死,可有效地去除下渗雨水中的SS,去除率达到95%以上。
砂基透水砖抗压强度可在30-60Mpa 抗压强度间选择。
透水地面示例(二)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
下沉式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下沉式绿地的下沉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能力确定,一般为100~200mm;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与绿地50~100mm。
(三)雨水蓄水池通过蓄水池收集到的雨水资源用来浇洒路面、浇灌草坪。
(四)绿化屋面为控制该汇水区域雨水径流,在屋顶设置绿化屋面,由于绿化屋面仅对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减小有贡献,其结构内部的空隙容积不再计入调蓄容积。
绿化屋面示例如下:二、规范标准本项目应严格按照国家与地方投标时最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技术要求如与设计图纸或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不符,则应以较严格标准为准。
在合同履行期间,本工程所采用的标准或规范若有修改或新颁布的内容,应按修改或新颁布的内容执行。
第二节技术要求一、通用技术要求(一)承包人必须满足设计提交的材料清单所示规格要求,并提供实物样品和颜色色板,并由发包人、设计、监理确定。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简介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内的森林、草地、河流等自然环境越来越被破坏和消失,城市面临的城市内涝和水污染的问题也愈发严重。
针对这些城市面临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进行。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筑和城市规划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城市中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城市水、气等环境问题。
具有海绵般的吸水功能,可以减缓水流,吸收雨水并储存,使水能够被有效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
1.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物,形成一层绿化覆盖层的建筑。
绿色屋顶不仅可以减轻城市风险,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更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2. 构建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城市公园、景观绿地等区域设计构建的花园,旨在收集和储存盛水过剩的雨水。
同时通过花园的构建,水源得以自然渗透,达到减缓雨水流动速度的效果。
3.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指建设人工的湿地环境,在城市中收集、处理和储存雨水。
人工湿地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缓慢过滤湿地、溢流湿地和截流湿地。
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修复。
4. 孝感城市雨水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求城市设计在建筑结构上达到一定的要求,更要求城市管理者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居民的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是以城市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将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融合,通过建设极具科技含量的绿地和湿地等建筑,来实现城市雨水的可持续利用,降低城市内涝和水污染,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这个主题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背景和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将城市设计和建设变得更加“柔软”,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它着重强调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合理利用雨水、提高自然排水能力、增加绿地和湿地等手段,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提及海绵城市施工的重要性。
由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供应紧张、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海绵城市施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被提出,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分析海绵城市施工面临的挑战。
海绵城市的施工不仅需要考虑技术手段,还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
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城市特点等各不相同,对于海绵城市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最后,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将通过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阐述海绵城市施工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然后总结海绵城市施工的重点技术措施,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发展进行展望,最后给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概述,可以使读者对于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这个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进一步阅读全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在此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和背景,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 正文部分:在正文部分,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包括其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海绵城市施工的重要性,包括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然后,我们将探讨海绵城市施工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土地利用问题、城市规划和设计难题等。
海绵城市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mm。
2
滞留式生态树池
将站前绿化中的树池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的雨水
3
绿色屋顶
高架及地面车站设置“绿色屋顶”
雨水管渠系统
将停车场内各低影响开发措施与雨水管网相连接,并设置闸阀,当低影响开发措施因堵塞等原因调蓄能力下降时,通过控制闸阀,实现雨水超越排放。
(2)海绵城市施工技术措施
综合管线、道路施工技术措施
(2)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3)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4)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海绵城市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海绵城市施工工艺方法
海绵城市施工工艺方法表
序号
施工工艺方法
主要工作内容
示意图
1
透水
铺装
(1)将车站传统停车位改为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2)将传统的硬质广场以及硬化道路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以及生物滞留设
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混凝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及应用实例
混凝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及应用实例一、前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城市雨水排放问题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城市排水方式,如雨水管道、沉淀池等,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混凝土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排水方式,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环保、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等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
二、混凝土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原理混凝土海绵城市是指将城市的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换成可渗透材料,利用城市建设中的空间,建造一系列的雨水花园、雨水湖、雨水绿地等,形成一个具有自然生态的城市排水系统。
混凝土海绵城市的原理是通过材料的渗透性,将雨水在地下进行过滤、净化、蓄存、运输,最终达到降低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等目的。
三、混凝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1. 道路渗透面层技术道路渗透面层技术是将城市的道路硬质面层更换为可渗透的面层,使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
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施工简便、维护费用低等优点。
道路渗透面层技术可以采用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进行施工。
2. 雨水花园、雨水湖建设技术雨水花园、雨水湖是混凝土海绵城市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造雨水花园、雨水湖,可以让雨水得到净化、蓄存、运输等处理,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的目的。
建造雨水花园、雨水湖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分层设计、选用适宜的材料等。
3. 绿色屋顶技术绿色屋顶技术是指在建筑物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一层绿色植物覆盖层,能够起到保温隔热、吸收雨水、净化空气等作用。
绿色屋顶技术可以采用浇筑混凝土、铺设防水层、铺设保护层等步骤进行施工。
4. 混凝土海绵城市系统管理技术混凝土海绵城市系统管理技术是指对混凝土海绵城市系统进行监测、维护、管理等工作。
该技术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等。
四、混凝土海绵城市应用实例1. 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金牛区利用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建造了一条长2.6公里、宽度10米的雨水花园。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组织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组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措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施工组织角度,探讨海绵城市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与组织管理策略。
一、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技术1.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是海绵城市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城市具体条件,采用雨污分流、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工程技术,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减排。
2.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水体、土壤和植被的修复与保护。
在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3. 透水性材料应用技术透水性材料的应用是海绵城市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
施工中应选用具有良好透水性、透气性和抗压性的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以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和雨水利用率。
4. 智能监控技术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通过智能监控技术,可提高施工质量、安全性和效率。
二、海绵城市工程施工组织管理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制定详细施工计划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进度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施工计划应包括施工顺序、工期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内容。
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确保施工安全。
4. 强化沟通协调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施工单位应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 绿色施工与环保措施施工单位应注重绿色施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减少噪音、扬尘污染等。
6. 质量验收与售后服务施工单位应严格把控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海绵的原理,利用各种水文工程技术和绿色灰化结合,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进行收集、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
海绵城市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论述。
1.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
这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如设置蓄水池和水塘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罐、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大规模利用。
利用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冷却工业设备等,减缓城市的排水压力。
2.绿色屋顶和墙体技术:绿色屋顶和墙体是海绵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种植植被或利用浸渍式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水径流。
绿色屋顶和墙体能够吸收和蓄存降雨,并加强对吸附臭氧、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能力,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河道雨洪治理技术: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雨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合理的河道,如设置河道梯级、湿地处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实现雨洪的自然调节和准备。
此外,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污水管道和排水管道,也可以通过改善其排水能力和设置调蓄池等措施,提高排水效率。
4.城市湿地建设技术: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人工建设或恢复自然湿地,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湿地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城市的水质。
5.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技术:季节性洪水是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城市需要建立合理的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来减轻洪害的风险。
这些设施包括拦洪墙、滑坡堰、护岸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和调蓄设施,确保城市的排水能力。
6.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是完善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城市内大量的废水需要进行净化后再次利用。
可以利用生物滤池和植物净化池等技术,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获得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南。
一、规划引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应涵盖城市的土地利用、水系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等方面,明确雨水的径流路径和汇水分区,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规划还应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融合。
在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收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桶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和利用。
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式的雨水收集和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绿色屋顶则可以在降雨时吸收部分雨水,减少屋顶径流,并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雨水桶可以收集建筑物屋顶的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冲洗厕所等。
在雨水利用方面,可以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喷洒、景观水体补水等。
通过合理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可以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三、下渗与回补地下水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渗透塘等设施,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
透水铺装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下凹式绿地则低于周边地面,能够接纳周边雨水的汇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渗透塘是一种具有较大蓄水容量的下渗设施,可以有效地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控制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对于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排水进行了综合考虑。
一、雨水收集与利用1.设立雨水收集系统:在建筑物的屋顶和道路等表面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
2.雨水储存和利用:收集到的雨水通过净化和过滤处理,用于植物浇灌、冲厕、消防等非饮用用途。
3.雨水渗透:为减少地表径流,可在公园、绿地等地方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通过渗透池或花洒头渗透入土壤中,充分利用降雨水资源。
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1.分流排水系统:将不同类型的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和处理,减少排水系统负荷。
2.提高排水系统容量:通过调整排水管道直径、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和缓冲设备,以适应城市排水需求。
3.建设适度湿地: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置湿地,可以起到过滤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减少雨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在易涝地区增加建筑物密度,减少城市洪涝风险。
2.建设绿地和湿地:绿地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水量,减少洪涝风险;湿地可以净化水质,同时也可以提供生态环境。
3.利用自然地形: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沟和水渠,分流和储存雨水。
四、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1.全面加强建筑工程防水: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墙体、屋顶、地下室的防水技术,减少雨水渗透。
2.绿色屋顶和墙体:在建筑设计中增加绿色屋顶和墙体,提高雨水保持量,减少雨水的排放。
3.使用透水材料:在城市道路和广场等场所使用透水材料,减少地面积水,增加雨水渗透性。
五、居民参与与教育宣传1.居民参与:鼓励居民参与雨水收集和利用,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水资源教育宣传:通过举办水资源和海绵城市技术的宣传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节约使用的意识。
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方案
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的水环境问题。
城市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不断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危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海绵工程技术应运而生。
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是以海绵为比喻,通过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采用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现在,本文将对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方案做一些探讨。
二、城市海绵工程技术发展现状1. 国内外发展情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外不少城市都面临着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海绵工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技术方案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方案主要包括:雨水利用、雨水花园、湿地构建、水槽绿道、地面透水铺装、森林城市园林、地面水文调控等技术。
这些技术方案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使城市的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城市海绵工程技术应用案例1. 上海世博园案例上海世博园是一个现代化的园林城市,该地区的雨水利用率达到了80%,通过雨水花园、湿地构建等技术方案,解决了城市的雨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2. 深圳湾公园案例深圳湾公园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园林特色的城市公园,该地区通过水槽绿道、地面透水铺装等技术方案,解决了城市的雨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城市海绵工程技术方案1. 雨水利用雨水利用是城市海绵工程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的雨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
在城市雨水收集管网的基础上,逐步普及各类规模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如屋面雨水收集、地表雨水收集、路面雨水收集等。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实施方案解答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实施方案解答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改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方式,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回灌、净化和滞留,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实施方案如下:1.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采用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技术,即在建筑物屋顶和立面上种植绿植,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同时,这些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形成,实现雨水的自然回灌和滞留。
2.生物滞水与雨水花园:采用生物滞水与雨水花园技术,将雨水收集到地下的生物滞水层和雨水花园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滞留作用,过滤和净化雨水,达到回灌和滞留的效果。
3.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建立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将雨水收集到地下水库或地下水井中,并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需要用水的地方。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还能够提供自给自足的灌溉水源。
4.水面透水铺装:采用水面透水铺装技术,将城市的道路、人行道和广场改造为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通过铺装层渗透到土壤中,减少雨水径流的形成。
同时,透水铺装还能够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蓄滞洪设施和雨水花园:建设蓄滞洪设施和雨水花园,用于暂时储存和滞留雨水。
这些设施能够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雨水,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6.建筑物雨水回用系统:建立建筑物雨水回用系统,将雨水从屋顶收集到地下水箱中,并经过过滤和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于灌溉、冲厕和清洗等用途。
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够减少城市的污水排放。
7.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规划: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规划,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与规划,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节约利用。
同时,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调度,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实施方案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简介课件
人的共同作用。
提高公众意识
02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
识和参与度。
搭建合作平台
03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各方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效果
有效缓解了雨季公园内的积水问题 ,提高了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为 周边社区提供了生态友好的休闲场 所。
案例二:某住宅小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
01
02
03
项目背景
某住宅小区年降雨量较大 ,小区内涝问题频发,影 响居民生活。
技术做法
建设地下雨水收集池、储 水罐和回用系统,将收集 的雨水用于小区绿化、道 路清洗等。
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修复、植 被恢复等,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安全为重原则
防洪排涝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防洪排涝, 通过雨水的调蓄和排放,降低城 市内涝风险。
地质灾害防护
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城市安 全。
整体规划原则
跨部门跨领域协同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
生态湿地技术
生态湿地是指利用自然湿地或 者人工湿地来净化水质、调节 气候和提供生态服务。
生态湿地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 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同时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建设生态湿地需要考虑湿地的 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 污染。
渗透铺装技术
渗透铺装是指利用透水材料铺设 地面,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 补充地下水,同时缓解城市排水
效果
减轻了小区内涝压力,提 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 时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案例三:某商业区雨水花园建设
海绵城市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技术要点学习海绵城市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我理解海绵城市呢,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里面有好多技术要点呢。
首先就是透水铺装这个事儿。
它就像是给城市地面做了一层会呼吸的皮肤。
像咱们常见的那种透水砖铺成的广场或者人行道,雨水可以直接渗下去,而不是像普通的水泥地,一下雨就积水。
我之前就很疑惑,为啥有的透水铺装用了没多久就不管用了呢,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是基层的处理没做好,如果基层不透水或者堵塞了,那透水铺装也就失去意义了。
所以这个基层的设计和维护是个重点我总结。
这就好比咱们穿衣服,表面透气,但里面一团糟也是不行的。
还有雨水花园这个技术要点。
雨水花园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它是专门用来收集和净化雨水的。
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是关键成员呢。
我理解这些植物一方面可以吸收雨水,另外一方面可以过滤一些污染物。
比如说芦苇吧,它根系很发达,可以把土壤固定住,又能吸收雨水里的一些脏东西。
对了还有个要点,雨水花园的地势设计很重要,要保证雨水可以自然地流进去才行,不然就成了一个普通花园了。
绿色屋顶也是一大亮点。
这就相当于给建筑物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
我开始觉得绿色屋顶就是简单种点花花草草,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
绿色屋顶要考虑植物的选择,重量不能太重,不然屋顶承受不了,还要考虑防水和排水呢。
比如说一些多肉植物就比较适合轻型绿色屋顶,因为它们耐旱又不需要太多土壤。
在学习海绵城市技术要点的时候,我也走了很多弯路呢。
有时候在不同资料里看到不同的解释,我都懵了。
不过慢慢地我就发现多对比几本权威的参考资料就好一些。
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本书就很不错,可以多看看,或者一些建筑行业的期刊,里面也有不少实际工程案例可以参考。
学习海绵城市技术要点,真的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调整理解的过程啊。
渗井渗沟也是海绵城市很重要的部分。
渗井就像是一个深入地下的小水库,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构成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可以归纳为雨水渗透技术、雨水储存与调节技术、雨水转输技术、雨水截污与净化技术四大类。
一、渗透技术雨水渗透技术将雨水汇流,引入雨水渗透设施。
雨水渗透设施分表面渗透和埋地渗透两大类。
表面入渗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与绿色屋顶等;埋地渗透设施主要有渗井等。
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指可渗透、滞留或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等,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透水铺装。
1)一般要求(1)透水铺装地面材料宜首选材料本身透水的透水砖进行铺装。
(2)透水路面自上而下宜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和透水基层,透水找平层及透水基层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
(3)透水铺装地面施工前,应对基层(垫层)进行检查验收,透水铺装基层除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高程、横坡、强度等要求外,还应满足透水基层厚度、材料要求,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2)施工要求(1)透水砖路面一般应用于城市人行道、建筑小区及城市广场人行通道。
(2)采用透水铺装时,铺装面层孔隙率不小于20%,透水基层孔隙率不小于30%。
透水铺装路面横坡宜采用1.0%~1.5%。
存在冬季冻融风险的城市,应慎重选择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3)当土壤透水能力有限或容易出现地质灾害时,应在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及时排除雨水。
透水铺装结构与不透水铺装结构之间应采用防渗措施。
(4)透水铺装位于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 为避免对地下构筑物造成渗水危害时,应设置排水层,及时排除雨水。
2.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绿地高程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排水是主要工作。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在相关产业、学术界对城市雨洪管理、雨水综合利用等先进思想的探索以及在新的城市化理念的引导下,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设想,并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之后国内各省市也相继发布了建设方案。
这是我国在“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理念后,为适应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新理念。
本文将重点阐述海绵城市的构建理念,并对在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做出了介绍,希望为海绵城市的构建过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问题;水生态系统;引言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各专项计划、详细规划之间应实现有效衔接,综合解决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
1内涵我国相继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下文简称《技术指南》)、《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等文件,指导海绵城市规划工作的推进。
我国《技术指南》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定义如下:城市如同海绵一般,在面对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弹性”较好,下雨时可“吸、蓄、渗、净”水,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解读可将“海绵城市”内涵归纳为如下两点:一是转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思路,严格按“渗、滞、蓄、净、用、排”要求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综合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或修复工作,对于城市内为未破坏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予以保护,同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复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2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2.1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的不均衡性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并且幅员辽阔,地理环境较为复杂,造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匀。
主要的分布规律为南多北少,所以一些城市难免出现水资源不足的现象。
“海绵城市”实现的工程技术手段及展望
“海绵城市”实现的工程技术手段及展望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在扩张,周边新城镇在建设,“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就是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优势在于对城市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不会对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产生新的负荷压力;能减少对城市原有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水体。
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的主要优势,并总结了国内外实现“海绵城市”的主要技术手段,以期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传统城市;技术手段引言: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并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而在实际过程中如何实现海绵城市,及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多方面将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实现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及适用条件。
1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传统城市以改造自然为主,整体采用的是粗放式建设模式,并且将原有生态进行了改变,从而使得地表径流量增加,在降雨量增加的时候,排水系统负担严重,积水来不及排除,以至于城市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可以做到顺应自然,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低影响的开发,从而使得地表径流量与城市开发建设前一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因传统粗放式的建设模式而被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还可以运用海绵城市的治理理念和手段来对其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2 实现海绵城市的主要工程技术手段及适用场所2.1 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能够使降水能够快速的深入地表,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有效的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平衡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及深隧工程相关技术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于芳2017年12月08日目录ONTENTS C2城市面临主要水问题深层隧道排水系统13深部排水隧道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4城市面临主要水问题“水多”----水浸街“水脏”----水污染北京7.21化工废水污染的河流水华事件“水多”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内涝问题常有发生。
城区先后于2010年5月7日、5月14日、2011年10月13-14日、2012年5月5日,多次遭遇较严重内涝。
2010年“5.7 ”暴雨广州大道中2013受台风“尤特”的影响,广州出现19处水浸2010年“5.14 ”暴雨中山大道2012共出现13次大暴雨“水多”的原因1、雨水下渗和调蓄能力持续下降径流量增大: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面硬底化,雨水下渗和调蓄能力降低,径流系数增大;调蓄能力持续下降。
水库、湖泊等自然水体周边地区过度开发,湖泊和水库的调节容量大为降低,如磨刀坑水库等。
以猎德涌为例,1995年流域调蓄容量83万立方米,2010年调蓄容量只有8万立方米,20年一遇洪水量从103立方米/秒增大到157立方米/秒。
“水多”的原因2、雨水口堵塞、不足或管道被破坏。
野蛮施工影响河道、破坏排水设施,施工无证排水、堵塞、填埋排水设施的现象。
在“迎亚运”环境整治、雨污分流、三线下地和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中有480处排水设施损坏。
BRT华师站施工破坏排水设施,至今仍未修复,导致内涝“水多”的原因3、污水截污工程及其溢流堰的实施降低了原有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河涌截污后,污水管道运行水位长期居高不下4、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欠账仍较多5、原有自排系统部分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城市低洼地段“水脏”现象内涌市内河涌众多,大多数河涌水质已受到严重的污染“水脏”部分河道黑臭指标“水脏”原因1、部分河涌截污不彻底,导致严重污染•涌边房屋密集、征拆困难,部分支涌采取引水口等临时截污措施;•溢流堰和截污闸具有行洪和截污双重功能,受到潮水、径流水和降雨影响,难以很好运行;•在局部节点为避免拆迁,截污管远离涌边铺设,部分较小的排污口未能截流。
“水脏”城市面临主要水问题原因2、人口超规划,CSO 溢流严重人口超规划,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建设密度使得城市污染负荷迅速加大,合流制地区截污管道截流倍数偏低,CSO 溢流严重。
污水系统规划建设过程中:按远期分流制、近期1.0倍的截流倍数进行规划建设,导致污水管道管径偏小,旱季超负荷运行,雨季溢流严重。
3、雨季溢流污染未得到充分重视•合流制地区的溢流污染(CSO );•分流制地区的初雨径流污染(国内普遍现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初雨和溢流污染可达到水体污染的30~40%。
建设城市地下空间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的主要着力点。
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雨洪地下储蓄和排洪、地下水银行污水地下集运和地下污水处理厂;垃圾地下集运、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雨水利用、再生水利用科学提高城市交通供给能力(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地下快速路和物流系统);地下低密度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为主要契机注意“里子”的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解决:交通拥堵;空气雾霾;城市内涝;城市水系、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地下超采漏斗区治理城市内涝措施:“渗、滞、蓄、净、用、排”。
目标: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要求。
“海绵城市”六字方针应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突出重点,建设城市深隧排水系统;深层排水系统与浅层排水系统互为补充,兼顾排污与治涝;渗储结合、排蓄结合,达到治涝与雨水利用相兼顾,排洪与治堵相结合。
雨污合流制城市的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东京深层排水工程东京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台风和暴雨带来的洪水是最大的威胁。
当短历时超常降雨出现时,雨洪超出河道正常排涝能力,引起积水倒灌,城市内涝。
分析表明,东京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最大的江户川河道宽阔,具有足够的泄洪能力。
如何提高其他河道的洪水容纳能力,并及时通过江户川排入东京湾,是解决东京洪水问题的关键,也是深层隧道工程建设的初衷。
该工程全厂6.3km,下水道直径约10m,埋设深度为地下60~100m,由地下隧道、5座巨型竖井、调压水槽、排水泵房和中控室组成,将东京都十八号水路、中川、仓松川、幸松川、大落古利根川与江户川串联在一起,用于超标准暴雨情况下流域内洪水的调蓄和引流排放,调蓄量约为67万m3,最大排洪量可达200m3/s。
在正常状态和普通降雨时,该隧道不必启动,污水及雨水经常规、浅埋的下水道和河道系统排入东京湾,而当诸如台风,超标准暴雨等异常情况出现,并超过上述串联河流的过流能力时,竖井的闸门便会开启,将洪水引入深层下水道系统存储起来,当超过调蓄规模时,排洪泵站自行启动,经江户川将洪水抽排入东京湾。
——东京深层排水工程雨污合流制城市的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东京深层排水工程——芝加哥隧道和水库方案芝加哥年平均降雨量为910mm,大部分降雨以强烈夏季暴雨形式发生,每年暴雨约有100次,合流制污水最终溢流至芝加哥地区水源地密歇根湖。
1972年芝加哥市采取隧道和水库方案(TARP)。
TARP由4个独立隧道和隧道下游3座大型水库组成。
第1阶段是4条隧道的修建,主要目标是控污能够把数百个排污口排放的870万m3合流制溢流污水收集起来。
2006年4条道完工并运行。
第2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内涝,1998年已完成奥哈拉水的修建。
另外2座水库正在建设中。
3座水库完工后,TARP的储水量将高6600万m3。
虽然还没有完全竣工,TARP已经显著改善了芝加哥河等水道的水质河岸可供垂钓的鱼种回到之前水平,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雨污分流制城市的深层隧道排水系统:——新加坡污水输送、集中处理的深层排水隧道新加坡总面积仅为714.3km2,年平均降水量为2400mm左右。
新加坡是全球少数几个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深层隧道充当的角色是将整个城市收集的污水输送至处理厂集中处理排放。
新加坡淡水资源缺乏,故雨水是其主要淡水资源。
雨水通过街道旁方便管理的明渠逐级汇集到17个大型蓄水池,经处理后进入配水系统。
原来新加坡的污水处理系统由2450km管渠、134座泵站、大型污水处理厂和一些小型处理厂组成。
新加坡前瞻性地设计了以污水输送为目的的深层隧道系统,即通过2个交错的深层隧道,将覆盖99%人口范围的污水集中输送至郊区2个大型污水厂,最后将处理过的水排入远离新加坡的深海。
此系统将解决新加坡未来100年的废水回收、处理和排放需求。
——上海苏州河深隧排水系统该系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与深化,深隧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深浅结合,只有深浅层之间的管网畅通,深隧的功能才能发挥正常,否则就可能出现“深隧吃不饱,管网顶不住”的现象。
工程服务范围25个排水系统共57.92km²。
建设目标三大目标同步实行:1、苏州河沿线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达到5年一遇(1h);2、有效应对100年一遇降雨(1h,不发生区域性城市运行瘫痪路中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3、22.5mm以内降雨泵站不溢流(P=1年),基本消除工程沿线初期雨水污染。
吉隆坡城市泄洪与公路两用隧道Kuala Lumpur -SMART在暴雨情况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城市快速路充作吸纳雨洪和排泄的通道,已解决雨涝之害。
雨洪入渗和储水(水银行)相结合80年代开始,美国开展了钻孔补给含水层的恢复工程(ASR 系统)。
美国已运行的系统有18个,正在建设之中的ASR 系统有40多个。
瑞典、荷兰和德国的AR 工程在总供水中占20%、15%和10%。
荷兰到1990年,地下水人工补给量达到1.8亿方/年。
伦敦利用地下含水层人工补给后提供水资源90ML/d 。
——广州东濠涌深隧工程东濠涌深隧工程为全国首个地下深层隧道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直径6米的东濠涌深层隧道约1770米,直径3米的新河浦涌截污管道约1390米,以及中山三路竖井、东风东路竖井、玉带濠竖井及江湾竖井(含泵站)。
项目主要收集孖鱼岗涌、玉带濠、中山三路的合流污水。
深隧建成后可有效减少70%雨季溢流污染东濠涌流域内排水管网重现期基本处于1年以下,洪灾风险较高,5年一遇较严重水浸点为28个。
东濠涌深隧建成后,当雨季来临时,深隧将作为东濠涌流域合流溢流污水和初期雨水的调蓄和转输通道,经污水泵组提升后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
如果遇到大型暴雨,深隧将作为雨水排涝通道,行使排涝功能,经尾端排洪泵组提升后排至珠江,提高流域内合流干渠的排水标准到10年一遇。
浅层排水管道排水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
可以有效削减东濠涌流域70%雨季溢流污染。
深隧建成后,5年一遇降雨时,较严重水浸点(水浸20毫米以上)将减少至17个。
剩下的这17个水浸点,将结合工程性改造消除水浸前期评估与规划1.区域浅层排水系统排水与防洪能力评估结合区域降雨强度、自然河流、潮水位自然环境条件与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泵站强排能力等工程条件,根据流域范围的地形条件和排水管道数据,应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模拟计算匹配不同降雨强度,复核现有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和防洪能力。
2.区域初雨污染状况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初雨处理能力评估雨水的污染负荷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取决于地面铺砌情况,例如马路、绿化等;用地性质,例如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等;下雨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越长,浓度越高;降雨雨型、历时及强度,雨量越小,浓度越大;合流制系统的截流倍数;管道的保养、疏通情况;与空气中悬浮物及季节有关。
前期评估与规划3. 规划深部排水隧道系统隧道竖向规划与平面规划,综合考虑与浅层排水系统衔接、地表地下建(构)筑物、地下铁道规划,人防工程规划,规划隧道储水能力,运营费用。
涉及的研究课题:1.区域降雨径流水力模型构建和研究2.深层隧道竖井的三维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模型3.深层排水隧道入流井结构应用技术研究深隧连接剖面图施工技术1.盾构技术施工工法对结构型式的确定和土建工程造价有决定性影响。
施工方法的选定,一方面受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地面建筑物和地下构筑物的现状、道路宽度、交通状况);另一方面也与工程场地条件、结构埋深、结构型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会对工程的难易程度、工期、造价、运营效果等产生直接的影响。
盾构施工暗挖法施工施工技术对于围岩较为完整、坚硬地段,以及隧道联络通道部位可采用矿山法施工。
根据xx地区建设经验,隧道采用盾构法较多且技术成熟。
xx地铁实践表明, 在盾构选型时必须根据施工区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盾构的选型和机具性能提出明确的要求, 选择与地质环境相匹配的盾构是保证盾构施工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重要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