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格式特征
对联四要素
对联四要素对联本质特征要求对仗,表现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
1、字数相等。
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才能形成对仗。
从一字联到千字联莫不如此,最长1612字,最短2字。
如果上联是五个字,下联是六个字,那就不是对联了,当然,也有故意用字数不等的联文来表达某种特殊含意,如袁世凯千古;中华民众万年,据说此联是在袁世凯死时,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写的,这幅联上联比下联少了一字,乍一看不能成对,作者的意图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众。
2、词性相同。
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必须相同,才能形成对仗。
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介词对介词,助词对助词等。
有天文、地理、数字、颜色、方位等20多种。
如题李香君媚香楼媚骨不生,一掬丹心一掬血;香魂何在,半萦碧水半萦楼。
3、结构相似。
对联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必须大体一致。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该是主谓结构。
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该是动宾结构。
上联中语词是并列或偏正结构,下联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并列或偏正结构。
如日月对河山即为并列结构相对,明月对高山即为偏正结构相对,如果用日月对高山那就错了。
同理,明月对高山那就对了。
4、平仄声相对。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前两个是平声,后两个是仄声。
而古汉浯的四声是平、上(读伞)、去、入。
其中只有一个平声,而有三个仄声(上、去、入),平声就是平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在《康熙字典》中有明朝真空和尚关于古四声有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它说出了古四声的大概特征。
举几个例子说明:东、懂、冻、独,平、品、聘、劈,朱、主、柱、足,夫、斧、父、福。
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中原音韵把它入派三声,即融入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大部分在阳平声中(竹、木、服、福、俗、拔、插、夺……)。
但入声字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声调极短,一出口就收回,它和平、上、去三声合在一起,在格律诗词中起到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效果。
对联书法排版
对联书法排版
对联书法的排版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场合进行选择。
以下是一
些常见的排版方式:
1. 楷书对联:楷书是一种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适合书写庄重肃
穆的对联。
在排版时,可以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
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
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
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
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2. 隶书对联:隶书也是一种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
在排
版时,可以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
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
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
3. 行书对联:行书是一种动态的书体,字形多变,大小不一。
在排版时,可以根据字形的大小和特点进行灵活排布,但也要保持整体的协
调性和美观性。
总的来说,对联书法的排版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场合进行选择,同时也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对联是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汉字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是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迥异于中国的其他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对对联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1、结构严谨:对联由上联、下联和脚联组成,可以成双成对,句字态度鲜明,极具节奏感,颇具艺术性。
2、术语颇丰:对联中的搭配术语,为写出通顺、富有生机的对联,提供了不少广泛的资源,使对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比较丰富多彩。
3、高度的讽刺性:对联中的句子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举两得,凝练而具有深刻感染力。
二、结构特殊:1、上联:一句书面诗歌,言简意赅,藏于字里行间。
2、下联:对上联的延伸,通常以反问,或者加以讽刺,增强表达的强势。
3、脚联:对上、下联中的观点加以总结,形成强有力的结论。
三、内涵深刻:1、妙趣横生:对联文字精炼,每句切题,语言凝练,有数不尽的智慧玄妙宝典,古人耐人寻味。
2、言简意赅:凝练而富有哲理,常常一语惊人,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字哲学的高度。
3、德艺双馨: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等级制度、法治理念以及节俭自强、求知若渴的向往精神。
四、文化底蕴深厚:1.文字表达技巧:文人墨客常常采用多重引申、隐喻、对比、反问、讽刺多种表达技巧,营造美感,传递出精湛的文字格调。
2、历史渊源:对联在汉字文化中几乎可以说是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字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建筑物边框中矗立着,与大礼、小礼和敬人无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尊贵文化圈子。
3、礼仪文明:对联文化深刻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使对联文化具有更强的文化功能,以体现权威、尊贵、和谐的基本精神。
总而言之,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组精美藏宝,它给人以灵动、精致、优雅和沉郁的思想感受,文字独特、精妙绝伦,充满着文化意蕴,是一种古老文学文化的精致之道。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头、柱⼦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整,平仄协调,是⼀字⼀⾳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化瑰宝。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希望⼤家能够喜欢。
⼀、关于对联书写格式 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样,字⾯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 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频率最⾼的⼀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左⼀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对联⼀般⽂字较少(短则四五⾔,长则⼗⼏⾔),两边正⽂分别从上到下⼀⾏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范围较为⼴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图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般挂在屋⼦客厅正⾯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有三尺、四尺、六尺、⼋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裁开,联⽂按左右两⾏写在⼀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络(见图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也可以⼩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特指正⽂),左右形成⼀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
这两种格式⼀般适⽤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多则⼏⼗字,甚⾄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少是两⾏甚⾄数⾏,上联⾃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左向右排列。
春联的格式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春联的格式要求-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春节期间常见的对联,通常是由两句七言或者五言诗组成的。
春联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期许。
在撰写春联时,有一些格式要求需要遵循。
首先,春联通常是由对仗句组成的,即上下两句互相呼应,结构对称,字数相等。
在选择对仗句时,需要注意句式的平衡和韵律的和谐,以保持整个春联的美感和艺术性。
其次,春联的格式要求是每句包含七个字或者五个字。
七言和五言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格律形式,具有优美的韵律感和韵味。
七言的格律相对宽松,往往用于长篇叙事或者抒情,而五言则更加简洁明了,适用于短篇的表达。
此外,春联的内容应该与春节和新年有关,包含对未来一年的祝福和期许。
常见的春联内容包括对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学业进步、财运亨通等方面的祝福。
通过春联的祝福言辞,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最后,春联的书写要求字迹工整,颜色搭配要协调。
春联的字迹应该清晰可辨,字体大小和笔画要一致,以确保整个春联的美观和整洁。
同时,春联的颜色搭配可以选择红色、黑色、金色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颜色。
总而言之,春联的格式要求包括对仗句的呼应和对称、字数的限制、与春节相关的祝福内容以及字迹和颜色的工整和协调。
通过遵循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创作出优美而富有艺术感的春联,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示例2:撰写春联时,有一些格式要求需要遵循。
以下是关于春联格式的一些要点:1. 字数要求:每联春联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一般为4个字,下联为5个字。
总体而言,每联春联的字数要保持一致。
2. 内容要求:春联的内容通常表达新年祝福、美好愿望、吉祥寓意等。
可以用形容词、动词、名词、成语等来表达对新年的希望和祝福。
3. 格式要求:春联的格式应该整齐、对称,并且每个字的书写要工整。
上下两联的字体大小、字形应相同,保持整体的统一感。
4. 韵律要求:春联的上下两联在字数和韵律上要协调一致。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1.格式: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组成,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者相近,字数一般为4-8个字。
-上下行的字体大小、形状、颜色等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
2.技法:
-韵律:对联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并且要使得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协调统一、可以使用平水韵、仄阳平仄平等韵律进行押韵。
-对仗:对联的上下行字句要能够形成意义上的呼应和对比,可以采用对仗法、意象对仗法、形式对仗法等。
对仗要求上下行在词义上或音韵上存在相似或对应关系。
-巧思:对联要富有巧思和独到之处,可以通过双关、拗句、隐语等手法来展示智慧和美感。
-谐音:对联中的字句可以借用谐音来加强对联的韵味和幽默感。
以上只是对联书写的一些常见格式和技法,实际上对联是非常灵活和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变化。
对联的创作还需要注重意境、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力求通过两句互相呼应和对比,使得整个对联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联书写需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炼,才能写出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对联作品。
对联写法规则
对联写法规则
对联,也称为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见于中国的各种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
对联通常是由两句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
对联的写法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相等: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具有相同的字数。
2.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联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词语的词性必须相同,如名词对应名
词,动词对应动词等。
同时,意义上也要相互呼应,或者是并列、或者是对比、或者是因果。
3.韵律和谐:对联的声调要相合,上联末尾的字音应该是阴平或阳平,下联末尾的字
音应该是上声或去声。
同时,上下联的节奏也要相呼应。
4.意义深刻:对联的内容应该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引人深思或激发情感共鸣。
5.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该优美、精炼、富有文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符合场合:对联的题材和风格应该符合场合的需要,比如春节的对联应该喜庆、婚
庆的对联应该温馨、悼亡的对联应该庄重等。
在实际创作对联时,可以借鉴古人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自己创新。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对联禁忌,比如上下联字数不匹配、对仗不工整、声调不和谐、意义不深刻等。
对联赏析格式
对联赏析格式
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由两个对联组成,每一联都有上联和下联。
以下是对联赏析的一般格式:
1. 对联的构成要素: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每一联都有特定
的形式和语法规则。
上联和下联的长度和形式应该是相对的,例如上联应该是七个字,下联应该是六个字。
对联的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准确地表达主题和意境。
2. 对联的意境和主题:对联的主题和意境是对联的灵魂,应该
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对联的意境可以是喜庆、悲伤、典雅、俚俗等,主题可以是爱情、山水、哲理、历史等。
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的修辞手法包括对仗、修辞、比喻、
拟人、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 对联的艺术价值:对联的艺术价值包括语言美感、结构巧妙、意境深远等。
好的对联应该能够达到言辞优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的境地。
5. 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好的对联应该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以上是对联赏析的一般格式,当然不同的赏析角度和层次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析和探讨。
关于对联的特点有哪些
关于对联的特点有哪些对联艺术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面整理的对联的特点,欢迎来参考!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就是横着书写的。
横批对于春联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
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就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
”1925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
”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
”横批“有吃有穿”。
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
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就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就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就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就是二、四句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是四三句式,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就是二四句式,即“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广东新会县杜源叱石山写景的对联,其一:“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就是二三句式,即“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其二:“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就是二三、二二、二四句式,即“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词类相当,就是指要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比起诗词来,更复杂一点。
因此,要想说清楚对联的格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从古今对联的实践来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一,正格联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
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
(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
A,忌三连平。
即在尾三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
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
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
(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
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
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
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
(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
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
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
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
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
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
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张贴方法:
对联的上联要贴右边。
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阴平、阳平)。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种汉语修辞手法,常见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对联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二句对仗:对联由两句对仗的词或句子组成,上下联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对仗关系,通常包括音、韵、字义等方面的对应。
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也是对联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春水初生花初鲜秋风渐至叶渐黄上下联的词句中,“初生”与“渐至”对仗,“花初鲜”与“叶渐黄”对仗,“春水”与“秋风”对仗,形成了一种齐整的对称结构。
2.对称平衡:对联以平衡、对称作为首要原则,上下联的词数要相等,字数要相近,并且在形式结构上力求对称。
对联的形式结构通常分为平行式、对偶式和交叉式。
平行式:风花雪月画地为牢春水秋山笑声沉浮对偶式:采菊东篱下举杯问青天暮山亭下停车笑谈城南旧事交叉式:法喜来时花自开绵绵春雨倒无妨马蹄声声谢平安夜夜春风助快乐例如:水金山色云外清琴一曲丝偏多秋月江烟雨间香火驿寒灯两重这两幅对联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思索,情感在意境中间接流露。
4.简练精炼:对联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简洁明快的艺术效果。
通过有限的词汇和合理的构架,对联能够生动地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意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对联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辽阔,在字面上所不言而喻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5.象征隐喻:对联常常采用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寓意隐喻来表达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更加深邃和丰富。
例如:红叶舞秋沙碧水泛春苔生命鸟飞翔灵魂花灿烂这两幅对联利用象征隐喻,表达了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蜕变。
对联的写作格式
对联的写作格式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形式简洁、语言工整、意义深远的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对联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成为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对联的写作格式也因历代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对联的写作格式。
一、对联的基本格式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
上联一般由七个字或八个字组成,下联通常由七个字或六个字组成。
字数要严格控制,不能过长或过短。
对联要求上下句平行,结构对称,平仄相对。
每句的字数相同,音调相同,形式简洁,意境清新。
对联的格式一般如下:上联:xxxxxxX(X代表上句的押韵字)下联:xxxxxxX在中国民间,很多对联是由六字顺口溜变成的,例如“步步高升”、“身体健康”等,这也说明了对联的好玩之处。
有时对联也含有推敲之意,需要经过一定的修辞技巧,比如替换字音、运用双关语、成语典故等等。
二、对联的韵部和平仄对联要求上下句韵部相对应,平仄相对等,这需要写作者对韵部和平仄的认识。
不同韵部和平仄所能表达的情感效果也是各有不同。
平仄是指音节的高低、重轻所组成的韵律特征。
若为声东击西,则为平声;若为声西击东,则为仄声。
三、对联中的字体和书法对联中的字体和书法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一点,因为好的字体和书法能让对联更具艺术感。
对联的字体主要有楷体、行书、草书等。
对联中的字体应该简洁明快、笔画工整。
写对联的书法需要刚劲有力,不拖泥带水,造型精细,放笔自然。
四、对联的排版排版是对联写作中重要的一步,可以改变对联的格调和视觉效果。
对联的排版方式有竖排、横排、扭转排、插页排等。
在选用排版方式时,需要根据对联的主题、气氛和特点进行选择,最终目的是让对联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
五、对联的主题和内容对联作为文学体裁,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对联的主题可以是节日祝福、人生感悟、名胜古迹、历史典故、爱国主义等,内容要贴切、简短、点石成金,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对联的运用场合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了多种社交场合。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对联的特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对联的特点1.简练扼要:对联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对联的韵文要求行文简练、扼要,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层次的含义,给人以瞬间的启迪和抚慰。
2.美学性:对联要求字句的搭配要完美无缺,读起来要顺口自然,同时还要注重音韵、字义、意蕴等方面的协调。
对联在短短的几个字中通常包含丰富的美学因素,给人以美感,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3.反衬对比: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反衬对比。
对联的上下文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词义、音韵、意境等方面的对比达到显著的效果。
这种对比不仅可以增加联句的表达力和吸引力,还能使对联传达的思想更加深远。
4.寓意深远: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寓意深远。
对联的文字要求能够在短小的篇幅内承载较深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寓意深远的词句,对联能够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感触。
5.韵律优美:对联的特点之一是韵律优美。
对联中的字句要求读起来顺口流畅,具有和谐的音律,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主要依靠对联中字句的选择和排列,使整个对联在音韵上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主要是指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1.对联的词数:对联通常包括四个字或八个字。
其中四字对联通常用于平仄相对较轻的场合,更适合于节日贺词、新年祝福等;而八字对联则要求更高,更富有韵律美,更为常见。
2.对联的排列方式:对联可以是横联,亦可是竖联。
横联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水平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最常见;而竖联则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垂直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在书法字画中较常见。
除了横联和竖联之外,对联还可分为楷书对联、行楷对联、篆书对联、草书对联、隶书对联等不同书体形式。
这些不同的书体形式展现了对联的丰富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它以简练扼要、美学性、反衬对比、寓意深远和韵律优美为特点,形式上主要包括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_对联大全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篇关于对联对仗要求,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我们都知道,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详见第七讲),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那么,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格式特征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2)跳步答题: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
这时,我们可以假定某些结论是正确的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或从结论出发,看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如果方向正确,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如果时间不允许,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
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
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今年仍是网上阅卷,望广大考生规范答题,减少隐形失分。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
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
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1 前言。
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缺乏,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
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半实:力、雄、文、武、光、雷……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半虚:上、下、中、内、外。
里……助字:之、也、然、哉、焉、何……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
“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一位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沿着时间隧道逆向而行,重新感受一下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吧。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护士节演讲稿:天使的双翼·初中生学生会主席竞选演讲稿·扫墓演讲稿·区政府副区长发言范文·十佳实习生演讲稿范文·热爱读书演讲稿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
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
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永忆江湖归白发;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5个字的成语、成句,则无法做到两两交替,此时须将这些单字数的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
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
在这种灵活的句式中,甚至三平尾也被允许。
例: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
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
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
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
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
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