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最新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
9《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3.欣赏本文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4.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背诵并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3.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2.今天,我们将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走进他的《桃花源记》,去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____,字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_____,别号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四、朗读课文,教给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这里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案#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__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9《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掌握知识点“留白”。
过程与方法:1.品味“留白”,比较“世内”“世外”两个世界。
2.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留白”,比较“世内”“世外”两个世界。
教学难点:品读、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源深处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他,留给世人一个温暖的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东晋诗人陶渊明再度开启一段探访桃花源的旅程。
二、教学过程(一)品“留白”,觅胜迹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桃花源目之所及,耳之所接的美,无一不带给我们心灵上的享受。
桃花源还称得上是一个奇境,就隐藏在这句话中。
(屏显)“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思考:“叹惋”是什么意思?(预设:感叹。
)渔人对桃花源人详细讲述了什么?桃花源人在感叹什么呢?这种手法叫作“留白”,同学们可以猜一猜什么叫做“留白”?(提示:可以用组词法、扩词法、换词法理解。
)明确:(屏显)留白: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把话说完或说清楚,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的一种写作手法。
这种写作手法可以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2.师以《资治通鉴》相关史料补“留白”。
(1)我们不禁好奇,桃花源人得知了什么样的惊天秘密,都如此的感叹呢?想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翻开哪一本史书?在哪本史书里面能找到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文中给我留下了线索,渔人生活于东晋。
老师翻开了《资治通鉴》,在这本书里面赫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屏显)“魏人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
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
”(学生齐读,阐述自己的见解。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同学们畅所欲言。
根据故事,试着背诵。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3、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审美素养。(第2课时,指向目标3)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能表述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第2课时,指向目标4)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1.读文章,划分结构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并表述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
教学反思:
1.试着分类别总结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你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了吗?
第3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是难点,如“乃”、“若”、“之”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结构。
(2)文化背景理解: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东晋时期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写作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文言文写作手法时感到吃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增强他们对文言文写作的信心。
此外,课堂氛围的调动也是我需要关注的地方。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上尝试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5.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的发现者和桃花源的描述。
2. 掌握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出示一张美丽的桃花源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期望。
2. 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呈现桃花源的美丽和神奇。
【展示】1. 让学生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快速浏览文章,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分享读后感。
【讲解】1. 分析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活动】1. 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桃花源人民,你会如何利用这样的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可以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如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健身房等。
2. 团队合作,设计一个海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画出桃花源的美景和幸福的生活。
【总结】1. 整理归纳桃花源人民幸福生活的原因,并分享到班级中。
2. 重点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文章,继续了解和研究桃花源的故事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
【作业】1. 完成课堂讨论设计的海报。
2.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感想。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一、情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教法探究在这节课的朗读环节,教师用“朗读工具”辅助教学。
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画意,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辅助教学,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形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例呈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原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作者多媒体显示: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理想生活的文言文,通过渔人的经历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构建一个理想世界,以及这个理想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一个没有烦恼、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最后,我注意到课后学生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有所不同,这说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具有个体差异。为了尊重这种差异,我会尽量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
(1)难点词语、句式及其翻译:对于一些生僻、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关。
举例:课文中的“向之,其一人悉具言。”一句,要求学生理解“向”字的用法,并正确翻译句子。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二课时教案
最后,我会在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能让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感受文学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于难点部分,如“豁然开朗”等词汇的含义和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的主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或“如何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它通过对一个理想化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示了文言文的魅力,也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以及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遥看”、“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词汇,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深入剖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借助桃花源寓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5.学习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如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东晋时期的背景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相关的启示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发挥和拓展。
教学准备:1.课本:《桃花源记》2.多媒体设备3.课堂讨论问题和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通过展示桃花树的图片或播放音乐,激发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二、阅读课文(10分钟)1课文朗读2学生跟读三、理解课文(25分钟)1.问题引导: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桃花源是怎样被发现的?(2)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怎样?(3)桃花源中的人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是怎样断绝的?(4)桃花源的存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启示?2.让学生课堂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四、课文分析(20分钟)1.理解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解读,分析隐喻和象征意义。
五、拓展思考(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桃花源的故事,继续发展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知识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思考,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2.作业布置:作文《我的桃花源》(以桃花源为背景,发表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参考教案,仅供参考。
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资源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理想生活相关的主题,例如“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练习。学生尝试用课文中学习的句式和词汇,创作一段描述自己理想生活的文言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5.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课文中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意图,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特殊句式,如“豁然开朗”、“鸡犬相闻”等。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悟作者表达的世外桃源理想。
3.掌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寓பைடு நூலகம்,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4.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6.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随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
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能随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说一个地方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悠然安逸时,常用“世外桃源”一词来形容。
“世外桃源”这个词是这么来的呢?为何有了这样的含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起溯源这个美好的寓意。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为陶潜。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少有壮志。
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
弱冠出仕。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
壮年隐居。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余天辞官,从此开始隐居生活。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代表作品有《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归园田居五首》、《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2.诗文朗读:听情境课文,注意断句和读音。
(1)检测一:正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髻(tiáo)便要(yāo)还(huán)家遂与外人间(jiàn)隔语(yù)云诣(yì)(2)检测二:展示重点断句内容,请学生进行断句。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词汇,突破词汇运用的难点。
(3)思维品质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思维品质。
(4)实践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意识: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实践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描绘了一个远离世俗、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本文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桃花源记》,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理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和寓意较为深刻,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与文章主题相契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发挥想象,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氛围,培养审美情趣。
5.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桃花源的美好氛围的体会。
2.难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美好世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音乐、视频等。
2.参考资料:有关《桃花源记》的背景资料、译文等。
3.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精思细研中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从本课中体会写作游记的一般技巧。
3.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切身感受如今幸福生活,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和检查本课的文言积累;1. 通假字:要;2. 重点字词:缘、豁然开朗、悉、语、诣;3.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4. 一词多义:志、寻、舍、闻、之、其、为、乃;5.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 检查课文背诵,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一位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奇幻之旅。
二、精思细研,把握内容。
1. 请仿照示例逐段概括内容,并竖行板书。
误入桃林(示例)——()——()——()——无人问津。
2. 从刚才概括可以看出,此次之旅为桃林——桃源——既出——再寻——未果,能够看出本课游踪清晰,于是,我们不妨把文章看做是一篇游记。
3. 作者在每个游踪上,欣赏到什么样的景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请以原文语句为基础概括其特征?(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桃花源记(游踪清晰)(特征鲜明)误入桃林——广阔纯洁美丽初入桃源——神秘平坦整齐富饶淳朴(景)桃源做客——好客热情真诚勤劳和平(桃源人)既出再寻——奸诈势利(渔人)无人问津——浮躁(世人)4.从刚才的概括,你还有什么体会?明确:(1)关于桃林桃源;(2)关于世人和桃源人的。
三、探究体悟,培养情趣。
1.大家相信在东晋年间存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吗?2.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3.我们应该咋样评价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结合课文学习,比较文章和《桃花源诗》节选的异同。
2.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3.从本课学到的写作知识。
五、答疑解惑,小结教学。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含反思)
举例解释:如“世外桃源”一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解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的用法。
-写作特色的理解:对于寓言、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实际语境来解释。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纯净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以“我的桃花源”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品。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创意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绘出各自的“桃花源”。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因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导语】《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辞赋家、散⽂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的⼀般⽅法,也积累了⼀定的⽂⾔常识和⽂⾔字词。
⽽这篇⼩短⽂,有故事有情节,学⽣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让学⽣⾃学感悟。
⼆、学习⽬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了解本⽂的写作背景。
2、认读⽣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
3、掌握常见⽂⾔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
4、学习本⽂叙事脉络清晰、描写⽣动、语⾔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直在探究的“⼀四三”教学模式。
即“⼀个中⼼、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些资料,以减少学⽣查阅资料的时间,从⽽减轻学⽣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学会有效的预习⽂⾔⽂。
⽐如,反复诵读,熟悉⽂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把有难度的句⼦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学预习,课堂上的⼩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有本之⽊”。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文体知识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即说明事物特征)。还可以在写景状物时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选择笔记。
了解“记”这种文体。
把握词义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沿着。
夹岸:夹在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叹惋:不值得。
既:已经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诣:到。
遂:后来。
欣然:高兴的样子
寻:不久。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
笔记。
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人教版语文八下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课题
桃花源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豁然开朗、俨然、垂髫、阡陌”等词语的音、形、义。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芳:花
鲜美:鲜艳美丽。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复:再次。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走到……尽头”。原指处境困难。
便:于是,就。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丢下。
初:起初,刚开始。
才:刚好,仅。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
开朗:开阔而明亮。
旷: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交通: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悉: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具:详细、详尽。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后来。
间隔:隔绝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听。
用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听朗读,完成下面问题。
1、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桃花林。
3、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和谐、宁静、人们安居乐业……
4、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
阡陌交通( )无人问津( )
间隔( )诣太守( )刘子骥( )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图片展示)它就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吧。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huòyǎn yāo tiáo qiān mòjīn
Jiàn yìjì)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言)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是田园派的鼻祖。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