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20年拟安排6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不超过2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1—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20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1.1生态环境保护与风险防控国家重大环境标准研制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以重大标准引领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研究我国流域水生态标准制定技术并在长江、黄河流域应用。
科技部发布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ISSN1672-9064CN35-1272/TK2018年甘肃省内售电量达879.3亿kWh ,同比增长11.44%,跨区跨省外送电量324.98亿kWh ,同比增长60%;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4%,弃风弃光率分别下降13.8%和10.47%。
2019年,甘肃电力将采取多项措施,力争弃风、弃光率分别降至10%和8%以内。
甘肃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4(上接第40页)bution systems with wind an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s [J ].Renewable Energy ,Volume 76,2015,Pages 283-295,ISSN 0960-1481.17L.Gan ,N.Li ,U.Topcu ,and S.H.Low.Exact convex relaxation of opti ⁃malpower flow in tree networks.arXiv preprint arXiv :1208.4076,2012.18Solar radiation reserch laboratory of NREL [Online ].Available :https :///srrl_rsp2/道内电缆的燃烧升温时间不超过2400s ,且升温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故而直接采用电力火灾升温曲线也有所不妥。
在试验时应寻找一个能够反应电力电缆隧道环境范围内和特定可燃物条件下的升温模型。
隧道火灾RABT-ZTV 升温曲线在试验中用来评价建筑构件或隧道结构耐火性能时,该升温曲线与前述4种升温曲线都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该曲线包含了三个折线段:①快速升温段,即在5min 之内,隧道温度从环境温度直线提升至1200℃;②维持该升温温度在1200℃直至90min 或120min ;③环境温度在110min 内从最高温度1200℃降至环境温度,这三个过程都是线性变化的过程。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2.05.30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
行)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指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活动,规范并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我部组织编制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
联系人:土壤生态环境司吴颖欣、任静
电话:(010)65645697
邮箱:************.cn
传真:(010)65645673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2年5月30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7.15•【文号】国科发资〔2019〕239号•【施行日期】2019.07.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239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固废资源化”等7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
从指南发布日到项目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申报单位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变革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重点支持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2019年本重点专项将围绕信息、能源、地学、制造、材料、生命科学及交叉(含数学)等6个领域方向部署项目。
1.高效热电磁全固态能源转换新材料研究内容:研究电子-声子-自旋/局域磁场相互作用及其物理新机制和新效应,研发同时具有高热电性能和高磁熵变等多功能的新材料,研究其材料设计、精细结构表征及其构效关系、超快速制备新技术与结构控制原理。
研究热电磁多功能新型器件设计与制造方法,热电磁能量转换新原理与热电磁全固态制冷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热电磁多功能特性协同调控理论与方法,发现2-3种热电磁全固态能源转换新材料,发展1-2种变革性新技术,热电磁全固态制冷原型系统制冷系数达到3.0-4.0。
2.铌酸锂薄膜重要片上光子器件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铌酸锂薄膜光波导、光学微腔,以及光学超晶格等光学微结构的制备;研究片上光子频率高速调谐,以及片上纠缠光子对产生;研究以光子频率作为量子信息编码实现量子逻辑门操作;研制片上有源光量子器件、可编程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及片上光频梳等重要器件。
考核指标:铌酸锂单模光波导损耗达到0.01dB/cm量级,微腔光学品质达到108量级;片上高速光子频率调制带宽大于40GHz,半波电压小于2V;片上双光子频率纠缠态的纠缠度大于90%;频率编码两量子比特逻辑门操作保真度大于85%;光频梳器件谱宽大于300nm。
3.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材料研究内容:面向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和可穿戴式设备的需求,突破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瓶颈,研究分级纳米超结构负极材料反应过程原位观测和动力学性能调控技术、高能量密度梯度正极材料原位观测和界面调控技术、多级结构纳米导电材料输运性能调控技术和储能器件设计、材料匹配与制造工艺,研制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和柔性可穿戴电池。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项目-国家科技部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9年拟安排22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约5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的作用;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明确相关配套资金,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用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1—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场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积累效应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高关注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揭示复杂介质环境条件下土—水—气—生的分配规律;探讨POPs在场地土壤—地下水—气—生物多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研究场地土壤POPs积累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建立场地土壤POPs积累与健康风险的预测模型,量化场地土壤POPs积累的健康风险水平。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4-5年。
2018年拟安排不超过35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申报团队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关系,明确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及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运用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阐明污染场地形成机制,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建立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污染场地名录及动态数据库1套;明确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与产业行业关系,提出污染场地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主控因子;建立我国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时空分布图集与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化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5篇,出版专著2部。
2019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
2024年度省重点研发安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一、重点项目(一)重大科技示范1101 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协同运营技术体系探讨与示范实行《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看法》,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我省已建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水平提升,构建面对全省的医药企业服务的信息枢纽和协同运营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运行、专业APP实时互动等,实现全省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标准同步和运营协同,全面提升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的服务实力。
1102 大数据技术在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服务中的探讨及应用示范实行《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看法》,以解决我省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在投融资对接过程中出现的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利用大数据技术、云技术搭建数据库云平台,创建APP及网站,实现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需求、专利需求、人才需求等信息线上发布,对接投融资机构、专利技术中心、高校院所,开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服务中的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搭建面对全省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服务线下平台。
1103 创新型疫苗产业化标准化示范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泰州开展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围绕构建创新型疫苗产业化的标准化体系,重点搭建从工程菌构建到工艺探讨、质量评价的模块化运营体系,制定人用疫苗菌毒种制备的平安管理规范,建设中试规模GMP体系,突破自主可控的培育基优选、二倍体细胞大规模发酵、高效的纯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各类疫苗以及生物技术药物项目的成果转化,探究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示范。
1104 长江(江苏段)生态承载力解析及重点行业污水毒性减排关键技术探讨与示范落实我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爱护的决策部署,围绕长江(江苏段)水质改善和生态复原的迫切需求,在沿江八市选择重点区域,定量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改变特征,识别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区域和影响因素,开展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0.07.07•【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环办便函〔2020〕216号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的通知》等要求,加强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关意见请于2020年7月20日前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崔轩、杨伟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邮编:100006电话:(010)65645696、65645693传真:(010)65645732邮箱:***********************.cn附件:1.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0年7月7日附件1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财政局: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的通知》等要求,加强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就加强项目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类型与周期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包括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修复、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类型。
项目周期指从下达预算到项目验收的过程。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李广贺清华大学教授2朱利中浙江大学教授3骆永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4张文辉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5周连碧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6陈同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7陈有鑑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教授级高工8谢婧婧南京工业大学教授9侯浩波武汉大学教授10胡国成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1闵小波中南大学教授
—1—。
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1—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9年,在上述5个方向,按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拟设置研究方向20个,安排不少于20个项目,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4-5年。
2018年拟安排不超过35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申报团队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关系,明确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及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运用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阐明污染场地形成机制,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建立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污染场地名录及动态数据库1套;明确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与产业行业关系,提出污染场地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主控因子;建立我国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时空分布图集与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化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5篇,出版专著2部。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9年拟安排8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约2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明确相关配套资金,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用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
同一指南方向—1—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9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1.1场地土壤污染物毒性数据库与健康风险监管技术研究内容:结合场地土壤暴露途径,研究场地土壤特征污染物清单编制技术;基于模式生物暴露研究,解析场地土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确定不同暴露途径有毒有害污染物毒性参数;构建适合我国污染场地土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毒理数据库;研究基于我国毒理数据库的场地土壤健康风险筛选技术及地图表征方法,构建适合我国场地土壤健康风险分级分区的精细化管理技术。
hh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
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一、土地治理项目简介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的活动。
主要项目类别,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种。
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目前,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的项目主要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一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小流域治理、草场改良、土地沙化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二、扶持范围土地治理项目扶持范围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扶持对象以农民为重点。
三、土地治理项目立项条件(一)一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项目区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开发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面积,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山区不低于5000亩。
(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应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治理区面积集中连片,具有一定开发治理条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
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治理面积,天然草场5000亩以上,人工草场1000亩以上,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5000亩以上。
(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应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直接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水利灌排条件;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
四、申报材料的编写要求土地治理项目申报,要由有资质的单位编写项目建议书和达到扩初设计深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
项目建议书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要、项目区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规划设计、建设主要内容、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环境影响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9年拟安排22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约5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的作用;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明确相关配套资金,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用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1—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场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积累效应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高关注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揭示复杂介质环境条件下土—水—气—生的分配规律;探讨POPs在场地土壤—地下水—气—生物多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研究场地土壤POPs积累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建立场地土壤POPs积累与健康风险的预测模型,量化场地土壤POPs积累的健康风险水平。
考核指标:阐明真实场地土壤高关注度的POPs(有机氯农药、多溴联苯醚等)的赋存形态与分布、土壤—地下水—气—生物分配规律及主控因子,建立积累效应与形态分布、介质性质及条件的内在关系;构建场地土壤POPs积累动力学和健康风险的预测模型各1个;选择不少于2个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开展土壤POPs —2—积累动力学和健康风险模型的示范性验证与评估,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2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传输机制与扩散通量研究内容:研究场地挥发类(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土壤—地下水—气多相间分配与扩散机制,解析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传输扩散与土壤性质、建筑物地下空间结构的内在关系;研究建立场地土壤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多相分配—传输—反应耦合的扩散通量模型,量化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向地下、地上空间的扩散通量;研究建筑物空间挥发类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模型,量化表征环境风险水平。
考核指标:阐明真实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土壤—地下水—气多界面、多相态传输扩散机制及其主控因子;提出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向地下、地上空间扩散通量模型和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各1个;选择不少于2个不同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开展传输扩散通量与风险评估模型的示范性验证与评估,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件。
1.3重点区域场地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与驱动机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区域场地温度场、水动力场、化学场、生物场的特征,探讨场地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污染场地温度—水动力—化学—生物等多场耦合的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的驱动过程与机制;建立场地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和可视化系统。
—3—考核指标:阐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污染场地温度场、水动力场、化学场、生物场的区域性特征,厘清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高风险有机污染物三维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与主控因素;建立多场耦合的场地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和可视化系统各1套;分别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选择1个污染场地,开展模型与可视化系统示范性验证与评估,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可视化系统分辨率达到米级;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4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内容:选择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典型场地,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特征,识别特征污染物;研究土壤环境介质—污染物—生物的相互作用及机制,阐明场地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其与物化—生物耦合作用关系;研究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表征方法,解析生态效应与复合污染过程的关系;建立典型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特征污染物的指纹图谱库1套;揭示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建立土壤环境介质—污染物—生物相互作用过程模型、生态效应表征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各1套;选择不少于2类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开展模型与方法的示范性验证,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4—1.5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与生物标志物研究内容:选择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研究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风险源识别方法;研发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解析技术,构建暴露组学图谱;阐明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特征,明确人群复合暴露条件下人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揭示健康风险与人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内在关系,建立健康风险与暴露生物标志物关联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风险源识别方法与人体暴露组解析技术1套;形成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群暴露组数据库1套,包括人体生物样品有毒污染物元素谱和成分谱,其暴露组数据量不少于30000个;提出不少于3个不同类型场地人群复合暴露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建立健康风险与暴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模型1套;制定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技术规范(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6场地土壤污染物环境基准及制定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值制定的技术框架与方法体系;揭示场地土壤环境暴露受体与暴露途径,构建本土化暴露特征参数;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响应关系,建立不同受体的剂量—效应关系模型;研究典型污染物生物毒性效应终点,构建基于污染物剂量—形态—效应的基准推导—5—模型与基准表征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中重金属(镉、铅、砷等)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卤代烃等)及其环境转化产物对不同受体的暴露参数及暴露剂量确定方法技术体系1套;构建本土化受体与暴露特征参数体系1套;建立场地土壤典型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剂量—效应响应关系模型1套;建立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1套,数据量不少于10万个;提出基于健康风险的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值不少于15种;形成基准制定技术方法规范、导则或指南不少于3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2.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2.1场地污染物现场快速筛查和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研发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研制基础信息采集和实时传输设备;研发高效富集、高精度与稳定性高的污染场地土壤检测技术与方法;开展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现场污染快速筛查、污染物识别方法及分析测试技术标准化研究;研究编制场地土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石油烃和重金属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开发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土壤基础信息快速采集、传感与综合分析的快速采样移动终端1套,实现现场采集的信息实时传输;研发便携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色谱分析仪、石油烃检测仪和重金属(镉)快速检测设备及其现场样品快速制—6—备设备各1套,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测定限小于µg/kg级,总石油烃测定限小于mg/kg级,10分钟测试时间内镉的测定限小于0.07mg/kg;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整机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率不低于60%;建立不少于15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高精度检测方法,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不少于5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选择不少于3个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开展技术和设备应用与示范验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2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快速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污染场地含水介质异质性和污染羽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技术;开发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高关注度的污染物快速筛选与甄别技术;构建污染场地多尺度条件下地下水污染数据采集、实时传输技术体系,开发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快速检测传感器及设备;筛选与识别污染场地地下水监测预警指标,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诊断技术方法;构建多维度、多尺度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精细刻画技术1套,准确刻画地下水多维、多相污染分布;建立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高关注度污染物快速筛选与甄别技术1套;开发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及设备1套,响应时间与灵敏度提高不少于4倍;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诊断技术方法1套;—7—形成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实时传输与污染风险预警技术体系1套;选择不少于3个污染场地开展技术与设备的示范应用验证;制订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不少于3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2.3场地污染环境数字化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内容:针对重点行业场地污染特征,研究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研发计算机辅助信息识别与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场地信息高精度空间插值方法与三维成像技术;基于土壤污染结构与非结构数据,研究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大数据与构建方法;构建基于时空的多维大数据分析模型;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环境信息数字化分析处理技术;构建数字化、可视化的场地污染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识别与分析、三维成像技术与方法体系1套;建立智能化场地污染空间信息管理平台1个,实现多维度、多尺度的场地污染空间信息数字化分析处理;建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大数据的构建方法1套;建立基于时空分布的多维大数据模型1套;选择不少于3个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开展技术与平台示范应用验证,实现高精度可视化表达;制订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