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版

16.《老子》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子》二章》 (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子》二章》 (三)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也称“殷墟文字”。

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甲骨文也称契文),始作考释。

如图:1928年以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余万片。

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也称它为“卜辞”。

据考证,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至纣王亡国这一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认识的仅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文字结构不但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产生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它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标音的字占绝大多数,标音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标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和标音的形声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正写、反写、侧写、倒写也很随便。

笔画都是细长的“瘦笔”和“方笔”,“肥笔”很少见。

二、金文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刻铸在钟、鼎及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钟、鼎占多数,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后来大家又感到“钟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铜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称“金文”。

古人谓铜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铜器文字”之意。

金文内容,有记作器人姓名的,有记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重要文献的。

字数少至一两个,多至几百个不等。

它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

如图:金文有以下一些特点: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两章》教案 长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两章》教案 长版

《老子两章》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80—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 教学资料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 教学资料 长春版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某某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某某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X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X“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4).doc

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学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学案 长春版

2.通过你者。
3.熟知背景,助读课文。
4.快乐积累,学会字词(组长逐一检查过关) (1)给加点字注音 强行( ) 恶( )高下相倾( ) ,音声相和( )为而不恃 (2)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整理释义并工整美观书写在下面。 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此句意: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了,当天下人都为善行敬佩 之时,这说明恶已经遍布整个社会。 [1]斯: [2]刑: [3]盈: [4]作: [5]始: [6]恃: [7]强:[8]死而不亡 (3)快乐自补,积沙成塔。 5.快乐有感情组内朗读课文。要求各小组可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语调, 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二章的理解。
《老子二章》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老子》的文学常识及老子其人。 2.熟读课文并准确翻译全文、扎实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学习重点】 1.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学习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学习方法】 1.自学:预习、感知 2.研学:交流、释疑 3.群学:展示、生成 4.笃学:提升、检测 【知识链接】
(我的疑惑) (师傅评价) 【群学展示,拓展生成】 1. 虽然我们并非圣人, 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 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 人有哪些指导?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整理组内交流,派代表回答。 2. 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 观点是否一致? 3.如果说在修 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 《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 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课型:预习课课时:1
预习
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理解、疏通文意。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预习:一、熟读课文
1、注意字音
2、注意断句
二、理解阅读
1、了解老子及《老子》
2、朗读。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




课型:展示课课时:1
展示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知识
回顾
理解老子的思想
展示
目标
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展示,赏析老子思想,鼓励创新,有个性的见解。
展示
内容
第一展示任务:
第二展示任务:
第三展示任务:
第四展示任务:
展示
总结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
反馈
检测
1、背诵。2、解释加点的词语
3、问题(略)4、读本节感受、收获。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2
序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O
教学内容
一五《老子》二章




1、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疏通文意。




三、探究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八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上善若水长春版PPT教案

八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上善若水长春版PPT教案

作品分析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 “上善”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 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若谷,“知其雄, 守其 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 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 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
作者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 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 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 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 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 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 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作品分析
老子在《上善若水》中不仅教给我们为人 处世之道,而且明白无误的要求人类与天地为 善,“居善地”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老子 可以说是倡导环保的先驱。在历史的长河中, 水不仅哺育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但也留下 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随着现代文明的开启, 人类对水的开发利用由无为走向有为,开始逐 步认识水的规律,并使之为人类服务。从远古 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库 的修建、南水北调开工、“三条黄河建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上善若水长春版
会计学
1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 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 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 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 “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 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16.《老子》二章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计划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子(第2课时)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子(第2课时)教案 长春版

老子(第2课时)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子》,感悟老子的精神魅力。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导入新课设疑启发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1、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探疑互动一、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5、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6、“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解疑归类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老子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学会辩证地来看问题。

查疑落实考查重点的实词虚词,语句,对文章的理解。

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译文一: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译文二: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