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固体材料的表面-学生

合集下载

固体表面特征PPT课件

固体表面特征PPT课件
固体中表面力分为哪几类?
.
6
表面力的分类: (1) 化学力(长程力)
(2) 范得华力(分子引力)
定向作用力FK(静电力) :发生于极性分子之间 诱导作用力FD :发生于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分散作用力FL(色散力) :发生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F范=FK+FD+FL 1/r7
.
7
二、清洁表面
是指不存在任何污染的化学纯表面,即不存在吸附、 催化反应或杂质扩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密排六方晶格:镁(Mg)、镉(Cd)、铍(Be)、锌(Zn) 等。
.
11
2.晶体结构变化
晶体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变金属表面的摩擦特性。如元素 钴在加热时,晶体结构从常温的密排六方晶格转变为面心 立方晶格,摩擦系数增大,而当温度降到室温时,摩擦系 数将减小到原来的数字。而四氯化物在温度升高到 222.5K时,摩擦系数大大降低。
在表面的位置 配位数 表面所处晶面
角上原子
3
原子在(111)上
边缘原子
5
原子在(100)上
.
配位数
9 8
13
表面上方原子的空缺,必然导致晶体表面电荷分布的变化, 从而使表面原子排列或多或少发生变化。不过,实验分析 表明,很多晶体材料的表面有着近乎理想的原子排列。当 然,也有很多例外。
金属表面出现“断键”,原子的能量会升高,为了达到一 个较稳定的状态,电子也要重新分布,也就是说电子与离 子、电子与电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使表面与 体内的电子分布不同,一般要在表面形成一电偶层,可降 低十分之几电子伏特的表面能。
质不是无限的,在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周期性排列发
生大面积突然终止的地方就出现了界面,如固体-液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一、固体材料按照材料的特性,固体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三类;按照材料所起的作用,固体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根据原子排列的特征,固态物质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晶体和非晶体原子排列如图2-2所示。

图2-2 晶体和非晶体原子排列晶体是指其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如金刚石、石墨及一般固态金属材料等均是晶体。

非晶体是指其组成微粒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的物质,如玻璃、沥青、石蜡、松香等都是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而且性能具有各向同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晶体与非晶体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人们通过快速冷却,制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态的金属材料。

二、固体-气体的表面结构物质的聚集态有固、液、气三种形态,将两凝聚相的边界区域称为界面(interface),两凝聚相与气相形成的界面称为表面(surface)。

由于气体之间接触时通过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很快混合在一起,成为由混合气体组成的一个气相,即不存在气-气界面。

因此,界面有固-液、液-液、固-固三种类型,表面有固-气、液-气两种类型。

固体-气体界面示意图如图2-3所示。

图2-3 固体-气体界面示意图通常所说的表面是指固-气表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表面大致可以分为理想表面、清洁表面和实际表面三种类型。

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工程上涉及固-气表面的现象和过程随处可见,例如气体吸附于固-气表面,形成吸附层。

例如:许多固-固界面在形成过程中,不少反应物质先以液态或气态存在,即先出现固-气表面和固-液界面,然后在一定条件下(通常为冷凝)才转变为固-固界面。

图2-4所示为固-固表面的结构,从截面上可以看出膜层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处形貌。

图2-4 固-固表面的结构a)铝合金微弧氧化Al2O3陶瓷膜层表面SEM形貌 b)截面膜层形貌1.理想表面理想表面是一种理论的、结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

02-现代表面工程学导论-- 表面基本理论

02-现代表面工程学导论-- 表面基本理论

表面吸附现象: 比较大的表面能有剩余吸引力,必然有通过原子迁 移或吸附外来物质以调整结构向低能态演变的趋势, 以晶态物质、表面有众多微孔和巨大表面积以及活 性大的物质尤甚。 表面化学特性: 处于界面上的原子其原子结构与内部的也存在区别, 表面原子周围的电子无论是能量或是空间分布都不 同于内部原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表面 的化学特性。
一层约20个分子层厚的氧化膜。
(5) 固体表面的润湿 润湿现象与机理 定义:液体在固体表面上 铺展的现象。 亲水物质、疏水物质: 润湿角:θ
润湿程度的定义:
机理: 润湿与否取决于液体分子间相互吸引力(内聚力)和液一固分子间吸 引力(粘附力)的相对大小。若液一固粘附力较大,则液体在固体表面 铺展,呈润湿;若液体内聚力占优势则不铺展,呈不润湿。
润湿理论在各种工程技术尤其是表面工程技术中应 用很广泛。 增强润湿程度: 表面活性物质-减小润湿角 表面适度粗化-增大铺展系数 中间层 成分优化…… 降低润湿程度: 表面惰性物质-增大润湿角 表面平滑-减小铺展系数 不粘涂层:炊具、洁具、防腐蚀等 成分优化……
第二章思考题
1.为什么会造成表面原子的重组?
机械结合界面
2.1.6 表面晶体结构
晶体表面具有低晶面指数的平台、一定密度的单分子 或原子高度的台阶、单分子或原子尺度的扭折以及表面吸 附的单原子及表面空位等。
除了台阶、扭折和吸附原子外,实际表面上还存在大量各 种类型的缺陷.如原子空位、位错露头和晶界痕迹等物理 缺陷、材料组分和杂质原子偏析等化学缺陷。它们对于固 体材料的表面状态和表面形成过程都有影响。
贝尔比层具有较高的耐磨耐蚀性,但也会感生出位 错、层错等缺陷而影响器件的性能。
残余应力: 材料经加工,就会存在着各种残余应力,对性能发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点及表面清洗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点及表面清洗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1>吸附热: 小约1~40KJ/mol 大40~400KJ/mol
<2>吸附力: 弱范德华力 强化学键力
<3>选择性:


<4>>吸附速度:


<5>吸附层: 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 单分子层
<6>吸附结构: 基本同吸附质分子结构 形成新的化合态
<7>可逆性: 可逆易解吸
不可逆
<8>电子转移:
• 蒸汽洗法:在密闭容器内;底部装入有机溶剂;工件
悬挂在有机溶剂上面;将溶剂加热;溶液蒸汽在工件表 面冷凝成液体并溶解油脂;连同油污一起滴落入溶剂 槽中;除去工件表面上的油污
• 联合处理法:采用浸洗——蒸汽洗联合处理或浸洗
——喷淋——蒸汽洗联合处理;除油效果更好
注意:用有机溶剂进行除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保 持
• 三相稳定接触情况下;三个界面张力之间必须满足下 列不等式:
γS ≥ γL + γSL
而 γSL=γL+γS2γSd γLd1/2ISL’ 其中: γSd γLd 分别为固体和 液体表面的范德华力; ISL’是由范德华力之外的力 引起的界面相互作用的势能
∴ 上述条件可以表述为: 2γL ≤ 2γSd γLd1/2 + ISL’
Fe + H2SO4 ==== FeSO4 + H2↑ • 产物
Fe2SO43 + H2 ==== 2 FeSO4 + H2SO4 Fe2SO43 + Fe ==== 3 FeSO4
• H2SO4浓度;温度对浸蚀时间的关系
• 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则氧化皮溶解越快;

《固体的表面性质》课件

《固体的表面性质》课件
界面热学性质是指固体与其他相之间界面上的热学性质。界面热学性质的测 量方法多样,并对固体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固体的表面性质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表面能、 主动表面、吸附现象和界面热学性质的相关知识。固体表面性质的研究对于 材料科学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固体的表面性质》PPT 课件
固体的表面性质是研究固体材料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和特性的学科,本课 件将介绍固体表面性质的背景、表面能、主动表面、吸附现象和界面热学性 质。
固体的表面性质:简介
固体的表面性质研究的是固体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和特性。了解固体的表面性质对于材料设计和应用具有重 要的意义。
表面能
表面能是固体表面各个点自由能的平均值,可以用来描述固体表面对外界的 亲疏性。
主动表面
主动表面是指能主动改变自身表面性质的固体表面。不同类型的主动表面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吸附现象
吸附现象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气体、溶液或固体的现象。吸附现象有不同的分类和特点,并对固体的性质产生影 响。
界面热学性质

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有人做了钢和环氧树脂粘结的剪切强度试验,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 清洁钢的表面,所得的表面清洁状况不同,从而影响了接触角θ不同, 而导致粘结强度的不同。 三、固体对固体的吸附
第二章 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固体材料的表面
一、固体材料的表面 固体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形态。它大致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在固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结合键。这种结合键
与原子结构有关。 固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材料特性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
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若按固体材料所起的作用可分为结构材 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2)表面驰豫 晶体的三维周期性在表面处突然中断,表面上原子的配位情况发生 变化,并且表面原子附近的电荷分布也有改变,使表面原子所处的力场 与体内原子不同,因此,表面上的原子会发生相对于正常位置的上、下 位移以降低体系能量。表面上原子的这种位移(压缩或膨胀)称为表面 驰豫。 表面驰豫的最明显处是表面第一层原子与第二层原子之间距离的变 化。越深入体相,驰豫效应越弱,并且是迅速消失。因此,通常是只考
间的相互作用力(内聚力)和液固分子间的吸引力(粘附力)的相对大 小,若后者较大,则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呈润湿;若前者占优势则不 铺展,呈不润湿。
液体和固体之间的吸附粘结力可以表示为:ISL=γL+γs- γsL=γL(1+cosθ)
可见,粘结力大小与液体表面张力γL及接触角θ有关。θ愈小,则 ISL越大,粘结越牢。
图2-2 是金属材料在工业环境中被污染的实际表面示意图
第二节 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由于固体表面上原子或分子的力场是不饱和的,就有吸引其它分子 的能力,从而使环境介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大于体相中的浓度,这种 现象称为吸附。吸附是固体表面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第2章固体表面性质和表面接触理论

第2章固体表面性质和表面接触理论
−z ϕ = 正态分布函数: (z ) ϕ 0 ( z )e
2
/ 2σ 2
2
ϕ 0 ( z)
σ
Z=0时的正态分布函数值 为均方根偏差(与表面加工粗糙度有关)
有 ϕ ( z) =
1
σ 2π
e
− z 2 / 2σ 2
(中线为原点)
ϕ ( z) =
1
σ 2π
e
− z 2 / 2σ 2
ϕ ( z) =
1
σ 2π
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表面能产生的原因及常见现象 表面原子间键的强行被破开,使表面能大于本体能较高的化学活性发 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倾向使表面能下降 表面能大小:与表面上每个原子和临近一层形成结合的原子数目有关 对面心立方晶体:
ΔU = −4 −Ui = 2U i 2
Ui为一对原子的结 合键能
2-3 固体表面的形貌的评定
1、固体表面的形貌的组成
表面凹凸不平性(加工痕迹,材料组织不均匀性,硬度不一样) 产生原因:切削加工时刀具遗留痕迹,切削与表面分离引起塑性变形 加工设备的振动,刀具刃口的缺陷 基本构成:形状偏差+波度+表面粗糙度 形状偏差:实际表面与理想表面的宏观偏差(机床和刀具精度不够, 不正确的加工规范,温度应力) 波度偏差:周期性出现的几何形状误差(波度较大1~10mm)(机床 低频振动) 表面粗糙度: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切削加工方法、运动轨迹、刀具磨损)
e
− ( z − m ) 2 / 2σ 2
分布情况与
轮廓高度概率99.7%,故,虽然理论上为 ± ∞ 范围,实际上 ± 3σ
σ
有关,在± σ 内,轮廓高度概率68.3%,在 ± 3σ 内
已包括大多数轮廓高度。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特征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特征
第二章 固体表面的特征
• 固体的表面特性 • 表层的结构 • 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特征 • 固体的表面几何形貌 • 原子力显微镜
2.1、 固体的表面特性
固体表面是指固体气或固液体界面,具有很复 杂的结构和特性。影响实际接触面积、摩擦、 磨损和润滑性能,也影响光学、导电、传热、 着色和外观。 三个基本特征:
(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1)表面粗糙度标准有: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表面结构的术 语、定义及参数》(GB/T 3505-2000)
《表面粗糙度 参数及其数值》(GB/T1031-1995) 《机械制图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GB/T 131-199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宏观几何形状 λ>10mm
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波度 1mm< λ<10mm
表面粗糙度 λ<1mm
(2)表面粗糙度对互换性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对零件表面许多功 能都有影响。其主要表现 :
1. 配合性质 2. 耐磨性 3. 耐腐蚀性 4. 抗疲劳强度 为保证零件的使用性能和互换性,在零件几何精度设 计时必须提出合理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是指在一个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
z(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参数
Ra
幅值参数 - Ra
参数
Ra Ra Ra
Ra
幅值参数 – Ra的限制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均方根粗糙度Rq(rms) 均方根粗糙度为测量区域高度的各点偏离
该区域平均高度位置的均方根值。
Rq 1 L z2dx
驱动箱 60/120/200mm行程(X)

最新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ppt课件

最新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ppt课件
不同极化性能的离子进入玻璃表面层后,对表 面结构和性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实验观测表明,固体实际表面是不规则
而粗糙的,存在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凸不 平的峰谷。这些不同的几何状态同样会对表 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表面粗糙 度和微裂纹。
表面粗糙度会引起表面力场变化,进而影响其表面性质。 从色散力的本质可见,位于凹谷深处的质点,其色散力 最大,凹谷面上和平面上次之,位于峰顶处则最小;反之, 对于静电力,则位于孤立峰顶处应最大,而凹谷深处最小。 由于固体表面的不平坦结构,使表面力场变得不均匀, 其活性和其它表面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次,粗糙度还直 接影响到固体比表面积、内、外表面积比值以及与之相关的 属性,如强度、密度、润湿、孔隙率和孔隙结构、透气性和 浸透性等。此外,粗糙度还关系到两种材料间的封接和结合
表面上有来自体内扩散到表面的杂质和来 自表面周围空间吸附在表面上的质点所构 成的表面。
根据原子在基底上的吸附位置,一般 可分为四种吸附情况,即顶吸附、桥吸附、 填充吸附和中心吸附等。
4、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与液体相比:
1)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中包含了弹性能。表面张
力在数值上不等于表面自由能;
2)固体的表面张力是各向异性的。 3)实际固体的表面绝大多数处于非平衡状态,
一种认为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
另一种认为粉体表面层是粒度极小的微晶结构。
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 的实验验证
石英的相变吸热峰面积随SiO2粒度的变化:
粒度/微米
相变吸热峰面积 相对大颗粒石英的相转变量
粒度减少到5-10
明显减小
发生相转变的石英量显著减少
约1.3
继续减小
仅50%石英发生相转变

第二章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

第二章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

第二章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1:表面:一种凝聚态物质与另外的物质或者真空之间的过渡区域,一般有一个或者几个原子组成(0.5~10nm)(表面原子近程有序)2:范德瓦尔斯键:固体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结合键,这种结合键与原子结构有关,最简单的固体可能是凝固太的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因其原子外壳电子层已经填满而呈稳定状态,通常惰性气体原子之间的结合键非常微弱,只有处于很低的文ushi才会液化和凝固,这种结合键称为范德瓦尔斯键,处惰性气体外,许多分子之间也可通过这种键结合为固体。

分子间和氢键都属于物理键或次价键3:氯化钠固体是离子键结合的,硅石共价键结合,铜是金属键结合,这三种间都较强,铜属于化学键或主价键。

4: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主要有三种:面心立方(fcc)、密排六方(hcp)、体心立方(bcc)。

5:表面能:要形成新的表面,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是一些键发生断裂。

6:固体材料的界面有三种:表面(固体材料与气体或液体的分界面);晶界(多晶材料内部成分、结构相同而取向不同地晶粒或亚晶之间的界);相界(固体材料中成分、结构不同地两相之间的界面)。

7:理想表面:一种理论上认为的结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表面的原子分布位置和电子密度都和体内一样。

8:清洁表面:是指在特殊环境中经过特殊处理后获得的表面,是不存在吸附、催化反应或杂质扩散等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其结构式TLK模型P23)9:晶体表面达到稳定态的方式:自行调整;依靠表面的成分偏析。

10:θ<90°称为润湿,θ>90°称为不润湿。

11:表面电子态(表面态):能带其电子态就会和体内布洛赫波连结起来,在体内便有不为零的几率分布,严格说这就不是表面态,这称为表面共振。

12:表面态分类:外诱表面态;本征表面态。

13:表面态和界面态的重要性:表面的原子排列与体内不同;从电荷的分布来看,表面局部电子态波函数自最外一层原子面分别向体内和真空呈指数衰减,分布在表面两侧约1~1.5nm 范围内;表面态(或零界态)对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性质,尤其是对表面电导和光学性质有重大影响。

固体的表面

固体的表面
NA,则:
Ls N A z( / 2)
(3-4-3)
要产生两个表面,需要断开其上的原子键。设形成一个表面
原子所需断开的键数为zo,原子间距为a,则有:ຫໍສະໝຸດ a2 0 z0 ( / 2)
(3-4-4)
因摩尔体积Vm = NA a3,则根据上两式得出:
2
Ls 1 0Vm3
(3-4-5)
1
其中 1
z
z0
式中:E为弹性模量,γ是表面能。
(3-4-12)
3.表面行为
(1) 表面吸附与偏析
吸附:异相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偏析:固溶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原子富集在表面或界面层。
①吸附等温方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引入表面能 s,表面相内能的变
量可表示为:
dES TdSS isdxiS S dA
原因:表面质点受力出现不对称。可以波及几个质点层, 越接近表层,变化越显著。
图3-4-1 驰豫表面示意图
②表面结构重构 表面晶体结构和体内出现了本质的不同。重构常表现为表 面超结构的出现,即两维晶胞的基矢按整数倍扩大。
图3-4-2 重构表面示意图
③表面双电层 概念:在离子晶体表面上,作用力较大、极化率小的正离
nib、nis 为第i个离子在晶内和表面上最近离子的配位数。 则晶内取走一个离子所需能量为uib·nib/2,表面为nis·uis/2 。 若设uib=uis ,得第i个离子两个位置下内能差为:
(u) s,v
[ nibuib 2
nisuis ] 2
nibuib 2
[1
nis ] nib
U0 N
[1
nis ] nib
式中 U0 为晶格能,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征 ppt课件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征  ppt课件

ppt课件
13
理想表面
理想表面——没有杂质的单晶,作为零级近似 可将表面看作为一个理想表面。从理论上看, 它是结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
理想表面的前提条件:
忽略了晶体内部周期性势场在晶体表面中断的影响; 忽略了表面原子的热运动、热扩散和热缺陷等; 忽略了外界对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等。
吸附量:达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 吸附质的数量(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吸附平衡
ppt课件
32
2.2.1 吸附现象
1.固体表面上气体的吸附
物理吸附 ---仅仅是一种物理作用,没有电子转移, 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也没有原子重 排等。
化学吸附 ---相当与吸附剂表面分子与吸附质分子发 生了化学反应,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 中会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带。
ppt课件
47
吸附等温方程:
ppt课件
48
ppt课件
49
Freundlich 吸附等温方程
Freundlich经验公式:
r

x
1
kpn
m
式中,m为吸附剂的质量,常以g或kg表示; x为被吸附的气体量,常以mol、g或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表示; r为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的气体量; p为吸附平常时气体的压力; k和1/n是一个真分数,在0~1之间。
ppt课件
17
表2-3 几种清洁表面的结构和特点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晶体表面的成分和结构都不同于晶体内部,一 般大约要经过4~6个原子层之后才与体内基本 相似,所以晶体表面实际上只有几个原子层范 围。
晶体表面的缺陷:平台、台阶、扭折、表面吸 附、表面空位、位错。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面驰豫主要取决于表面断键的情况,可以有 压缩效应、驰豫效应和起伏效应。对于离子晶体, 表面离子失去外层离子后破坏了静电平衡,由于极 化作用,可能会造成双电层效应。 悬挂键 负弛豫 正弛豫
表面波纹度
又称宏观粗糙度 , 是零件表面周期性重复出现的 一种几何形状误差。 减少零件实际支承表面面积,在动配合中使零件 磨损加剧。 波高h: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 波距s:相邻两波形对应点的距离。 h /s≈1:40 ;s一般1~10mm

粗糙度的定量方法:一般是两种
1)平均高度:
必须指出的是,重组型重构常会伴有表面弛豫而进 一步降低能量,仅就对表面结构变化地影响程度而 言,表面弛豫比重组小得多。
在平行基底的表面上,原子的平移对称
性与体内显著不同,原子位置作了较大 幅度的调整,这种表面结构称为重构 (或再构)。 R(hkl)-p×q-D

式中R表示基底材料的符号;(hkl)为基底平 面的密勒指数;D是表面覆盖层或沉积物质的 符号。p、q为倍数,即表面晶格基矢与基底晶 格的基矢平行,但长度不等。
2、几种清洁表面结构和特点
表面最外层原子与第二层原子之间的距离不同 于体内原子间距(缩小或增大;也可以是有些原 子间距增大,有些减小)

高等固体物理-第二章-材料的晶界、相界和表面

高等固体物理-第二章-材料的晶界、相界和表面

实际上两相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分界面 , 相与相之间是个逐步过渡的区域,界面区 域结构、能量、组成等都呈现连续性梯度 的变化。因此,表/界面不是几何学上的平 面,而是一个结构复杂,厚度约为几个分 子线度的准三维区域,因此常把界面区域 当作一个相或层来处理,称作界面相或界 面层。
按照固体的表面行为及结构,通常可以把表 面分为以下三类: 理想表面:没有杂质的单晶,作为零级近似可将清 洁表面定义为一个理想表面。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结 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 清洁表面: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 散等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这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 成与体内相同,但周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真实 的清洁表面与理想表面间主要存在如下不同:表面 结构弛豫 ;表面结构重构 ;表面结构偏析 。 吸附表面:吸附表面有时也称界面。它是在清洁表 面上有来自体内扩散到表面的杂质和来自表面周围 空间吸附在表面上的质点所构成的表面。一般可分 为顶吸附、桥吸附、填充吸附和中心吸附等。
固体的表面行为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1.1.2 固体的表面结构

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 在很多方面都与固体内 部存在显著的不同。研 究其结构是认识固体性 质的重要手段。
晶体内部的三维平移对 称性在晶体表面消失了。 因此固体表面为晶体三 维周期结构和真空之间 的过渡区域。

图1 不均匀表面的示意图
目录(contents)
材料中的晶界、相界与表面
1、晶界、相界和表面的定义
2、晶界、相界和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 3、晶界、相界和表面的形成特征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一、晶界、相界和表面的定义
1.1 固体的表面 表面定义:广义上的表面被视为一种特殊界面,即凝聚 相与气相(或真空)之间的分界面。 表面问题在材料研究、生产、使用过程中显得十 分重要,比如:固体物料之间的化学反应、溶质的浸 润及吸附等现象都在表面进行。 表/界面的划分

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章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固体材料的表面一、固体材料的表面固体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形态。

它大致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在固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结合键。

这种结合键与原子结构有关。

固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材料特性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若按固体材料所起的作用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固体表面是指固气界面或固液界面。

它实际上是由凝聚态物质靠近气体或真空的一个或几个原子层(0.5-10nm)组成,是凝聚态对气体或真空的一种过渡。

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固体表面有着与固体体内不同的特点:1.原子排列不同;2.组分不同。

二、表面结构1.理想表面结构理想表面结构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

这里忽略了晶体内部周期性热场在晶体中断的影响,也忽略了表面上原子的热运动以及出现的缺陷和扩散现象,又忽略了表面外界环境的作用等,因而把晶体的解理面认为是理想表面。

2.清洁表面结构(1)清洁表面的一般情况固体材料有单晶、多晶和非晶体等。

目前对一些单晶材料的清洁表面研究得较为彻底,而对多晶和非晶体得清洁表面还研究的很少。

晶体表面是原子排列面,有一侧无固体原子键合,形成了附加的表面能。

从热力学来看,表面附近的原子排列总是趋于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

达到这个稳定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行调整,原子排列情况与材料内部明显不同;二是依靠表面的成分偏析和表面对外来原子或分子的吸附以及这两者的相互作用而趋向稳定态,因而使表面组分与材料内部不同。

图2-1为单晶表面的TLK 模型。

这个模型有Kossel 和Stranski 提出。

TLK 中的T 表示低晶面指数的平台(Terrace );L 表示单分子或单原子高度的台阶(Ledge );K 表示单分子或单原子尺度的扭折(Kink )。

除了平台,台阶和扭折外,还有表面吸附的单原子(A )以及表面空位(V )。

单晶表面的TLK 模型已被低能电子衍射(LEED )等表面分析结果所证实。

固体表面特性最新PPT资料

固体表面特性最新PPT资料

3.表面重构
• 在平行基底的表面上,原子的平移对称性 与体内显著不同,原子位置作了较大幅度 的调整,这种表面结构称为重构(或再 构)。
• R(hkl)-p×q-D
• 式中R表示基底材料的符号;(hkl)为基底平面 的密勒指数;D是表面覆盖层或沉积物质的符号。
P、q为整数,即表面晶格基矢与基底晶格的基矢
第二章固体表面特性
第一节 固体表面结构
• 固体材料: 固体材料是工程技术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 它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照材料特性, 可将它分为:
• 金属材料、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有机高分子材料三类。
• 固体材料按所起的作用可分为: 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 结构材料
是以力学性能为主的工程材料,主要用来 制造工程建筑中的构件,机械装备中的零 件以及工具、模具等。
平行,但长度不等。
通用表面晶格的矩阵表示:
(2)晶界(或亚晶界)——多晶材料内部成分、结构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或亚晶)之间的界面。 表面氧化、吸附和沾污
(3)理想表面(实际上不存在) 镜像滑移群与点群结合,共得到17种二维对移群,如表2-2所示。 微观内应力
镜像滑移群与点群结合,共得到17种二维对移群,如表2-2所示。 (3)相界——固体材料中成分、结构不同的两相之间的界面。 又忽略表面外界环境的作用等,因而把晶体的解理面认为是理想表面。
对称操作外,还存在镜像滑移群。 • 二维点阵中存在10种点群 • 镜像滑移群与点群结合,共得到17种二
维对移群,如表2-2所示。
• 2.晶列与晶列指数
• 3.二维倒易格子
二、清洁表面结构
1.清洁表面的一般情况 依热力学的观点,表面附近的原子排列总是趋于 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达到这种稳定态的方式有 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2.2.2固体对液体的吸附
固体表面对液体分子同样有吸附作用。但这种吸 附与对气体的吸附又有不同,主要表现为: 1.这种吸附包括对电解质吸附和非电解质吸附: 对电解质吸附将使固体表面带电或电双层中组分 发生 变化,也可能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被吸附到 固体表面,而固体表面的离子则进入溶液之中, 产生离子交换作用。对非电解质吸附,一般表现 为单分子层吸附 ,吸附层以外就是本体相溶液。
贝尔比层
固体材料经切削加工后,在几个微米或十几 个微米的表层中可能发生组织结构的剧烈 变化。 见书P28。
材料经过不均匀塑性变形后卸载,就会在内部残 存作用范围较大的宏观内应力。许多表面加工处 理能在材料表层产生很大的残余应力。焊接也能 产生残余应力。材料受热不均匀或各部分热胀系 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就会在材料内部产生热应 力,它也是一种内应力。 淬火: 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 后很快放入淬火剂中,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 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而获得以马氏 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淬火能增加 钢的强度和硬度,但要减少其塑性。淬火中常用 的淬火剂有:水、油、碱水和盐类溶液等。
2.1 固体材料的表面
2.1.1固体材料的表面 2.1.2表面结构
2.1.1固体材料的表面
固体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形态。它大致可分 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固体材料是工程技术中最普遍使用的材 料。它的分类方法很多。 例如按材料特性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 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若按固体材料所起的作用可分为结构材料 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3.实际表面结构
实际表面就是我们通常接触到的表面,与清洁表 面相比较,有下列一些重要特点:
– <1>表面粗糙度:经切削,研磨,抛光的固体表面似乎 很平整,然而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表面 有明显的起伏,同时还可能有裂缝、空洞等。 – <2>拜尔贝层:固体材料经切削加工后,在几个微米或 者十几个微米的表层中可能发生组织结构的剧烈变 化,使得在表面约10nm的深度内,形成一种非晶态薄 层-----拜尔贝 (贝尔比,Beilby)层。 – <3>表面存在大量的活性晶格点:由于打磨,加工表面 的局部被扭曲变形引起,这种表面常常比电解抛光或 低温退火预处理后的表面更活泼。 – <4>残余应力:机加工后,除了表面产生拜尔贝层之 外,还存在着各种残余应力,按其作用范围大小可分 为宏观内应力和微观内应力。
2.溶液有溶质和溶剂,都可能被固体吸 附,但被吸附的程度不同。
– 正吸附:吸附层内溶质的浓度比本体相大。 – 负吸附:吸附层内溶质的浓度比本体相小。
显然,溶质被正吸附时,溶剂必被负吸 附,反之亦然。在稀溶液中,可以将溶剂 的吸附影响忽略不计,可以简单的如气体 吸附一样处理溶质的吸附,但在浓度较大 时,则必须同时考虑二者的吸附. 3.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及污染程度对吸附有 很大的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影响也很重 要。
固体对固体的吸附也有它的特点: <1>两个不同物质间的粘附功往往超过其中 较弱一物质的内聚力。 <2>表面的污染会使粘附功大大减小,而这 种污染往往是非常迅速的。如:铁片在水银中断
裂,两裂开面可以再粘结起来;而在空气中断裂,铁迅速 吸附氧气,形成化学吸附层,两裂开面 就粘结不起来。
结构示意图
特 点: 表面最外层原子与第二层原子之间的距离不同于 体内原子间距(缩小或增大;也可以是有些原子 间距增大,有些减小)
表面重构
在平行基底的表面上,原子的平移对称性 与体内显著不同,原子位置作了较大幅度 的调整,这种表面结构的变化称为重构。 表面重构与表面悬挂键有关,这种悬挂键 是由表面原子价键的不饱和而产生的。当 表面吸附外来原子而使悬挂键饱和时,重 构必然发生。
<5>表面氧化,吸附和粘污 固体与气体的作用有三种形式:吸附、吸收和化 学反应。 吸附:固体表面吸引气体与之结合,以降低固体 表面能的作用。 吸收:固体的表面和内部都容纳气体,使整个固 体的能量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固体与气体的分子或离子间以化学键 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物质,整个固体的能量发生 显著的变化. 当固体表面暴露在一般的空气中就会吸附氧或水 蒸气,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 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晶体表面是原子排列面,有一侧无固体原 子键合,形成了附加的表面能。从热力学 来看,表面附近的原子排列总是趋于能量 最低的稳定状态。 到这个稳定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行调 整,原子排列情况与材料内部明显不同; 二是依靠表面的成分偏析和表面对外来原 子或分子的吸附以及这两者的相互作用而 趋向稳定态,因而使表面组分与材料内部 不同。
结构材料(Constructional materials): 在使用时侧重于利用其力学性能(如硬 度、强度、塑性、韧性和耐磨性等)的材 料。 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 是指那些由于材料本身(或经过特殊加工 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对外界 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作出反应,从 而完成一种或多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 的特定功能的材料。
就其使用量而言,功能材料可能不如结构 材料大,但这类材料的附加值却非常高, 可以说,电子、激光、能源、信息、航天 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 于功能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它们能否满 足这些技术提出的各是指固气界面或固液界面(?)。它 实际上是由凝聚态物质靠近气体或真空的 一个或几个原子层(0.5——10nm)组 成。 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固体表面有着与固 体体内不同的特点:1.原子排列不同, 2.组分不同。
第二章 固体表面的 物理化学特征
(2个学时)
表面涂敷 材料基体 分析与检测
表面改性 材料基体
认识表面的重要性
材料基体
基本要求
1.了解固体材料表面与内部的不同之处。 2.掌握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特 点。 3.了解并掌握实际表面结构的一些典型特 征。 4.重点掌握固体表面清洗技术的一些相关的 内容。
金属材料在工业环境中被污染的实际表面示意图
2.2 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由于固体表面上原子或分子的力场是不饱 和的,就有吸引其它分子的能力,从而使 环境介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大于体相中 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吸附。吸附是固体 表面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在表面工程技术中,许多工艺都是通过基 体和气体或液体的表面接触作用而实现 的,因此了解表面对于气体和液体的基本 作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表面重构
结构示意图 特 点: 在平行基底的表面上,原子的平移对 称性与体内显著不同,原子位置作了 较大幅度的调整
偏析
表面原子是从体内分凝出来的外来原子
化学吸附
外来原子(超高真空条件下主要是气体)吸附于表面, 并以化学键合.
化合物
外来原子进入表面,并与表面原子键合形成化合物
表面台阶
清洁表面实际上不会是完整表面,因为这 种原子级的平整表面的熵很小,属热力学 不稳定状态,因此,清洁表面必然存在台 阶结构等表面缺陷。
2.2.1固体对气体的吸附
<1>物理吸附(physical adsorption): 任 何气体在其临界温度以下,都会在其和固 体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下,被固体吸 附。但两者之间没有电子转移; <2>化学吸附(chemical adsorption): 气 体和固体之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二者产 生了化学键力 。
几种清洁表面的结构和特点
表面驰豫
晶体的三维周期性在表面处突然中断,表 面上原子的配位情况发生变化,并且表面 原子附近的电荷分布也有改变,使表面原 子所处的力场与体内原子不同,因此,表 面上的原子会发生相对于正常位置的上、 下位移以降低体系能量。表面上原子的这 种位移(压缩或膨胀)称为表面驰豫。
表面驰豫
无论是具有各种缺陷的平台,还是台阶和 扭折都会对表面的一些性能产生显著的影 响。例如TLK表面的台阶和扭折对晶体生 长、气体吸附和反应速度等影响较大。 严格地说,清洁表面是不存在任何污染的 化学纯表面,即不存在吸附、催化反应或 杂质扩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效应的表 面。因此,制备清洁表面是很困难的,而 在几个原子层范围内的清洁表面,其偏离 三维周期性结构的主要特征应该是表面弥 豫、表面重构以及表面台阶结构。
由Young方程(Young‘s equation)可以看 出: 表面能高的固体比表面能低的固体更容易 被液体所润湿(钢笔迹-金刚石的真假鉴 别)。
2.2.3固体对固体的吸附
固体和固体表面之间同样有吸附作用,但 两个固体表面必须非常靠近,靠近到表面 力作用的范围内(即原子间距范围内)才 行。表明其粘附程度的大小用粘附功WAB来 表示: WAB=γA+γB-γAB
2.1.2表面结构
1.理想表面结构
– 理想表面结构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构完整的二维 点阵平面。这里忽略了晶体内部周期性热场在 晶体中断的影响,也忽略了表面上原子的热运 动以及出现的缺陷和扩散现象,又忽略了表面 外界环境的作用等,因而把晶体的解理面认为 是理想表面。
(设想在一块无限大的完整晶体中插进一 个平面,把它分成两个半无限大的晶体。 如果在半无限晶体中原子排列和电子密度 都和分割前一样,那么这个分割面就称为 理想解理表面)
表面不是原子级的平 坦,表面原子可以形 成台阶结构 特点 结构示意图
再构 偏析 理想表面 吸附 化合物 弛豫 化学吸附 台阶
图 固体表面原子位置的重新排列
(a)理想解理表面 (b)表面向外弛豫 (c )外层四个原子面的再构(假想模型)
单晶表面的TLK模型
上图为单晶表面的TLK模型。这个模型有 Kossel和Stranski提出。TLK中的T表示低 晶面指数的平台(Terrace);L表示单分 子或单原子高度的台阶(Ledge);K表示 单分子或单原子尺度的扭折(Kink)。除 了平台,台阶和扭折外,还有表面吸附的 单原子(A)以及表面空位(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