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语法.ppt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文言文阅读语法及答题详解
足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赵王(说坏话)
第四章 答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传记类:记叙的人物都是谁、谁是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写了几件 事,表现了人物的哪种性格、品质。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四、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4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Eg. 而君幸于赵王 2. 用介词“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Eg. 虽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代专用名词
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
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
古今异义词
例如:
②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替换词语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
6
③调★ 调序法 ④引★ 引申义
⑤增★ 加字法
用今义去理解。
一、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范增数目项王 汉水又东 3.用在动词前,处于主语位置,若不做主语,名词活用为状语 Eg.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所字结构中,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字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与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文言句式大全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 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省略句
•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 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蚓无之利爪牙,之强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③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⑤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9、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
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2、用“为”、 “是”表示判断。
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 表示判断。
4、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判断句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 “… …者, … …也。”。“者”表停 顿,“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 …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 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书面语言,其语法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句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在文言文中,主语常常放在谓语之前,即主谓结构的句式为“主语+谓语”。
例如,《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中,“君子”是主语,“曰”是谓语,“学不可以已”是谓语的扩展部分,表示学习的动作。
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读者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二、动宾结构动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主语+动词+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宾语补语等。
例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黛玉初到贾府,遗魂亦未甘。
”这句话中,“黛玉”是主语,“初到”是动词,“贾府”是宾语。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并列词语1+并列连词+并列词语2”。
并列结构常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史记》中有一句名言:“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句话中,“天若有情”和“天亦老”是并列结构。
四、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倒装结构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的位置颠倒。
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谓语动词与宾语的倒装等。
例如,朱熹的《原道》中有一句名言:“无其天下国民,其如 diseño 之何?”这句话中,“无其天下国民”和“其如 diseño 之何”都是倒装结构。
五、犬牙交错结构犬牙交错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是由并列的两个分句交错组成的复合句。
犬牙交错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意义或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犬牙交错结构。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常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定语后置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中心词+之+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2. 中心词+定语+者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3. 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僧之富者不能至”(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4. 中心词+数词
例如:“铸钟官赤金二千两”(铸造钟的官员有二千两赤金)
5. 中心词+数词+之+量词
例如:“粟五千石之广陵”(五千石粟换取的广陵)
6. 中心词+之+量词
例如:“铸钟官二(两)千两之赤金”(铸造钟的官员二千两赤金)
这些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了解这些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非常大的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古汉语中常见语法现象
巩固练习 状语 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 前置
主谓 倒装
快哉此风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 后置
谢欣 谢赏
之
屠惧,投以骨
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 宾语省略
以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介词省略
被动句Βιβλιοθήκη 分类“于” 表示“见” 表示
“为” 表示
“被” 表示
王建禽于秦。 秦城恐不可得, 妻子为戮
(禽,通“擒”) 徒见欺
忠而被谤
倒装句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举例分析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何陋之有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举例分析
“则、诚、”等副词表示
“非”表示否定判断
无标志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一 主语省略 二 谓语省略
介词省略 四
三 宾语省略
举例分析
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言 文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
分类
特殊 句式
一 判断句 二 省略句 三 被动句 四 倒装句
判断句
举例分析
……者,……也 句末“者也”结尾
“为”,“是”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羞。
(我认为处在蔺相如的下位很羞耻。
)《廉颇蔺相如列传》3: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用作状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这种用法却很少。
一、一般名词作状语(一)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用“象……那样地”或“跟……似的”对译。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鸿门宴》(二)表示态度。
把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可译成“把……当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三)表示处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表示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贵州。
)《黔之驴》(五)表示方式。
可用“按照……”、“用……”结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名词状语和中心词,常用“而”、“以”连接。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冯谖长途不停顿地快速回到齐国,清晨就去求见孟尝君)《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二)时的用法。
1、上古,“时”译为“以时(按时)”。
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
)《论语》》2、“时”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译为“那时”、“当时”。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先主驻扎新野)《三国志·诸葛亮传》(三)“日”、“月”、“岁”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皇宫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促织》2、“日”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乡邻之生日蹙。
(我同乡的乡邻们,生计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说》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当“往日”、“从前”讲。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从前卫国不合睦,因此夺取了它的土地。
)《左传·文公十年》4: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从左右,皆肘之用胳膊肘碰公子怒,欲鞭之用鞭子打他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父曰:“履我” 穿上鞋买五人之函之用木匣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大楚兴,陈胜王称王许子冠乎戴帽子使天而雨珠下雨麦于岐山之阳下衣素衣而出穿(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例:沛公军霸上驻扎(在)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晋军函陵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例: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晋灵公不君不(行)君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秦地可尽王也全部统治子墨子不听,遂北就往北走了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例: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天又大风(刮大风)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4. 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游泳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应当在关中称王左右欲刃相如想要杀相如王曰:“吾亦欲东耳” 想向东进击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例: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筑屋居住6. 介宾+名例:亭以雨名西与韩境由山以上五六里 7. 所+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用网捕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住)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8. 名+者例:赵王之子孙侯者(侯爵封侯)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臣:使……臣服都:定都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蚕:养蚕衣:穿衣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做官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去今之墓而葬焉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缇骑按剑而前进城梯而下之梯:放上梯子下:使动(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
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5: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6: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