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艺期中作业: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红高粱》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红高粱》的主题变化

(一)小说《红高粱》的主题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跨入了新的时代。在文化和思想方面趋于开放。反抗陈旧的思想、改革糟粕的东西一时成为了主旋律,人们在求新的时候,也自然的把责任推到了传统。因此,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割断和传统的联系。于是,在文学界,这种对传统的否定的极端做法,引起了一批作家的深思,出现了“寻根文学”,而小说版本的《红高粱》正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寻根正是莫言的《红高粱》的主题。但是,与常规的寻根文学又有所不同,他的寻根寄托舍弃了去展现平庸的普通人,而是热情地讴歌了传统的人民身上自然的野性和更加奔放怒放的生命力。

作品的主角——余占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是常规的土匪,也不是善良的逆来顺受的良民,他的身上有正亦有邪,其身上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是决定了莫言的《红高粱》“寻根”主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余占鳌由于生存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变成了土匪,展现了人的生命力的狂放,从土匪成为抗日英雄,又展示了他的民族主义。在人物的身份的转变之中,莫言提出了他的寻根主张——即呼唤生命力和民族主义的回归。

(二)电影《红高粱》的主题

张艺谋在对《红高粱》的改编上,是尊重了原创的。尤其是小说主题。但是在着重的表现人物身上进行了调整。小说版本是着重通过余占鳌来表现作家的思想的,而电影版的则更加关注了小说的女主角——我奶奶,戴凤莲。相对比余占鳌,戴凤莲更加能够挑战观众的心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戴凤莲不是人们传统中想象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旁人的眼光,她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不拘泥于小女人的牢笼中。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当他们的孩子遭受了日本人的残害后,戴凤莲跪在地上求余占鳌要为大局考虑的时候,那种民族情义通过一个女人视角展现出来,更加的打动人心。使电影版本

的《红高粱》添加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二、《红高粱》中的艺术表现的变化

(一)意象选取的变化

小说为了凸显“生命力”和“民族主义”的主题,采用了“红高粱”和“酒作坊”作为主要意象。红高粱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人的旺盛生命力和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的表现,酒作坊则更是将酒升华为烈酒,体现人的狂放的血气。而在电影中对这两种意象的处理进行了调整。电影中表现的“红高粱”不仅仅是红,而是红的发黑的红高粱,在风中摇曳欢歌,在视觉感受上更加具有冲击力。在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面,也起到了遥相呼应的作用。在酒作坊的处理上,则是不仅仅将它视作表现男性雄风的一个意象,还使它成为故事发生发展的一个表现地,突出了客观现实性,更加具有真实性。

(二)色彩表现的对比

莫言将人物故事放在高粱地中表现,从余占鳌和戴凤莲的初识到戴凤莲在高粱地中牺牲,那红红的高粱就像一个主要人物一样在记录着一切。它吸引着人们,感动着人们。莫言结合着这抹红,加以白色和黑色,展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而在电影当中,张艺谋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上的冲击,将这抹红调动起来,不再是静态的红,而是动态的红。例如,风吹过红高粱地的高低起伏、颠轿时的红布的浮动,都是动态的。

(三)艺术效果对比

小说和电影的消费方向不同,就决定了小说和电影上的分歧。莫言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文学观、世界观,而张艺谋的改编则更重要的是在基于原创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吸引观众,更大化的达到商业价值。而且小说和电影的受众群也不一样,一个叫“读者”,一个叫“观众”,读者的欣赏往往依托于想象,而观众的想象往往依托于视觉的冲击,所以,电影版本的在表现人的力量和野性的时候相比较小说版本的要更加直观和夸张。例如,电影版本的叙述语言更加口语话和生活化,颜色的处理上更加明艳,具有动态。

总之,电影版本的《红高粱》是在小说版本的基础上加工,使之更加具有表现力。正如莫言对电影版本的评价“不符合科学,但是更符合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