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合集下载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学习《蜡烛的变化》,学生能够了解蜡烛的由来、结构、制作过程、燃烧原理,以及蜡烛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一、课前预习请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包括蜡烛的历史、成分、制作过程和燃烧原理等内容。

二、课堂导学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形状和颜色的蜡烛,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了解蜡烛的由来:简要介绍蜡烛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蜡烛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光源之一。

3. 探究蜡烛的结构:通过展示蜡烛的截面结构,让学生了解蜡烛由蜡芯和蜡体组成。

4. 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详细介绍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制模、灌蜡、成型、润蜡等环节。

5. 探讨蜡烛的燃烧原理: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了解蜡烛燃烧的主要原理是蜡芯燃烧释放热能,使蜡体熔化后液化,并经蜡芯引燃,形成明亮的火焰。

6. 探索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讨论蜡烛在照明、装饰、礼仪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

三、课后拓展1.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蜡烛的过程,了解蜡烛制作的技术和流程。

2. 制作展示:组织学生制作各种形式的蜡烛,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创意与心得。

3.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了解蜡烛在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应用及特色。

4.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分享对蜡烛文化的认识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对蜡烛有更深入的了解,增进对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愿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思考,从蜡烛的变化中收获知识的火花,点燃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第二课时一、导入引导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蜡烛的变化》,这是一篇关于蜡烛变化的科普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使用蜡烛,但你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蜡烛的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到蜡烛的成分、燃烧过程和变化规律。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设计.doc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设计.doc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依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各种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像同学们每天都在长大,楼下的小树每天都在长高,小树的叶子颜色会变,家里养的小狗长大了……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在变化的例子来吗?2、学生讨论发言3、谈话:同学们讲了很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那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一下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怎样变化的.(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谈话:看到蜡烛,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你知道蜡烛有什么样的特点吗?(安排学生看,摸,闻)2、学生讨论发言(蜡烛可以燃烧,常温下是固体,有特殊的气味,受热会熔化,熔化后经冷却又再次凝固……)3、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蜡烛受热会熔化,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拉蜡烛受热会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4、讲解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蜡烛上加热小勺,小勺中有蜡块。

(2)观察小勺中的蜡块的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3)待蜡块完全融化之后再将小勺放入旁边的水槽中,冷却后再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并且注意记录.注意实验安全!!!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蜡烛受热时会慢慢变软,再变为蜡烛液体;7、现在我们先把小勺放在水中冷却,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1、讲解实验:课本30页右下角,蜡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实验步骤:将一只干净的瓷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一段时间,然后取下蒸发皿,观察被蜡烛烧过的部位2、教师演示实验3、指引学生观察蒸发皿在实验前后的变化.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前,即加热前,蒸发皿是白色的,在火焰上烤了一段时间后,变成了黑色.)5、提问:那么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是陶瓷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是什么?它们是哪里来的?6、学生实验,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和干燥的烧杯分别倒扣在蜡烛上,分别观察有什么变化,并且记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5)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课题: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学习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具准备:蜡烛、蜡块、烧杯、火柴、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石棉网、澄清石灰水、瓷勺、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你们认识这张图片上的两个人吗?(学:认识)你们知道这两个人的故事吗?(学: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地心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水从浴缸里溢出发现了浮力)2、牛顿和阿基米德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发现大学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蜡烛)那你们看到蜡烛想要知道些什么?关于蜡烛的知识呢?(蜡烛点燃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蜡烛加热后会变成什么样子?)3、既然刚刚同学讲想要知道蜡烛加热、点燃后会有怎样的变化,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研究蜡烛加热、点燃后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实验1加热蜡块1、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蜡烛、火、装蜡烛的东西……)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器材超市吧。

(出示PPT)2、介绍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阅读还有步骤。

3、开始实验。

(老师到学生当中进行指导)4、1,2,3,实验结束。

大家发现蜡块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汇报一下自己小组观察到的现象(蜡块受热熔化了,慢慢冷却又变成蜡块,蜡块还是蜡块。

)5、每个汇报的小组都说到了蜡块熔化了,那你们知道这是哪种变化呢?(形态改变了)所以我们中这个实验中收获到了什么?(蜡烛加热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冷却后又恢复成固态)(板书蜡烛加热)三、实验2点燃蜡烛1、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假设把蜡烛点燃,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熔化,变短)那我让这个蜡烛一直这样点下去,最后会怎样?(没了)那到哪去了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实验开始(老师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2、PPT展示实验注意事项与实验步骤。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最新资料推荐------------------------------------------------------《蜡烛的变化》导学案《蜡烛的变化》导学案班级 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 3 单元第 1 课《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在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是这样理解的,本课内容分为三大块:P30 借助工具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工具进行蜡烛变化的实验,直观地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中找到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依据。

P31 通过物质变化前后的对比,仔细观察,寻找出证据,从中判断出属于哪类变化,另外把铁水变钢锭,改为铁水变铁锭,主要是铁和钢是不同的。

P32 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现象比较明显,通过实验,仔细观察现象,以此为依据,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属于哪类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进一步明确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1 / 5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学生活动活动一:仔细观察蜡烛受热熔化、燃烧实验的过程,从选择的实验中完成实验记录单:教师导学一、直接导入《蜡烛受热熔化》实验记录单(一) 选择材料蜡烛、金属勺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变化种类 1、把蜡烛油放入金属勺子。

2、点燃蜡烛,把勺子放在上面加热。

3、熔化后把勺子放在石棉网上。

《蜡烛燃烧》实验记录单(二)选择材料蜡烛、 1 号烧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变化种类 1、点燃蜡烛。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2. 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火柴、盘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蜡烛制作工匠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流程。

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蜡烛的变化》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关于蜡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具:蜡烛、火柴、盘子、计时器等。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导学案及习题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导学案及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第一节蜡烛的变化主备:范长有集备:范长有杨洪亮学习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加热蜡烛时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2、点燃蜡烛,做教材30页的3个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讨论: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产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

二、巩固辨析教材31页,下面这些变化属于那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树叶颜色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水的三态变化盐酸滴在石灰石上三、活动拓展,巩固新知教材32页,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他们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压扁饮料瓶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将白糖加热至熔化将白糖加热至焦黑四、反思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第二节铁钉生锈了主备:范长有集备:范长有杨洪亮学习目标:1、能设计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中。

重点: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观察生锈铁制品,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生锈铁制品呢?比较:没有生锈的铁制品和已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二、合作探究1、设计实验方案你们认为铁生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分组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每天观察一次,观察一周)第二课时一、交流实验结果,分析铁钉生锈原因讨论:实验的现象说明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教材35页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0.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0.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3.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变化?
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停止加热,冷却后,蜡烛又变成了蜡块。(板书:形态发生了变化)
(二)、点燃蜡烛:
1.谈话:古诗云“蜡烛成灰泪始干”,点燃的蜡烛最后真的都变成灰了吗?下面我们点燃蜡烛,看看蜡烛点燃后的变化有哪些。
2.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进行研究。(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
学生发言。
让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质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蜡烛为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观察、了解蜡烛的特点:
1.提供蜡烛,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特点。比比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的最多。
(白色、固体、较软、光滑、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交流并学习成果,并说明理由。
学生当堂完成练习。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蜡烛加热或冷却后的变化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
引导学生认识到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让学生明白: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产生了新物质)
四、寻找证据,分析现象:
1.谈话: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让我们走进生活,一起来研究它们都是什么变化吧,你的证据是什么。(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2.同学们说的很好,那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些有关变化的实验呢?
五、自主探究,弄清类型:
1.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仔细观察。
2.提问:它们是同一种变化吗?为什么?你的证据是什么?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3.1、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3.1、蜡烛的变化》教案

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然后实验探究。

第三部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

学情分析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来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类。

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重点放在应用环节,能判断物质属于哪种变化。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块、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白醋等学生准备:收集与蜡烛变化相关的资料、预习本课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我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难点: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验证。

三、教学准备:1. 蜡烛多支(长短、粗细不同)、火柴、澄清石灰水、试管、烧杯等。

2. 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它为什么会燃烧?2. 实验一:观察蜡烛的燃烧(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熄灭时的现象等。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澄清石灰水滴在蜡烛火焰上方。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蜡烛燃烧的原理。

5. 拓展与应用:(1)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还有什么有趣的现象?(2)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蜡烛,尝试进行不同的实验,如:蜡烛浮水、蜡烛吹灭等,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蜡烛燃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2. 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8)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个课题《蜡烛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但对蜡烛的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教材从生活中的蜡烛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没有深入理解其内在的原理。

此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对于蜡烛的认知程度也有所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理解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

2.难点: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蜡烛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蜡烛变化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它的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蜡烛的熔化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在受热时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形状、颜色、温度等方面的变化。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

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燃烧和熔化过程中的共同点。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组成和性质。

2. 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蜡烛的组成和性质。

2. 观察蜡烛的变化。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变化原因。

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2. 火柴3. 剪刀4. 透明容器5. 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什么做的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二、探究蜡烛的燃烧(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根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蜡烛火焰的颜色、形状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观察蜡烛的融化(10分钟)1. 学生将蜡烛放在透明容器中,用火柴点燃蜡烛。

2. 学生观察蜡烛融化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用剪刀剪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享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和融化过程,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组成和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蜡烛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尝试用剪刀剪蜡烛,进一步观察蜡烛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蜡烛的变化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观察蜡烛的熄灭(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根蜡烛,用火柴熄灭蜡烛。

2.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探讨蜡烛熄灭的原因(5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蜡烛熄灭的原因。

八、实验延伸(10分钟)1.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如用嘴吹、用布盖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享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一案三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一案三单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有效教学导学案周亚平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第一课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和便于准备的物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法教学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设计:、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练习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蜡的有趣变化》导学案

《蜡的有趣变化》导学案

《蜡的有趣变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蜡是什么,蜡的种类和用途。

2. 掌握蜡的熔化与凝固规律。

3. 观察蜡的变化,探究蜡的性质。

4. 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课前准备1. 准备蜡烛、烛台。

2. 准备钢化玻璃片、热水、冷水。

3. 准备实验记录表和笔。

三、实验步骤1. 将蜡烛放在烛台上,点燃蜡烛。

2. 用钢化玻璃片挡住烛炎,观察蜡烛的熔化与凝固过程。

3. 将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放在桌上,分别将蜡烛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蜡烛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四、实验记录1. 挡住烛炎后,观察到蜡熔化流动,冷却后蜡凝固。

2. 在热水中,蜡烛熔化较快,热水中有蜡油浮在水面;在冷水中,蜡烛凝固较快,形成块状结构。

五、实验分析1. 蜡是一种固态物质,在烧烤过程中受热熔化成液态,然后冷却凝固变成固态。

2. 温度对蜡的熔化与凝固速率有影响,热水温度高于蜡的熔点,熔化快;冷水温度低于蜡的凝固点,凝固快。

六、拓展实验1. 尝试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蜡的熔化与凝固。

2. 将蜡与不同物质混合,观察蜡的性质变化。

七、总结反思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蜡的熔化与凝固规律,探究了蜡的性质,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多进行实验,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这个导学案设计简单易懂,有助于学生对蜡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认知和实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蜡的熔化与凝固规律,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愿学生们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发现,享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学本节课的主题是《蜡的有趣变化》,将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蜡的性质和变化。

在开始实验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蜡的性质和常见用途。

二、知识铺垫1. 蜡的性质:蜡是一种固态物质,常见的蜡包括蜂蜡、石蜡和蜡烛。

蜡在常温下呈固态,但受热后会变成液态。

2. 蜡的用途:蜡被广泛用于制作蜡烛、护肤品、润滑剂等产品中,具有防水、保护和润滑的功能。

三、实验过程1. 准备材料:纯蜡、火柴、容器、加热装置。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第一个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究蜡烛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蜡烛的成分、性质以及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蜡烛他们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是,对于蜡烛的成分、性质以及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蜡烛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理解蜡烛的性质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性质以及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成分、性质以及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难点:蜡烛变化规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蜡烛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理解蜡烛的性质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蜡烛多根、火柴、澄清石灰水、烧杯等实验器材。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的变化,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蜡烛,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的特点。

2.教师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

操练(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烧杯罩住蜡烛,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蜡烛点燃,然后在蜡烛火焰上方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巩固(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会怎样?例如:在高山上、在水中等。

《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蜡烛、石灰水、酒精灯、烧杯、白瓷碗、白糖等等。

教学准备:蜡烛、石灰水、酒精灯、烧杯、白瓷碗、白糖等等。

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0到32页,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页,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东西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得见,但是有些变化,我们用眼睛不能直接看见。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我们用眼睛不能直接看见。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2、刚才同学们讲了许多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不过,大家举的大多数是有生命的物质发生的变化,那么没有生命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进行研究。

3、板书课题:、板书课题:1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二、引导学生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二、引导学生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教师出示一支蜡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吗?、教师出示一支蜡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交流蜡烛的特点。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一、导入引导
1. 欢迎同砚们来到今天的教室,今天我们要进修的是《蜡烛的变化》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蜡烛的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的思考。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篇文章中的深意吧。

二、课前预习
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蜡烛的变化对于作者的意义是什么?你们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蜡烛的变化的事物,你们是如何看待时间流逝和生命的?
三、教室进修
1. 阅读《蜡烛的变化》这篇文章,注意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尝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你们对文章中的主题的看法,并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3. 请同砚们就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诠释和讨论,比如“蜡烛的燃烧”、“烛光的渐弱”等。

四、课后拓展
1. 请同砚们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的思考,可以结合《蜡烛的变化》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行写作。

2. 请同砚们选择一首诗歌或一幅画作,表达自己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并在下节课时分享给同砚们。

五、教室总结
1. 今天我们进修了《蜡烛的变化》这篇文章,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间流逝和生命的意义。

希望同砚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通过以上导学案,同砚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蜡烛的变化》这篇文章,并且在教室中展开讨论和思考,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年级科学《_蜡烛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_蜡烛的变化》

六年级蜡烛的变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生互动,写出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1)提问: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

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

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 (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3)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

(完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里的第1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研究的是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发生的变化.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蜡烛燃烧,可以照明,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少研究它变化中的奥秘,而本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加热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物质,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的物质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是各式各样的。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第二部分: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第三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个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问题—-实验——思考—-结论—-应用”的科学学习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到提高,更激发起学生了解身边事物中的秘密、生活中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科学知识: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资源:】酒精灯、铁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火柴、蜡烛、干燥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橡皮泥、白纸、碘酒和淀粉、活动记录表。

【过程设计:】(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现在老师就给大家露一手,请认真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河学校导学案(科学)科
2013 年9 月 2 日
制订
年级六年级教师杨桂英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第 1 课时课型单一课
达成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重点会利用实验材料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难点
能仔细观察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比较、判断并描述出两类物
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流程
安全教育
一、导入
1.出示生日蜡烛,谈话:同学们过生日时蛋糕上一定少不了蜡
烛吧,这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你们能说说蜡烛是种什么样
的物体?
2.提问:生活中见过蜡烛的变化吗?有哪些变化?
3.学生讨论,回答。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

3、谈话:判断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哪类变化时要说出最充分的证据。

4、小组讨论汇报。

5、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看书74页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变化
我们周围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达标率
98%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语言组织较差
教师
本课亮点
学生能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需改进措施培养观察学生能力
附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