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对内的思考,对人的自省。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为图自存,造就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但因为是岛国且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终结关怀的博大精深。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偏激,而且往往会自不量力,殊死一搏。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日本是一番景象,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家庭说开。日本很开放,但日本也很保守。日本至今都很保守-----在女权束缚的弊病下。日本至今保留着妇随夫姓的习惯,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对于丈夫之恭敬只能以乖戾视之。对于自己的丈夫,甚至于临睡前上妆,房事时仍带着尊敬称呼。在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就失去自己的工作。而且这种“失去”还往往是带着主动的倾向。就算开放些的女子,在结婚后也从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尽为妻为母的职责。这和新中国成立前非常相似。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已作为旧习废除了。在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是的,在中国,也许在农村,在台湾地区,还有此般现象。但是,远远不成风气,更不及日本这般“普及”。

由于和日本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完全迥异。中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吸收西方文化后诞生一种融合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人在全面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后对新鲜事物有了很强的学习欲,个性开放指数也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同时必须提醒的是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性格中同时掺杂着传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综上,造成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的不稳定和易动摇。如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热”,“股票热”,在这一系列的积极背后,同样必须承认它们给人带来的盲目,主见差的危害。而这些-----盲目地追求、不强的判断力,是中国人价值取向里不能予以肯定的地方。

前面说了大和民族是一个很坚忍的民族,这一点促成了他们在科技、艺术里较多领域的繁盛。同时也造成他们民族性格里的残暴气质。二战时成为法西斯三国之一与这脱不了干系。至于日本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比较“纯”。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举,一切归零。也许在很长的美国管辖时间里,他们遭受着文化侵略。但是,这样的文化清洗同时也是使之脱胎换骨。日本的文化,由于战后的历史,使其在本身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得到了更强有力的血液。甚至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兼并下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因此日本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地域窄小的日本要想不被挤压出资本主义的大客车,只有积极,进步,强大。

有人曾说过中国人就像一盘散沙。中国人喜欢讲集体主义,但却是最没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取而代之的是家族的小团体主义。而家族式的小团体主义必然面临着分崩,即家族的基业逐渐被子孙瓜分,力量只会减小不会增大,而且以血缘关系的为纽带的集体往往重人情轻纪律。但大一统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的,当对外无忧时,中国人擅长窝里斗。当面临外强时则会很快的团结起来维护整个集体。因此也有人说,当中国被外在压力压的透不过起来时,则会紧紧团结起来,碾碎外来侵略。

日本崇尚集体主义。对内日本有其一套看起来很礼貌的制度,人人彬彬有礼,团结友善,但这也是日本等级制度的侧面反映,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其礼遇也是不一样的,就连鞠躬

的幅度也因人而异。靠着这种金字塔式的集体协同模式及严格的纪律,其集体的力量被很大的发挥,但也易因整体方向错误,误入歧途。日本对内友善并不代表其国民高尚的道德。其对外政策就可以反映出一二。二战前日本好媚强凌弱,战后日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都带有其他的功利作用。

中国人自古接受这专制主义的熏陶,因此有着极强的奴性,至今如此,其吃苦耐劳之能力是旷世罕有的。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部分知识分子的开始改变思想。但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中国人始终无法彻底改变这种奴性。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民族。而与之带来的是对自身肉体的轻视。日本人对于为国献身相当的狂热,远超中国。日本在战争中投降的人数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少的。因为他们不怕死,为了他们的精神,死反而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手段。如同樱花即盛即凋之美,日本人喜爱樱花与此也是有莫大的渊源。

由于中日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很多人认为中日两国是“同文同种”,具有极其相似的文化特性,甚至把因为中国文化曾经是日本文化的老师,就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得中日两国之间不应该存在什么文化壁垒,彼此之间应该很容易沟通理解。但是我认为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越是认为中日文化相似,越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按照己方的行为模式为人处事,在现实中反而越容易四处碰壁,遭到对方的强烈反感和排斥,遇到很多完全预想不到的困惑和不解。那是因为越是强调中日文化的共性,就越容易忽视对方文化的异质特性,缺少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越容易用己方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对方的行为方式是否适当。在现实中遭遇许多文化冲击和挫折后,又受到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先入为主观念的干扰,不能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所遇到的文化冲击和挫折,反而把这种挫折感诉诸于情感:中国人指责日本人自私、冷漠、狭隘、排斥异己和斤斤计较,而日本人反过来抱怨中国人马虎、拖拉、不拘小节、假公济私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相互指责埋怨不断升级,严重伤害了两国国民感情。在文化的表层,比如像汉字、插花、茶艺、节庆风俗等,中日文化确实存在很深的渊源和相似性,这种表层文化常常是动态的,容易相互借鉴和学习,也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另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这种类型的文化,而不会成为其他类型的文化基因则以稳定为常态。“深层结构”往往不像表层文化那样,容易被人察觉,但是它却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潜移默化的法则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人们往往把日本文化比作是各种外来文化熬成的一锅“大杂烩”,或者是一张白色的画布,上面由外来文化涂抹成的各种颜色和图案就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总体。但是我却认为可以把日本文化形象地比喻成一锅“西红柿汤”,不管这锅“西红柿汤”中加了多少其他材料,其基础依然是“西红柿味道”。或者说如果日本文化是一首交响乐曲,它的主旋律固然是外来的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但是这首交响乐曲的低音和声却始终都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乐曲主旋律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低音和声部分听起来虽然不像主旋律那样明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并“执拗”地反复出现,牢牢地控制着交响乐曲的基本风格底蕴,规定着曲子的行进方向。所以说,日本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日本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当然也决定了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

以上,我说了很多关于中日文化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文化差异?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样的文化差异有诸如以下这样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原因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中日人民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常常怀有敌意。就比如很多朋友称呼日本人为“小日本”“日本鬼子”。然而,我认为,中日就如同两把尺,不管再怎么抱有成见,他们还是尺有其短,寸有所长的。

如今,日剧在中国已经很泛滥了。然而日剧中所展现的日本只是片面的,我们应当从其他方面更努力的去了解关于日本的一切,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