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我们该怎样写呢?名人故事带读书笔记要怎样去写?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故事带读书笔记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中外名人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和外国的古代和近代的许多名人故事。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哥白尼的故事》,这篇故事讲的是:哥白尼小时候,科学很落后,在他的国家波兰,人们大多数相信天主主宰宇宙的一切,人们注意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一旦出现了什么月食、日食、流星等天文现象,占星术学家和教士们就会编出像天主发怒了之类的谎言来欺骗人们,骗取财物。

在哥白尼十岁时,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染上这种病的人很少能存活下来,碰巧又发生了月食,占星术学家和教士们抓住这个机会,又开始骗取财物。

哥白尼的爸爸突然患上了这种瘟疫,而他爸爸平时身体十分好,不知道怎么得了这种病,妈妈请来了一位教士,教士嘀咕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治好爸爸的病,爸爸死了,哥白尼非常伤心,可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天主为什么能那样……。

这促使哥白尼长大后打败了地心说,发表了自己的日心说。

名人故事带读书笔记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
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

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

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

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名人故事带读书笔记读书内容:《牛奶可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著)
经常会在家里某个奇怪的角落寻到些奇怪的书,都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若刚好该换书了,便“顺应天命”的拿起来,这算不算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呢?
这本书同样是这种情况,看见书名中的“经济学”三个字,我本能地想有多远丢多远,虽然这是我的专业,却也是我最痛恨的词组。

看在前面的定语的面子上,随手瞅一眼,竟然觉得看起来蛮有趣的样子。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Dr. 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上课的时候会经常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所以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就来自
于教授修改后的学生的短文,以及另一部分他自己的论著。

书归正传。

今天下午,在总结前两次开展社会调查的情况的时候,女儿说她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说同样的活动,在南坪开展的时候,路人多半比较友善,哪怕是在中午十二点的直射下,在几乎没有座位的匆匆行走间,都有不少有意停留下来配合做调查,而在江北就不一样,他们特意选在不那么热的上午和后半下午,找那些坐着乘凉或看起来很无聊的路人,却遭到了90%的拒绝。

“为什么南坪的人比江北的友善呢?”这是一个他们认为有规律没答案的问题。

几小时后,我恰好在《牛奶可乐经济学》看到其中一段,也提到几乎完全类似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沿海大城市和中西部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为什么曼哈顿的居民大多粗鲁没耐性,而堪萨斯首府托皮卡的居民却总是友善而谦恭呢?”
“如果你在托皮卡问路,人们会停下来帮你,可在曼哈顿,他们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


对吧,真巧,一个问路,一个问卷,书上提到的这种城市之间的差异,和我们遇到的地区之间的差异,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那么教授是怎样解读这种差异现象的呢?
“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曼哈顿的人们工资水平最高,要
做的事情最多,他人时间的机会成本很高。

所以,纽约人急躁一点儿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你还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够通俗,那就再通俗一点: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比尔·盖茨蹲下来系一个鞋带的工夫可能就损失几个亿,所以他花几百万请人替他系鞋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当然纯属虚构啊,比尔·盖茨应该没有夸张到要请人替他系鞋带,最多为了节约时间,穿不用系鞋带的鞋。

笑)。

回到之前的问题,根据教授给出的解释,我再倒回去想我们遇到的社会调查配合度的问题,发现真的是啊,江北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真的是比南岸高呢,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不愿意配合了,虽然当时是星期天,被调查的人物都并没有在忙,但也许他们在平时的快节奏生活中已经养成的这样的习惯和漠然,真的,冷漠这个厚度真的和城市的发达程度似乎呈反比,越是国际化大都市,人们的关系越是趋冷,反而一些四五线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里,那种气氛更为融洽,这也算是一个调查的收获吧。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科,我们认为它很高冷,可能只是因为被人为的高冷了。

国内、甚至国外名校的大多数经济学教授都并不会这样上课,他们通常是用一大堆数据和图表,把学生砸得个晕头转向,ok,课就上完了。

而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教授则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和故事来叙述,感
觉就像文科生在给一群理工男讲理科课,有些奇葩,但更能深入浅出,说明事情内在的实质。

再想想,包括数理化,如果教授人的方法得当,没有人会憎恨这些学科。

就像之前看过的《what if》,也是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更接地气,消除我们的畏惧心理。

这一本书同样也是,通过一系列生活中每天遇到的现象或者常识,去挖掘现象或常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冰箱只有冷藏室有灯光而冷冻室没有?
为什么饮料用圆柱体包装而牛奶用立方体?
为什么结婚的时候新娘会花一笔巨款买一件一辈子只穿一次的婚纱,而男士却花很少的钱去租一套平时也能穿的西装?
这些问题我们很少去想过,更不会往经济学的范畴去想,但恰恰这些就是经济学的运用。

任何学问都是为应用服务的,我甚至在想,当初我们大学老师这样跟我们讲经济学,现在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的一种教育模式——叙述式教学,“大多数脑袋吸收信息,都会存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

一般而言,学生处理公式和图表都很吃力。

但由于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擅长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应信息。


这个理论我们或许以前没有听说过,但事实上,我发现
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用到叙述的方法。

比如当女儿小时候,我跟她说不要玩火不要摸插头什么的,用祈使句,她肯定不懂,就算懂也是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我用一个例子,或者一个故事,给她叙述这样做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她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还有当我第一次看《论语别裁》的时候,我发现南怀瑾先生讲的“学而时习之”就跟以前课本上讲的大不相同,他用了很多我能明白的故事和例子,让我觉得,哈,原来论语是这个意思,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

后来我在一帮小朋友身上盗用了这种方法,他们更是觉得大为新奇,对古文的距离感也在不知不觉之间缩小了很多。

反之,我每次参加财会考试,最犯怵的就是考报表,我永远也没读懂那密密麻麻的表格里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直接放弃,但其实若是用叙述的方式表达这一个期间情况,我想会让我轻松很多。

所以呢,一个善于传达观念的人,多半是一个喜欢讲故事、也会讲故事的人。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比你以为的还更重要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