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备考:地球运动考点例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备考:地球运动考点例题解析
一.考试要求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时区的划分。区时的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二.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等知识。
2.从对知识的能力要求上看,更侧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3.从考核形式上看,有两大规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区域图来考查,二是以一些重大地理事件、自然地理现象或某些现实生活情景作材料来考查。
4.从考试内容来看,本部分知识在各省市考试题中都属于每年必考的内容。
5.从题型看,近几年较多地在选择题中以组团形式出现,分值常常达到8到12分。
三.近几年命题趋向
1.地球运动、太阳光照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等是近几年高考中较稳定的考核方向,表明本部分知识的考查方式基本趋于稳定,其变化多出现在示意图的表现方式的差异,试题更加注重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深入理解程度和对光照图原理的理解和想象。
2.联系实际,利用社会热点和生活常识作为背景材料,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主要概念、规律、原理及其应用
(一)公转轨道及二分二至点
复习时要注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扁率很小的椭圆,太
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同学们不要简单地记忆公转示意图,要结合示意图及其相关内容理解图示中的地理原理。
图示中的原理包括:
1.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方向保持不变,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3.公转到A时,位在远日点(七月初),公转的速度较慢,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正在向南移动;公转到C时,位在近日点(一月初),公转的速度较快,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并且正在向北移;
4.注意题干及图中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一定按照提示判读A或C两点是远日点七月初(或近日点一月初)还是夏至日6月22日(或冬至日12月22日)。
正确地把握上述原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复习和学习。
(二)晨昏线、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颗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面向太阳的部分是白天(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夜半球)。
晨昏线的运转(晨昏线本身是固定不动的,只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而晨昏线看起来由东向西转动)是理解昼夜交替的关键性知识。难点的解决,可用地球仪套上一个线圈演示,应注意强调的是仔细观察箍在地球仪上的线圈(代表晨昏线圈)变化。
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与公转,那么,昼半球与夜半球就在不断地相互交替,这样,在地球上呈现:⑴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内有空间上的昼半球与夜半球之分;⑵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内有白昼与黑夜之别。
晨昏线(圈)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本身是固定不动的,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们看起来,晨昏线(圈)相应地是从东向西移动的。
晨昏线(圈)分为晨线和昏线:晨线(日出线)——从右图中看
出: 西边(昼半球的西部边缘)的晨昏线(是晨昏圈的一半)所经过的地区,如C地,太阳正在从地平线上升起,故将这半个圆称为晨线,如■线。
因此,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由于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照垂直的,因此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不断变化,导致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说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公转引起的。
要注意的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等于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的度数;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极昼、极夜出现的纬度度数。
例题:图中圆心为北极点,A、B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与30°纬线圈的交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可能是( )
A.3月21日左右
B.6月22日左右
C.9月23日左右
D.12月22日左右
2.该日,开罗的昼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解析:此题难点在于对示意图的解读和分析,特别是图中的15°夹角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困惑,实际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坚持按照解题步骤,首先通过题干和示意图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在图中画出来,此题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该图是以北极为中心,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又知道A点位于晨线、B点位于昏线上,可以分析出AB之间的劣弧为昼弧,因此判断出北纬30度地区昼短夜长,判断出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如果同学知道开罗的纬度约为30°N,显然开罗的昼长应选A。这时就可以明白,图中的15°夹角应该是在北纬30度线上的A点与180°经线之间的经度差,或北纬30度线上的B点与0°经线之间的经度差。这样也可以计算出此时北纬30度的昼长为10个小时。
答案:1.D 2.A
(三)地方时、日界线的计算方法
1.地方时的计算是学习和复习中的难点,学习时注意三点:⑴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⑵在同一瞬时,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⑶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换算两地经度差。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为:
所求地的时刻=已知地方的时刻±4分钟×经度差
[说明]
第一、式中±号使用方法是: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取“+”号;在已知地之西,用“-”号。
第二、4分钟×经度差:是将两地的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每4分钟转1°)。
第三、求经度差的方法
⑴两地的经度同是东经或西经,经度差=甲地经度数-乙地经度数(大数减小数)
⑵两地在0°经线两侧,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两地经度差=甲地经度数+乙地经度数
⑶两地在180°经线两侧,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两地经度差
=(180°-甲地经度数)+(180°-乙地经度数)
另外,为了保证区时计算的正确,建议同学学习、复习时采用画图的方法。
例题:读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六月二十二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