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的水文影响分析
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
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流,其水量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黄河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导致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了高山融雪的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黄河的水量。
然而,随着气候进一步变暖,高山冰川的融化速度会逐渐减缓,导致黄河水量减小。
随后,气候变冷,高山冰川的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使黄河水量再次增大。
人类活动对黄河水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人类在黄河流域进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如修建水库、挖掘渠道等。
这些人类活动改变了黄河的水流路径和水量分配,导致黄河水量减小。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黄河水量逐渐增大。
地质构造的变化也对黄河水量的变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地壳的运动会导致断层的活动,进而改变黄河的水流路径和水量分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逐渐趋于平稳,黄河的水量也逐渐趋于稳定。
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都对黄河水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黄河水量的变化趋势。
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
合研究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水资源,确保黄河的持续发展。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源区是指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处。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于黄河流域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根据古地理、古气候学和历史文献等资料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干湿变化特征:1. 冰期干旱期:在晚更新世的冰期时期,黄河源区受到了气候干旱的影响,水源供给相对较少。
冰期干旱期对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形成了负面影响。
2. 湿润期:在冰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暖,黄河源区出现了湿润的气候条件。
湿润期使得黄河源区的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充实,水文条件较好。
3. 间冰期干旱期:在湿润期之后,黄河源区又经历了一个间冰期干旱期。
这一时期的干旱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水源缺乏,水文条件恶化。
4. 现代时期的干旱期:进入现代时期,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再次出现了恶化。
这一时期的干旱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形成和分配的重要因素,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人类活动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过度开发,黄河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保持问题、水资源消耗问题等,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源区的水文环境恶化。
黄河源区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是多样的,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影响因素,通过对水质现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水文要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控制工业废水排放、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措施。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质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些研究对于提升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影响因素、水文要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综合分析、对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的毁河之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黄河水质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黄河中上游流域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水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加剧,水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受到了诸多污染源的影响,如城市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黄河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的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黄河流域的水质现状,分析影响水质的因素,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这不仅可以为保护黄河水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也可以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有效保护和治理该地区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水质污染提供数据支持;2. 探讨水文要素、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机理,为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3. 结合当前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改善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提供科学参考;4. 展望未来,探讨水质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提供指导。
气候变化对黄河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冻土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黄河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冻土环境的影响黄荣辉;周德刚【摘要】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rce area and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the Yellow River runoff are review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cosystem and frozen soil in its source area are discussed further. It is shown that the annual runoff amount of the source area and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the early 1990s,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annual runoff amoun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caused the increase of drying-up days of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1990s. Moreover, the de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in the source area and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the early 1990s to the early 21th century may be a main reason led to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runoff in the sources area and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rainfall intensity in these areas during this perio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runoff in these areas. The obvious warming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is river from the 1980s to the early 21th century did not lead to a large change of the evaporation in this area. Thus, it maybe explain that the increase of air-temperature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slightly affect the runoff in this area. Besides, this obvious warming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gene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frozen soil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本文综述了关于黄河源区和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径流影响的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黄河源区和上游年径流量锐减,它严重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量,并引起黄河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断流天数的增加;并且还指出,黄河上游和源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降水的减少可能是导致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锐减的主要原因,而黄河源区降水强度的减弱对于黄河源区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的锐减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本文还表明了从20世纪80~90年代到新世纪初黄河源区气温的明显上升并没有导致此区域蒸发量的太大变化,它对径流变化影响不大,但对此地区植被和冻土退化有重要影响.【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2(034)001【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气候变化;黄河;径流;生态;冻土【作者】黄荣辉;周德刚【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本文综述了关于黄河源区和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径流影响的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川径流演变与响应
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川径流演变与响应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刘艳丽;鲍振鑫【摘要】气候变化是区域水文变化最直接和重要的驱动因素。
采用Mann-Kendall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近60 a来气温、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探讨了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近60 a来,黄河流域气温显著性升高;降水量总体减少,但呈非显著性变化趋势;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实测径流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
黄河干支流4个重点水文站的实测径流与响应区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年代的降水-径流关系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21世纪以来,相同降水下的产流量明显偏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文情势的显著影响。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6页(P1-5)【关键词】黄河;气温;降水;径流;演变趋势;响应关系【作者】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刘艳丽;鲍振鑫【作者单位】[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过程的扰动影响越来越显著。
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8月份最大。区域内每年 1 2月至次年 3月盛行偏西风 ,干旱多风是河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候的特征之
。
一
河源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干旱 、少雨、高寒 、缺氧 、风灾、雪灾 、沙化并存。 河源地区湖泊众多,对黄河干流径流调蓄作用大。黄河沿水文站畅流期径流过程为单一
峰型 ; 月开始上涨,9 5 月下旬至 1月上旬达峰顶 , 0 而后下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7 亿 r , . [ 4 1 7 1 月径流量 占年均径流的 5.%;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8 8 t 一 0 6 8 . 万 ,其中 7— 1 月输沙量 3 0 占年输沙量的 7 . 0 %。因该区地处高原,冰期较长 , 2 一般是 “ 立冬结冰 ,端午 开河” ,多年
表2唐乃亥站不同年代年均水汛期水量统计襄年代年giirob讯期水量10汛期占仝年1956i帖91660925457390019692184135762397019792092t2l8759898019892引27148496i519901997166889133547956193923613046l09519972047123060l唐乃亥至贵德站之间由于修建了龙羊蛱水库改变了该区间的水道面积和河道特征由此诱发了局部气候特征的变化使该区间建库后的水资源的变化特征不同于唐乃亥以上同期的变化特征
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谷源泽 李庆金 杨风栋 王 静
{ 黄委 会 山东水文承 资擐 局 济 南 2 00 ) 5 10
摘 要: 本文通过实地查勘调查、依据多年积 累的原型观测资料 ,在分析黄河 源地区基 本情况、水文气候特征 的基础上 ,揭示 了近年来黄河源地 区水文水资源 及生 态环境 变化的特点 ;解答了这种 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得 出了在河滩地 区封 山育林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初步对冤;提 出了河源地区水资源
气候变化对黄河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冻土环境的影响
缺乏 不 仅影 响着 此 地 区 的工 农 业 生 产 , 且 也 影 响 此 地 而 区 的城 乡人 民用水 。为 此 , 家 不 得 不 花 费 巨 资 实 施 南 国 水北调 工程 , 长江调水 到华北地 区, 从 以缓 和华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的缺 乏 。
她 受 降水 的影 响 很 大 。 受全 球 气 候 变 暖 的影 响 , 2 从 0世 纪 8 O年 代 以后 中
国东 北 、 北 、 华 西北 气 温 普遍 升 高 。黄 荣 辉 等  ̄4 的研 究 ij -
表 明 : 国西 北 自从 2 中 0世 纪 7 0年 代 中后 期 到 2 1世 纪初
夏 季 降水 增 加 , 温升 高 , 华 北 地 区 降水 减 少 , 温 升 气 而 气 高 。并 且 , 雅 风[] 施 的研 究 也 表 明 了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 起 中 国西 北 气 候 从 暖 干 变 暖 湿 。 由 于 气 候 的 年 代 际 变
降水 量 约 4 0mm, 约 与 现 在 华 北 平 原 北 部 的年 降 水 9 大
量相 当; 且 , 并 它有 一 定 的 年 际 和 年 代 际变 化 , 际 变 率 年
可 达 ±1 0mm , 约 为 年 降 水 量 的 ± 2 % 左 右 , 中 国 0 大 0 比
东 部年 降 水 量 的 年 际变 率 略 小 。此 外 , 图 3 a 还 可 以 从 ()
70 0
口60 0
51 49
一
戡 50 0
40 0
图 2 黄河 上 游地 区气 象观 测站 分布 图
2 1黄 河 上 游 地 区 降 水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特 征 及 其 与 西 . 北 地 区 降 水 变 化 的 差 异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关于黄河的资料简介水文特征
关于黄河的资料简介水文特征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东南端,向东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80.3万平方公里。
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出水量、悬移质含量、输沙能力和年际变化等方面。
首先,黄河的出水量非常大。
黄河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河流,每年输送的水量约为59亿立方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黄河发源地附近有丰富的雪水和冰川水源,加上流经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所以其出水量较大。
其次,黄河的悬移质含量较高。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经过灌溉农田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后,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了水的透明度。
另外,黄河流域内地貌起伏较大,河床上有大量的砂砾,使得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使其水色呈现黄色。
黄河的输沙能力也非常强大。
由于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河床比较平均,水流湍急,进而形成了较大的输沙能力。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最多的河流之一,每年输送约2.3亿吨沙砾,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
此外,黄河的年际变化较大。
黄河的水文特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其年际变化较为显著。
例如,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黄河的降水量和水量,造成其年际变化。
另外,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和农田灌溉,也会对黄河的水文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
尽管黄河的水文特征较为复杂和多变,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河沿岸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形成于黄河的流域中。
然而,由于过度的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开发,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保护和管理好黄河的水资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黄河的水文特征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产业基地之一,许多城市和农田依赖于黄河的水资源。
因此,黄河的水文特征变化直接关系到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长江 黄河的水文 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6kg/m3,水少沙多。
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
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
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9.5×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
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
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
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39.1×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27.8×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
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
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1.汛期降雨和洪水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关于黄河的资料简介水文特征
关于黄河的资料简介水文特征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黄河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黄河简介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摘要: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缓和上游气候和水文概况,然后分析黄河上流地表水变化特征,最后探讨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影响。
关键词: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地表水;年际变化一、黄河上游气候及水文概况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南界巴颜喀拉山脉,北临柴达木盆地,西界昆仑山脉,东依黄土高原,属高寒草原地貌;兰州站以上全长2119km,集水面积约22 万km2,不到黄河流域面积30%;平均海拔高度4000m 以上,多年平均气温-2.5℃。
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此流域内积雪时间较长,且部分地区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
二、黄河上游地表水变化特征(一)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从1961~2002 年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变化曲线可见(图1a),黄河上游流量丰枯交替较频繁,1961~2002 年42 年间出现5 次丰枯水循环,功率谱分析得出年流量存在14 年的显著性周期。
若以流量距平百分率绝对值20%为正常年,距平百分率>20%和<-20%分别为丰水年和枯水年,则42 年中正常年份有22 年,丰水年和枯水年分别为8年和12 年,尽管在38 年中正常年份居多,但枯水年份较丰水年份多1/3,且丰水年份主要集中80 年代,出现年份占整个丰水年份的近50% ,而枯水年份则主要集中在90 年代以后,出现年份占枯水年份的2/3,且九十年代以来12 年中有10 年出现负距平。
年平均流量差积曲线(图1b)说明自60 年开始至80 年代,流量总体上呈增多趋势,80 年代末期达到极值后开始呈现出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减少趋势更明显。
通过计算黄河上游流量气候倾向率得出,流量以每十年45.3 m3/s 速率减少,42 年累计减少径流量60 亿m3,较平均值减少29%。
图1 1961-2002 年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变化曲线(a)及差积曲线(b)(二)地表水资源年内变化1、流量年变化特征黄河上游1961~2002 年42 年中流量年内变化可看出(图2),黄河上游流黄河上游流量年内分配呈“双峰型”分布。
黄河在山西段的水文特征
黄河在山西段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水源:黄河山西段的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同时也有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
径流量:由于山西段位于黄河中游,其径流量受到上游来水的影响。
径流量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夏季由于降雨较多,径流量较大,而冬季由于降雨较少,径流量较小。
含沙量:黄河山西段的含沙量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
含沙量的变化也受到降雨、径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河道特征:黄河山西段的河道较为弯曲,河床宽度较大,河流流速较慢。
在枯水期,河床可能会裸露,而在洪水期,河水可能会溢出河道。
凌汛:在初冬和初春季节,由于气温变化较大,黄河山西段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黄河在山西段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水源多样、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高、河道弯曲且河床宽度大等。
这些特征对于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
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部分地区(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部分地区和中游秦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榆林-靖边-环县-平凉-天水。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秦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航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更少,不足150mm。
降水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兰州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基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
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
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
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
上游大雨一般7、9两月出现的机会较多,8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少。
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大暴雨多发生在8月,三花区间较大暴雨多发生在7~8,其中特月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多,7黄河下游暴雨天内。
40月中旬的8月中旬到7大暴雨多发生在.份次之。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曹文炳;万力;曾亦键;胡伏生;陈劲松【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6(13)1【摘要】黄河源区位于多年冻土区,严酷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冻土共同构建成一种特殊的冻结水环境,使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结构均发生变化,与非冻土区有显著的差别,形成特殊的水文地质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温变暖,出现大面积冻土退化,以及过度放牧、鼠害加剧等原因,造成草场退化,沙漠化趋势日渐明显,严重地冲击着黄河河源区的水源养涵功能,导致黄河在源头段多次出现断流.通过水平衡计算,探讨了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的影响,并阐述了冻结层上水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页数】8页(P40-47)【作者】曹文炳;万力;曾亦键;胡伏生;陈劲松【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相关文献】1.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要素变化影响初步分析 [J], 郭西军;郝岩浩;赵俊麟2.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J],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3.黄河源区新构造运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J], 张森琦;李永国;尚小刚;辛元红;王占昌;石维栋;庄永成;周金元4.降雨量对黄河源区植被变化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J], 杨庆怡5.黄河源区玛曲极端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J], 李晓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下的黄河源区水资源预测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05 (0 7 2 0 1一 5 10— 8 220) — 0 0 0 l
本 文 应 用 水 土 分 析 工 具 S T (olad Wae wA S i n t r
11 水 循 环 的 陆 面 部 分 .
A ssmetTo X 黄河 源 区水 资 源 进行 模 拟 和评 价 , ses n o1 g : )
些因子可 以输 入实测值 ,也可 以根据模 型 隐含给 出的
均 坡 度 变 化 在 00 9 01 .1 ~ . 5之 间 ,见 图 1 黄河 源 区 。 L L (k lm ,主 要 植 被 类 型 为 林 地 、疏 林 地 、 U C 1mx k ) 草地 、半裸 地 、裸地 和水体 f 1。黄 河源 区土壤类 图 1 型 ( k 3 m), 用 E D S I gn 统 对 14 0 3 mx k 使 R A maie系 :0 万 土壤 类 型 图进 行栅 格 化 处 理 ,主要 土壤 类 型 为 高 山寒 漠 土 、高 山草原 土 、高 山 草甸 土 、沼泽 土和 山
蒸 发量 ( mm) 透过 土壤 层进 入渗 流 区 的水 量 ( m) 回 、 m 、 归 流 ( m) m 。事实上 , 域水文 过程 随植被 覆盖 和土 壤 流 类 型 的不 同而变 化 ,WA S T通 过 水 文 响应 单 元 ( U) HR 来 概化 这 种变 化 , 每个 H U都具 有 确定 的植 被覆 盖 、 R 土壤 类 型 和 管理 方 式 .水 文 过 程 的 计算 采 用 集 总 参 数 , 算 内容 包 括气 候 、 文 、 被 、 蚀 、 计 水 植 侵 营养 物 、 杀
在 面源污染 、 水土 流失 、 土地 利用 和农 业管理 等 领域得 到 广泛应用
探讨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探讨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发表时间:2020-09-08T11:18:28.15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4月第12期作者:巨宏臻康健[导读] 气候的不断变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科学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摘要:气候的不断变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科学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黄河源区由于受到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以及水文情势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就气候因素对黄河源区的影响展开了调查,分析了源区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生突变的年代,降水的分配以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气候变化引言:黄河源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因此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水文系统和天然的冻土环境。
本文通过计算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判断径流分配的均匀性,分析华东平均序列的曲线判断整个时间序列的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因子的变化分析中,1960年到2014年中,黄河源区的平均气温开始上升,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降水量呈不明显的上升趋势,径流量不均匀系数较大,集中度高,说明径流分配有明显的丰枯季节变化,径流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90年代到21世纪中期都比较明显。
一丶研究区概况以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区概况黄河的源头为青藏高原巴颜克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本文研究的黄河源区为唐乃亥水文站以上的部分,流域面积大约为2.2万KM2,其地势呈现西南较高和东北较低的特点,整体海拔较高,海拔大约在2600米--6400米之间,属于高原大陆气候,日照实践比较长,辐射也比较强,大气压比较低,昼夜温差大。
黄河源区属于半湿润地区,但是其区域内的降雨分布却十分不均匀,呈现出东南地区降水丰富,西北地区降雨稀缺的特点。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该地区的冰川分布较广,冻土较为发育,湖泊湿地较为分散,充分的发挥出了黄河源区补给水源的重要功能,黄河源区的冻土地貌处于季节冻土到片状连续多年冻土的过渡区,相比高原深处,多年的冻土具有温度更高和厚度更薄的特点1。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要素变化影响初步分析
2 综合分析
河源区地处特殊 的区域地理位置 , 受 流域 内降水 、 蒸 散发 、 水流 、 冰川 和强劲 的风力 等影 响 , 不 断 对 流 域 表 层 物 质 进 行 强 烈 的风 化 、 侵蚀 、 剥蚀 、 沉积 、 搬 运 和堆 积 , 形 成 了 流 域 特 有 的地
化。
复杂的地貌地形, 形 成 了其 独 具 特 色 的水 文 和水 资 源 系统 。 它 以 多年冻土为基质条件 , 以大 气 降水 和 冰雪 融 水 为 物 质 传 输 载 体 ,
主 要 以蒸 发 和下 渗 为 损 耗 水 量 , 故 对 气 候 变 化 及 人 类 活 动 的 反
应 十 分 敏 感 。近 几 十 年 来 , 气 候 变 暖 的趋 势 , 加之人类活动加剧 ,
貌景观 , 区域 生 态 环 境 十分 脆 弱 。 由于 所 处 特 殊 的 地 理 位 置 和
的影响 , 通 过不 同方法插补 延长水 文系列 , 研究 历史 时期黄河 上游降水 、 气 温 变 化 与 径 流 序 列 的关 系 , 并 依 据 假 定 不 同 预 测 气候组合情景或 超长期的气候预报 , 通 过 流 域 产汇 流 模 型 和 建 立流域水量平衡模 型 , 预测 气 候 持 续 变 暖 睛况 下 的 径 流 可 能 变
验和研究 , 利用模型量化气候 变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 水文过程
时间长 , 气 温 特 点 是 平 均 气 温低 、 日变 差 大 、 年 变 差 小 。降 水 呈 现 持 续 时 间长 、 强度小 、 总量少 、 地 域 差 异 大 等 特 点 。 区域 水 文 水 资源 情势变化 , 除受降水 量丰枯 直接影 响外 , 主要受 气候变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以上属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
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局部地区〔包括鄂尔多斯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局部地区和中游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靖边-环县--。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航锦后旗至XX一带年降水量更少,缺乏150mm。
降水在年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根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
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
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
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
上游大雨一般7、9两月出现的时机较多,8月份出现的时机较少。
中游河口镇至区间大暴雨多发生在8月,三花区间较大暴雨多发生在7~8,其中特大暴雨多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40天。
黄河下游暴雨7月份出现的时机较多,月份次之。
黄河上游降雨特点:面积大、历时长、雨强小,强连阴雨;一次降雨仅有个别站日雨>50mm,如1981年8.13~9.13,150mm雨区面积11.04万km2,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它的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南部,这里是黄河的最后一站,也是它的尽头。
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是指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的水量和沙量的变化趋势。
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水文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因素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黄河流域气候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雨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因此,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夏季,黄河流域的降雨量较多,这导致黄河水位上升,水沙通量也相应增加。
尤其是在汛期,黄河的水沙通量达到了年度的最高峰值。
而在冬季,由于降雨量减少,黄河水位下降,水沙通量也相应减少。
因此,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除了季节性变化,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还受到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黄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河道中存在大量的黄土和黏土,这些物质会随着水流被冲刷到黄河中,从而导致水沙通量的变化。
此外,黄河流域的水文条件也影响着水沙通量的变化。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丰富的水源,而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上游地区的水沙通量较大,而下游地区的水沙通量较小。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对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黄河的水沙通量减少。
大量的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导致黄河的水沙通量减少,进而影响到了黄河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水文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黄河的水沙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差异。
了解黄河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黄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使其永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Qi 为月平均流量,m³/s; Q 为年平均流量,m³/s;Cv 是表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的一个指标。Cv 越大,表 示径流年内分配越不均匀;反之,则径流年内分配越均匀。 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 Cr 是另外一种年内分配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 i 1= i 1 12 12
Hale Waihona Puke Q ( t ) − Q Cr = ∑ Ψ (t )
Keywords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unoff Variation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的水文影响分析
王亚迪,权 全,薛涛涛,沈 冰,张晓龙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作者简介:王亚迪(1995-),女,河北沧州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方面的研究。
文章引用: 王亚迪, 权全, 薛涛涛, 沈冰, 张晓龙.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的水文影响分析[J]. 水资源研究, 2018, 7(2): 135-143. DOI: 10.12677/jwrr.2018.72015
2.1. 研究区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克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本研究中,黄河源区选用唐乃亥水文站以上的部分, 流域面积为 12.2 万 km2。 黄河源区地势呈现西南较高东北较低的特点, 整体海拔较高, 高程大致在 2656~6350 m 范围内,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比较强、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压力较低、昼夜温差大[12]。源区属于半 湿润地区,但区域内降水分布不均,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征,使得该区冰川广 布、冻土较为发育,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发挥了黄河源区涵养水源和补给水源的重要功能[13]。黄河源区 的冻土地貌处于季节冻土到片状连续多年冻土的过渡区,相比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具有温度更高、厚度更薄的 特点[14]。黄河沿、玛多县城等玛多盆地 1970 年代曾经属于多年冻土,1990 年复位钻探研究显示多年冻土大部 分已消融,冻土分布边界线也分别向西和向北移动[15]。
Hydrologic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Yadi Wang, Quan Quan, Taotao Xue, Bing Shen, Xiaolong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2.2. 研究方法
径流过程是水循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变化过程受降雨、蒸发、下渗、下垫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 2.2.1. 特征参数分析 反映经流年内分配不均的特征值较多,主要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 Cv。不均匀系数 Cv 的计算公式为:
Cv =
2 1 12 Q − Q) ∑ i =1 ( i 12 Q
关键词
黄河源区,气候变化,气温,降水,径流变化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引言
黄河源区是指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95˚50'E~103˚30'E,32˚30'N~30˚00'N 之间)的黄河干流唐乃亥以上流域 [1]。自 20 世纪末,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源区的生态系统和水源补给系统了发生明显变化,如冰 川消融、雪线上升等,加快了地表水量减小、冻土层地下水位的下降、湿地退化等现象的发生,黄河源生态系 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2] [3]。径流的影响因子主要是气候变化因子和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因素主要包括气温、 降水、相对湿度、日照、风速等;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包括人类对流域下垫面的改变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4]。 国际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展开了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的研究[5]。1977 年,美 国国家研究协会(USNA)组织讨论了气候变化与供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气候变化对水文影响的不确定性评 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Shen [6]通过研究全球气候模式(GCM)选择的不确定性的时间变化(主要是长期的),以 预测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 结果表明, 20 个 GCM 预测的未来气候变化(降水和温度)和水文响应具有高度的不 确定性,并且不确定性随时间显着增加。Nepal [7]使用 12000 模型,在 DudhKoshi 子流域研究了目前并预测未 来条件下不同径流成分的水文特征和贡献,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至本世纪中叶,流量将增加 13%,随后略有下 降;本世纪末蒸发量将增加 16%。1985 年的 Vinach 会议,我国加进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8]。刘昌明 等[9] [10]就黄河源区降水和径流的关系以及径流对土地覆盖情况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展开研究, 根据 SWAT 模型 模拟结果,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流域年径流量增加,蒸散量减小。 黄河源区处在特殊地理位置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中, 形成其独特的水文系统和天然的冻土环境[11]。 本文分 析了源区的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代,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变化趋势,以及径流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对源区的径流影响。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变化趋势和原因,揭示气候变化对水 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对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变化进行系统的分
DOI: 10.12677/jwrr.2018.72015 136 水资源研究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的水文影响分析
析,探讨其变化趋势和原因,揭示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开 展气候变化对黄河源的水文影响分析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河道生态保护非常重要。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8, 7(2), 135-14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journal/jwrr https:///10.12677/jwrr.2018.72015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的水文影响分析
收稿日期:2018年2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15日
摘
要
近年来,黄河源区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和水文情势均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就气候变 化对黄河源区的影响展开调查,分析了源区的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代,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变化趋势,以及 径流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判断径流分配均匀性,通过分析滑动平均 序列的曲线判断整个时间序列的趋势,通过累积距平曲线的变化判断序列大致突变的时间以及长期持续变化情 况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因子变化分析中,在1960~2014年长时间序列中,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 显著增加趋势。根据降水变化分析结果,黄河源区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在年际变化上,降水量整体呈现不 显著的增加趋势。黄河源区径流量不均匀系数较大,集中度较高,说明径流分配有明显的丰枯季节变化。径流 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在90年代至21世纪中期尤为明显。
rd th th
Received: Feb. 23 , 2018; accepted: Mar. 7 , 2018; published: Mar. 15 , 20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oth the ecosystem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analyzed the trend of tempera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 the age of mutation, seasonal distribution, trend of precipitation, and variation of runoff.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of runoff was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runoff. The trend of the whole series was judged by analyzing the curve of the moving average sequence. The change of accumulated anomalous curve could be used to judge the approximate time of mutation and the long-term continuous change and evolution tre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factor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960 to 2014 in the long time ser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quite differen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an insignificant increase overall. The non-uniform coefficien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runoff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larg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clear seasonal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unoff. The overall runoff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0s to mid-21st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