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6affe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1.png)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保障全民健康权利,我国不断完善和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相关政策的背景、政策内容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
一、政策背景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化和不平衡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力求实现全国各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化。
二、政策内容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范围扩大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范围进行了逐步扩大,不断提高服务内容和标准。
从最初的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到现在的慢性病防治、老年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等更为全面的健康服务项目,覆盖了更多的人裙和健康需求。
2. 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补偿机制为了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各地的均等化实施,国家建立了相应的财政补偿机制。
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的补助和转移支付,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平衡发展,减少地区差距。
3. 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政府通过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和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4.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和教育政府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人民裙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引导和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5.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dcd9e4517fd5360cba1adb9c.png)
一、What: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三)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成就一、基本生存权方面这里阐述的成就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基本生存权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住房保障和社会救济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4b465e804d2b160b4ec060.png)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
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
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
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
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
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
[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62d95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2.png)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但由于体制、历史等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日益严重,并且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近些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内容的界定、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标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述源于西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将此问题作为研究热点,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应有的国民福利却没有普遍性提高,而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主要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内涵1.公共服务界定只有先明确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才能更好地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国内学者在公共服务的概念上认识并不统一。
刘海兵、张文礼(2009),高姝擘、萧洪恩(2008)认为,公共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
其有两个属性,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是保证公民平等的享受[1]。
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范畴,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产品。
而公共产品则是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解怡、廉晓梅(2010)认为,在研究公共服务的涵义时,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公共服务属于服务范畴。
这是从产业结构出发进行分析的,第一、二产业是农业和工业,而相对应的第三产业就定义为服务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是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需要,从而创造价值。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6f3709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3.png)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是衡量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均等化程度的指标。
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保、交通、住房等基本服务,均等化指标反映了这些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配公平性和可及性情况。
常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包括:
1. 教育均等化指标:衡量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程度,包括教师配比、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支出、教育设施建设等。
2. 医疗均等化指标:反映不同地区和人群间医疗资源的均等化水平,包括医生数量、医院床位数、基本医疗设施的覆盖率等。
3. 社保均等化指标:衡量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包括养老金水平、失业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参保率等。
4. 交通均等化指标:反映不同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均等化程度,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覆盖率和运输能力。
5. 住房均等化指标:衡量不同地区和人群间住房政策的公平性、可及性和稳定性,包括住房保障覆盖率、租金水平、住房质量等。
通过监测和评估这些均等化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了
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现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提高社会公平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介绍通用课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介绍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90325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c.png)
制定实施方案
制定详细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 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
方案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标 准、服务流程和服务考核等方 面的具体要求。
实施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 持续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和 人群的需求。
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 估。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案例分 析
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概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定义
定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 个公民都能获得国家提供的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且服务内容和标 准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解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预防接种 、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健 康教育等,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 健康权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01
02
03
目标一
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公平地 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标二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 覆盖率和质量。
目标三
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人 群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差 距。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意义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意义二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意义三
增强国家卫生应急能力。
服务。
妇女保健
总结词
妇女保健服务关注女性生殖健康和心理 健康,为妇女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
VS
详细描述
妇女保健服务包括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 、更年期保健等。同时,也关注女性心理 健康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妇女保 健旨在保障妇女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儿童保健
预防接种
总结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2d3f6527284b73f2425019.png)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包括三个基本点: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
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需要在操作层面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依据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这四个标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政治敏锐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服务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公法与私法法律可以最一般的区分为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公法,和规范私人间权力义务的私法。
二者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不同意义:①从利益保护的中心来看,公法以维护公共利益即公益为主要目的;私法以保护个人或私人利益即私益为依归。
②从调整的社会关系即对象来看,公法主要体现为调整政治关系、行政关系及诉讼关系等;私法调整私人之间的民商事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③公法以权力为轴心,严守“权力法定”的理念;私法以权利为核心,适用“权利推定”的逻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_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_项继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_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_项继权](https://img.taocdn.com/s3/m/d032a51b14791711cc791728.png)
第47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 l.47 No.1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Jan.2008收稿日期 2007-08-22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研究0(07JZD0024);教育部规划项目/社区发展与乡镇综合改革研究0(07JA810006)*本文的调查研究得到国家财政部综改办、教科文司的支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程又中教授、陈伟东教授、唐鸣教授、吴理财博士、袁方成博士、王敬尧副教授及曾新博士等参与了项目调查研究,部分数据和分析也参考他们的相关研究报告,特此致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项继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非由政府提供不能有效满足和充分保障的基本福利水准。
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基本的权利。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仅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确保人们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服务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机制,深化公共服务部门及事业单位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0、/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0。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0,扩大公共服务,并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们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9972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 务的资金来源,财政收入的规模 和分配方式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 的均等化程度。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
社会因素
社会需求
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政府需要根据 社会需求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能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 的共享和利用。
制度因素
政府职能分配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分配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而 地方政府则负责提供地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和程 序。
2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各类基 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政府对 基本公共服务的持续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 参与其中。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水平
01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 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和水平。
02
实施跨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扶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03
权益。
加强监督评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
01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服 务质量和效果。
02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将公众满意度和服务效果作为评估的重要指 标,激励服务提供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b02f81e6e009581b6bd9eb70.png)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
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方面应该是均等的。
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
大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大体均等或相对均等。
当然,这里讲的不是所有公共服务,而是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社会成员的需求千差万别,某些社会成员可能不去享受社会为之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有的家庭可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公立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上学,而是送到私立的学校就读。
这是完全可以的,应该尊重这些社会成员的选择权。
尊重人民的自由选择权与尊重人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并不矛盾。
而且,即使是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框架之内,也应想方设法让人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能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搞成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
为什么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既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说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
从实践角度来分析,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观点整理)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观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55470852ea551810a68754.png)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料汇集)一、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论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公共服务是指筹集和调动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方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
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范围中事关人们生存权和发展权最基本的公共需求。
“均等化”就其字面理解包含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
当然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
均等化的标准有三种: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
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二是平均标准。
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的平均水平。
三是相等的标准,即结果均等。
这三个标准并不完全矛盾,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结果的大致均等。
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推行的逐渐深入,社会各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尚无统一的共识。
李克强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
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基本环境质量以及公共安全等服务类别,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公益性较强,政府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
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服务类别。
如按比例划分,多数人的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提供,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互助来提供。
这既能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社会领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能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的职责。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cc537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1.png)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区域的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具体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公正,强调所有公民无论其身份、地域、经济状况如何,都应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的服务内容和标准,而是指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服务差距在合理范围内。
这种差距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人口分布等因素。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承担起主导责任,通过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式,逐步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都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覆盖和均等化。
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对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进一步凸显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对于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公共服务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实践意义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4943c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6.png)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各地区都提供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确定的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
一、教育在教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学校资源的公平配置、教育质量的均衡提高、学生的入学权利保障等。
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学校设施的完善、教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等。
二、医疗在医疗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医疗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在基本医疗保健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技术的普及、医疗保障的公平性等。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公共卫生设施的普及、疾病防控的力度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等。
三、就业在就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岗位创造等,在就业指导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就业政策的公平公正、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就业机会的平等获取等。
在职业培训和岗位创造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培训资源的公平配置、岗位创造的引导和支持等。
四、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在基本养老保险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养老金的合理调整、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养老服务的公平提供等。
在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医疗和失业保障的平等待遇、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在基本生活保障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救助标准的调整、救助制度的健全等。
五、住房在住房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乡建设等,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住房分配的公平性、住房质量的保障、住房价格的合理控制等。
什么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么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005065bf69dc5022aaea00bc.png)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
我国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服务,包括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服务,包括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服务,包括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政府只有提供上述基本公共服务,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79ca67f5335a8102d22052.png)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拉动内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在会上表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尤其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当前,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广大农民和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较小,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滞后,削弱了启动消费的短期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等预防性储蓄;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王金祥表示,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改委将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统筹规划,促进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适应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新变化,完善社保制度,降低社保的进入门槛,扩大覆盖面;四是正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着力解决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增加农村社保的投入;五是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会上表示,财政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促进社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a5eaac14f12d2af90242e62a.png)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者:胡琳琳郭万超来源:《开放导报》2013年第04期[摘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城乡结构和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式。
应建立公共服务的动态调整机制、需求表达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技术手段等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过渡性制度安排解决特殊人群问题,通过社会保障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关键词]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12-04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减少城乡差距,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变,原先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式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应适应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按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原则,做到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动态调整,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农村为重点,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居民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最终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可及性方面都大体相当。
对均等化一般有两种理解,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
机会均等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在接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上具有大致均等的机会。
结果均等是指公民个人在使用或者消费公共服务时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因经济发展与财富不平衡无机会支付或付不起基本公共服务使用费的情形基本得到消除。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绝对的平均化,而是机会的均等和结果的相对均等。
机会均等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上起点公正。
结果的相对均等是从基本人权角度出发,保证底线的平等。
要承认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即使是政府的公共财政做到了投入的平均化,由于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历史文化甚至地理因素的差别,其结果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均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0aeb5cc5fbfc77da269b149.png)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
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包括哪些?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共包括11项内容
1、免费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健康检查、随访服务。
2、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咨询服务。
3、免费为0~6岁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I类疫苗。
4、免费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提供规范保健服务。
5、免费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提供规范保健服务。
6、免费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定期定期检查、随访、健康咨询指导等。
7、免费为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健康体检、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等服务。
8、免费为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体检、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服务。
9、免费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健康体检、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服务。
10、为辖区人口提供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发现、登记、报告、处理等服务。
11、为辖区居民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fbe7ff7f647d27284b7351c6.png)
一、背景为加强银行安全用电管理,提高员工安全用电意识,确保银行安全稳定运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用电预案演练实施方案。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员工安全用电意识,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技能;2. 检验我行安全用电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 提升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银行安全稳定运行。
三、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四、演练地点我行各营业网点五、演练组织1. 成立安全用电预案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2. 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全面指挥和调度;3. 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演练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指挥;4. 成立演练评估小组,负责演练效果的评估和总结。
六、演练内容1. 安全用电基本知识普及;2. 安全用电应急预案演练;3.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4. 演练总结。
七、演练步骤1. 演练准备阶段(1)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的、内容、时间、地点、组织机构等;(2)组织参演人员学习演练方案,熟悉演练流程;(3)准备演练所需物资、设备、场地等。
2. 演练实施阶段(1)安全用电基本知识普及:邀请专业人员为员工讲解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包括用电安全、电气设备使用、火灾预防等;(2)安全用电应急预案演练:模拟银行发生电气火灾、触电等突发事件,参演人员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置;(3)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模拟银行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参演人员按照预案进行紧急疏散、救援等应急处置;(4)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后,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总结,评估演练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八、演练要求1. 参演人员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演练;2. 演练过程中,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发生意外;3. 演练过程中,严格遵循演练方案,确保演练效果;4. 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安全用电应急预案。
九、预期效果通过本次安全用电预案演练,使我行员工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银行安全稳定运行。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cf2d4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f.png)
▪ 资源配置机制
1.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稳定投 入和持续增长。 2.加强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资金再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 公平性和效率。 3.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的 资源配置格局。
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的机制
▪ 服务提供机制
1.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提供的水平和覆盖面。 2.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供,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率。 3.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背景 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3. 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4. 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的机制 5. 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体系 6. 监督与评估机制的建设 7.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8.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人力资源配置与培训
1.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人员的待遇,吸 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服务。 2.开展定期培训: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3.促进城乡人才流动:建立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优秀 人才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教、支医等。
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1.现有政策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不够:目前的政策更多 地关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 不够。 2.缺乏针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政策:针对农村基本公共 服务的专项政策较少,难以有效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发展。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管不足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财政基本目标之一。
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消除不和谐因素;而平均化则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单纯的份额等同的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有碍于全体人民共享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必须逐步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公共服务公平是保证公民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数亿人脱离了贫困,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13亿人的生活的改善速度、广度和程度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压力。
作为人口大国,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给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不公平也开始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成功的个人、企业和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不公平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甚至是有其必要性。
从前几十年的平均主义方向转变到这个方向是一个重大变化。
激励机制的变化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这个新导向的一个副作用是,起点条件不利的个人和地区与起点条件有利的个人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此,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缩小这些差距的有效机制。
以“追求公平的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深入分析了城乡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发展差距。
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重大措施改变差距扩大的趋势,但许多指标显示,这些差距仍
然在扩大。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发展差距的深层次根源。
它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分析为重点,紧密结合《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提出的公平目标,讨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国家目标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不同地区健康服务和期望寿命之间的相关性等。
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提出了中国从平均主义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政策问题。
中国抛弃平均主义,引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社会正义概念和作用的争论。
这些讨论的重要结果之一是重新强调机会公平。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不应该在利用自己生来具有的家庭条件、地区和社会关系等优势时受到约束。
机会公平是一个道德规范,它确立了公平社会的一个目标--即使穷人也应该享有过上长寿且有意义的生活的机会。
这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平均主义强调的结果公平--即收入和生活水平基本相等,不再被看作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但中国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力资源,
机会公平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机会的不公平会使人们难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更影响国家的发展效率。
公共服务的公平是政府保证公民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健康、教育、老有所依、遇到天灾人祸时及能获得救助,能够获得培训和其他就业服务,是每一个人公平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
中国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通过为每个人提供足够标准的健康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而实现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面临的问题很多,政府的资源很有限,即使在几年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也会显得很不实际。
但是,最近几年政府财政能力快速提高,中国有了追求更高目标的资源。
中国最近几年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本身难以解决所有不公平问题。
经济增长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济手段。
如果没有目标明确的有效政策措施来保证贫困人口分享增长的好处,内部差距很可能继续扩大。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政府的承诺。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全体中国人民获得充分的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为机会公平创造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使中国持续强劲的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另外一个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