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防治原则PPT课件

合集下载

《辨证与防治原则》课件

《辨证与防治原则》课件
痛风
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析不同病因、病机,采用中药调理,可以缓解 痛风的疼痛和症状。
失眠
中医辨证辩证发现,失眠多与心血不足、脾胃虚弱等有关,通过中药调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可 以改善睡眠质量。
月经不调
通过辨析月经不调的原因,并结合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恢复月经正常,解决女性朋友的月经 问题。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辨证与防治的核心方 法,通过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调 理机体,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
针灸以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 功能,治疗疾病。是辨证与防治 中常用的非药物疗法。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部 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 身体状况,起到治疗作用。
辨证与防治的实践案例
辨证与防治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通过辨证辩证,中医师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
规范治疗
辨证与防治原则的指导下,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遵循 规范和科学的方法,提高临 床治疗的专业性。
传承发展
辨证与防治原则是中医学的 核心理论,通过对其深入研 究和应用的推广,可以促进 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辨证与防治的基本原则
1
辨证
辩证是辨证与防治的起点,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疾病的 表现,为治疗提供基础。
2
辨证பைடு நூலகம்型
基于辨证的结果,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如病位、病机、病性等,为后续治疗 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辨证论治
根据辨证的分型结果,选择适用的治疗方法和疗程,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辨证与防治的具体方法
辨证与防治具有多种具体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其中,中药治疗是最重要和常用的方法 之一,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有害生物防治PPT课件ppt

有害生物防治PPT课件ppt
有害生物 :
定义: 有害生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 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 是由数量多而导致圈养动物和栽培作物、花 卉、苗木受到重大损害的生物。狭义上仅指 动物,广义上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 病毒。
-
1
有害生物的种类:
有害生物包括危害植物的各种害虫、 有害动物(蜗牛、螨类等)、病原微 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类 病毒、立克次体、类菌质体、线虫) 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槲寄生、 桑寄生、列当)等。田间杂草因具有 对栽培植物的侵害性,往往也包括在 内。
-
2
分类:
• 根据其危害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可以传播疾病的有害生物,也称病媒生物
(Vector),如蚊、蝇、蚤、鼠、蜚蠊(蟑螂)、蜱、
螨、蠓等。

二、由境外传入的非本地(或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原有生物,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动物、植物、
微生物及病毒等,如红火蚁、松材线虫、豚草、水葫芦
等。
蜂(赤眼蜂、姬蜂、茧蜂)寄生蝇类。
-
9
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 细菌:如Bt; • 真菌:如虫霉、白僵菌、绿僵菌等; • 病毒:如核形多角病毒; • 其他:线虫、立克次体类等。
-
10
• 真菌:真菌是通过昆虫体壁进入虫体的,也可通过消化道侵染。当真菌孢子或菌丝接 触虫体后,一般在体壁上发芽而穿入体内,在体内发生很多菌丝,贯穿入各个组织而 引起昆虫死亡。当虫体感染真菌后,常出现食欲减退,身体萎靡,皮肤失常等现象, 死于真菌病的昆虫,其身体往往坚硬,体表有白色、绿色、黄色等不同色泽的霉状物, 故有“硬化病”之称。目前生产上应用常用的病原真菌有球孢白僵菌等(属半知菌 类),可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等200多种害虫。它的分升孢子寿命很长,可以制成干粉 长期保存,便于工业化生产和田间使用。

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学课件: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 (一)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 1、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法则。又 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 病的性质相反。
•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020/10/18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 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法则。又 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 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 的病证。
•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020/10/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治病求本
• (一)正治与反治 • 2、反治 • (1)热因热用 • 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
寒假热证” 。
2020/10/18
二、治病求本
原则。 • 如夏季不宜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
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慎用寒凉药, 以防伤阳;暑季多雨多湿,治宜酌 加化湿、利湿之品。
2020/10/18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二)因地制宜 • 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用药。 • 东北病多干寒,治宜辛温滋润,
慎用苦寒之品。 • 东南多雨,病多湿热或温热,治
宜清化,慎用温热助湿之品。
2020/10/18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三)因人制宜 •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生
活习惯等不同进行适当的治疗。
2020/10/18
第二节 治法
• 基本治法(八法): •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 具体治法:
2020/10/18
第二节 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ppt课件完整版x

传染病防治法ppt课件完整版x
传染病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 频繁,传染病传播速度和范围不 断扩大,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威 胁。
传染病防治法的重要性
保护人民健康
通过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减少传染病对社会的冲击,维护正常的社 会秩序和经济运行。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工作的顺利开展。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各国在传染 病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科技创新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应用将更加 广泛,如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 运用将有助于提高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05
传染病防治法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应用
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影响
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迅速 蔓延至全球。
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性、隐蔽性和致死性 ,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 受到严重影响。
传染病防治法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为政府采取紧急措 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04
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与监管
政府职责与监管措施
1 2
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 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3
组织开展应急处置
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包括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措施。

《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推拿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摩 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治疗是通过刮痧板刺 激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 环和排毒。
拔罐治疗是通过负压作用 来刺激穴位和肌肉,促进 气血流通。
康复治疗
01
02
03
04
康复治疗是针对患者康复阶段 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 法、职业疗法、语言疗法等。
物理疗法是通过物理手段来缓 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例如电疗
等。
糖尿病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 ,采用综合防治原则与治法,包 括控制饮食、使用降糖药、定期
监测等。
冠心病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 应的防治原则与治法,如药物治
疗、介入治疗等。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
传染病爆发
在传染病爆发时,根据疫情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原则与治法,如 隔离、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
实施难度
部分防治原则与治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患者依从性差、 医疗资源不足等。
对未来的展望
智能化发展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防治原则与治 法有望实现智能化,提 高疾病预测和治疗的准 确性。
多学科合作
未来防治原则与治法的 制定将更加注重多学科 的合作,以整合各方资 源,提升疾病防控效果 。
预防与治疗的融合
1 2
全周期健康管理
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 链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疾病 发生风险。
3
整合医疗资源
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整 体医疗效果。
PART 05
总结
REPORTING
防治原则与治法的意义
科学指导

07第七章 防治原则

07第七章 防治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3.顺应自然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4.起居有常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的强身 健体原则,既有益于扶助正气,又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生活 起居要有规律,作息时间适宜;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谨和五味, 切忌偏嗜,做到营养均衡;适量的劳动和运动可使气血流通, 有益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节的饮食,过分的劳逸,往往 直接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四)先补后攻 • 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 伐,邪盛尚不危急的病证。此时若祛邪则更伤正气, 故当先扶正,使正气恢复能耐攻伐时,再攻其邪, 正复邪祛,病证可解。如小儿虫积,因正气太虚, 不耐攻伐,必须先用补益脾胃之法,使正气得到一 定恢复后,再驱虫,才不致于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急则治标 • 是指在标病危急,如不先治其标病,即将危及病 人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急救措 施先治其标。如各种原因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 的生命,当首先止血以治其标,而后针对病因以 治其本。急则治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治本创造 条件,更好地治本。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邪气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
根本原因,而邪气入侵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因此,做好“未病先防”必须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 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 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1.调摄情志
调 摄 情 志
养静藏神
动形怡神
第七章 防治原则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1]。坚者削之[2],客者除之[3],劳者温之 [4],结者散之[5],留者攻之[6],燥者濡之[7] ,急者缓之[8],散者收之[9],损者温之[10], 逸者行之[11],惊者平之[12],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13], 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传染病防治法ppt课件

传染病防治法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23
六、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1、疫情报告人
⑴义务疫情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
精选ppt课件
24
2、报告时限
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 似病人,或发现传染病暴发和突发原因不明暴发以及卫生 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时,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 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 方式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 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1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实施办法》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进行修订,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精选ppt课件
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
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立法宗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 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
精选ppt课件
12
五、传染病预防的法律规定
1、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的制定 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是指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置传染
病暴发流行的事先方案。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
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精选ppt课件
13
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的主要内容:
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
精选ppt课件
25
报告时限
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 病原携带者,政府列入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 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 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 卡。

中医防治原则.ppt

中医防治原则.ppt

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
3、扶正与祛邪 扶正与祛邪——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 则。
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扶正 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 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 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 复健康——“补虚” 《内经》“虚则补之” 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 1、早期诊治
发汗——麻黄、桂枝之类 清解——银花、连翘之类 涌吐——瓜蒂之类 攻下——大黄、芒硝之类 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 通利——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祛邪可以扶正
相辅相成
使用原则 体壮初病——邪盛——实证—— 祛邪为主
一般而言 体弱久病——正虚——虚证—— 扶正为气
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
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 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中医学》防治原则 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  ppt课件

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
2、急则治其标 病证急重时
水臌(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或大出血病人
3、标本兼治 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者
ppt课件
9
(二)正治与反治
正治——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而治疗 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本质 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出寒象,用温热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出热象,用寒凉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性病证表现出虚象,用补益的方药治疗。 实则泻之——实性病证表现出实象,用祛邪的方药治疗。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ppt课件
3
一、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1、顺四时而适寒暑 2、调畅情志 3、加强锻练 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5、通过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水、虫等积聚
血失调、营卫不和
ppt课件
17
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 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年龄 性别 体质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 表轻剂。)
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
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真实假虚证)
ppt课件
11
二、
扶 正
单独使用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2021/2/4
1
39
四、扶正祛邪
• 1.概念:
• (1).扶正: 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 (2).祛邪:驱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使 邪去正安。
• 2.具体应用:
• (1).扶正:适用于正虚为主要矛盾的虚性病证,即 “虚则补之”。
• 补虚方法: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
• (2).祛邪:适用于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 性病证,即“实则泻之”。
2021/2/4
1
返回本节 返回目4录2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2021/2/4
1
返回本节 返回目3录3
三、调整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属性的概括。
所以,阴阳并不 专门代表个别具 体的事物或现象, 而是代表相关事 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意义。
2021/2/4
1
返回本节 返回目3录4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外上温明无 兴 动向升热亮形 奋 的的的的的的 的
• 泻实方法:汗法、吐法、下法、清法等。
• (3). 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
• (4).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
• (5). 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
2021/2/4
1
40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 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 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 饮食调养等。
2021/2/4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1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结词:国际视野
详细描述:加强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促进国际 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下法
总结词
通过泻下通便来清除肠胃实热的 方法
详细描述
下法主要用于肠胃实热证,通过 泻下通便,使热从大便排出,从 而清除病邪。常用的下法包括寒 下、温下、润下和逐水等。
和法
总结词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来治 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和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失调等证。通过调和阴阳 、气血、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平衡 ,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温法
总结词
通过温阳散寒来治疗寒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温法适用于寒证,通过温阳散寒,使寒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常用的温法包括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
清法
总结词
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热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清法适用于热证,通过清热解毒,使热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清法包括清热泻火、养 阴清热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防治原则 • 中医学治法 •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应用 •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学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01
02
03
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
预防复发
补法
总结词
通过补益身体来治疗虚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补法适用于虚证,通过补益身体,使正气恢复,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补法包括益气、养 血、滋阴、温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防治原则
一、治病求本 •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
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 临床运用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
治”、“治标与治本”及“病治异同”三种情况。
-
19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一)正治反治 • 正治与反治,是在“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指导下,
第七章 防治原则
-
1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预防和治疗 疾病,是人们同疾病斗争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方法, 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疾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维持 健康,延年益寿。
-
2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一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出的两种治疗原则。正治 与反治,是指所用治法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 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
20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正治 • 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
称“逆治”。主要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 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等,其正治法则有“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 者泻之”。
(2)实者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泻邪法治疗 的一种治法。如食滞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 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等。
-
23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2.反治 • 反治,就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 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其反治法则有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
4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 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1.调摄情志
-
5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2.锻炼身体
《吕氏春秋·达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一般要求: ①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 ②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③因人而异。
-
16
中医药学概论
点滴积累
1.治未病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 变。
2.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 止疾病的发生。
3.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和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疾病传变。
-
17
中医药学概论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 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9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
中医药学概论
东汉名医华佗模仿 虎、鹿、熊、猿、鸟 五种禽兽的动作,创 立了“五禽戏”,用 以强身健体。
10
(一)养生
3.顺应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
11
中医药学概论
(一)养生
4.起居有常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的强身 健体原则,既有益于扶助正气,又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生活 起居要有规律,作息时间适宜;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谨和五味, 切忌偏嗜,做到营养均衡;适量的劳动和运动可使气血流通, 有益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节的饮食,过分的劳逸,往往 直接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
-
12
中医药学概论
5.药物预防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内经》中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疫 病的记载,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人民就发明了“人痘接种 法”预防天花。近年来,人们常用贯众消毒饮水,大青叶、 板蓝根煎剂预防流感、流脑,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用马 齿苋预防痢疾等都获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所以,适时服用 一些药物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正气,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
13
中医药学概论
(二)防止病邪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又是直接因素, 所以做好未病先防,防止病邪侵害。
-
14
中医药学概论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若不
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情会由轻至重,病位会
由浅入深,甚至会由某一脏器累及另一脏器,乃至
多个脏器病变,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越来越困
-
21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 的一种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 辛热温里法等。
(2)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 的一种治法。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 苦寒清里法等。
-
22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3)虚者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 的一种治法。如阳气虚证用温阳益气法,阴血虚 证用滋阴养血法等。
-
24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 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 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虽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 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 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 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
未病先防 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 要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3
中医药学概论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 止疾病的发生。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正气与邪 气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 本原因,而邪气入侵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 此,做好“未病先防”必须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 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
难。因此,既病之后,及早诊断和治疗实乃明智之
举和当务之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
也。”
-
15
中医药学概论
(二)控制传变
控制传变是指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传变途径与发展规 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作好预防。早在《金匮要略》 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说 临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首先调理 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肝病传脾,从而 达到控制肝病传变的目的。所以,在既病之后,应密 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和途径,及 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防 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