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

合集下载

【语文知识点】关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关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关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 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 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 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 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首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开始说起。

刘姥姥出场时, 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妪, 她穿着朴素, 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此时, 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出现在荣国府附近, 年事已高的刘姥姥虽然满头白发, 但是她身体依然硬朗。

当她局促地出现在周瑞家时, 可以看出刘姥姥自卑的心理。

从刘姥姥外观和打扮来看, 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

但是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

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 刘姥姥敢于主动解决生活危机, 她前往周瑞家央求见王夫人一面, 从中展示了刘姥姥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特征。

刘姥姥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 她好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 以供贾府众人玩乐。

刘姥姥逗乐大家, 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

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 是因为她感念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情, 为了让大家开怀一笑, 刘姥姥甘之如饴地牺牲自己。

从刘姥姥屡次逗乐贾母来看, 刘姥姥是位生性乐观之人, 虽然生活窘迫, 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作者对刘姥姥进行这一形象塑造, 也是为了和贾府位高权重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曹雪芹, 名沾, 字梦阮, 号雪芹, 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着名文学家, 小说家。

先祖为中原汉人, 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

素性放达, 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

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 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 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老婆婆形象,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不可忽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她在小说中的角色与意义。

首先,刘姥姥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老妇人。

她来自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她经历了很多,见识过的人、事、物都让她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与担当。

她的性情、行为举止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又有不同于主流人物的独特个性。

她在大观园中表现出的的无所畏惧、不拘泥于传统的勇敢和坚定,展现出了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胸怀。

其次,刘姥姥的形象也具有世俗与真实的一面。

在大观园的角色中,她是一位老年妇女,身体虚弱,行动不便,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或退缩。

相反,她用她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人交流,用她的智慧和阅历去理解大观园中的人事物。

她在与贾府众人的互动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坚韧与强大,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对抗权贵,去保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受到压迫和限制,她们的人生往往被男性决定。

刘姥姥作为一个贫困且年老的女性,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是边缘化的,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客人,观察者。

但是,尽管她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她依然用她的智慧和普通人的力量震撼了整个贾府。

她象征着边缘群体的力量与勇气,她们可能并没有统治者的权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智慧,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在《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角色。

她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她的形象在小说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出了她的独特个性。

她虽然身处边缘地位,但是通过她的智慧和担当,她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她在小说中独特的形象与意义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真理,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析

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析

“投我以⽊⽠,报之以琼琚”,因感念凤姐馈赠之恩,刘姥姥在丰收后,便把⽥⾥拔尖的⽠果蔬菜送到贾府聊表⼼意。

再听凤姐说⼤姐⼉⼊院着凉发起热来后,便忙提醒凤姐“⼤姐可能撞客了,要驱祟”,后⼜⽤⾃⼰的经验建议凤姐——莫要把⼤姐⼉养得太娇贵,满⼼满眼地为凤姐打算。

这份真⼼,也让凤姐把⼥⼉的名字交给了刘姥姥,以此借运。

谁成想,这个取名姥姥却成了⼥⼉命⾥最⼤的福星。

贾府被抄后,凤姐病重亡故,贾琏扶柩南下,失恃的巧姐成为贾芸、王仁等⼈向藩王邀宠的⼯具,即将卖与藩王为妾之际。

巧姐⼉的福星刘姥姥,宛如“及时⾬”般四⼊荣府,毅然主张把巧姐⼉伪装成青⼉,将其藏匿在家中,不仅使巧姐脱离了奸兄恶舅的魔掌,还细致、周到地照料巧姐⼉,⼜是打扫上房让巧姐居住,⼜让孙⼥青⼉作陪为其解闷。

待贾琏归家后,⼜亲⾃送巧姐⼉归府,还尽⼼尽⼒地按照凤姐遗愿为巧姐寻了个好归宿。

可见凤姐随⼿的良善之举,刘姥姥却感念于⼼,纵然贾府落败,藩王势⼤,也⽢愿涉险搭救巧姐,报答凤姐恩情,甚⾄接替凤姐的义务,设⾝处地地为巧姐⼉找了个好夫婿,可见在刘姥姥⾝上也汇聚着侠客的仁义、勇敢、守诺、有恩必报的美好品格,值得⼈去细细考究。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刘姥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她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行人物分析,以揭示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所代表的意义。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贫穷老太太,她在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形象却令人难以忘怀。

首先,刘姥姥的外貌特点十分独特。

小说中描述她“一副花白头发,双眼虽老而有精,眼眉和睫毛锦黑如墨,相识必下马”,可见她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她的言谈举止也十分风趣幽默,充满了乡土气息。

她总是满口跌宕起伏的俚语和谐音,令人听了忍俊不禁。

这种独特的形象使得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和鲜活感的人物。

其次,刘姥姥的地位和角色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代表了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虽然刘姥姥在贫苦中度日,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她常说:“虽然贫贱,但是能心地纯洁安乐,有用兴尽快。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坚强。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作者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再次,刘姥姥在小说中的存在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刘姥姥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她的形象却与主要线索紧密结合。

她的到来和离去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她的到来为贾母的生日宴席带来了一丝喜庆和活泼,她的离去则引发了贾母和宝钗等人对生老病死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刘姥姥的角色,作者成功地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种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和继承。

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孝顺顽强的贫困老人。

尽管她生活贫苦,但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她常说:“贫富贵贱,只是尘世浮云。

”这句话表达了她对世俗名利的漠视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同时,她对家庭的牵挂和对子女的关爱也体现了传统儒家道德的重要观念。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物分析红楼梦刘姥姥⼈物分析 《红楼梦》是⼀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情⼩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化的集⼤成者。

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红楼梦刘姥姥⼈物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 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曹雪芹在第六回中是这样刻画刘姥姥的:“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寡妇,膝下⼜⽆⼦息,只靠两亩薄⽥度⽇。

如今⼥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计,帮趁著⼥⼉⼥婿过活起来。

”刘姥姥本来只是“靠两亩薄⽥度⽇”的“⽼寡妇”,被⼥婿接来奉养,“遂⼀⼼⼀计,帮趁著⼥⼉⼥婿过活起来”,这“⼀⼼⼀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朴实与对庄户⽣活的执着。

书中刘姥姥劝狗⼉时便这样说:“咱们村庄⼈,那⼀个不是⽼⽼诚诚的,守多⼤碗⼉吃多⼤的饭。

”很明显,刘姥姥劝说狗⼉的话中,强调的是要能安分守⼰过⽇⼦,更责备狗⼉“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要狗⼉过着量⼊为出、实实在在的⽣活。

在第三⼗九回⾄第四⼗⼆回中,刘姥姥——⼀个乡下⼈进了美轮美奂的⼤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但刘姥姥⾯对贾家⽣活的豪奢,却不曾表现出多么的艳羡,反⽽屡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且把那些奢侈消费⼀再换算成平实的居家⽣计,如三⼗九回写贾府吃螃蟹: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

⼗⽄五钱,五五⼆两五,三五⼀⼗五,再搭上酒菜,⼀共倒有⼆⼗多两银⼦。

阿弥陀佛!这⼀顿的钱够我们庄家⼈过⼀年了。

”⼜四⼗回中写道:单拿⼀双⽼年四楞象⽛镶⾦的筷⼦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俺那⾥铁掀还沉,哪⾥拿得动他。

”……也照样换上⼀双乌⽊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的,⼜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佛⼿。

”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岂不可惜?” 刘姥姥⼼中并不羡慕贾家⽣活,反⽽只⼀⼼⼀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计:贾家⼀餐的钱够庄家⼈过⼀年的⽣活,⾦的、银的筷⼦反⽽不及家常的伏⼿合⽤,⽽上好的纱,穷⼈想他作⾐裳也不能,富⼈却拿着糊窗⼦,刘姥姥⼀再地叹息。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赏析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赏析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刘姥姥这一形象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刘姥姥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太太,她的形象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风貌。

下面就来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形象进行赏析。

首先,刘姥姥的形象可以体现出当时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刘姥姥是在河南伊川人,她到贾母家中求医,却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金银财宝而遭到了冷遇,这种情境揭示了当时老年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困苦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

另外,在与贾母等人交流时,刘姥姥对于讲究礼仪的贾母的出言不逊,她的言谈举止反映了当时农村老人对于权贵与富豪的轻蔑和反感。

其次,刘姥姥这个形象还可以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和境遇。

刘姥姥与众女子不同的是,她不依附于家族系统和父母姓氏,她是属于自己的,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女性命运的余波。

同时,刘姥姥的经历和说话方式也让人不禁想到了康庄大圣孙悟空的话:“我孙悟空,要个位折!”意思是“我即使没有文化,五行缺斤少两,我也要顶个位子”。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家道中落的女性有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最后,刘姥姥的形象还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的反思。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老人家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智慧和文化传承,但是在贾母家这样的富贵之家中,刘姥姥这个形象却被冷遇,这也反映出传统制度中存在的很多弊端和问题。

除此以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引发了对于文化的思考,她的话语中带有很多的俗语、谚语和民间智慧,这些文字和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又应该如何进行传承,也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形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风貌,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真”纯真、朴实,是庄稼人的本色。

刘姥姥是贫穷的乡村老妪,她始终以贫穷庄稼人的身份出现。

她三进荣国府,其言谈举止都明显地带着贫穷农民真实的特征。

一,坦率纯朴的真《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作者用寥寥数字写出了真实的乡下人那种坦率纯真之态:“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锣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什么用呢?”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把钟比作匣子,把钟摆比作秤砣,这都是农家常见之物,是刘姥姥所熟悉的,而挂钟则是当时富贵之家才有,刘姥姥无法了解,还被钟声吓了“一展眼",最终也没弄清楚是“什么爱物儿"。

作者通过她的眼睛,从俭真的角度出发,以她所熟悉的农家田舍,对比贾家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衬托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豪华,显示出天壤之别的贫富悬殊!二,望奢兴叹的真奢是朴的反面。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到凤姐饭后那“桌上碗盘摆列,仍是满满的鱼肉,不过略动了几样";二进荣国府时了解到人家“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还有那“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制作精美的茄鲞等等,无不引起刘姥姥的惊叹和感慨。

这种“朱门酒肉”与寒门冻饿的悬隔与反差,表现得如此鲜明、尖锐,真是可以叹为观止。

三,不失本色的真在缀锦阁的酒宴上,贾母以下所行酒令引经据典,文绉绉的,这不足为奇。

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怂恿刘姥姥“只管说”,因为大家“都要听”她的笑话儿,于是便引逗她说出“一个萝卜一头蒜",“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之类的俚俗巧对。

大家听了,哄然大笑.难道作者在这里不惜笔墨,是为了了拿刘姥姥开涮,以博得太太小姐们一笑吗?非也。

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一下,刘姥姥那四句牙牌令都是实话实说,句句在理,妙不可言。

比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类无病呻吟的字眼来是多么纯真、天真,洋溢着一种自然的泥土的气息,全是庄稼人的本色,真实之极,得体之至!。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刘姥姥人物解读(43张PPT)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刘姥姥人物解读(43张PPT)
述情节
述情节
第6回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_______(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 在太太的陪房______引荐下,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管家奶奶王熙凤。恰好这时______奉父命来凤姐处借玻璃炕屏一用,让刘姥姥尽情领略了凤姐的威严和气派,以至于刘姥姥有点语无伦次,事后遭到周瑞家的埋怨。在与刘姥姥交谈时,凤姐也说到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但凤姐还是给了______两银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知恩图报
观人物
第39~42回 刘姥姥游赏大观园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红楼梦》中刘姥姥:智慧、善良与见证者的乡村形象

《红楼梦》中刘姥姥:智慧、善良与见证者的乡村形象

《红楼梦》中刘姥姥:智慧、善良与见证者的乡村形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朴实善良、机智聪明的乡村老妇人。

她的智慧和善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姥姥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应对各种情境。

她第一次走进荣国府时,通过细心观察和机智应对,成功地打动了贾母等贵妇人,得到了她们的施舍。

在贾府中,她能够巧妙地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其次,刘姥姥虽然出身贫寒,但她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对别人的困境和苦难深表同情,乐于助人。

在得知巧姐被舅父王仁拐卖后,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帮助巧姐脱离困境。

她的善良和热心感动了许多人,使得她在贾府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刘姥姥还展现出了对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珍视。

她虽然身处繁华的荣国府,但却始终保持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向贾府中的贵妇人们讲述乡村的故事和传统文化,引起了她们的兴趣和共鸣。

最后,刘姥姥在小说中还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见证者。

她见证了荣国府的兴衰和贾府人物的命运变迁。

通过她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贾府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综上所述,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体现出了她的智慧和善良。

她用自己的机智、善良和经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展现了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的魅力。

浅析刘姥姥的形象的社会意义

浅析刘姥姥的形象的社会意义

浅析刘姥姥的形象的社会意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

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很重情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一、纯朴本分的刘姥姥《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命运多舛,生活维艰。

早年丧夫,是“久经世故的老寡妇”,更为不幸的是她“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她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厚道仁慈。

正如她自己所云:“咱们村庄人家儿,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二、机敏聪明的刘姥姥刘姥姥人生经历丰富,机敏聪明且世故圆滑,再则又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能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山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比如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想见“金陵王家二小姐”,现在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夫人--王夫人。

可是这谈何容易啊?但是刘姥姥自有妙计。

她采用的是迂回战术。

她先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周大爷不在,自然找周瑞家的——周大娘,见到周大娘之后,又尽捡好听的说:“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

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嫂子特致意罢了”。

她想方设法拐弯抹角讲明来意。

刘姥姥并不是想真正求见她,本是无心插柳,谁知确是柳成荫,并且这“柳”却真荫护了她,她尽管没见着王夫人,却见着了王夫人的“代管家”--凤哥儿,真是幸运之至,出乎意料。

于是伺机索求报答,这正是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互利双赢。

三、见义勇为的刘姥姥刘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家已衰落之至,整个府内冷清凄凉。

当日红极一时、不可一世的王熙凤,现在已经“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权势炙手可热,富贵辉煌无比的荣国府就这样“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了。

按照一般人的眼光看来,贾府已经衰落,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再也不会成为刘姥姥的靠山了。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刘姥姥没有这样做,虽然贾府不行了,但是她没有忘恩负义。

当巧姐身处险境时,她马上伸出援助之手,终于帮助巧姐渡过了难关。

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摘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不起眼的市井小人物,她淳朴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又风趣幽默,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个小人物三进三出贾府,既在结构上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暗线的方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以独特视角见证贾府的荣辱兴衰,可以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

1刘姥姥的形象特点1.1 淳朴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朴,真实。

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妇人,在第一次进入贾府--当时的顶级豪门时,战战兢兢,毫不掩饰地把庄稼人的老实,忐忑,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她的淳朴本色。

而刘姥姥的淳朴首先表现在她的真诚上面,没有遮遮掩掩,据实已告她进府的目的,而她的目的又是那样的直白纯粹。

《红楼梦》中是这样介绍刘姥姥的,“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咱们庄稼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一位老实,厚道,勤劳,知足的老妇人描述了出来。

她只是一个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能吃饱饭,好好过日子的人。

1.2善良刘姥姥的善良主要体现在她知恩图报上。

在第一次进贾府后,刘姥姥家得到了贾府的帮助,度过了难关,并没有忘本。

而是在地里丰收后,就立即带着瓜果蔬菜上门来致谢。

可能对于贾府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但对刘姥姥来说,这些是她们仅有的东西,也是她们的心。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精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而拥有感恩之心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她的心性是善良的,是有良心的。

1.3聪慧刘姥姥灵活机变,还很是聪慧。

她在家业萧条,生活困窘之时。

女婿王狗儿没有法子,只能无奈地坐在家中“吃闷酒”“寻气恼”,而女儿也只是“不敢顶撞”。

而刘姥姥却能开动脑静,说出“这长安城中遍地是钱,只可惜没人去拿罢了”。

“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红楼梦》中刘姥姥:封建末世的悲剧象征

《红楼梦》中刘姥姥:封建末世的悲剧象征

《红楼梦》中刘姥姥:封建末世的悲剧象征
曹雪芹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现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姥姥象征着封建时期妇女的悲惨命运。

她一生都在忍受男性的欺压与利
用,没有任何自由与幸福可言。

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平等机会的现实。

2.刘姥姥代表着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无助。

作为下人,刘姥姥操劳一生仍
然活在贫苦中,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3.刘姥姥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历史上的贵族阶层利用身份权势欺压
底层人民,这是人性的黑暗现实。

石头利用刘姥姥也同样展示了贵族的丑陋本质。

4.刘姥姥的遭遇寓意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

她见证了贾府的道德沦丧,如
权力斗争、利益至上、人心险恶等。

总的来说,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曹雪芹深刻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现实,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黑暗。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位来自乡间的老婆婆,经常被称为“村婆子”、“粗俗人”。

她第一次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是贾府远亲之一。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身份地位:刘姥姥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具备高雅的
气质和文化修养。

她为了生计而勤劳工作,对贾府的奢华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羡慕。

2.性格特点:刘姥姥的性格憨厚、爽快、善良、老实,她不拘小节,喜欢笑谈,
能够适应贾府高层社会的陌生环境和繁琐礼节。

同时,她也有一定的机智和见地,如在贾母面前表现出的机智对答和善于搞笑的表演。

3.人生经历:刘姥姥曾经历过家破人亡的遭遇,她到贾府求助也是出于生活所
迫。

她在贾府中受到了黛玉、宝钗等人的尊重和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贾府中的人性关怀和情感交流。

刘姥姥虽然是一个粗俗的人,但她的善良、爽快和机智的性格让她在贾府中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好感。

她的形象也通过对她言谈举止、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等方面的描写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红楼梦刘姥姥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的人物分析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忘记刘姥姥这个人物。

这个愚蠢中有精明,滑稽中有崇高,卑微中有人格,既能算计又重人情的上了年纪的老寡妇,在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刘姥姥的性格核心及其多侧面表现刘姥姥的不会说话,表明了刘姥姥终究是个乡下的人,她具有乡下人的羞耻心,难以掩饰的情绪变化和由于没有文化,对上层社会不熟悉不了解而显得粗俗可笑。

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而性格具有一些对立的侧面:由于是乡下来,她感到了自身的卑微,然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有时妙言解颐,有时粗俗无知;有时诙谐善谑,有时愚蠢自负;既能舍着老脸到亲戚宋告贷,又能豁出一切报恩助人。

这些不同的侧面,又统一在她的乡下人身份及企图改善这种身份的愿望这样一个核心。

二刘姥姥对表现其他人物性格的作用曹雪芹用他的如椽大笔,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不仅如此,在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同时,作家还勾画出全书重要人物的一些性格侧面,使这些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复杂和立体化。

关于贾宝玉,刘姥姥对此处的评价是:“这是那位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从房间的布置往往可以看出其主人的情趣爱好、思想性格,环境与人,总是相得益彰的。

贾宝玉卧室的女性化特点,既反映了他对女性向往热爱的性格,也反映了其性格结构中的女性化倾向,揭示了他性格为什么有时很软弱的秘密。

在与刘姥姥打交道的过程中,“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贾宝玉对天下女儿的痴爱又得到一次夸张的表现机会。

这一切,都深化了贾宝玉的性格。

至于贾母——这个贾府至高无上的老祖宗的形象,也是在对刘姥姥的描绘文字中得到重要的突出和补充的。

贾母的迷信、贾母的惜老怜贫、贾母的豁达大度、贾母对人性的谙识等等都通过这段文字表现出来。

在引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全过程中,贾母虽然也参与了全府上下对刘姥姥的取笑逗乐,但总的来看,她是最能理解体会出刘姥姥喜中含悲心境的人。

所以她总是及时地制止玩笑的过分发展,使其限制在无伤大雅、不过分伤害刘姥姥的自尊心的分寸内。

《红楼梦》中智慧善良的刘姥姥:乐观坚毅的角色形象

《红楼梦》中智慧善良的刘姥姥:乐观坚毅的角色形象

《红楼梦》中智慧善良的刘姥姥:乐观坚毅的角色形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独特,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善良的人物。

这个角色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姥姥的智慧体现在她的观察力和应对能力上。

她第一次进荣府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她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并妥善处理各种情况。

她能够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从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得非常出色。

比如,在应对贾母这个尊贵的人物时,她能够巧妙地迎合贾母的心意,赢得贾母的欢心,从而在贾府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尊重。

其次,刘姥姥的善良体现在她的性格和行为上。

她虽然来自贫苦的农村,但是她却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

她对贾府中的人,无论是主子还是下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和关怀。

她帮助巧姐脱离危难,展现出母爱般的温暖。

她对贾府中的小孩也表现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这使得她在贾府中赢得了广泛的人缘和口碑。

最后,刘姥姥的角色定位还体现在她的乐观向上和坚毅不屈的精神上。

虽然她身处贫苦的环境中,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她从不放弃希望,努力奋斗,这使得她在逆境中也能够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善良的人物。

她的观察力、应对能力、善良、乐观向上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都使得这个角色非常立体、丰满、有血有肉。

刘姥姥的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喜爱的角色之一。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简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简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简析)当刘姥姥进入郭蓉府时,她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或者说刘姥姥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1.真实的职责和三观;2.积极乐观;3.豁达勇敢;4.坦率;5.以恩报恩。

《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你注意到了她身上的这些特点吗?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妇人形象,虽然在《红楼梦》整个小说中的出场次数不多,但是这个人物形象却有着关键的作用。

刘姥姥三访府,见证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有机地连接了整个小说结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刘姥姥进郭蓉府时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征,或者说刘姥姥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格。

1.地道本分、三观正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女婿和狗百无聊赖,借酒消愁。

丈母娘自然是看不过去了,于是对女婿狗儿说:“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

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

你皆因年小时节,托着你那老家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

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

”在文章中,从刘姥姥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个地道的、正直的人。

她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你应该根据你的书来划分你的人生。

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

瞎操心不是君子所为,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积极乐观生活是一道坎,生下来,活下去。

面对困难,真正能够处之泰然的人实在是太少,很多人一开始就被心态击倒了。

而刘姥姥的一句话:“这倒不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足以看出刘姥姥面对生活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促使她后来敢于进入郭蓉大厦,并最终有所收获。

这也警示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事情,总会有办法的。

3.豁达、勇敢刘姥姥出主意说可以去贾府碰碰运气,女儿女婿都表示各种理由不能保全面子,建议刘姥姥带孙子巴内尔去试试。

刘姥姥见女儿女婿这样,自然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就说:“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

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一个重要角色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她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塑造得非常丰满和生动。

刘姥姥的形象既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写照,也是对尊老爱幼、忠厚善良的崇敬和讴歌。

在小说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贫穷和朴素:刘姥姥来到贾府时,身穿破旧的衣裳,用了个旧的竹篮,形象十分贫困。

她的言谈举止朴素直率,没有形式主义的包袱,给人一种真实和朴质的感觉。

2. 老态和脾气:刘姥姥已经年过七旬,步履蹒跚,身体虚弱。

她的脸上布满皱纹,垂垂老矣。

她的脾气却异常暴躁,常常用尖锐的声音喊叫,表现出老人爱发脾气的习惯。

3. 善良和厚道:尽管身处陌生环境,刘姥姥对人对事却乐观和善良。

她看到石头厂房被抹去之后,不禁唏嘘道:“……可怜的石头厂那!”她对待贾府的人则十分亲切和尊重,对别人的好意常常报以无尽的感激之情。

4. 深情和真挚:刘姥姥在和贾母交流时表现出了深情和真挚。

她以母亲的身份对贾母非常真诚地表示了对贾府的关注和爱护,称赞贾母是“高尚贤良的人”。

她还提到了贾府的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5. 聪明和机智:尽管年老体衰,刘姥姥却并非愚蠢之人。

她在贾府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宁叔宝房中所遭遇的事情,让贾琏了解了宁家的真实状况。

她还通过同贾母谈论风水学巧妙地引出自己对宁叔宝真实身份的怀疑,并告诉贾府的人宁叔宝的真实身份。

刘姥姥这个形象对小说红楼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她代表了古代妇女的真实形象,以及对古老的乡土生活的怀念。

同时,她也塑造了一个忠厚善良、慈母般的形象,通过她的形象,作者对尊重老人、关爱弱者的价值观进行了传递和弘扬。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作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价值观,表达了痛惜逝去的乡土之情。

刘姥姥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在忍受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楚之后,她还是能够对人对事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态度。

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感动了身边的人,也通过小说感动和启示了读者们。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了不起的,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总共描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316个出场人物,每一个人物,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都被曹雪芹刻画的惟妙惟肖。

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和蔼可亲的贾母,乖巧贤惠的袭人,俏丽爽快的晴雯,当然,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刘姥姥。

从刘姥姥说起的,她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

那么,刘姥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或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或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还是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证兴衰刘姥姥何许人也,与富贵人家荣国府有何关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向我们细细做了交代。

王狗儿的岳母,“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作过一小小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

因贪图王家势力,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今祖上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的刘姥姥来写荣国府,局外人看局内人事。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所起作用次次不同,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兴衰。

一进荣国府,贾府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初步展现贾府的奢靡繁华。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为求生计,一进荣国府‘打秋风’。

在刘姥姥这等村妇老妪眼里,,一进贾府就跟进了“云端一般”,看见秤砣般一物来回乱动,“铛的一声”只见小丫头们一起乱跑,以及贾府吃饭时的鸦雀无声,写出贾府的排场。

而凤姐在刘姥姥的眼中则是“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的显贵主子。

二进荣国府,正是贾府回光返照的日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刘姥姥这次不单是进了荣国府,更是进了附中之园的大观园,醉卧怡红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提供形象范式的功能。

(1)二、营造叙事结构的功能。

(3)三、彰显小说主题的功能。

(4)结论 (6)参考文献 (6)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杜琳摘要:《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只是个贫苦、普通的农村老妪,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而且这样一个卑微的形象穿杂在大观园内众多个性鲜明、着墨甚丰的莺莺燕燕之间竟毫不逊色,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其中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笔者以为作者曹雪芹旨在利用“刘姥姥”暂时充当叙述者,使“作者之介入”减到最低限度,透过他们的观察视角来丰富文本的叙述。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布斯曾将这种“对事件过程产生相当影响的戏剧化叙述者”命名为“叙述代理”。

根据上述观点,本文从提供形象范式、营造叙事结构、彰显小说主题这三个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进行了审视,发现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之作,其中人物形象的功能绝不是单向,而是多元的。

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功能加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她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特征,神采独具,魅力四射。

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

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

关键词:刘姥姥人形象知恩图报见义勇为仪态万方、声口各异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红学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势在必然,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乃至贾探春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

相形之下,刘姥姥这一在小说中出场不多但相当关键的人物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

即使偶有论述,也是将其形象作为自足的个体来考察,而遮蔽了许多东西,这同时也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研究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探讨一个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须将其置于具体的文本语境中,进而考察它在整个作品中的功能,这样才能显示其多维价值。

本文拟循着人物形象的多重功能这一路径,展现刘姥姥的形象范式意义,及其对建构叙事结构、彰显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一、提供形象范式的功能只要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

“刘姥姥进大观园”久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

刘姥姥本和贾家连二百杆子都打不着,只因女婿王成的祖上昔日做小官时贪恋王家的权势,就和王子腾家连了宗。

王成如今家世败落,躬耕田野,锅都快揭不开了。

因此便有了刘姥姥献计进贾府一折。

刘姥姥到了贾府主要的表演是少见多怪,常出憨相:“……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几乎她每一回的动作,每一次的语言,都引起人们的轰然笑声。

那么刘姥姥是不是一个大傻瓜呢?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

看她初次见到贾母,会立刻想出一种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

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

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她果然在筵席上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全场狂笑。

但事后她对凤姐和鸳鸯说明:“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原来她有意与凤姐、鸳鸯配合着“哄着老太太开个心”。

心里是雪亮的,不过是装傻罢了。

她为贾母和众姐妹讲乡村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儿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老奶奶抱孙子等等,也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理。

像这样见风转舵,信口开河,投其所好,这些都反应了小市民固然常是身居下层的,但也常会具备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否则怎么有胆量到那“天堂”式的贾府去探险?她所谓到城里去“闯运气”、“丢老脸”,总是多少有些估计的。

当她初闯进大观园,必然有眼花缭乱手足失措的过程,可是略经摸索,就窥见了一些门径。

自己目的是明确的,内心是沉重的。

作者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目的在于“告帮”,只是战战兢兢,十分紧张。

第二次再来目的本是为了道谢,却不料受到人家的特别“欣赏”和“优待”,要她充当一个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女清客”,见机而作的刘姥姥也就自愿接受任务,粉墨登场,见庙烧香,博得大家的欢笑。

结果不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还得到许多礼物的恩赐,满载而归。

虽然当时林黛玉就不欣赏刘姥姥那一套粗俗的表演,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姥姥来此大吃大喝的本质,曾讽刺她为“母蝗虫”,黛玉又叫惜春画一张《携蝗大嚼图》,嘲笑贾府贵人们兴趣之卑俗。

但笔者认为,刘姥姥既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骗子,也没有像某些贪利受辱的人们在王凤姐面前“跪着打磨旋儿”。

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巧姐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

这是作者预先安排下,将来荣府溃败,巧姐被卖而去投靠了她的故事。

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无可避免地呼啸而来,黑云压城,命运狰狞的指爪几乎勾住了每一个人,而刘姥姥,这位贫贱卑微的老农妇,挺身而出,从虎口边上抢下了这朵柔弱的小花,把她栽种到北方无垠的田野中,自然完满地,成全了她的一生。

到那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

到那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也不滑稽了。

这足见作者既揭出了刘姥姥自觉扭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本非丑角的一面。

二、营造叙事结构的功能《红楼梦》描写一个家庭兴衰的历史,活动着成百的人物,内内外外一天至少也有几十件事,时间的跨度又很长,因而选择独到的切入非常关键。

曹雪芹在紧锣密鼓的开场后,竟将笔锋一转,转至了这「芥豆之微」的刘姥姥身上,让她作为「纲领」,作为乱麻一般故事的「头续」。

曹雪芹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有着极大差异的第三者-刘姥姥,进进出出的观察,表现了贾府的兴衰变化,使得刘姥姥在《红楼梦》的小说结构上起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正如脂评所言︰「略有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

真千里伏线。

」这个微末平常的人家不但是头绪,在数十回后还一度成为正脉,最后甚至参了结局,成为《红楼梦》结构中不可割弃的一部分。

纵使她并不如其它主要人物般突出,然而这小小的角色却正代表了贾府外的世界,可以将其视为贾府盛衰的参考体。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结构性作用尤为突出,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

刘姥姥主要的作用是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因此作用性的推展,便能更深入与细腻的展示了贾府内部的生活情景。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赌,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

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其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食、衣、住、行、玩等各个层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从第三十九回开始。

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探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

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坐上宾。

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浏览了「比画儿还强十倍」的大观园。

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的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着锦之盛,又伏下了其后的文笔。

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一百一十三回。

这时贾府已经土崩瓦解,面临着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的景象。

统一着贾府精神支柱的贾母已经死了,总理家政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就连周瑞家的也都被撵了出去……这时她再看不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的“热闹”场面,也听不见太太小姐们寻欢作乐的笑语喧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原有的一切全都变了,而这种变化看在刘姥姥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在《红楼梦》小说铺陈的意义中原为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接济之恩。

然而就其作用性而言,作者是藉刘姥姥这个旁观者的角色,亲眼目睹贾府的彻底败亡,从而使她成为贯穿全书的历史见证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对家庭的衰亡贾府的主子们大都是“当局者”,他们对这个大家庭的奢侈腐化,荒淫无耻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怪,似乎这些都是合乎自然,顺乎常情。

贾琏与鲍二家的胡稿,贾母不加责备,反说“这不是什么要紧事”。

但是,曹雪芹透过刘姥姥“旁观者”的眼光,却不着痕迹地对此一“家族”做出了中立性的评断。

刘姥姥的三进与三出,着实维系了贾府的兴衰变幻,亦撑起了整部小说的架构。

《红楼梦》的故事由她而起,由她发展,她使小说的情节筋脉暗相勾连,缜密无缝,可见其结构意义是不因其身为一个小人物而可以忽视的!曹雪芹在精心安排《红楼梦》的小说结构时,让一些特别的人物在故事里产生了穿插、衬托与连结的功能,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的丰富多彩。

刘姥姥这样的角色在《红楼梦》整部小说的铺陈中就有着这样的作用性。

正是叙述者通过刘姥姥的视角,采用“陌生化”手法描述在贾府的见闻,这样,贾府的奢侈浪费与农家的贫困挣扎间的巨大落差和张力才得以突出,这不仅加大了叙事的强度与深度,而且具有结构叙事的独特匠心。

三、彰显小说主题的功能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贾家的富贵豪华,奢侈腐败,一一透过她的眼睛传递给读者大众。

如同一架“摄像机”,连一花一草都被摄入、被定格。

她同贾母仿佛站在一起,坐在一块儿,互相映衬着人世间存在着一个差别悬殊的世界。

她经历了贾家从盛到衰的全过程,成为一个真正的见证人!“石头”所“记”者,竟是刘姥姥眼中所见也。

作者描写刘姥姥形象的真正用意,并不仅是因为贾府大小事多,理不出头绪来,所以借她为引线;也不是为了让她进荣国府闹出许多笑话来,供太太小姐们取乐,借以使文字生色。

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是胸有成竹的。

脂批指出,小说在介绍刘姥姥一家时说“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

这就是说,刘姥姥一家在后半部中因巧为板儿媳妇,真的成了贾家的亲戚,而且是正派亲戚。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在“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下,贾府主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已发展为骨肉相残。

到那时,肯伸手相援的都是一些曾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如贾芸、小红、茜雪等,而曾作贾府上下嘲弄对象的刘姥姥,不但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反过来,她也成了真正能出大力救助贾府的人。

要把被卖作妓女的巧人火坑里救出来,就不外乎出钱和向人求情,这对刘姥姥来说,是不容易的。

接着,招烟花女子为媳妇,则更要承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巨大压力。

在脂批看来,“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其实,这正是在考验关头表现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思想品质,大大高出于表面上维护着虚伪的封建道德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地方。

刘姥姥对于大观园,也是一个外来者,对于贾府的封建教化,她也是一个边缘人。

虽然不能说刘姥姥是封建主流文化的批判者,这样说有任意拔高之嫌,恐怕姥姥担待不起,但不可否认,曹雪芹让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看似游戏文字,实是意味深长,当“飞鸟各投林”“一切兽散时”贾府的一缕香火竟得靠姥姥来守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