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飘》的译本议阐释学翻译理论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1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畅销不衰,被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飘》自问世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中国也存在《飘》的多种译本,本文就原作第六十二章的片段,对戴侃等人的译本与陈良廷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主要从人名、选词、句式、正确性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的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2 两个译本的对比与赏析总的来看,两个译本的基本基调是十分相似的。
但是在风格和选词造句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戴侃等人的译本倾向于口语化,句式上也稍显随意。
而陈良廷的译文更庄重正式,在选词句式方面比较慎重。
在风格方面,本文作者认为,陈良廷的译文更接近原作,更贴切地体现了原作对斯嘉丽的情感由悲入喜的细致描写,向读者传达了斯嘉丽的悔悟之情。
2.1 人名的翻译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人物命名便是其中一种。
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还暗示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
因此翻译时必须注重人名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应当仔细斟酌,力求完整、准确地表达原作涵义。
来看两个译本对人名的处理:对于Rhett,看过《飘》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讲求实际的人。
他的处世方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贬视,被视为是不道德、没有爱国情和同情心、专会投机倒把的人。
基于这种看法,作者认为戴译“瑞德”中“德”字的使用不切原文意图,不利于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而陈良廷译为“瑞特”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斯嘉丽的母亲Ellen是个温柔善良的人,斯嘉丽一直都从她那里获得力量。
如此看来,戴译的“爱伦”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其温柔个性,而陈译的“埃伦”偏男性化。
Ashley是个软弱无能,只受命运摆布的人。
翻译理论在傅东华译《飘》中的运用
于 这 本 书 的 译 法 , 得 向读 者 请 求 一 点 自由 权 。 因 为译 这 样 的 书 , 译 ca i 究 竟 两 样 , 果 一 定 要 字 真 句 确 的 译 , 我 与 lss sc 如
恐 怕 读 起 来 反 要 沉 闷 … … 我现 在都 把 它 们 中 国化 了 , …对 话 方 面 也 力 求 译 得 像 中 国 话 。本 文 主 要 探 讨 傅 东 华 所 译 … ” 的《 》 归 化 翻译 理 论 的使 用 。 飘 中
邵 世 翠
( 天津 电子信 息职业 技术 学院 , 津 市 3 0 3 ) 天 0 I 2
摘 要 : 傅 译 本 《 》 词 汇 层 上 很 有 特 色, 句子 结 构 层 次 上 情 这 一 衣
段 落 中节 选 几 个 句 子 作 为样 例 , 体 分 析 了在傅 译 本《 》 具 飘 中的 精 彩 使 用 。
关 键 词 : 飘 ; 化 ; 言 ; 译 归 语 翻
中圈分类号 : } : 359 H{9 H 1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X(0 0 0 —0 2 1 7 —5 2 2 1 )4 12一( ) 3
译 者 是 为读 者 服 务 的 , 用 何 种 翻 译 策 略 要 看 译 文 面 向 哪 些 读 者 。 当 代 英 国 翻 译 家 萨 瓦 里 提 出 了 “ 者 分 析 采 读 法 ”他 认 为 , 以 根 据 不 同 的读 者 , , 可 提供 不 同 风格 的译 文 。他 把 读 者 分 成 四类 :1 完 全 不 懂 源 语 的读 者 , 们 阅 读 译 () 他 作 只是 出 于好 奇 或 对 于源 语 文 学 的 爱 好 ;2 正在 学 习源 语 语 言 的 读 者 , () 他们 阅读 译 作 是 为 了更 好 地 掌 握 源 语 语 言 , 了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飘》是一部长篇小说,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
作品展现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并且刻画了当时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为:斯嘉丽、瑞德、梅兰妮、艾希礼等人。
小说的主线围绕斯嘉丽·奥哈拉与瑞德的爱情纠缠,通过对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以及习俗礼仪的细致描写,从而成功地再现了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林肯时期的南北战争。
该小说语言特点之一就是修辞的使用,尤其是明喻和暗喻。
本文将对这些修辞语言的汉译进行相关的研究。
1 研究方法1.1 相关概念的引入1)明喻明喻作为比喻中最先被学习者熟悉的修辞格,广泛应用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而英语中常常把人物、事物,尤其是抽象事物(如感觉、想法等)作为喻体以形象化语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明喻翻译主张尽可能将喻体形象移植到译文中,在准确传达译文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合理保留重要文化信息并对枝节信息进行适当加工,使译文接收者与原文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领会有近似相同之感。
而明喻的翻译既要避免将本体、喻体生硬直译以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又要避免过分追求优美通顺而丧失了对原文的忠实性。
在文化交融大背景下,感知两种文化的异同,了解译文读者的接受视域,进行翻译时灵活变通,让译文读者能有亲切之感并领会到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刘茜,2020:129-131)。
2)暗喻暗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不同环境。
翻译暗喻的关键在于对喻体的处理以及喻义的准确传达。
在暗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把握语义的传达,也要在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保持原文的形式风格、文化特点等。
鉴于中英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喻体所代表的内涵有时完全对应,有时不完全对应,而有时则非对应,因而任何翻译方法都有可能造成语义的不对等或者形式的不对等,又或两者都无法实现平衡的对等,译者则必须在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最优化的补偿手段,以确保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飘》(GonewiththeWind)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剧情片,由玛丽安贝克尔于1936年改编自福克纳的同名小说。
主要关注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期间的历史故事,探讨了中产阶级女性如何超越身份和社会阶层的局限,重塑自己的生活与未来。
这部电影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8座奥斯卡金像奖和一座金球奖,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飘》有多个译本,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原理进行翻译比较研究这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
本文将首先对功能对等理论作出简要介绍,然后对比分析《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以及翻译者在修辞翻译方面的思路、手法和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英美语言学家罗伯特威利埃里克森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语言在翻译时应在相同的功能层面上保持对等,即原文的语言功能应与译文的语言功能保持对等。
该理论主要关注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功能相等,从而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把握文化的正确性。
此外,该理论也认为翻译要尽可能遵循双语语境的解释,特别是文化差异上的一致性。
【修辞翻译】修辞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将源语修辞成分转化为目的语修辞成分,以保持原文修辞成分的功能和创造力。
为了理解《飘》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我们必须知道修辞的定义和功能以及翻译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修辞是一种修饰语言特征,可以起到表达艺术、增强语言效果、使阅读变得轻松通顺等作用,甚至能够改变语言的语义。
翻译时,翻译者可以根据源语修辞成分的功能和技巧,运用译文修辞成分进行修辞翻译。
翻译者可以使用句法或词汇等方法,转换语言,增加或减少字数,以及改变词性,来体现源语修辞成分的功能。
【比较分析】根据以上介绍和定义,本文将对《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做出比较分析。
首先,在《飘》的两种译本中,译者都采用了句法的方式来表达源文的修辞成分,其次,两种译本都采用了修辞的手段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设计和表达,这是两种译本中的共同点。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ones of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郝思嘉这个人物,在性格上是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于一身的,但同时她作为一个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她的仪态是高雅、得体的,故译为粗野、粗犷和郝思嘉的形象并不完全贴合。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2019年文档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前言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于直译,这异化等同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功能翻译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 K.Raith )。
1971 年,莱斯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翻译进行了指导,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变关系的理论。
它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它指导译者在翻译时从翻译目的着手,而不像传统所说的那样先考虑归化还是异化,在功能理论里,归化和异化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需要时则随时采用。
这样,归化和异化的使用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一即翻译目的。
下面笔者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原则对飘》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评价,来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的问题。
、归化手法的运用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米歇尔的力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以来,已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
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译本。
本文采用的是傅冬华先生1979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黄怀仁、朱莜若1990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摘要: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的归化处理,也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从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中得到理论支持。
关键词:归化;社会符号学;图式;目的论一、简介:《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女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Margaret Mitchell)的成名作,于1936年出版后第一年就销售2000万册,并于1937年获普利策奖。
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是一部带有感伤怀旧情绪的爱情小说。
傅东华在1940年将《飘》译成汉语。
傅译本的《飘》用词简单平实,语言流畅熟悉。
傅译本的《飘》就像中国小说,读起来毫无生涩、泊来之感。
傅译本的这种风格主要是由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手法产生的。
本文拟总结并例示其归化的内容,探讨其采用归化翻译的理论依据,以期总结出一些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有帮助的规律。
二、傅译中的归化翻译的内容傅译中采用归化翻译的内容从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词汇层和句法结构层。
词汇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的归化。
句法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一部外国小说或一个外国故事,使读者感到陌生、并有可能影响阅读兴趣的首先是故事中的人名、地名。
许多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有时干脆跳过那些生涩难读,却又毫无意义的外国人名、地名,甚至读完之后还不知道故事中角色的姓名,不无遗憾,而且还会影响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如果采取归化译法,则会提高读者兴趣,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傅东华先生在其《飘》译本中几乎归化,汉化了所有的人名、地名。
小说中有身份、有地位人物的姓名,特别是姓氏,几乎都翻译成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人名,姓氏。
如郝思嘉(Scarlet O’hara)、郝爱兰(Allen O’hara)、郝嘉乐(Gerald O’hara)、汤谠谟(Tom Tarleton)、汤保义(Boy Tarleton)、汤伯伦(Brent Tarleton)、汤司徒(Stuart Tarleton)、卫希礼(Ashely Wilkes)、卫英第(India Wilkes)、白瑞德(Rhett Butler)、方东义(Tony Fontaine)、包利革将军(General Beauregard)。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傅东华译本《飘》文字优美,所采取的独特的归化译法十分值得研究探讨。
尽管归化译法在现在已非主流,但在傅东华所处时代仍是优先选择。
傅东华译本《飘》是从词汇、语气、改写三个方面实施的归化翻译策略,反映出归化译法具有区别于异化译法的优势,文字地道而不生涩,没有“翻译腔” ,有助于小说广泛传播、读者阅读方便,现代翻译中可以进行借鉴。
归化译法异化译法Gone with the Wind 写作于20 世纪30 年代,描绘了女主人公Scarlet O' Hara 由于南北战争而曲折的一生。
小说塑造了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活上的巨变。
这是一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极大的小说,并被翻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Gone with the Wind 第一个中译本由傅东华翻译,本文中称该译本为傅译本,于1940 年翻译出版,该译本大量采用当时流行的归化译法,给小说染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
本文将对归化译法在该书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并对傅译本中采取归化译法的原因及优劣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归化译法对当代翻译有帮助的地方。
、归化译法在傅译本《飘》中的运用1813 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如是说:“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 foreignizing method ),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
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异化、归化似乎更加“原则化”,也更便于把握,因此我们就用它们来概括翻译的两种策略。
读书心得——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看《飘》的三个译本
读书心得——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看《飘》的三个译本1 女性主义与翻译女性主义研究始于西方,女性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被纳入翻译理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对原著的解读,使译文更适合目的语环境,注重对文化语境的描写,说明翻译不仅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问题。
女性主义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翻译,如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和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发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之处。
并且认为翻译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开始质疑以男性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并由此引发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
为了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歧视,重建女性的性别认同,使女性主体意识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女性主义译者强调译者介入翻译实践。
译文不仅体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赋予了原文更多样化的含义。
通过对原文的研究,对译文的具体解读体现出女性主义翻译方法是一种表达女性声音的文化策略,使译文具有拓展原文意义的功能。
2 《飘》《飘》是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一部小说,被公认为美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
该书以女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格鲁吉亚重建时期的社会变迁,展现了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部社会小说,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女性为特征,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强人斯嘉丽。
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女性为特征,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强人斯嘉丽。
她敢于追求爱情,不避讳流言蜚语;面对事业,她坚强勇敢;面对家庭,她克服困难,敢于对家庭负责。
在当时的传统社会中,这种精神给了处于底层、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莫大的希望。
其独特的魅力以斯佳丽叛逆进取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女性的青睐和学者的研究。
3 从女性主义讨论《飘》的三个译本傅东华译本,戴侃、李野光译本,李美华译本,三种译本分别由男译者、女译者和男女合作翻译,从女性视角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角色再现和内心活动的影响。
傅东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将《飘》译成中文的翻译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参考内容
引言
《蛙》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变迁。该作品在世界文学领域享有盛誉,对于呈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有着独特的视角。为了将这部作品介绍给日本读者,翻译成为了必要的一环。 在翻译领域,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译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帮助他 们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高对等。本次演示将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的视角,探讨《蛙》日译本的翻译方法。
文献综述
关于《蛙》的日译本翻译方法,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特点、文化意象和 审美传达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并未充分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日语翻译中 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语言层面的对等,还要重视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对于《蛙》的日译本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与材料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奈达功 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其次,通过对《蛙》日译本的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二、译本比较分析
1、语义层面的对等
在《飘》的两个译本中,语义层面的对等主要表现在对原文中的人物、事件、 细节等信息的准确传达。例如,在小说中有一段描述斯嘉丽参加舞会的场景, 其中有一句是“The men were talking and laughing, ignoring her completely while the women eyed her speculatively.”这句话在两个 译本中的翻译分别是:
3、交际层面的对等:译者不仅原文和译文的表层含义,还努力传递原文的深 层意义和交际意图。通过对原文中的幽默、讽刺等手法的巧妙处理,译者在译 文读者中实现了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从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看傅东华对《飘》的译介
[13]朱虹等.美国文学简史(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6.
[6]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1938[M].New
78
York:Scribner’S,1966.
[7]The
Sun Also
Rises[M].New York:Scribner’S,1926
93
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文
军、高晓鹰,2003:5)、 《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研究翻译
7年“上海战
——<飘>的译本研究》(冯庆华王昱,1998:3)等文章都
摆脱了传统的翻译批评标准的桎梏,对傅译本做了客观全面 的分析评价。本文试以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为参照,分 析研究傅先生对《飘》的译介。 一、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勒菲 弗尔(Andr6 Lefevere)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在
New
(唐萍,湖南省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Perspectives[M].1989.Tuscaloosa
and London:U
[83Smith
Ernest
Paul.A Reader’S Guide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Alabama P,1992.
Hemingway[M].Boston:G.K.Hall,1989.
Andrew ed.The Letters of F.Scott Fitzgerald
[2]Brucc01 i Matthew.Scott
Random
and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近年来,电影《飘》的受欢迎程度一直都很高。
它不仅没有失去它原有的热情,反而被许多观众视为一部经典电影。
《飘》被翻拍两次,其中一个版本是美国版,由现代艺术院校联合出品。
另一个版本是中国版,由华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
这两个版本使用不同的修辞和翻译方式,引起了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这两部电影的译本对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翻译的建议。
首先从翻译的概念出发,翻译是把一种文本用另一种文本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创造的过程。
有时,两种不同的文本会有相似的概念,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选择正确的修辞和翻译技巧很重要,以确保文本、概念和文化背景都被准确地传达出来。
这也是功能对等理论中所提出的,它是用于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方法。
主要思想是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文本转换成另一种文本,而是要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源文本背后的概念和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对片中的修辞和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美国版本的修辞是保持源文本的风格,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背后的概念。
例如,在美国版本中,影片中有一段话:“You don know what you have til it gone”,它在中文版本中被译成“当失去时才知道曾经拥有”,保留了源文本的字句,同时也确保了概念的准确性。
此外,美国版本的修辞也更加简洁,只有必要的部分比如介词、冠词、代词等仅仅保留,而其余的部分都以原文的方式保持不变,以确保概念和文体的准确性。
另一个版本是中国版本,它的翻译技巧和修辞更多的是在强调文化背景的差异。
例如,当源文本中的“Loneliness”被翻译为“寂寞”时,它保留了源文本中的意思,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中对此概念的重视程度。
此外,中国版本也更多地使用就近原则,因此,经常会使用词语和短语,以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
在结论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电影《飘》的两个版本,针对以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提出了翻译时应考虑概念准确性和文化差异的建议。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傅东华的《飘》
Key Words: funct ional approach Gone with the Wind
二十世纪是西方翻译理论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翻
l、语言非常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普通老百姓比较易于
理解。 2、省略了一些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第三十五章删节
了约八九千字关于Scarlett的心理和Tara庄园的描写,又如 第四十一章删节了约四五千字关于Scarlett的心理描写。
3、人名、地名都采用中国化。尽量不保留外国的文化色彩,
米尔(H.J.Ve玎Ileer)、诺德(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 的翻译功能理论为国内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觉。功能
普及。傅先生得到的最多的批评主要是他对原文的改译和删节。 诺德对翻译下了一个新的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 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 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 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Ⅲ在这个翻译定义中,诺 德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 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 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 进行调整甚至“改写”(包括可选择的和必须进行的改写)提供 了标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傅先生对译文进行删减 和改写显然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同时也是为了达到译文预期目 的而采取的方法。正如作者在译序中说:“这本书描写的美国的 南北战争,和我们现在相隔八十年,地隔数万里,又跟我们自 己的事情有什么相干呢?”。1所以他就删掉了有关南北战争的 场景描写。至于译者删掉一些心理描写,那也是当时的客观历 史背景和翻译目的所决定。众所周知,林语堂在翻译《论语》 这本书时,为了让一般的西洋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孔子这位古代 哲人及儒家学说的预期译文功能出发,他采取了改写的方法。 这本书在西方读者中的影响证明了译文预期功能得到了完美的 实现。
《飘》翻译方法探讨
一 导言 《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其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切尔 故 事发生在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 少女斯嘉丽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 可 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 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斯嘉 丽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鲜明 在一系列的的苦难和挫折中 她改造了自我 改变了 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成为时代造就的新女性形象的代表 小说在描绘人物生 活与爱情的同时 勾勒出战争前后南北双方在政治 经济 文化各个层次上的异同 具 有浓厚的史诗风格 her waist brought her back to practical matters. P. 93 简 说到腰 她又回到实际问题上来了 P. 72 黄 想到她的纤腰 她又回到眼前的实际问题上来了P.79 If her plans were successful, she would not wear that dress to-night. P.91 简 如果她的计划能够如愿以偿的话 那么今天晚上她 就用不着穿这件衣裳了 P. 70 黄 她的计划若是能够成功 就用不着这件衣服 (P. 77)
2 句法方面 静态与动态的互相转换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 常常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 达动词的意义 因而英语句子呈静态, 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 动词连用 动 词重复重叠 。动词 词组 充当各种句子成分的现象在汉语句子中非常普遍, 因而汉语句子呈动态。 英汉互译的过程往往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 了解并适当地运用 这个原理 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语言习惯 通顺易懂 如
二 译本比较研究 在中国 傅东华先生于 1940 年首将 《飘》 译成汉语 傅先生的译本选词简单平 实,语言流畅自然 在第一代中国读者中影响十分深远。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 提高,许多译者对这部名著进行了重译 目前 傅先生的译本已经比较少见, 常见 的则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简宗译本(以下简称简)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黄怀 仁﹑朱攸若译本(以下简称黄) 下面笔者将从两个译本的词汇和句法翻译方面选 择一些例子加以评述
2021《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字句推敲范文3
2021《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字句推敲范文 一、背景对比分析 傅版和陈版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活背景,因此两个翻译版本有着显着的历史烙印和由历史时期不同产生的不同点。
傅东华版的《飘》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给予当时处于水生火热的中国人民希望,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删除了一些于此目的无关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
同时,傅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归化手法,有利于当时民众理解和接受译文。
而陈版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处改革开放高潮时期,思想长期禁锢,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又因改革开放急需了解西方各方面情况,于是激起了人们对外国了解的欲望,陈版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
因此陈版中采用异化和归化并用,更多的采用异化来呈现原作风貌。
二、字句推敲 文学翻译是艺术,翻译的语言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除了整体翻译手法的分析,小到句词字都值得推敲回味。
(一)党争胜教授在《文学翻译鉴赏导论》一书中对前两段的原文思想和艺术造诣和此二译文作了细致精彩的评鉴。
就小说的第一句译文,党教授指出,傅译“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五六字为一小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
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观点来论证傅译的合理性和语言艺术的高超造诣。
中西方思维方式迥异,中国人习惯于使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为分析性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英语和汉语的具体体现为中国综合思维方式更注重“多到一”形式,而英语分析思维方式注重“一到多”结构。
由此看,傅译多将长句分成短句,不仅符合中文习惯,毫无翻译之感,让文字铿锵有力,体现中文的语言魅力。
反观陈译,句子长,虽与原文几近相同,但不免亦步亦趋。
(二)党教授对于原文“notbeautiful”在汉语中合适的对应翻译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将“pretty”和“beautiful”二者细微的语义作了区分,指出郝思嘉虽“not beautiful”,但绝不是“ugly”,而是位于“pretty”词义之列,并提出改译为“那郝思嘉小姐非姿容绝世”.受此启迪,笔者还找到了关于不同层次“美”的相关资料。
美国小说《飘》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第1期71第17卷 第1期2019年2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17 No.1Feb. 2019 [收稿日期] 2019-01-10 [作者简介] 刘英凯(1946-),男(汉),黑龙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刘英凯(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摘 要:本文简述了反对归化,提倡异化的现代翻译理念,对《飘》的五个译本从词汇学、美学、语法和文化的维度分析了不同方法翻译实践的得失,论证了异化翻译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词汇学;美学;语法;文化维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9)01-0071-0121 关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孰是孰非的现代翻译理念王东风在其《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一文中简述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之争的历史,他说:“在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前后有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古代,归化异化之争的雏形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到了近现代,‘质’译和‘文’译为‘直译’和‘意译’所取代,其第二次交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
以鲁迅为首的一批左翼学者主张直译,而以梁实秋为首的一批右翼学者则主张意译。
直译派认为意译让‘洋人穿了长袍马褂’,消解了原文的异国情调;意译派认为直译以辞害义,语言洁屈聋牙。
……当代中国译坛归化异化之争可视为20-30年代那场直译意译之争的延伸。
率先对在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挑战的当数刘英凯的《归化一翻译的歧路》(1987)一文。
……刘英凯对归化这一翻译方法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归化会‘改造外国……的客观事实,抹杀其民族特点,迫使它们就范,同化于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
”以上观点中所谓“归宿语言”就是指翻译的“目标语言”,在汉译英中,英语就是“归宿语言”,在英译汉中,汉语就是“归宿语言”。
从功能加忠诚理论角度赏析傅东华的汉译_飘_
傅译《飘》的译文之美。
关键词:傅东华 《飘》 功能加忠诚原则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1578(2010)08-0192-02
1 导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热门的翻译理论之一, 其代表人
物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 她认 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 ”“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 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 ”她称这一 责任为“忠诚”(loyalty)。 ①也 就 是 说 ,忠 诚 原 则 要 求 译 者 应 双 向 地忠于译源与译入目标语两方面。 功能加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实现译文的功能,又不能为了实现译文功 能 而 随 意 改 写 原 文 , 应 同 时 忠 于 原 文 和 原 作 者 。 《 飘 》 (Gone with the Wind) 是 美 国 著 名 小 说 家 玛 格 丽 特·米 歇 尔 (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的成名之作。 自 1936 年发表以来,已先后 被译成 27 种文字,几乎风靡全球。 小说以 19 世纪中叶美国南北 战争为背景,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生活和爱情经历的描写,塑 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并真实地反映出美国南北战争 和战后重建时期社会动乱的情况。 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学家傅东 华 (1893— 1971)是 第 一 位 将 此 小 说 译 介 给 中 国 读 者 的 译 者 。 他 的 译文语言优美、浅显流畅、通俗易懂。此译本,既实现了它作为通 俗流行小说而让译文读者尽快好省地阅读的功能, 又基本做到 了忠于原文。以下将从功能加忠诚理论的视角,探讨傅东华的汉 译《飘》的归化翻译策略,以期从此理论的视角赏析此译本。 2 功能加忠诚原则下的归化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飘》的译本议阐释学翻译理论
作者:王鸣竹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2年第10期
【摘要】阐释学是对意义进行解释。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基于阐释学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
本文从《飘》的不同译本来探讨这些步骤。
【关键词】阐释学阐释学翻译行为意译
1 前言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是“精确的艺术”,阐释学是“对原文意义的诱出与盗用的转换行为”。
阐释学的动机是:①最初的信任;②进攻渗透;③合并;④补偿。
自斯坦纳的译作《通天塔之后》置疑当时的翻译理论:直译、意译、自由模仿后,后人多探讨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批评等,而本文讨论的是他的翻译四步骤。
2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过程
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对翻译文本的理解”。
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步骤是:最初的信任、侵略、合并、和补偿。
最初的信任是,译者首先相信原作中的某些东西可理解并可译的。
侵略,指这是个“侵入、提取、侵略”的过程。
此时对原文的理解是“盗用的”、“暴力的”。
原文好比露天矿井,译者占领了它,并将它的煤矿(意义)开采出来。
译者象是入侵后开采并将煤矿带回家,有些原作的文本与体裁由于译得不成功被耗尽,而有些则由于译得太好而被译文取代。
他认为翻译中的理解带有进攻、俘虏、渗透penetration之意。
(因penetration 还表性交,被女性主义者批评。
)合并指由于吸取了原文之意并被带到译入语中后,译入语自有的词汇出现了各种同化现象,会有完全归化,即译文完全用译入语的标准和永久异化两个极端。
引入的意思可能会重新安排或打乱译入语的整个结构。
也就是目标语文化要么吸收了异国文本后变得丰富,“神圣的汲取”;要么就是被它“感染”后最终抛弃了异国文本。
正如译入语文化会由于引进了某种译文而失去平衡一样,译者创作自己的作品的创造力也会因为翻译文本而被消耗掉。
这种有害的不平衡是由于阐释行动还未完,只有通过补偿才能恢复平衡。
补偿或“展现对等”是翻译工作与翻译道德的的关键。
在侵略性地盗用与合并原文意思后,原文就变成了残余品,不平衡随之出现,只有补偿才能恢复平衡。
若译文不如原文,拙劣的译文衬托了原文的优点;若译文超过了原文,原文被认为还有发挥的潜力。
凡不能补偿与不能重获“完全平衡”的,都不是成功的译文。
但译文若任意发挥,这份精彩也只是“过分补偿”,仍未达到平衡。
3 案例分析
例1:Throughout the South for fifty years there would be bitter-eyed women who looked backward,to dead men, evoking memories that hurt and were futile,bearing poverty with bitter pride because they had those memories. But Scarlett was never to look back.(Mitchell,1998)译文1:今后五十年内,整个南方会不断有女人眼睛里带着凄苦的表情回首前尘,缅怀消失的时代、死去的男人,从心底唤醒那些徒增伤感的记忆,怀着痛苦的自豪感忍受贫困的煎熬,因为她们拥有这些记忆。
然而,斯佳丽决不回首。
(鄂以迪译)译文2:今后五十年,整个南方将有无数目光凄苦的女人回首往事,怀念逝去的时代,逝去的男人,徒然沉湎于痛苦的回忆,满怀心酸的骄傲苦熬,因为她拥有着这些回忆。
但斯佳丽决不回首。
(黄建人译)除了译文2中bearing poverty漏译,这两个译文都调整了词序,达意的同时还符合汉语习惯。
如the South作状语都放到fifty years后表达。
that hurt 从句做汉语中memories的定语。
例2:She could not ignore life.She had to live it and it was too brutal,too hostile,for her even to try to gloss over its harshness with a smile.Of the sweetness and courage and unyielding pride of her friends,Scarlett saw nothing.She saw only a silly stiff-neckedness which observed facts but smiled and refused to look them in the face.(Mitchell,1998)译文1:她不能无视现实,她得从中谋生,而这现实太残酷太凶恶,她连笑一笑,遮掩一下这现实都做不到。
朋友们这种可爱的勇气,不肯低头的骄傲,她认为一文不值,觉得这不过是愚蠢的固执,明明看到现实却不敢正视,只好一笑了之。
(黄建人译)译文2:她无法漠视生活。
她必须活下去,可是生活太残酷、太不友善了,使得她想要微笑着为它掩饰也是不行的。
对于她那些朋友们的宝贵品质和勇气以及不屈不挠的尊严,思嘉可一点也看不到。
她只看到一种对事物采取微笑观望而拒不正视的愚蠢的倔强精神。
(戴侃等译)译文1没将hostile译准,太过发挥。
it was too brutal在译文中修饰谁没理解对。
译文2把sweetness译成“宝贵品质”欠妥。
同理不该译成褒义的“倔强精神”。
理解失当,完全补偿就不可能了。
例3:She was as hunted as a fox,running with a bursting heart,trying to reach a burrow before the hounds caught up.(Mitchell,1998)她好比一只被追猎的狐狸,落荒而逃,拼命在猎狗扑上来之前钻进洞穴。
(黄建人译)译文任意增添“落荒而逃”,应去掉。
例4:In the brief period of the courtship,he thought he had never known a woman more attractively feminine in her reactions to life,ignorant,timid and helpless.Now her reactions were all masculine.(Mitchell,1998)短短的求婚期内,他觉得自己从没有见过这么娇柔可心的女人,天真羞怯,小鸟依人。
可如今她怎么男人似的?(黄建人译)dimples被漏译。
ignorant,timid and helpless,attractively feminine被译作“娇柔可心的女人,天真羞怯,小鸟依人”,不确切。
4 总结
斯坦纳追求的意思上对等与翻译界长期以来的翻译观是一致的,只是他更好地运用了阐释学理论,并认为译者技艺的最终秘密是能将意义转换出来。
笔者认为,在侵略(即理解)这步中要强调对原文矿臧要完全(非部分)提取后,再完全地补偿。
参考文献
1 陈良延等.乱世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995
2 戴侃等.飘.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7
3 黄建人.飘.广西:漓江出版社,1999~2001
4 庄绎传.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