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阳辐射
地球上气候的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 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 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有强弱的缘故。我 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到曾母暗沙,南北跨 四十九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 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 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 使我国成为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特别丰富的 基本因素。 • 所谓黑子就是太阳发光圆面上作涡旋运动的灼热 气体,由于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它部位要低一 千度至二千度左右,因此,从地球上看去就显示 暗黑的斑点。
4.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 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 唐高宗时期,永徽元年(650年)、总章二年 (669年)及仪凤三年(678年)的记载,国都长 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 宗(712—756年)及唐武宗(841—846年)时 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 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 有梅妃之称。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 大臣每人三个。
• 金国使臣来杭时,苏州一带船工要预备铁 锤破冰开路。 • 到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北宋政 和元年(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 可以通车,太湖洞庭山有名的柑桔全部冻 死。
•
6.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 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十三世纪初开始,气温回暖。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嘉定六、九、十三年(1213、1216、1220年), 杭州没有出现过冰和雪。嘉定十七年(1224年),著名道 士邱处机有过描写北京《春游》诗:“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可见那时北京物候已与今日北京相仿。 这种温暖气候一直延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这从华北 竹子的分布可得到证明。隋、唐时代,河内(今河南博爱 县)、西安和凤翔设有专管竹园的衙门司竹监。南宋初期, 因无生产,河内和西安的司竹监被取消了。元朝初期 (1268~1292年),这两处又恢复了司竹监的设置。
•
4.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 (1840—1890年)止的五十年间,汉水结 冰四次,鄱阳湖三次,太湖两次,洞庭湖 及淮河各一次。其间寒冷最显著的如咸丰 九年(1859年)“六月,青浦夜雪大寒, 黄岩奇寒如冬,有衣裘者”,盛夏降雪衣 裘,严寒可知。又咸丰十一年(1861年) 十二月,“蒲圻大雪,平地深五、六尺, 冻毙人畜甚多,河水皆冰”。 十一月, 曾连续“大雪六十余日”,寒冷程度当更 为严重.
• 四、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十七 世纪,耶苏会教士把气温表引进中国。 1867年,俄国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气象 与地磁站。到二十世纪,气象观察仪器大 大发展,人们对气候的变动更敏感了。 1911年,中国政府才建立正规的气象站, 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199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国家
名次 1 2 国家 美国 中国 排放量/百万吨碳 1494 853 占世界百分比 24.3 19.9 人均排放量/吨碳 5.57 0.69
3
4 5 6 7 8 9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德国 加拿大 意大利 韩国
400
318 243 237 131 114 113
6.5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第一节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 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 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前 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
• 三、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
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 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了 更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于各种异常的气 候及其所引起的灾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竺可桢称这一阶段为方志时期。 在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五百年 中,是我国历史时期的第四个寒冷期。
• 1. 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流域各地普降空前未有的大 雪,从当年九月起,至次年二月方止,降雪期竟长达半年 之久,当时苏北沿海变成一片“寂静的冰原”。 • 2.正德八年(1513年),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同时结冰。 湖面宽阔的洞庭湖竟成为“冰陆”,不仅可以行人,而且 可以通车。 3清顺治七年(1650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十 七世纪后半个世纪最为寒冷,是在这一整个寒冷期中最冷 的时期。在这最寒冷的五十年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 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位置最偏南的鄱阳湖, 康熙九年(1670年)也结了冰。建于唐朝,经营近千年的 江西省的柑桔园.
5.2 4.0 3.9 2.1 1.9 1.8
2.72
2.52 0.25 2.89 4.32 1.98 2.46
水蕨孢子
四 不 像 鹿
公元前3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动概况
一 、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 时期 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 一个温暖期,
1、 西安市附近半坡村的仰韶文化(C14测定约距今 5600—6080年前)遗址中,发现獐、竹鼠和貉等亚热带动 物的骨骼遗骸。
2、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的河南安阳的殷墟 (约前1400—1100年)遗址中,除獐、竹 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殷 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 如“今月其雨,只(获)象。
4 仪器观测时期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 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 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 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 的遗迹:
• 中国北方发现阔叶乔木、水蕨孢子、梅氏 糜鹿(“四不像鹿”)。
• 按: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 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 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 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没有梅树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1037—1101年)有 哀叹“关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石 (1021—1086年)的《咏红梅诗》有“北 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之句,嘲笑北方 人到南方误认梅为杏。
• 第二节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动的规律 一、我国历史时期气候波动的总趋势 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 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1.第一个温暖期:前3000年—前1100年左 右,历经两千年以上。 2.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公元初,历经 七百多年。 3.第三个温暖期: 600年— 1000年,历经 四百多年。 4.第四个温暖期:1200年— 1300年,经历 一百年
二、中国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地 域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气候的变动是全 世界性的。虽然最暖年和最冷年可以发生在 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 欧洲从公元前五千年起一直持续到公元 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温暖期,被称为冰后期 的“气候最宜时期”,是一个宜农、宜牧、 宜海上捕捞的“黄金时期”。跟我国历史时 期的第一个温暖期,在时间上大体符合,表 明当时世界上气候总的变暖趋势是一致的。
一氧化二氮。
这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趋势,2000年后部分为数值 模拟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气温的递增趋势从人 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就开始 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维持, 今后一百年气温将上升到一 个惊人的水平。
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模拟。红线为实 际观测值,黑线为数值模拟结果。a图 表示自然因素导致的升温,b图表示人 为因素导致的升温,c图表示综合两种 因素综合的结果,可见最近五十年以来 观测到的增温,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的。
•
• • • •
寒冷时期却一般说来一个比一个长,寒 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第1个寒冷期:前1000年左右—前850年的 周代初期);历经一百五十年 第2个寒冷期:(公元初年— 600年的东汉、 三国、六朝时代);历经六百年 第3个寒冷期:(1000年— 1200的南宋时 代);比较短,仅经历了二百年 第4个寒冷期:从1400年明末清初开始,迄 今已有五百八十年。
• 二、公无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 • 物候:因为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观察气象的仪 器,都用人目来看降霜下雪,结冰开冻,树木抽 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来判断寒来 暑往,竺可桢把它称为物候时期。 • 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 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这个时期,我国已 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据《竹书纪年》记载:周 孝王七年(前903年)“冬,大雨雹,牛马死, 江、汉俱冻”。 • 按:现代江汉流域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 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
二、下垫面
下垫面就是地表的海、陆、山、川,它对气 候的影响也很大。
三、大气环流
• 大气环流就是大气中主要气流的总情 况,它有由西向东流动的纬向环流,也有 沿着经圈的南北环流。
4、人类的活动
二氧化碳能很好地吸收来自地表面的热辐射,故 增加的二氧化碳其作用类似于在地表面上铺了一层 毛毯, 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室效 应增强,导致整个地球气温升高。自从产业革命以 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约25%,甲烷上升 160%,一氧化二氮上升8%,氟利昂以前根本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 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由于天气暖和了, 山东鲁国过冬时,冰房得不到冰。又《诗经》云: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按:终南山位于西安以南,梅树是亚热带植物, 现在这些地方早已不能生长梅树了。 黄河在瓠子(河南)决口,砍淇园(今河南淇县西 北)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竹子 的繁茂。
第三节
•
影响历史时期中国气候 变迁的因素
现代气象学归纳气候的形成有太阳幅射、下 垫面及大气环流三大因子。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也正在成为气候形成的第四大 因子。这四大因子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关系, 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它们对 世界范围的气候的形成具有普遍的意义。我国五 千年来气候的变迁,也正是在这几个因子的相互 作用与影响下发生的。但由于我国所处的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复杂的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流因 素,决定了我国气候及其变化的特殊性。
没有过。这些气体在 大气中可以长期停留, 使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根据气候学家们分析, 由于温室气体的作用, 21世纪,地表气温可 能 升 高 1.5-4.5℃ 。
随着工业时代
的到来,人类的 活动使大气的组 成成分发生了变 化。图为三种主 要温室气体在全 球大气中的浓度, 从上到下依次为
二氧化碳、甲烷、
• 既然把象作为打猎的对象,就说明它不是由外地 引进或人工饲养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 同时殷周遗址出土的象尊和青铜器的象纹,也是 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已很熟悉的反映。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 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 • 东汉初期天气又趋寒冷,有几次冬季严寒, 首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冻。 • 晋太和元年(366年),渤海从昌黎到营口, 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载车马及三、 四千人的军队。
• 魏黄初六年(225年),淮河首次结冰,时 魏文帝曹丕到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 士兵演习,因天气骤寒,淮河冰封,演习 被迫中止 。 • 南北朝时(420~589年),南朝都城建康 (今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用来保存新 鲜食物,供宫庭贵族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