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课件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课件

二、近万年来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 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 黄河文明的产生 • 汉唐盛世 •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中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仰韶文化时期亚热带北界图
三、气候变迁的原因
(一)太阳辐射 (二)地球宇宙环境 (三)地球自身环境 (四)人类活动
(一)太阳辐射
• 万物生长靠太阳,为影响气候变化的最 根本因素。造成四季三大气候带区别。
• (2)地球公转、自转17500年后将位于 远日点。
(三)地球自身环境
• 下垫面:由于高山低谷,海陆位置而形成 地区差异。
• 大气环流:不同气团的交换、变化无常。 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等。
• 火山爆发与地震群发期:影响所覆盖地 区几年内气候转寒。
(四)人类活动
• 历史时期现代以前,人类活动部分改变 局部气候状况,而主要为气候所影响。 如国家建立,公元4、12世纪等游牧民族 对农耕文明的侵袭、玛雅的衰亡等。
• 长江中下游湖泊和沿海亚热带地区霜雪频繁,太湖 封冻16次(如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汉水 结冰19次,淮河封冻14次,洞庭湖封冻9次。
总结: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 距今3000年以前 • 西周前期(约前1100年—前900年) • 春秋到西汉末年 • 东汉到南北朝时期 • 唐代(前后为过渡期) • 1000年——1200年(两宋之间) • 1200年——1300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 1400年——1900年(明清宇宙期)
• 现代尤其近50年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大, 如“温室效应”“阳伞效应”、“绿洲 效应”、湖泊效应”等。
重点复习
• 指出下列人物生活年代处于温暖期还是寒冷期: 孔子、诸葛亮、唐玄宗、乾隆
• 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名词:明清宇宙期 • 列举: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m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什么是气候1、天气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2、气候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

(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气候、天气的关系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

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

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分为3个时期:(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A.陕西西安: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年代距今5600-6080年),出土的动物骨骸有獐、竹鼠和貉(hé)等。

獐现在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沼泽地带。

竹鼠以竹笋、竹根为食,说明当时关中一带分布有大量的竹林,但现在陕西境内只有沿秦岭北麓还有少量的竹林分布,陕西境内已没有竹鼠了。

貉则喜欢生活于河湖之中。

这些动物遗骸表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西安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B.上海一带:上海菘泽、亭林、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距今5460±110年上海一带植被是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气候大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中南部的气候,由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3℃,气候比现在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气候变迁ppt课件

气候变迁ppt课件

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概念
气候: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 计状态。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来衡量。 天气:指短期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短期内的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在一定 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 历史时期的气候。
《齐民要术》:枣树生叶在四月上旬,晚今半个月左右。 石榴树过冬,“十月中旬以莆藁裹而缠之,不裏则冻死。”
[六]隋唐时期的温暖气候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南兖砀郡(安徽砀山)发 现大象,捕送邺城。
唐玄宗时期,皇宫及曲江池有梅树。
武宗时期,长安城中种有柑桔树,并结果。柑桔树吸能抵 抗-8ºC的最低气温,现在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气温都在- 8ºC以下,甚至有时降到-14ºC以下,柑桔树和梅树都不能 生存。
具体表现: 气候温暖:
黑龙江、吉林等处当进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C以上,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6°C以上。
黄河下游和长江各在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 °C-3 °C, 正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 °C-5 °C。
天山北麓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 °C左右。
珠穆朗玛峰北坡河曲谷地里亚村的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 在高3 °C左右。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温暖气候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有梅。
陈国在今山东西部。 曹国在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 《荀子•富国篇》: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吕氏春秋• 任地篇》:“冬至(12月23日)后五旬七 日(约为二月中旬)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 耕”。现在陕西三月上旬才生菖莆,季节晚于当时约10天。
宋初的气温仍较温暖,宋太祖建隆三年(962),黄陂的 象南来食稼。乾德二年(964),有象入南阳,虞人杀之。

历史地理气候

历史地理气候
载《地理学报》1990年第45卷第1期。 郭旭东《殷商时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相关问题》,载《史学集刊》2002年4期。 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载《文史哲》2002年第5期。 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 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与问题》,载《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
学》1986年第1期。 许倬云《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迁徙的初步考察》,载《许倬云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鲁西奇《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文焕然《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载《历史地理》1993年
第11辑。
历史时期的气候冷暖交替
◆ 沿海热带地区霜雪 16世纪以后近海热带地区降雪、降霜,共47次。 ◆ 江南降雪多 龚高法等《18世纪我国长江下游等地区的气候》(载《地理
研究》1983年2期)对清代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气候状况研究,得出温度比 今低1-1.5度,冬季降雪日数比今多10-15%。
◆ 北京地区气温低 据龚高法等《北京地区自然物候期的变迁》(载《环
历史地理气候
第一章 气候的变迁
一、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二、5000以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 载 《 考 古 学 报 》
19
72 年 第
1 期 )
气 候 变 迁 的 初 步 研 究 》


桢 《 中 国 近 五 千 年 来
竺可桢将历史时期的气候分为4个时期:
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 南朝时建康覆舟山有冰房
第三个温暖期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 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4000 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 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温暖湿润, 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城市形成,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 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 二里头文化。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另外一种表述):



1、冷暖交替:冰期、间冰期,五千年来四个 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2、温暖期变化趋势: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长与强 4、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新世大暖期 南宋寒冷期 明清宇宙期 二、简答 近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是什么?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 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1911 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 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 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进入20世纪 后,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以40年代为界,划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 的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我国 为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 此后,我国就进入了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 期,也是我国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时期的第 四冷期。


1、第一冷期 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 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 时间。 2、第二冷期 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 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 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

第一章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

中国近万年的气温波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距今8000~5000年的全新世界大暖期。

5000年前到3000年前,气温相对下降,但仍然比较温暖。

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的开创者,他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期(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年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个寒冷期。

(4)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为我国第三个温暖期。

(5)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三个寒冷期。

(6)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四个温暖期。

(三)方志时期:从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在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中,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四个寒冷期。

一般认为这500年中还经历了3次寒冷的峰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

1911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

第一章 五千年气候的变迁

第一章 五千年气候的变迁

六、气候变迁趋势预测
1.一部分学者认为未来气 候将要变暖,目前气候发展已 进入“超间冰期”。 2.一部分部学者认为未来 气候将要变冷,目前气候发展 进入间发性的“小冰河期”。
第四节 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
——影响气候变化的四大因子
1、太阳辐射 它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2、下垫面性质 是指海、陆、山、川、高 原、盆地、山的阴阳坡位、城 市、火山等对气候的影响。
文献学方法: 即利用各时期、 各地编纂的历史文献。
方志学方法:
即利用各地方志中 所保存的丰富的、记载不同时期和不同 地区气候资料,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 迁状况。
仪器观测法:
至近代才开始使用 的通过仪器观测研究气候状况的方法。 1900 年,我国东南部地区一些省份采用 以其观测的方法,将观测所得的气象资 料,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依据。
(3)、1970s—今
• 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 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而近30年的全 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这种科学的共识促成了国际政治层面 重大决策的产生,即制定了《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 书》。
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的,但其负 面影响更值得关注。研究指出,当温度上 升到一定程度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 为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称 其为温度阈(yu界限 )值,相当于气候变化的 “警戒线”。一旦超过这个“警戒线”, 生态系统的平衡将受到威胁,粮食安全不 能保障,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考古时期 2、物候时期 3、方志时期
4、仪器观测时期
(3)、第二次寒冷时期: 从公元初至公元600年。相当东汉 三国到六朝时,持续时间长达6个 世纪。
(4)第三次温暖时期 : 600年到1000年。相当于隋唐至北 宋初年。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什么是气候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三、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什么是气候1、天气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2 、气候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

(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气候、天气的关系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

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

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分为3个时期:(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3)距今4500年至3000年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相对较为温暖。

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在北京一带北京西郊肖家河等地泥炭沼孢粉中,泥炭层中含有大量阔叶树种花粉,泥炭层的上下两层植物花粉以耐寒的松属为主,泥炭层中还有鱼和水鸟的遗骸,说明泥炭层形成时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C14测年,泥炭层的年代距今4990±120年。

问题:什么是泥炭沼?燕山南麓地层的孢粉中也发现阔叶树种,也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今北京一带气候较为温暖。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PPT课件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PPT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 学报》1972年第1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
(二)九个时段的划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仰韶暖期: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从物 候记录可以看出, 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暖时期。
仰韶温暖期中国大地上的动植物景观: A.东北 以栎为主的阔叶林植物群落 B.华北 (1)北京西郊、燕山南麓泥炭层中发现了大量阔叶树种花粉带 (2)渤海湾西北岸的地下埋藏有大量喜温暖湿润的阔叶树种 (3)天津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
证据:(1)公元之初的东汉,首都洛阳在晚春还降雪,冻死了 很多人。
(2)《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十 月,行幸广陵故城(今淮安市淮阴区),临江观兵,戎卒十 余万,旌旗数百里,帝于马上为诗。是岁大寒冰。舟不得入 江,乃引还。”
(3)东晋咸和九年(334年)起,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湾结冰 “连年冻者三矣”,冰上可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这 是目前已知的这一寒冷时期达到寒冷高峰的气候现象,估计 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4度。
(2)长江下游
❖ 1111年第一次记载太湖全面结冰,且坚实可以通车。
❖ 1153~1155年,金朝使臣到杭州时,苏州一带的运河 冬天常常封冻。 金·蔡珪《撞冰行》:“船头傅铁横 长锥,十十五五张黄旗。百夫袖手略无用,舟过理棹 徐徐归。吴侬笑向吾曹说:‘昔岁江行苦风雪,扬锤 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随冰皮裂。今年穷腊波溶溶,安 流东下闲篙工。江东贾客借余澜,贞元使者比春风。”

竹鼠

2、西周冷期:气候开始恶化, 属干冷时期。 证据: 喜温的动植物消失:相当于西周早期的河南淅川县下
王岗文化遗址中未见喜暖动物遗骸。 长江、汉水结冰:《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孝王时,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仪器观测时期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 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 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 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 的遗迹:
• 中国北方发现阔叶乔木、水蕨孢子、梅氏 糜鹿(“四不像鹿”)。
• 按: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 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 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 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没有梅树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1037—1101年)有 哀叹“关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石 (1021—1086年)的《咏红梅诗》有“北 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之句,嘲笑北方 人到南方误认梅为杏。
• 第二节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动的规律 一、我国历史时期气候波动的总趋势 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 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1.第一个温暖期:前3000年—前1100年左 右,历经两千年以上。 2.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公元初,历经 七百多年。 3.第三个温暖期: 600年— 1000年,历经 四百多年。 4.第四个温暖期:1200年— 1300年,经历 一百年
一氧化二氮。
这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趋势,2000年后部分为数值 模拟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气温的递增趋势从人 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就开始 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维持, 今后一百年气温将上升到一 个惊人的水平。
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模拟。红线为实 际观测值,黑线为数值模拟结果。a图 表示自然因素导致的升温,b图表示人 为因素导致的升温,c图表示综合两种 因素综合的结果,可见最近五十年以来 观测到的增温,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的。
5.2 4.0 3.9 2.1 1.9 1.8
2.72
2.52 0.25 2.89 4.32 1.98 2.46
199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国家
名次 1 2 国家 美国 中国 排放量/百万吨碳 1494 853 占世界百分比 24.3 19.9 人均排放量/吨碳 5.57 0.69
3
4 5 6 7 8 9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德国 加拿大 意大利 韩国
400
318 243 237 131 114 113
6.5
• 三、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
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 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了 更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于各种异常的气 候及其所引起的灾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竺可桢称这一阶段为方志时期。 在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五百年 中,是我国历史时期的第四个寒冷期。
• 1. 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流域各地普降空前未有的大 雪,从当年九月起,至次年二月方止,降雪期竟长达半年 之久,当时苏北沿海变成一片“寂静的冰原”。 • 2.正德八年(1513年),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同时结冰。 湖面宽阔的洞庭湖竟成为“冰陆”,不仅可以行人,而且 可以通车。 3清顺治七年(1650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十 七世纪后半个世纪最为寒冷,是在这一整个寒冷期中最冷 的时期。在这最寒冷的五十年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 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位置最偏南的鄱阳湖, 康熙九年(1670年)也结了冰。建于唐朝,经营近千年的 江西省的柑桔园.
• 既然把象作为打猎的对象,就说明它不是由外地 引进或人工饲养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 同时殷周遗址出土的象尊和青铜器的象纹,也是 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已很熟悉的反映。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水蕨孢子
四 不 像 鹿
公元前3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动概况
一 、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 时期 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 一个温暖期,
1、 西安市附近半坡村的仰韶文化(C14测定约距今 5600—6080年前)遗址中,发现獐、竹鼠和貉等亚热带动 物的骨骼遗骸。
2、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的河南安阳的殷墟 (约前1400—1100年)遗址中,除獐、竹 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殷 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 如“今月其雨,只(获)象。
• 四、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十七 世纪,耶苏会教士把气温表引进中国。 1867年,俄国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气象 与地磁站。到二十世纪,气象观察仪器大 大发展,人们对气候的变动更敏感了。 1911年,中国政府才建立正规的气象站, 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 金国使臣来杭时,苏州一带船工要预备铁 锤破冰开路。 • 到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北宋政 和元年(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 可以通车,太湖洞庭山有名的柑桔全部冻 死。

6.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 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十三世纪初开始,气温回暖。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嘉定六、九、十三年(1213、1216、1220年), 杭州没有出现过冰和雪。嘉定十七年(1224年),著名道 士邱处机有过描写北京《春游》诗:“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可见那时北京物候已与今日北京相仿。 这种温暖气候一直延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这从华北 竹子的分布可得到证明。隋、唐时代,河内(今河南博爱 县)、西安和凤翔设有专管竹园的衙门司竹监。南宋初期, 因无生产,河内和西安的司竹监被取消了。元朝初期 (1268~1292年),这两处又恢复了司竹监的设置。
一、太阳辐射
地球上气候的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 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 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有强弱的缘故。我 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到曾母暗沙,南北跨 四十九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 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 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 使我国成为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特别丰富的 基本因素。 • 所谓黑子就是太阳发光圆面上作涡旋运动的灼热 气体,由于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它部位要低一 千度至二千度左右,因此,从地球上看去就显示 暗黑的斑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 (1840—1890年)止的五十年间,汉水结 冰四次,鄱阳湖三次,太湖两次,洞庭湖 及淮河各一次。其间寒冷最显著的如咸丰 九年(1859年)“六月,青浦夜雪大寒, 黄岩奇寒如冬,有衣裘者”,盛夏降雪衣 裘,严寒可知。又咸丰十一年(1861年) 十二月,“蒲圻大雪,平地深五、六尺, 冻毙人畜甚多,河水皆冰”。 十一月, 曾连续“大雪六十余日”,寒冷程度当更 为严重.
•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 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由于天气暖和了, 山东鲁国过冬时,冰房得不到冰。又《诗经》云: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按:终南山位于西安以南,梅树是亚热带植物, 现在这些地方早已不能生长梅树了。 黄河在瓠子(河南)决口,砍淇园(今河南淇县西 北)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竹子 的繁茂。
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 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 • 东汉初期天气又趋寒冷,有几次冬季严寒, 首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冻。 • 晋太和元年(366年),渤海从昌黎到营口, 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载车马及三、 四千人的军队。
• 魏黄初六年(225年),淮河首次结冰,时 魏文帝曹丕到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 士兵演习,因天气骤寒,淮河冰封,演习 被迫中止 。 • 南北朝时(420~589年),南朝都城建康 (今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用来保存新 鲜食物,供宫庭贵族享用。
• 二、公无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 • 物候:因为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观察气象的仪 器,都用人目来看降霜下雪,结冰开冻,树木抽 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来判断寒来 暑往,竺可桢把它称为物候时期。 • 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 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这个时期,我国已 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据《竹书纪年》记载:周 孝王七年(前903年)“冬,大雨雹,牛马死, 江、汉俱冻”。 • 按:现代江汉流域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 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4.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 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 唐高宗时期,永徽元年(650年)、总章二年 (669年)及仪凤三年(678年)的记载,国都长 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 宗(712—756年)及唐武宗(841—846年)时 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 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 有梅妃之称。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 大臣每人三个。
第三节

影响历史时期中国气候 变迁的因素
现代气象学归纳气候的形成有太阳幅射、下 垫面及大气环流三大因子。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也正在成为气候形成的第四大 因子。这四大因子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关系, 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它们对 世界范围的气候的形成具有普遍的意义。我国五 千年来气候的变迁,也正是在这几个因子的相互 作用与影响下发生的。但由于我国所处的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复杂的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流因 素,决定了我国气候及其变化的特殊性。
二、中国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地 域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气候的变动是全 世界性的。虽然最暖年和最冷年可以发生在 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 欧洲从公元前五千年起一直持续到公元 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温暖期,被称为冰后期 的“气候最宜时期”,是一个宜农、宜牧、 宜海上捕捞的“黄金时期”。跟我国历史时 期的第一个温暖期,在时间上大体符合,表 明当时世界上气候总的变暖趋势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