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中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涵盖了经济、教育、医疗、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经济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削减等。
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可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指标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普及率等。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医疗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医疗指标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医疗服务质量等。
通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增加基本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健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技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技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科技人才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国家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环境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环境保护是人民共同的责任,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幸福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经济方面的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就业率、贫困率等。
国民经济总量是国家发展的总体规模,反映了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而经济增长率则是评估经济发展速度和动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人均收入和就业率是评估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
同时,贫困率是评估贫困问题解决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改善民生的成效。
其次,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教育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投入比例、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
医疗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医疗卫生总体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
文化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覆盖面等。
社会保障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金水平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和人民满意度。
最后,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
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林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
资源利用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水平等。
污染治理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水、空气和土壤质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环境保护的成效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帮助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样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探讨社会公共需求的定义、分类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社会公共需求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了分类,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这些指标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最后提出了改进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方法和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通过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生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关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倡导适时调整社会公共政策,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公共需求, 指标分析, 定义, 影响, 解决方案, 改进方法, 结论, 展望未来, 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了解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情况。
社会公共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公共需求的指标体系也相对复杂。
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了解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解决方案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2 研究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党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的一项宏伟目标,其中经济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在经济建设中,对于各种经济指标的把握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以启示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认识中国的经济现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总价值。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比较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
2.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系统优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征税、收费、出售国有财产等方式获得的全部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和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4.外贸出口额外贸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出售给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外贸出口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结构指标1.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同的影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3.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率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源环境指标1.能源消耗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指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量化和评估的一套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是对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旨在全面衡量和反映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评价社会发展进程和成果。
首先,经济方面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因此必然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等。
其中,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民生改善的重要标志,而财富分配公平则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其次,政治方面的指标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指标主要包括民主发展水平、政府治理水平、法治建设程度等。
民主发展水平主要考量政治制度的改善,政府治理指标则衡量政府的执行力和反腐败能力,而法治建设程度反映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再次,文化方面的指标也是评估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文化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指数、公民道德程度等。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文化软实力则体现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而公民道德程度则反映社会公德与私德的提高程度。
最后,社会方面的指标也是判断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
社会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教育水平则是评价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标志,医疗保健水平则衡量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保健水平。
总之,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依据和评估工具。
这套指标体系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全面反映和评价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成果,进而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党的报告,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经济基础。
同时,还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政治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机制,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加强法律监督和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
文化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
社会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生态文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全面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计算方法为统计全国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加上税收减去非居民单位所得税。
2.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居民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国民经济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直接使用或通过一定渠道转给其他居民或家庭圈作为个人扣除税收后可以实际支配的净收入总和。
二、就业创业类指标1.就业人数: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口总和,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就业人口。
2.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失业率:是指符合劳动市场处于不工作状态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三、收入分配类指标1.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为先将个人按收入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后将其绘制成累积曲线,曲线与理想情况下的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下面积即为基尼系数。
2.贫困发生率: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将人均收入与贫困线进行比较,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社会保障类指标1.社会保障参保率:指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2.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五、教育卫生类指标1.教育投入: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
2.高等教育比例: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即高等学校在总学校数中的比例。
3.入园率:指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的数量。
六、文化体育类指标1.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指国内各地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总和。
2.体育场馆数量:指各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场馆的数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标准主要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
以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准和指标:1. 经济标准: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收入水平: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明显增长。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就业率:实现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基本消除贫困人口。
2. 社会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面,质量提升。
基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延长预期寿命。
建设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覆盖全民。
解决低保人口、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困难。
3. 环境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空气、水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资源保障: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
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4. 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 创新和科技水平: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数字化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中国。
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指标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中,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标准的达成需要长期的努力、合理的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1.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既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关注其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
2.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改善。
3.就业率和失业率:衡量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4.家庭财务状况:关注家庭收入、负债、储蓄等经济指标,全面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5.投资和消费: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既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关注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体现经济活力。
二、民生改善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医疗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费用负担等指标。
3.住房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条件改善等指标。
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5.扶贫帮困:包括贫困人口比例、脱贫率等指标,关注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民生改善。
三、社会和谐1.社会治安指数: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犯罪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
2.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机构覆盖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等指标,关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和改善。
3.社会公平指数:衡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包括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等指标。
4.就业歧视与劳动关系: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包括性别就业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指标。
四、生态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2.水质、水资源保护: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情况,关注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现代化,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小康社会指标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重要标准,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等。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而人均GDP则是反映每个人平均经济水平的指标。
就业率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以上几个经济指标的稳步提高,则意味着我们正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其次,政治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政府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国家的治理效果。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再次,文化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
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活动的普及等方面。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标。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保障国民的基本权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体系。
社会公平正义表明社会上各个阶层个体和群体之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等。
通过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和和谐稳定。
最后,生态文明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是指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的一系列指标体系。
我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监测指标,以及它们的定义和重要性。
1.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收入分配指标(1)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均衡。
(2)最低工资:衡量劳动者收入保障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收入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3.就业指标(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衡量城镇新增就业机会的指标。
(2)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民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指标(1)9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儿童接受教育的指标。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本资源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5.医疗保障指标(1)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覆盖率:衡量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指标。
(2)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财政投入比例:衡量政府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持程度。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医疗保障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
(2)水体质量指标: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环境质量,对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社会参与指标(1)政府公信力评价:衡量政府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2)社会团体参与度:衡量民间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和民众对社会事务参与的意愿。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评价小康社会程度、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情况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和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是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GDP:反映了人均经济水平,是评价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3.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反映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是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关键指标。
4.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反映了工业发展和工业投资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
5.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国际经济交流和对外开放程度,是评价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反映了教育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指标。
2.卫生和健康水平:反映了卫生事业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
3.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反映了文化事业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标。
4.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公平:反映了社会保障工作和收入分配情况,是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指标。
5.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指标。
三、民生改善指标:1.城乡居民收入: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和民生水平,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指标。
2.就业率和失业率:反映了就业市场情况,是保障人民就业和提高社会安定的关键指标。
3.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保险:反映了社会保障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指标。
4.住房条件和住房保障:反映了住房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些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主要分为如下七大类:(1)城镇化指标。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2)社会保障指标。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3)教育指标。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4)医疗卫生指标。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5)环境指标。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6)科技和文化指标。
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7)人民权利指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文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解读“小康”一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要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提出到2000年我国GDP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
虽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但我们的社会发展还很不均衡,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都很大,所以党的十六大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进而就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和谐等内容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省委、省政府和省统计局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的同时,结合实际,对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于2003年7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在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通过。
力图用一套具体的、可量化的测量标准去反映我省全面小康的进程。
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共18项25个小项。
自《指标体系》颁布以来,全市上下以各项指标为导向,全力推进小康进程。
现对各项指标进行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四项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
(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英文简称GDP。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阐述。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要稳定、持续、健康。
首先,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要改善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再次,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其次,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健康发展。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其次,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再次,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其次,要推动节能减排,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详细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
详细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内容提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
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
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9.7%。
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设定为25000元。
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
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
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制定的基础。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套目标指标体系,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下面将对这一目标指标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推动力。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内稳定增长,继续提高人均GDP水平。
其次是就业率,要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水平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另外,还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消费总额的稳定增长目标等等。
二、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民生改善相关的目标指标。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是基本民生保障的目标,包括确保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普及和提高。
此外,还有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
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制定了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是健康水平的改善,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健全和提高。
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碳排放目标,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要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另外,还有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 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2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50%。
4、城镇人口比重。
是指一个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计算公式为: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
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
- 3 -- 4 -二、社会和谐(5项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6、基尼系数。
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直接法、几何法。
直接法计算公式:112(1)n n j i j i xx G n n u==-=-∑∑ 其中,G 为基尼系数,n 为被调查人数,i x 为第i 个被调查者的收入,u 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几何法计算公式:2A A A BS G S S +== 其中,G 为基尼系数,AS 表示洛伦兹曲线L 和直线OC 围成的面积(如图1),A BS +表示△ODC 的面积。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
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8。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
计算公式为:- 5 -- 6 -V PCYσ= 其中n 为辖区内地区个数,i PCY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PCY 为n 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 。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 σ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 σ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50%50%⨯+⨯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
计算公式为:10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
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00。
三、生活质量(5项指标)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即调查户按人平均计算的可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7 -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①工薪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经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②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
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后所得的收入。
③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2)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
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公式为: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5000元。
- 8 -12、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性支出×100%)×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将会下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总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无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 9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7平方米。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
15、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
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