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 第4期2007年7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Journa l of H i ghe r Educa ti on M anag e m ent
V o.l 1N o .4
Ju.l 2007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
卫 军
(江苏大学体育部,江苏镇江212013)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尤其是中高档体育场馆不断增加,但存在着资源缺乏与新建体育场馆档次过高的不协调现象。应加快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尽快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0的新的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体系;应推行合同管理,即制定运营规范和标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学校只扮演监管角色,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规范有序地运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职工和周围社区。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 8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07)04-0060-04
收稿日期:2006-10-27
作者简介:卫 军(1956-),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研究。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0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
[1]
,这个比例在庞大
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是杯水车薪,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缺乏仍是根本之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中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政府和社
会更加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高校合并使资源更加集中。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体育场馆的大建设和大发展,中高档体育场馆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这些体育场馆不仅规模大、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而且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属国有公益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少与档次高的矛盾,珍惜和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是学校和广大师生关心的大事,更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运营管理现状
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具有很明确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群众体育等,管理及经营不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进行所谓的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同时,这些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较大,在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
场0的道路,所以,大多数高校都在摸索好的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模式。但在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高校的收费性和开放性经营模
式至少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又可以缓解一些高校的压力,或许高校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完善它。
高校现行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有: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资产(或后勤、工会)部门集体管理;个人管理。运营模式有:学校完全开放服务;个人或集体承包经营;部门服务与经营
[2]
。经综
合比较认为:体育部门集体管理,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场地的布置、器材的调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都离不开专业知识。而高校体育场馆的最大功能和任务应该是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队训练服务,其次才是经营和对社会体育服务。尽管体育部门管理和经营高校体育场馆有着相对的优势,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对于管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明显缺乏知识、人才和经验;其次,体育部门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因为有教学和其他工作,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在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如何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妥,势必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规范与
发展。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体育的社会效益,一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3]。二是就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范围而言,面向社会而产生的效益称之为社会效益。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0的经济流程[4]。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实现。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中,目前大多数是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但其正逐步被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体育经营部门都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唯有服务对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1.地位与功能的政治化与非经济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项体育事业被视为/政治0或/社会0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这种非经济化或/泛政治化0的定位,导致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受阻。
2.机构的行政化。在高度集中统一的高校中,体育部充当着体育事业举办者、行政管理者、经营者等多重角色,扩大和泛化了的体育部门的职能范围。
3.经费的财政供给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既然学校要包办一切事业,就只能统包供给一切体育事业经费。因为学校是作为体育部门实现其职能所需经费的唯一供给者,学校供给的范围当然要与学校职能的范围相适应。
4.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的服务对象相对封闭,运行方式的效率低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教育事业的行政化与福利化,使/全民所有0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变成了/高校所有0、/单位所有0,造成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相互分割、相互封闭、互不开放,从而造成学校体育设施闲置和利用率十分低下。
事实上,上述各方面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基本特性及其表现,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都根源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高校体育场馆传统的管理体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也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可能还要持续一个阶段。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主要问题
所谓改革,就是要对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主体组织和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力的地位与角色及相应的权、责、利关系进行重新划分或调整。尽管中国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系统的配套条件,前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也难以按照理想的改革模式很快取得成效。归纳起来,主要面临如下主要问题与障碍:
1.改革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比较而言,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相对滞后。
2.改革缺乏整体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改革尚处在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是的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改革行动方案和科学的改革理论依据。这种相对盲目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体育运营管理体制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改革增添了新的困难。
3.改革缺乏整体配套条件。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人事和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则难以推进。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
基本方向和思路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方向
市场化是中国各项改革的大方向,也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先进运营管理经验,针对中国传
61
第4期卫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