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部分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
1.古希腊自然哲学和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内容。
2.试述系统的自组织机制。
答: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或自主的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过程。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变的自组织机制。
(1)开放性。所谓开方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
(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4)涨落“生序原理”。涨落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3.论述闭路循环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同时,能量也在沿食物链流动,与物质循环运动不同的是,能量流动是单向、逐渐递减的。无指示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由此形成信息的循环。
总之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5.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及绿色设计的3R本质。
3R:Reduce、Reuse、Recycle Reduce: “少量化设计原则”:通过减少材料的重量、面积和数量来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生成数量的目的。※Reuse:“再利用设计原则”:回收、再利用的意思,即将本来已脱离产品消费轨道的零部件返回到合适的结构中,让其继续发挥作用。※Recycle:“资源再生设计原则”:可再生、再循环的意思,即构成产品或零部件的材料经过回收之后的再加工,得以新生,形成新的材料资源而重复使用。
6.以汽车发展为例,说明技术进化的机制和方向是什么?
7.科学研究中机遇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8.跨科学研究出创新。
9.什么是生命?生命从哪里来?
答:现代哲学中把生命定义为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生命和生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生命,
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或矛盾体。
20世纪50年代,人们从所有生命共同表面特征归纳出一个“生命”的定义:生命是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物质系统,描述了生命活动的一般特征。但由于一些特例的存在,它仍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如生殖系统先天缺陷不能繁殖的骡、工蜂;金字塔里千年的古莲子,虽然长时间内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但仍然具有生命,因为环境适宜它就会萌发;至于外界刺激会引起反映,自从有了机器,特别是计算机以后,也就不再是生命的特质了。
维基百科对生命的定义是: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具有以上特征的个体均被视为生物,但并非所有对生命的定义都以上述条件为标准。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的能力有时被视判断生命的根本条件,我们称之为生命现象。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存在。
地球在最初没有生命。据科学家推断,生命是由大气中的化学元素,从闪电之类在原始大气中,必须仰赖能量才能合成构成生命的蛋白质或氨基酸.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火山爆发及陨石冲入大气都可能是能量的来源的自然现象中获得能量,偶然将元素结合起来,产生了最简单的生物分子形式—氨基酸和核酸。最后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生命。
10.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何区别?
答:科学: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①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③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①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者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既可以包括技术活动,又可以包括其最终的成果。②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的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直接生产力。2.目的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3可预见性不同。科学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一般难以预见;而技术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总体来说是可以预见的。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11.归纳与演绎有何关系?
答:归纳与演绎是相互依存的。演绎给归纳提供依据,归纳使演绎获得前提,因为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而演绎则是运用一般原理、知识和观点去认识个别事物。归纳和演绎同时又是相互转化的。归纳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本身不能说明这个事物的变化趋势,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归纳就要转化为演绎。同理,演绎所得出的个别性结论,尚未完全揭示个别事物的丰富性,这就需要由归纳来丰富发展之。二者的相互转化是人类认识有感性直观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返回到生动直观的循环往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