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精选教学内容,追求生命课堂——以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为例文程俊良摘要: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教师不顾学生实际,不顾文本特质,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局限于小说本身,脱离学生生命体验,致使学生对原本喜爱的小说逐渐产生害怕和厌恶情绪,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应从具体学生和特定文本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找准“这一篇”中“文”与“心”的契合点,直面语言,直面生命,充分发挥小说应有的教学功能。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教学内容;生命课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小说作品,学生对小说有天然的兴趣。可是教学存在普遍性的问题:教师面面俱到地分析小说;脱离学生生命体验。笔者认为,教学应尊重学生和文本,精选教学内容;找准“这一篇”中“文”与“心”的契合点,直面语言,直面生命。一、尊重学生和文本,精选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教学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兴味索然,高耗低效。应精选教学内容,教文本精华,入学生心坎。怎样精选呢?尊重学生:明白“想学的”“该学的”“能学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李海林说:“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开发的根本视阈和立场,是学生。”教学《最后一课》,先作调查:哪些懂了?真的懂了吗?哪些不懂?障碍在哪里?经与学生协商,精选教学内容:小弗郎士的转变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用“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为什么虚构“最后一课”来表达爱国主题?理由如下:学生明白,小弗郎士的转变是受到“最后一课”里人和事的感染,尤其是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感染,唤醒了他的爱国情感。小说文体的特质就是叙述与虚构,叙述视角的知识重要,又是学生不知道的。虚构“最后一课”的背景,“将人物打出常规”,“贴着人写”“盯着人写”;“以小见大”手法,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反应来表达宏大的爱国主题。明白“想学的”“该学的”“能学的”,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适合学生能力生长,课堂也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尊重文本:明白文本的教学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干国祥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全面、深入,对课文的解读应合宜、贴切。可大致分两类: 1.定篇教材中,有许多中外经典名篇,教学价值应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教学《孔乙己》时,学生的理解有许多偏差。为了“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精选如下内容:鲁迅写《孔乙己》的用意。实写“看客”,鲁迅对“看客”现象很痛苦,认为是“国民劣根性”之一。前三段的意义。设置一个典型环境,且有“隐喻”
意义。用“笑”的形式表达悲剧的主题。大量的篇幅写“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表达“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场面上的热闹和潜在的悲凉形成一种张力,“以乐写哀”,更让人痛心。用“小伙计”的视角来叙述。可打开多层面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最终读出鲁迅深刻的用意。《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类同。
2.例子教材中,有大量的非中外经典名篇,可作为“例子”。教学《羚羊木雕》时,精选两个内容:体会“我”被父母逼着要回羚羊木雕时矛盾、纠结的心理;领悟小说的写作启示。许多教师大讲小说是批判大人重财轻义,赞扬小孩重义轻财。泛泛的思想教育只是它的原生价值,学习心理描写应是核心教学价值。领悟小说的写作启示也可作为小说的拓展教学价值。王荣生主张: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根据文本的教学价值来精选教学内容,教出“语文味”,这样一来,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思考,获得启迪,课堂也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找准“文”与“心”的契合点,直面语言,直面生命尊重学生和文本,是精选小说教学内容的两个标尺。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怎么让学生学好呢?找准“这一篇”中“文”与“心”的契合点,直面语言,直面生命。循“文”会“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叶圣陶反复强调:“不要抽出而讲之。”教学时,应从小说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入手,体验作者的生命情感。钱理群反复强调,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心灵,直面生命。循“文”会“心”,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课堂也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心”契“心”循“文”会“心”,“跳进去”,体验“作者的生命”;还要“跳出来”,以“自己的生命”来契合“作者的生命”,最终滋养“自己的生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只就教师而言,也是对文本而言。教学《孤独之旅》,找准“文”与“心”的契合点:曹文轩为什么要“折腾”杜小康?以“心”契“心”:作者从哪些方面渲染孤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什么要“折腾”杜小康?之前杜小康依“红门”而贵,不是真正的高贵;一落千丈后的杜小康能重新站起,才是真正的高贵。“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编者为什么以“孤独之旅”为题?“孤独”难熬,不说“孤独之苦”“孤独之行”,却冠以幸福、愉快的“孤独之旅”。启迪学生勇敢、乐观地看待生命中的“不幸”。以“心”契“心”,让学生“读出自己”。正如张华所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诞生精彩的“观念”,要让课堂成为诞生学生精彩“观念”的地方!本文是以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为例,其实对其他文体样式也适用。既尊重学生,又尊重文本,是教学的一个铁律;追求生命课堂,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中,应从具体学生和特定文本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找
准“这一篇”中“文”与“心”的契合点,直面语言,直面生命,充分发挥小说应有的教学功能。参考文献:[1]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出版社,20XX-10.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XX-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