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破除旧有历史观的局限,探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点关注边缘化历史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这一理论强调文本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本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文本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历史现象的背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反抗主流正统历史观的文化批评理论,主张关注被历史学界忽视的边缘文化,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和权力关系上反映的文明表现。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较少关注文本的内在美学特征,而更注重文本如何反映出作家自己的时代,以及作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新历史主义对美国文学史的传统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要求重审历史文本,并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强调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阅读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在历史时期内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可以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建构。
2.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关注文本中的话语和意义形成过程。
通过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入挖掘隐含的社会和政治想象,并探究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3.关注边缘文化:新历史主义主张关注边缘化的文化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他们在历史和社会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象征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4.阐释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对文本和社会中不同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进行反思和阐释。
通过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权力罗曼史,从而推断文本所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方式。
5.认为历史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
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
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
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
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
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
”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观念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史学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基础,对传统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观念进行批判和重新构建的历史学。
它认为历史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建构,并探讨人类情感、文化和认知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就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观念展开阐述。
1.历史是一种社会性和分布性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一种由社会和文化所构建的建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相。
不同的社会群体因其历史观念的不同而对历史事件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评价。
历史的真相并非绝对不变的,还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历史研究时要考虑这些不同的视角,以求全面、公正地了解历史。
2.语言和符号决定了历史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史学重视语言在历史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其实是由语言和符号构建的“文化表达”,我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也是这样的语言和符号。
因此,历史的真相和意义往往是在语言和符号之间建构出来的。
3.历史并不是纯粹的理性建构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建构,而是包涵了情感和独创性等多种因素的融合。
历史是一种感性生命体验,因此透过人类情感体验来探索历史,也是后现代主义史学所关注的。
4.倾听别人的历史,以理解自己的历史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重要性,它认为通过倾听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对历史的描述和感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交织和发展的,每个人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只有尊重、理解和学习彼此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并探索人类历史的丰富性。
5.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我们要不断挖掘历史新的方面,有新的思考来不断拓展我们的历史研究领域。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诞生
• 20世纪80年代诞生 • 格林布拉特确立了这一流派的存在及名称, 成为该派的精神领袖 • 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 批评和历史主义批评的清算上,进行历史— 文化转型,强调对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 合治理并将形式主义颠倒的传统颠倒过来, 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 权力话语的关系
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这里的 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近代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如黑格尔、柏克、卢梭、维柯、克罗 齐、斯宾格勒等人都强调历史的总体发展观: • ⒈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 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 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 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 ⒊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 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 ⒋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 自主的思维形式。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⒊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 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 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 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 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 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 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 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理论特征与走向理论特征与走向
• 3. 历史与文本: •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 本 • 历史不是矢量的时间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过程 • 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但过于与未来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瞬间接通 • 历史视界使文本成为一个不断解释而且被解释的螺 旋体 •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 的空间 • 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神领袖
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应学术刊物《风格》 (Genre)之邀,组一批研究文艺复兴文 学的稿件,在为此撰写“前言”时,用 “新历史主义”来概括该组文章的共同特 点(Veeser 1989:1)。 一批颇有声望的批评家:海登· 怀特,刘易 斯· 蒙特洛斯,斯蒂芬· 奥格尔等 Representations 新历史主义阵地 因为害怕被体制化,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们 并不愿意相互拉扯在一起,宁愿称各自在 批评实践上“各行其是”(Montrose), 认为新历史主义“根本没有现成的理论” (Greenblatt),说这个术语只是“一个 词汇,没有任何指涉对象”(Veeser 1994:1)。
海登· 怀特的“元史学”
海登· 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从学理上加强 了新历史主义的思辨性,从元理论上 对新历史主义做了强有力的辩护,但 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新历史主义者。 他在《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 想象》中强调历史编撰离不开想象, 历史叙述和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带有虚 构性。 他认为解决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是新历 史主义研究的关键。作为研究对象, 人们可以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采用历 史文本研究法,在历史文本的研究中 采用文学文本研究法。这样才能打通 学科间的界限,使历史“真实”地回 归。
Stephen Greenblatt
格林布拉特的文艺复兴研究
格林布拉特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 英国文学,他1980 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书中强调新历史主义应该是一种批评 实践,而不是教条,试图为走向死胡同的文学理论找到一条 新路。 文艺复兴研究是新历史主义的突破点,它通过研究历史语境 中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去修正打破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占支 配地位的主要文化代码,从而实现“去中心”和重新书写文 学史的目的。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取舍,力图证明文学书写了心灵的历史, 记录了主题的状态,参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在历史 语境中塑造人类主体的有效载体。
后现代主义
自启蒙主义开始,理性就被现代哲学尊为至上的权威。(而后现代把对理性的怀疑态度作为其最重要的标识)。但当代哲学对理性的责难却并非始于后现代的发端。在启蒙诞生阶段,经验论者就与理性论者有过激烈的争论;后来康德(Kant)虽然构造了一套完整的理性认知体系,他却首先对启蒙思想的知行观(即理性认知经验主导一切的说法)进行批判,提到人的先天认知能力的局限性(Habermas,1971,Knowledge&HumanInterests,p4-14);接着,黑格尔对认知的历史局限性的思考和对知识的异化问题(知识对人的控制与奴役)的初步探索都成为使“现代性”产生动摇的关键(ibid);到了19世纪末,尼采提出非理性主义,对现代理性发动总攻,其后激荡出了以彻底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王岳川,1992,《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P151)。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种子生发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态势。从对黑格尔的继承来说,先有法兰克福学派对知识异化 的进一步阐释,继而导致马尔库塞(Marcuse)将矛头直接指向工业社会与科技进步的左派激进革命和福科将矛头指向话语权利的新保守主义的一部分(右翼); 马尔库塞
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后现代主义 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暗示着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问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在这种消极主义将价值颠 后现代主义
新历史主义
1
目录
• • • • • 新批评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及影响 新历史主义vs旧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之”新“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 -历史即文本 -文本即历史 逸闻主义 代表人物:史蒂芬.格林布拉特 海登.怀特的叙事史学理论 福柯的“权力关系”
• • • •
2
新批评主义
• 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 学的本体即作品,因此新批评理论又称“本 体论批评”。 • 文学研究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 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 反对印象主义,含含糊糊,浪漫主义,多愁 善感的“鉴赏”,以及对美国自然主义小说 的赞扬。 • 提出文本中心理论,强调诗歌的本体性和文 3 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14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 历史即文本,文本即历史 • 历史文本化( textuality of history) 1.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我们就无法了 解一个社会的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样 文本就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 2.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 写历史的基础时,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 本阐释的媒介,而人的主观性就不可避免 地渗透到文本之中了
11
• 传统上认为历史文本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历史文本也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新历 史主义认为历史经过历史文本的表述已经具有了 种种主观性的因素,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 实生活也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文本之中,文学与历 史背景的界限应该被打破,这就把历史与文学看 作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12
新历史主义VS旧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这个称号所反映出的渊源,最直接的就是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新”的标榜自然会使人想到它与“旧”的历 史主义的不同之处: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相
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的关键概念包括权力、历史、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受到该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产物,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是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通常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
他们关注历史的片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边缘群体的经验。
通过对历史主题的重新解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他们试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和再现,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影响。
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叙述和重构的,因此不同历史记载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试图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隐含的意识形态,挑战权威历史叙述的普遍性。
新历史主义注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强调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
他们认为文本和历史密切相关,不能被隔离开来分析。
他们通过文本所传达的语言、符号和意象来研究历史和文化。
他们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作品中展
现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冲突。
总之,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文化批评理论。
通过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现象和权力关系,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他们试图理解文学作品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简述新历史主义。
简述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源于当时的美国。
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更关注文本与历史、文化间的联系,强调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不再是被孤立地分析和研究,而是被视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复杂的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源于文化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强调了任何文本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的解释和理解必须考虑到此前的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新历史主义对于“权力”的探讨也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和文化中的“权力”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受众的理解。
新历史主义试图将文学作品中的权力机制挖掘出来,同时反思这些权力机制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新历史主义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包括了整个社会和文化历史。
因此,在新历史主义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与作者、历史时代、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
新历史主义试图将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描绘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形态,并呈现出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反应和理解。
同时,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新历史主义提倡的文学批评方法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它试图将传统的文学批评思路打破,将文本和文化、历史联系起来。
新历史主义主张面向现实,重视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文本解释的影响。
此外,新历史主义特别关注文本中的权力机制和权力斗争,追问谁在说话、说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帮助我们了解文化和社会的现实背景。
总之,新历史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它揭示出文学作品与文化、历史、社会的紧密联系,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文本诠释的本质,同时也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文本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指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
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
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
西方学者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20世纪30至6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其涵盖面几乎包括了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其矛头直指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化。
到了70年代,人们开始将这一思潮统称为“后现代主义”。
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其本质是非历史的。
它无视历史的顺序和时间的顺序,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随意凑合在一起,激起人们一时的兴趣,留下深刻的感官印象。
具体说来,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人们不再通过逻辑、历史的论证来阐明某个道理或者某个理论,而是通过不同图像的组合,甚至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使读者或听众对其所想要阐述的意见,获得一种印象,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后现代主义怀疑乐观主义者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肯定性描述,否定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奉为圭臬的人文的、自由的、理性的尺度,怀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文字和文本的单义性、人自身的统一性,拒绝承认真理的存在。
受此影响,许多自文艺复兴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信仰和概念开始为人所怀疑。
现 代 设 计 史--后现代主义
3、新现代主义
严格地说,新现主义(Neo Modernism)不属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范畴,之所以 加以重点介绍,是为了提供与后代主义同时期发展的设计风格以作参照。
向现代主义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对现代主义 的重新研究和发展,这就是“新现代主义”的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并行发展起来的, 还有一批坚持现代主义传统,完全按照现代主义原则进行设计的设计师们,他们为 现代主义注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主义。因此,作为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风格, 新现代主义并不是其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对它的更新发展。
《究竟是什么使得今 日的家庭如此不同? 如此有魅力?》
1956年 英国
儿童斑点椅 彼得 默多克 英国 1963年
TS502收音机 意大利 1964年
充气沙发 1968年 意大利
UP椅 意大利 1969年
“豆袋”
加提、包立尼、提奥 多罗设计
意大利 1969年
椅子 艾诺 阿尼欧设计 意大利 1965.1968年
2、曼菲斯设计集团
曼菲斯(Memph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 (Ettore Sottsass)和7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80年代,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激进 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是豪华型样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 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方面开 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当代文学三突出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大突出名词解释本文将介绍当代文学三大突出名词: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并给出它们的定义、特点和代表作品。
一、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将魔法、幻想、神秘主义等元素融入到现实主义的叙事中,形成一种奇幻的现实主义。
这种文学流派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在拉美地区兴起,代表作家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还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
它通过魔法、幻想等元素来揭示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人类对自由、正义和幸福的向往。
代表作品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等。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主要特点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解构。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以理性、科学、进步为中心的观念已经过时,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经验和文化。
后现代主义在 20 世纪 60 年代起源于美国和法国,代表作家有乔伊斯、罗伯 - 格里耶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和结构,采用无序、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探索人类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代表作品有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罗伯 - 格里耶的《纽约客》等。
三、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主要特点是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解读和批判。
它认为历史文本不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而是受到时代、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新历史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起源于美国和英国,代表作家有赛珍珠、阿摩司·奥兹等。
新历史主义的特点在于,它关注历史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通过对历史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揭示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它致力于挖掘历史中的沉默声音,重新审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模板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模板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作为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本土文学批评界出产的一种重要理论模式和流派,具有强烈的美国特色。
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它以美国为中心思考问题,处处体现出民族优越感,是一种偏狭的理论。
103但是,毫无疑问,新历史主义具备关照历史与文化、文本与现实的独特视角和基本立场,刷新了传统的形式主义文学观念,适应了当代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发展潮流,拥有自己的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论特色。
一、文化作为符号络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由符号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络。
3这种文化观念主要受到克利福德· 格尔茨人类文化学研究的影响。
格尔茨在《文化的阐释》、《地方性知识》等作品中强调”:’文化’这个词语指出了一种以符号表示的通过历史传播的意义方式,是一个以符号形式表达的继承性的观念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人们得以交流、维持和发展他们的知识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8可见,文化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媒介,具有管理和控制文化系统内人们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作用;文化也是意义的交织络,人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这些文化络中形成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格林布拉特认为文化通常有两个相反的特征,一是约束性(constraint),一是流动性(mobility)。
11组成文化的一整套规则和实践成为了无处不在的控制系统和限制机制,人们的行为必须接受其监督和制约。
同时,也充当着文化流动的调节者和保证者,实际上,没有流动,没有即兴发挥、试验和交流就没有文化边界的建立。
14可见,新历史主义者心目中的文化充满了流动性、可塑性,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张力。
不仅如此,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简单被动地反映文化的限制性和流动性,文学还通过自身的优势帮助塑造、表达和重建这些特征。
对于文学与文化的这种互动的双重阐释和双重建构的关系后文还将提及,实际上,这也涉及到文本与世界、想象与现实、社会与审美、物质与话语等的相互指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和思想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社会学等,并且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结构和秩序,挑战权威和既定的规则。
它认为语言和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由读者的解读和诠释来赋予。
在建筑领域,解构主义的作品常常呈现出破碎、扭曲、不规则的形态,例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钛金属外观和复杂的几何形状,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和规整,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新历史主义”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流派。
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不是客观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受到权力、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建构的。
它关注历史中的边缘人物、被遗忘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试图揭示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和偏见。
在文学研究中,新历史主义的学者会分析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互关系,探讨文学如何参与历史的建构和塑造。
“后殖民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是在殖民主义结束后,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它批判西方文化的霸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殖民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比如,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就对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西方文化在构建东方形象时所施加的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也有了新的发展。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非天生的本质。
它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主张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常常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呼吁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解放。
“消费文化研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具有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什么是新历史主义
什么是新历史主义(1)新历史主义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是7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萌芽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和维勒等人。
(2)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②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③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④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形式。
(3)对历史主义的进攻:①20世纪初叶历史主义遭到了政治思想家波普尔的批评,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阐释,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确定的解释。
他强调历史主义的总体计划要求权*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权*力因难以控制会侵害个人的权*力,必然导致极*端主义。
②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使文学理论越出历史的轨迹而进入形式的漩涡,文艺批评在文本无叙述和无关联语义的支离破碎的文学片断中进行着互文性的实验,作家-作品-读者的中心位移导致作家权威失效,文本崇拜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批评家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再生父母,误读成为现代解读的独特锁钥,历史意义和文化灵魂在语言解析的过程中都成了意义的碎片。
由此历史主义终于让位给了形式主义。
③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4)在新历史主义正式命名之前,美国的文化符号学、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哈贝马斯以及法意新历史学派等,已经将历史意识、历史批判、文化诗学作为自己文化解释和审美分析的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xa0\xa0\xa0拙文《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批评刍议》提出: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并不能实现历史现实的回归,它只能提供对于历史的又一种阐释。
[1]限于当时的材料和文章的篇幅,这一论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
在过去几年中,新历史主义可算是我国文学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种西方理论思潮,然而对其理论的局限似乎讨论得还不太多。
本文拟在这方面再作一点探索,并请教于同行。
\xa0新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起点正如新历史主义始作俑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及后来许多提倡或反对该学派的文论家所指出的,所谓“新历史主义”,乃是一种受到人类学“厚描”(thick\xa0description)说的启发,并把这样一种描述历史文本的方法与某种旨在探寻其自身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杂交混合后而形成的一种阅读历史——文学文本的策略,“厚描”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ZZord\xa0Geertz)等人论述人类文化属性形成过程时使用的一个术语。
在后者看来,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里的“文化”不是指习俗传统一类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指主宰和控制行为的一整套制约机制——如、程序、规则、指令等。
因此,我们迄今获得的有关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把人置于他所处之中、对他与所处文化机制的关系反复加以描述而逐渐形成的。
格林布拉特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也是这样。
文学阐释,尤其是在阐释文学作品所可能包含或表现的历史意义时,也必须将文学作品纳入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范式之中,而这种生活范式是一种超越作品,却能赋予作品一完整意义的集体性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的概念,即文学形象和文学意义是对人物与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地进行阐释的结果。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反复”,即阐释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个反反复复、没有止境的过程。
他把这样一种阅读和阐释的策略称为“文化诗学”(poetics\xa0ofculture)。
[2]但是,这样一种新历史主义的“新”,很大程度则表现在它与后结构主义(尤其是解构主义)之间若即若离、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上。
后来确有不少新历史主义者,他们强调自己是对形式论的解构主义的反拨。
正如解构主义批评的最主要代表人物J·希利斯·米勒(J.\xa0HillisMiller)近来在一些文章中所说的,新历史主义的出现,被一些人描述为文学批评思潮中的“一个突变”,一种“大规模的转移”;是从“对文学作修辞式的‘内部’ 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确定它在心、历史或学背景中的位置”;是从过去“关注本体”,转向了“历史、文化、社会、、体制、阶级和性属”。
[3]但是公允地说,这些新历史主义者所声称的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分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泾渭分明,甚至还有不少的新历史主义者并不断然否认他们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处得到这样那样的启发。
例如,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与驱魔师》(Shakespeare\xa0and\xa0the\xa0Exorcists,1985)中就曾这样承认:我相信,当代理论对于文学批评——当然包括我本人实践——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颠覆了过去那种将审美再现视为与文化语境隔绝的看法,不再把审美看成是自足独立、与产生和消费一切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物质母体根本脱离的领域。
这一颠覆,不仅得到公开反对文学独立自足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甚至也得到极其封闭和抽象的解构理论的认可。
因为解构在文学阐释中不断发现的不确定性,使所谓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也受到了质疑。
生产文学作品的意图并不能保证文本的自足独立,因为能指总是要超越意图,使意图受到破坏。
这种不断的超越(它恰好是所谓意义的无限延宕的一种表现),使得所有本来一直是稳定的对立不得不分崩离析,甚或可以说,它将逼着阐释承认:任何一种观点总要受到其对立面的影响。
由于20世纪中期英美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文学与非文学界线的崩溃,解构的出现于是成了一种解放性的挑战,它一方面友善地将文学文本还原到与其他文本一视同仁的状况,同时又对非文学中实证主义的肯定性,即历史事实这一特殊的领域发起攻击。
历史不能脱离文本性,一切文本都不得不面对文学文本所揭示的不确定性的危机。
所以我们说,历史失去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纯真,而文学则失去了与其说是特权、毋宁说是牢房的那样一种孤立状态。
[4]这里,格林布拉特不仅追溯了后结构主义思潮、尤其是解构主义对英美文学批评以及他本人所从事的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的影响,而且说得很到位,颇令人信服。
文本的不确定性,文学与非文学界线的混淆,能指将超越意图、并颠覆意图,文本意义的无限延宕,同一文本存在着相互取消、而又相互影响的意义等等,所有这些解构批评的基本立场都得到了他的肯定。
然而,当这篇论文被收入作者的《莎士比亚的商讨》(Shakespearean\xa0Negotiations,1988)一书时,这一段引文却耐人寻味地被删去了。
作者不希望新历史主义与解构主义有什么瓜葛是可以肯定的,但出于什么更具体的动机则令人费解。
看来,回答也许要在讨论了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整个关系之后才能找到。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格林布拉特最初确定其新历史主义立场时所做的思考上。
格林布拉特在阐述他的“文化诗学”要点的一篇论文中,曾分析了他为什么不能投靠马克思主义或后结构主义、而必须置身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原因。
他发现,人们共同面对的“资本主义”,实际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运动”,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一个既无天堂式起源,又无千年至福式企盼的世界上”。
然而,对于这同一个资本主义,人们却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描述,例如詹明信和利奥塔这两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
詹明信从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假设出发,认为现存话语中有关“公共”与“私人”、“政治”与“诗学”、“历史”与“个人”等“功能性的区分”都是虚伪的,认为这种话语领域的划分应该取消,他主张让人类从无产阶级的未来中重新获得一种整体性;而利奥塔从他后结构主义的认识假设出发,则认为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一种垄断式的独白话语,因此他号召要向所有的同一性开战。
格林布拉特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中,所谓的“历史”只是“外加在一种理论结构上顺手捎带一样的装饰”。
于是格林布拉特问道:那么,真正的“历史”,那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存在在哪里呢?他发人深思地回答说:从16世纪起,“资本主义就一直在不同话语领域的反复确定与消解的过程中成功有效地来回振摆”。
此话怎讲?格林布拉特心目中的“资本主义”,已是社会现实上升到话语层面后形成的一套关于资本主义的表述,这个“资本主义”,已是“关于资本主义的话语”。
为此,这才有了下文进一步的界定:它(资本主义)既不存在于审美领域,也不存在于政治领域,而是在审美与政治、虚构与真实等不同的话语领域之间不断地“周转”(circulation)、“交流”(exchange);一种不同的话语领域之间的“商讨”(negotiation)等等。
[5] 格林布拉特这篇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宣言的论文,其实已经用了再明确不过的语言承认,新历史主义的认识起点是建立在利奥塔、詹明信等人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基础之上,它已经在认识前提上否定了此前既定的人文观念的分类,也放弃了对于某一最终真实的追求。
这样,把新历史主义看成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表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
\xa0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质疑虽然“新历史主义”的命名系格林布拉特所为,但他不久却放弃了它,觉得还是最初在《文艺复兴的自我形塑》(1980)中使用的“文化诗学”这个术语更符合他的原意。
在《莎士比亚的商讨》一书的“前言”中,他对“文化诗学”进一步作了具体的界定:这一研究的重点在于考察不同的文化实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但是,总的来说,在对“新历史主义”进行更明确的理论界定和建构方面,恐怕还是应该说是加州大学的另一位教授路易·A·孟酬士(Louis\xa0A.\xa0Montrose)的贡献更大。
他自80年代以来了《关于文艺复兴文化的诗学》(A\xa0PoeticsRenaissance\xa0Crltre,1981),《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研究与历史主题》(Renaissance\xa0Literary\xa0Studies\xa0and\xa0the\xa0Subject\xa0of\xa0History,1986)和《文化诗学与政治》( The \xa0Poetics\xa0and\xa0Politics\xa0of\xa0Culture,1989)等一系列的论文,深入探讨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构成和来龙去脉。
与格林布拉特稍显不同的是,孟酬士明确肯定新历史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联系。
他认为,米勒将语言与社会视为对立的两极是偏颇的。
[6]新历史主义的文化研究从来都强调二者之间的一种互通互补、共同建构的关系:一方面,社会被认为是由话语构建的;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又是所谓的“对话式的”,要受到社会物质方面的决定和制约。
孟酬士指出,过去所谓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某一社会集团共同的信仰、观念、价值观系统,而近来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术语越来越同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被塑造、再塑造,以致成为该社会一个自觉的公民这一过程联系在一起。
这样,任何一种专业活动,连同其内容,就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从事此活动的专家学者本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经验,它同时又在积极地使这些信仰、价值观和经验具体化。
而从这一角度看,米勒所谓的“纯粹的语言方向”中的“语言”,实际上就仍然应该是站在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体制、阶级和性属”立场上的产物。
[7]孟酬士对格林布拉特所提倡的“文化诗学”也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承认这一研究构想是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轴线进行了调整,以一种整个文化系统的共时性文本取代了原先自足独立的文学史的那种历史性文本”,这是一种“后结构主义取向的历史观”,一种“既是历史主义、又是形式主义”、“两者不可分割”的新历史主义。
孟酬士说,过去以为“文学”与“历史”、“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区别是勿庸置疑的,而新历史主义之“新”,则在于它摒弃了这样的看法,它再也不把作家或作品视为与社会或文学背景相对的自足独立的统一体了。
除上述这些理论阐述,孟酬士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准确描述新历史主义的特征提供了一种颇为醒目对称的界说:“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the\xa0historicity\xa0of\xa0texts\xa0and\xa0the\xa0textuality\xa0of\xa0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