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5c2e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1.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从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和对策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在结论部分对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本文提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现状、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对策实施建议、总结分析、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素养不仅是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体验。
急需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对策实施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完善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参考。
通过对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10d9049e31433238689351.png)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一、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
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
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
《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
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
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
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
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
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c0cda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5.png)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缺乏是一个全世界各个国家共有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怎么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
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
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
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
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
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
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
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浅谈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
![浅谈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e9f48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c.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1. 前言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思考、劳动、创造和交往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探讨。
2. 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流畅、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也要在学生中培养对语言魅力的感受和认识。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因此具有无限的魅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感,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美和韵味的同时得到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3. 文学的价值文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初中语文教育也占有其重要的位置。
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还能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到作者的思想、人生观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在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得到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对人生的启示。
4. 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学生需要有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
学生要在语文教育中领略到人类生命的尊严和自由,了解到人类的劳动和创造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次,学生还需要培养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性。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我定位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要通过讨论文学作品等方式,逐渐开拓自己的视野,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5. 总结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
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对人性的尊重与关爱,还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为未来的人生成长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9268a8960590c69ec376d0.png)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摘要: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宽广的胸怀,从而形成社会人文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传承社会文明。
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精神任重而道远。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基本学科,其目的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十分必要。
1.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的负面诱惑越来越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阶段,此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网络的发展导致初中学生上网成瘾,使其只追求享乐,扭曲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某些影视作品宣传的都是色情、享乐等,对初中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奋发向上的斗志,最终荒废学业。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
初中生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其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语文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积淀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睿智等,肩负着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其修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2.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未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忽略学生日常生活动态。
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多为应付考试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而未将语文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对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成绩表面,而不能多方面的认识到学生的特长。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理解能力,不仅理解文化知识,更应懂得通过发现别人的长处,建立和谐的氛围。
而不是只关注学习最好和学习最差两头的学生,忽略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从而使每位学生感知到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神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最终实现尊重多元文化、相互理解的社会氛围。
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9924e6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4.png)
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思考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学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兴趣不高的情况。
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课业繁重,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语文无法带来实际的利益和成就感。
教师教学方法和素材选择可能存在单一化和传统化的倾向。
一些老师过分注重应试技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辨性,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兴趣。
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任务。
只有通过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倡思辨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以及强调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人文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人文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愈发重要,而人文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素养的关键途径。
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视野。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入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形式,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与人文相关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的魅力。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3834bff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4.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引言: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忽视,我们亟需对其失落与重建进行思考与反思。
一、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灵魂。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传承文化:通过语文教育,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2.塑造人格: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道德观念,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3.提升思维能力: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内在独立性和自由意志,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在当今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却被逐渐忽视与遗忘。
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导向:学习语文过程中,过于追求高分数和功利化的目标,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生将语文视为填鸭式的记忆知识,追求应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的真正意义。
2.应试导向:由于应试压力重,学校和教育界过多地注重考试的分数,追求升学率和升学质量。
这导致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复习与练习,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3.文化冲击:全球化对当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来文化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与远离逐渐加深。
三、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为了重新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1.培养培训师资: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语文教师培训的力度,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把人文精神贯穿到语文教育中。
2.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融入当代社会与文化议题,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文学作品以及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欲望,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3.注重学科融合:语文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436e79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1.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人格魅力、道德素养和情感认知的基础。
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的失落现象。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重建策略。
首先,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体现在功利化倾向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当前社会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加,学校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提高分数和培养实用技能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发展。
学生们总是被各种作业、考试和竞赛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缺乏了解和思考的空间。
因此,学生们在语文教育中面临着人文精神丧失的风险。
其次,课程设置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体现在内容单一和无趣乏味上。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但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哲学思辨和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
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刻意强调实用性和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人文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进一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消失。
最后,教学方法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的过程中。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照本宣科和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老师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文本的多样性和深度解读,学生们无法真正理解和领悟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针对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现象,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重建策略。
首先,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创造有利于人文精神发展的教育环境。
其次,课程设置应充分融入经典文学作品、哲学思辨和社会人文知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品质。
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开展有趣的文学活动和辩论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0caa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0.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语文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对策,以期为改进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现状分析1. 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存在欠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很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表达理解不深,无法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只停留在故事的表面。
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无法感受其艺术魅力。
(2)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和尊重。
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比较随意,出现了不少使用网络用语或者口头语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学生们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认识相对较弱,缺乏对社会公德和道德风尚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比较少。
2.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欠缺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人文关怀。
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对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的涉及,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不足。
(2)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启发和引导。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填鸭式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启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评价体系单一,忽视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评价,导致学生只注重功利性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欠缺问题,有必要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丰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02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范文1
![202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ca390497fe4733687e21aafa.png)
202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范文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方面要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或者人文特点,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教学内容越来越高深繁杂.而语文教学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的因子,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型教学,消除“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校生活过多地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方面.为了追求高分数或者以学生的分数为评价标准,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的书本语音等基础知识和教参式的灌输几乎成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向,结果造成只是注重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使得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教师课堂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规范的教学框架中被压抑,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完全忽视学生情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人文品质的培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树培先生说到:“语文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本身就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达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际,而主要用于文化的社会传递与传播. ” 可见,语文教育要高扬情感与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兼顾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另外使得在语文学科教育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使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乐趣.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抓住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完全摒弃那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摒弃那种训练和训导式的教育方式,要从教学方法上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是主体的人,有其主体意识,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其在充分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培育情感,陶冶情操.再次,深挖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重视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人文感悟等.因此,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蕴,教给学生“求真”“向善”“粹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的人格魅力. (二)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人文素养课外阅读活动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还要注重学生课外的延伸阅读活动.在课外阅读中,能培养学生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这样使得能对作品进行良好的分析、鉴赏和评价,进而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与此同时,课外的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养分,丰富其个性情感,陶冶情操;能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并且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感情操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去审视生活.1,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把传授知识变成培育丰富人性的课堂教学,使得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不在于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或者技能、技巧,而是在于它能带给学生精神方面的体验与震撼,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
浅谈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
![浅谈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c36d343852458fb770b56ea.png)
一
们 深 思 。 本 文 分 析 了 当前 人 文精 神 教 育 的
德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 , 当前 , 未成人犯罪, 比比皆是 , 因此,在 初中阶段加强 德育 工 作是有特殊 重要的意义。 良好 行为规范养成是 中学德 育 的重要 内容 。然 而, 良好 的行 为规范的养成并非行 为 训 练这样简单 ,它和学生 的 明辨是 非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密切 相关 ,习惯 与改成规范 是一 项系统工程 。换 句说, 良好行 为规范 的养成 ,包括 了中学德 育工作的大部分 内 容。另一方 面,培 养学生 良
一
育工作的需要 ;其次,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 学生 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体育 课教学所应该完成的重要 目标;学生良好行为 规范 的养成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 提高 。体育课教学多在室外进行 ,场地宽 阔, 组织形式多样 ,师生的行为较为复杂。在这样 的情况下培养学生 良 好的行为是否可能呢?回 答是肯定的。并且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 良好 行为规范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不可以比的。 体育课 中渗 透行为规范是体 育教 学
【 关键词 】 体育;行为规范;审 美能力;
个 性 ;强化 训 练
人文精神 可以促进青 少年 的个性和人格的 发展 ,促进 青少年身心 的全面发展 ,为其 生 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 强大的精神动 力。 然而在 当前 的教育体制 下,人 文精 神教育 存在 着严重的 “ 疲软”现 象,不得 不让我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3000字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2c3013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a.png)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3000字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3000字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
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
”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
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
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
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
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
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eaaba0034a7302768e99396f.png)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并就人文精神的内涵、构建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及人文精神构建的实施策略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意义;实施策略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多年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培养,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
学校教育中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情感的疏远和冷漠。
目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是: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
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语文教育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应试教育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出现了考试热、学历热,恢复了50年代的重点学校教育制度,智育至上,考试至上。
各阶段文理分科,层层设置重点学校,使基础教育被纳入到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
基础教育成了一种一边倒的制度安排,成为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并且失去了任何有效的制衡力量。
语文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语文丧失了最为根本的趣味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变成记忆之学、推理之学。
(二)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片面理解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体现在对人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美的关注与追求。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对语文课程标准片面理解的错误倾向:不少人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
例如,有的教师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精神、体会什么感情”。
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有如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罢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8016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a.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现状分析1.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输,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大多以知识点为重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缺乏对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的重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情境化和体验式教学。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以讲授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缺乏情境化和体验式教学。
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缺乏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精神的体验。
3.学校和家庭教育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和家庭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引导。
二、对策提出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情境化和体验式教学的比重。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例如通过阅读课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3.加强学校和家庭间的合作,共同培育人文素养。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例如举办家长讲座、培训班等活动。
4.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验人文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社区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
5.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专业素养。
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力量,必须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教育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支持和努力。
通过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和家庭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131ac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4.png)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浸透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浸透论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在民族进步与社会开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文精神。
而这些人文精神大多与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传承下来。
语文学科,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络较为亲密。
在语文教学中浸透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汲取祖先的精神精华,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现状〔一〕高中语文教学形式化严重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展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
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展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
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根底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缺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承受教师的两种形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的的实现。
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开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施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理论,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
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进步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
这些教师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校当了教师,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
年轻教师的个人生活阅历缺乏,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感受也较少。
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程度缺乏,就没有才能从语文课本内容中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展引导。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浸透的方法〔一〕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创新开展的今天,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得到突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3e04d1e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9.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影响着中学语文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融入现代科技、商业、务实的精神,而传统的文化、人文精神则被忽视了。
因此,本文将浅谈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一、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是指人类为了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产生的精神追求,包括人文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等等。
中学语文教育一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继承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兴起、竞争压力的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消弱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相比之下,在语文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首先,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影响。
互联网、社交网络等科技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创新。
但与此同时,这也促进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快速消亡。
现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浅显,热衷于快速的消费与获取信息,忘记了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体验。
这导致了语文教育的精神课纯粹化趋势,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分析和掌握吸收。
其次,现代竞争压力也加剧了这种现象。
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都越来越大,追求成功和个人利益成为了学习的主旋律。
使得中学教育变得功利化,其结果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优秀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漂移,更多地与个人生活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形态有关。
从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究和理解,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最后,社会爆发出的各种社会挑战、文化冲击、产业革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
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于发达地区极为欠缺,这些因素导致了文化传统的失落,语文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更易追求功利化、应试化,让学生具备某些所谓实用性强的知识点,而对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淡化。
二、人文精神的重建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坚强的思想文化支撑,它包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沉淀。
初一议论作文:珍视民族文化,宏扬人文精神
![初一议论作文:珍视民族文化,宏扬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4e6cc90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3.png)
初一议论作文:珍视民族文化,宏扬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视民族文化,宏扬人文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一、珍视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挑战,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华文化注重道德、礼仪、和谐、包容等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宝贵财富。
其次,我们要注重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资源受到了冲击和破坏。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如博物馆、展览、讲座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参加各种文化节庆、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宏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首先,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诚信、友善、互助等美德的培育和践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注重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重要保障。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e9c2b31a37f111f1855b95.png)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施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并提倡人文性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达成共识。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都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的。
这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本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过去在“语文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教学观念的片面指导下,语文教育建立起了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刻板、教条、贫乏、单一,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致使学生走向模式化,导致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更不用说关注人生、张扬个性,培养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有他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尊重学生的人格。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着教师的智慧,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
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
如果有些想法的确不着边际,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
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有良知,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对得起自己和别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既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提高了教学的品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体现人文精神古人曰:“文以载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
【摘要】人文精神的历史原意是“人”的精神,即的人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中的德行是一种努力追求的境界。
”人文精神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原因
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然而,几十年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了教育价值观上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教育评价上的考试至上和分数至上。
使中学语文教育的评价崇尚高分,课堂教学崇尚“标准答案”的弊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人文素养低下。
虽然,当前正值课程改革之际,但许多教师的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还是穿新鞋新老路。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
仔细地审视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让教师越来越不会教语文,学生也越来越厌倦语文学习,而人文精神教育难觅其踪。
广大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也不敢让人恭维,学生出口难成章,写起作文来虽冥思苦
想,但落笔难成文。
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差强人意,校园里或街道上,很难见到有学生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废纸,而随地乱扔纸屑的却大有人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人文精神失落现象日益严重,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以知识为中心取向的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师工作好坏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完全是以分数评高下,以成绩论英雄。
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规定的、统一的教学目标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们煞费苦心,挑灯夜战,学生却毫不领情,漠然相对,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变得抵触,语文教育在目标的定位上“偏重于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实现知识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丰富内在价值;忽视了课程的亲历性、自主性、方法性,忽视个体经验、感受的差异性,从而遗弃了很大一部分的课程价值。
”这种课程目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语文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表现为唯科学化倾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知识点的落实,主题、段落、技巧、语法、修辞、逻辑,如此等等,却漠视文本内在韵律及审美境界,漠视学生的存在、轻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材原本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却被割裂成了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工具,一篇篇寓意精辟深
邃的佳作、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美文,被肢解得鸡零狗碎以及使震撼心灵的智慧、感人肺腑的感情、语文文字的生命力茫然无存的状况。
难怪人们说:“语文是可爱的小鸟,教师手里却拿着一把解剖刀”。
本应让学生感受到美,教师却活生生把这个美丽打碎。
三、教育中主体精神的弱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曾几何时,我们向往的师生之间融洽相处情同父子的深厚感情基础被逐渐淡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让教师教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
我们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帮助大多数学生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
具体表现为:
1.教师主导精神的“工具化”
在教育中,教师往往人为地割裂学生与教材、生活的真正交流,表现为学生不会自学,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做一个在“教育温室”中成长的好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及他人的多向性开放的平等也被削弱了,教师常常满足于一对一的单项交往,把学生当成了孤立学习的个体,“学生对待教师也像对待严厉的家长一样,全神贯注,沉默寡言和心怀恐惧”。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自己则成了向容器中灌输知识的“工具”。
这样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来自于合作、交流、互动而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成了教学中的“工具”,被抽取了人文性,被严重的“物化”了。
2.学生主观精神的弱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满足于追求知识能力等“硬性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生中并没有真正地将客观精神通过主体的理解
而转化为自生的主观精神。
学生唯老师之命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学得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几乎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
学生在被动地学习,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确立,良好的道德素养、美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所康.《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陈世荣.《人文素养培育初探》.载《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