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中证据法学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证据法学 ppt课件

证据能力问题与证据排除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 力。证据证明力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 官的认识活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 实行的是以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运用与判断为
主,以受法律预置规定约束为辅的证据制度。
(四)诉讼证据的作用
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 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 据能力,是作为证据的先决条件,当事人事实 材料只有具备证据能力,法院才能够将它作为 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能力,涉及的是有还是无的问题。
1.证据是公诉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利器 2.证据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 3.证据是法院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4.证据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手段 5.证据是使裁判具有公信力的基础
二、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内容 证据法,是指规定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活动的法律。 (二)证据法的立法模式 1.单独制定证据法。 2.未单独制定证据法,将证据问题规定在相应的诉讼
由于经营发生亏损,无法按合同履行退款和支 付利润的约定,并要求A公司承担300万元亏损 中的150万元的损失。针对B公司的答辩,A公司 提出,双方当初约定,经营中若发生亏损,由B 公司承担,双方的合同也是这样约定的。
问:在本案中,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
法律?
一、事实认定在诉讼中的作用
就大多数诉讼案件而言,当事人发生争执的主 要是事实问题,相对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而言, 决定如何适用法律一般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2.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 力。证据证明力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 官的认识活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 实行的是以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运用与判断为
主,以受法律预置规定约束为辅的证据制度。
(四)诉讼证据的作用
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 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 据能力,是作为证据的先决条件,当事人事实 材料只有具备证据能力,法院才能够将它作为 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能力,涉及的是有还是无的问题。
1.证据是公诉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利器 2.证据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 3.证据是法院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4.证据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手段 5.证据是使裁判具有公信力的基础
二、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内容 证据法,是指规定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活动的法律。 (二)证据法的立法模式 1.单独制定证据法。 2.未单独制定证据法,将证据问题规定在相应的诉讼
由于经营发生亏损,无法按合同履行退款和支 付利润的约定,并要求A公司承担300万元亏损 中的150万元的损失。针对B公司的答辩,A公司 提出,双方当初约定,经营中若发生亏损,由B 公司承担,双方的合同也是这样约定的。
问:在本案中,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
法律?
一、事实认定在诉讼中的作用
就大多数诉讼案件而言,当事人发生争执的主 要是事实问题,相对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而言, 决定如何适用法律一般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课件

不同点 之一 刑事 诉讼 民事 诉讼 行政 诉讼
解决的实体问题不同
犯罪和刑罚问题,即被
解 决
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解 决
地位平等主体间在人 身、财产关系等方面 所发生的纠纷 行政行为相对人因不服 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 而发生的纠纷
解 决
不同点 之二
参加诉讼的司法机关不同
法院 检察院 公安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 监狱等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演变 刑事诉讼理论的基本范畴 刑事诉讼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管辖 回避 辩护与代理 证据 强制措施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期间和送达
注
最高法院
军事法院
注
专门法院
铁路运输法院 海事法院
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
注 注 注
各铁路局的铁路运输法院
注
各大军区的军事法院
注
各铁路分局的铁路运输法院
注
各集团军或相当于这一级 的军事单位的军事法院
注
▲ 最高法院
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 其主要职责:
● 审判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
依法审判案件
● 审判对高级法院和专门法院判决、 裁定的上诉、抗诉案件; ● 审判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 案件; ● 核准死刑案件。
不同点 之四 刑事 诉讼 民事 诉讼
依 据
依据的实体法不同
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法 规定财产关系、人身关系 等的民法、经济法等法律 调整行政关系的行政法
依 据
行政 诉讼
依 据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和根据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课堂PPT)

➢ 法学教材编辑部《证据学》编写组编写的 《证据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
➢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 社, 1989年版。
31
3. 普及读物
➢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 础知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
5. 立法建议型著作
➢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 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 社, 1989年版。
31
3. 普及读物
➢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 础知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
5. 立法建议型著作
➢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 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课件

刑 诉 察法 院与 组法 织院 法组 的织 关法 系、 检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相 同 点
和刑 行诉 诉与 的民 关诉 系
不 同 点
相 同 点
1、都有可通过诉讼加以 解决的某种事实存在 2、都须有当事人即原告 和被告 3、通常都也要有其他诉 讼参与人参加 4、都须有国家司法机关 参加、主持并作出裁决 5、应当依法进行
● 依法对地方各级法院和专门法院行使审
判监督权; ● 对审判工作中如何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 司法解释。
▲ 中级法院
设在省辖市、地区、自治州、盟。 其主要职责:
● ● ●
审判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审判基层法院移送的第一审案件;
审判对基层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 定不服的上诉、抗诉案件; 审判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 案件。
第一节 诉讼主体和诉讼职能
一、诉讼主体 1、诉讼主体的概念 2、诉讼主体的范围 二、诉讼职能 1、控诉职能 2、辩护职能 3、审判职能
第二节 刑事讼诉中的专门机关 法院 检察院 公安机关 参加刑诉的其他国家机关
专门机关的种类
行使审判权
▇
第一种
法院
行使公诉权
▇
第二种
检察院 公安机关 检察院 国家安全机关 监狱 军队内的保卫部门
是国家制定刑事诉讼法、建立刑事诉讼 制度和刑事诉讼活动所要达到的 预期目标 是立法和司法过程中 相关主体所 要追求的 理想 结果
说
明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目的广义与狭义之分
刑事诉讼目的
根本目的(广)
直接目的(狭)
法律的目的
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
1、诉讼效率 2、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 3、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 4、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和审判中立
《证据法学课件》PPT课件

► (一)概念:
► 神示证据制度,是指司法人员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 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 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 制度。神示证据制度,其本质特征是以获取神的启示 作为断案的方法。
(二)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2.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缺乏战胜自然的力量,普遍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理解) ►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领会) ►证据法学的体系 (了解)
第一节 证据法的概念及其研究 对象
►一、证据法的概念:
►广义上的证据法,是指所有涉及证据及其 证据取得、运用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
► 包括诉讼证据法和非诉讼证据法
►狭义的证据法仅指诉讼证据法,也即是专 门订立的证据法典以及诉讼法中与证据有 关的各种具体规定 .
如何对法官滥用裁判权进行制约呢?
► 大陆法系采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国家,针对法 官的自由裁量权规定了相应的制约机制,根据时 间不同可以分为事前制约和事后制约。
► 事前制约通过法官的选任机制、培训机制等保证 法官的职业素质,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 事后制约体现在完善的诉讼程序上,如大陆法系 国家的上诉制度和再审制度。
► 神判法的适用一般是在案情严重或十分复杂的►1、神示证据制度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司 法证明制度。如:鳄鱼审
►2、神示证据制度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权威 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神示证据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 查明案件事实的作用。
► 如:面包奶酪审
(五)神示证据制度的消亡
►(二)概念
►法定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 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 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证据法学(法硕)ppt

适用条件:提出利己要件事实
行为证明责任 辩论主义诉讼程序中:两者相关联,范围相一致 证明责任 结果证明责任 职权探知主义程序中: 两者相分离
适用条件:证明手段穷尽,审理终结之时,事实真伪不明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一 一般规则:谁主张、谁举证 二 特殊规则:证明责任倒置 三 证明责任分配之妥当性追求:法官自由裁 量
证据法学 (在职法硕班)
主讲:贵州大学法学院 田应梅 2010年5月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证据基本理论 证明责任(龚如心案) 证明标准(辛普森案) 证据法的程序论原理(孙万刚案)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证人证言 鉴定结论
第四节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一、一般规则 (一)谁主张谁证明——公诉人的证明责任 1、一定程度上制约公诉权滥用 2、无罪推定原则要求 (二)谁主张谁证明——被告人和自诉人的证 明责任 二、证明责任倒置
四、仲裁规则的作用 1.为当事人提供一套科学、系统、明确的仲 裁程序规则,便于当事人有效地解决纠纷。 2.为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受理、审理和裁决 纠纷提供适用的程序规则,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能 够得到公正、及时地解决。 3.为仲裁员和当事人提供程序上的权利和义 务规范。 4.为支持、协助和监督仲裁提供依据。
第四章 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一、从辛普森案谈起 二、证明标准的概念
又称证明程度、证明要求、证明度,是诉讼主体运用证据 证明案件待证事实所需达到的程度。
证据法课件PPT课件

• 二、证据的特征 • (一)广义证据的特征: • 1.它既包括刑诉证据,又包括民诉和行政诉讼证
据。其法律渊源包括刑诉法、民诉法、行政诉讼 法及与诉讼证据相关的司法解释。 • 2.有的进入了诉讼程序,有的则没有进入。 • 3.有的依法收集,有的非法收集。 • 4.有经过查证属实的和未经过查证属实的。 • 5.有的指证据事实本身,有的指证据材料本身。
• 2.实事求是原则:司法人员及其他诉讼参与者要从实际 出发,根据确实证据,准确地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要求 司法人员等既不能凭想当然、主观臆断,也不能先入为主、 偏听偏信。
• 3、证据为本原则:司法证明活动必须以证据为本源和基 石。此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重视证据。坚持证据为本原则 要求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证据出发 认定案件事实,要求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转变办案观念。 通过司法认知或推定认定案件事实的做法,属于证据为本 原则的必要补充。
• 第一节 证据种类概述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概念
• 证据的种类是根据证据的特点和形态划分出来的门类。
• 我国的证据种类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三部诉讼法对诉讼的证据种类 进行了规定,也可称为 法定的证据种类。此概念的涵义:
• ①法律的规定性和法律的强制性,即只有法律确立的证据形式,才有 证据能力;
• 概率论: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之事件之发生可能性大 小的比率。概率论可用于评判单一物证的证明力。(指纹60亿人,61 位位数长的世纪)概率论可用于评判一组证据的证明力。概率论可用 于评判全案证据的证明力。概率论可用于评判一方当事人是否有过失 的问题。
• 价值论
– 司法证明是一种价值权衡的活动 – 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 法是善与正义的艺术(不自证其罪) – 司法公平与经济效益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辩诉交易) – 司法正义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观念 –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 案件真相与解决纠纷 – 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
刑事诉讼法 陈光中PPT课件

2021
18
• 汪建成,男,汉族,1962年9月生于安徽太湖县,
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诉讼法基地客
座教授。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
攻读诉讼法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8月调入北京大
学法学院,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证据学的教
学和科研工作。
长和审判员若干组成,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 审判庭和其他根据需要设立的审判庭。
2021
41
(二)地方各级法院
• 包括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
• 1、高级人民法院
• 西方国家法制的一些内容,反映了立法、司法 活动的共同规律,应当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认真加以借鉴和吸收。
•
联合国人权准则是人类社会维护人权的共同
要求,是从人类社会共同的要求中概括出来的准
则,我们应当予以尊重。对于我国已经缔结或者
参加的国际条约,则应当恪守国际义务,认真、
严格的予以遵守,不宜与之发生明显的不协调的
2021
34
• 法院给米兰达指定阿尔文·穆利作辩护人,阿尔
文·穆利仔细研究了证据,认为州检察官肯定能
够赢得这场官司,不过,他还是在米兰达的供词
中发现了一点东西。他相信这个证词是通过不正
当方式获得的。在法庭审判中,他对侦探进行了
反询问,了解到侦探在询问米兰达时没有告诉他
有情律师为其服务的权利。因此,他向法院申请,
26
• 二、刑事诉讼法的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 《刑事诉讼法国刑诉法的发展
一、立法沿革 二、模式沿革
刑事诉讼模式是指追诉方、 被追诉方 和裁判者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相互关系 及其体现形式的总体系。
《刑事诉讼法》第一篇精品PPT课件

三、杂志类
除法学专业性杂志外,有关诉讼法方面的专业性杂志 主要有: 1、《中国刑事法杂志 》 2、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刑事诉讼
一、诉讼
(一)诉讼的含义及其特征 诉讼是指争议的一方将争议的原因、内容、主张和理
由向国家权威机构告诉、告发或控告,由国家权威机构 (官府)来解决争议双方的纠纷的活动。
24、万毅著:《程序如何正义-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纲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宋世杰著:《刑事审判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5年版。
26、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
27、刘计划著:《中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研究》,中国方正 出版社2005年版。
其特征是: 1、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 2、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 3、诉讼是一套法定的程序。 4、诉讼是一个运作过程。 5、诉讼是一种“公力救济”的方式。
(二)诉讼的种类 1、按国家的历史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奴隶制国家诉讼, 封建制国家诉讼,资本主义国家诉讼,社会主义国家诉讼。 2、按诉讼程序的特征即按诉讼模式或审判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控告式或弹劾式诉讼,纠问式或审问式诉讼,混 合式或审问辩论式诉讼。近现代西方国家又有当事人主义 诉讼和职权主义诉讼的划分。 3、按诉讼的任务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或按诉讼所要 解决的实体问题的不同,可以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19、张建伟著:《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版。
21、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22、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刑事诉讼基本问题 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除法学专业性杂志外,有关诉讼法方面的专业性杂志 主要有: 1、《中国刑事法杂志 》 2、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刑事诉讼
一、诉讼
(一)诉讼的含义及其特征 诉讼是指争议的一方将争议的原因、内容、主张和理
由向国家权威机构告诉、告发或控告,由国家权威机构 (官府)来解决争议双方的纠纷的活动。
24、万毅著:《程序如何正义-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纲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宋世杰著:《刑事审判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5年版。
26、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
27、刘计划著:《中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研究》,中国方正 出版社2005年版。
其特征是: 1、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 2、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 3、诉讼是一套法定的程序。 4、诉讼是一个运作过程。 5、诉讼是一种“公力救济”的方式。
(二)诉讼的种类 1、按国家的历史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奴隶制国家诉讼, 封建制国家诉讼,资本主义国家诉讼,社会主义国家诉讼。 2、按诉讼程序的特征即按诉讼模式或审判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控告式或弹劾式诉讼,纠问式或审问式诉讼,混 合式或审问辩论式诉讼。近现代西方国家又有当事人主义 诉讼和职权主义诉讼的划分。 3、按诉讼的任务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或按诉讼所要 解决的实体问题的不同,可以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19、张建伟著:《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版。
21、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22、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刑事诉讼基本问题 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配套课件 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陈光中

则
举证责任原则
任原则
诉讼程序
侦查、公诉、一审、 二审、审判监督、
死刑复核程序
一审、二审、审判监督程序
三、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 织法
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与刑事
诉讼法在内容上有交叉和重合,关系十分紧密, 但各自又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各成独立的 体系,彼此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而不能相互 抵触。
2. 不同:见下表
不同
所要保证实施 的法律
刑诉 刑法
诉讼原则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 判决,对任何人都 不得确定有罪的原 则,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
护原则;
民诉
民商法和经济 法
当事人平等原 则,当事人处
分原则;
行诉 行政法
对具体行政行 为合法性审查
原则
证据制度
控方负举证责任原 原、被告都负 被告负举证责
三、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是指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 存在形式或载体。
1. 宪法 2. 刑事诉讼法典。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典是《刑事
诉讼法》
3. 有关法律。有关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所制定的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的规定,如《刑法》 《国家赔偿法》《监狱法》等。
4. 有关法律解释。有关法律解释是指全国人大常 委会及其授权的单位所作出的有关刑事诉讼法的 解释。
地认定案件事实。 4. 刑事诉讼法科学地设计了程序系统,尽量保证
案件从实体上最终得到公正处理。 5. 刑事诉讼法保障刑法高效率地实施
(二)刑事诉讼法本身具有的独立作用
1. 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诉讼结构、原则、制度、 程序,本身就体现出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程度 和人权的现状,是司法公正乃至社会公正的重要 标志。
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课件

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对象,如杀人案件中的尸体、经济犯 罪中的赃款赃物等
犯罪行为产生的物品,如非法制造的枪支弹药、非法出 版的书刊、音像制品、伪造的货币等
2、物证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为侦查提供线索,确定侦查方向,以致 查获犯罪嫌疑人
借助其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
借助其揭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虚假 供述
日本平凡社所编《世界大百科事典》亦称: “证据是法律用语,是法官在诉讼上为了获 得资料确定判决基础采取的一种手段”。
6、推荐定义
证据,是指以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 案件事实的根据。
证据,是指以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 案件事实的信息资料。
【思考题】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关于证 据的定义,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关于专家证人。
在英美国家还有所谓专家证人,如〈美国联邦证据规 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的、技术的或其他专门 知识能帮助事实审理者理解证据或确定一项争执中的 事实,那些由于他的知识、技巧、经验、训练或教育 具备专家资格的证人得以意见形式或其他形式就此作 证。
在美国,证人分为普通证人和专家证人,普通证人又 分为事实证人和品格证人。事实证人只能陈述自己亲 历的事实,不能陈述听说的事实和自己的分析判断意 见。品格证人只能就被告人案发前的品行作客观陈述, 不能作主观评价。
权利
4、对证人证言的收集和运用 证人证言的收集途径主要是询问 应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 审查证人自身的情况 审查证人的品质 审查证人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 审查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是否合法 证人证言应当经过法庭质证
关于证人证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证言特免权。
美国在刑事、民事诉讼中实行的是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主 义,即法官认为有必要且有能力出庭的证人都必须亲自 出席法庭,提供证言。而且证人在作证前,往往都要宣 誓,以此来唤醒证人良知并加强证人作证的责任感。但 是,当社会极度重视某些社会关系并期望通过保守秘密 来促进这些关系时,法律便不惜舍弃某些与案件结局关 系重大的证据,以期保护该社会关系的平衡和稳定。证 言特免权由此而生。它主要包括:1、律师(与当事人) 的特免权。2、医生(与病人)的特免权。3、心理治疗 人员(与病人)的特免权。4、夫妻、近亲属特免权,但 帮助或计划实施犯罪或欺诈行为除外。5、神职人员(与 忏悔者)的特免权。
犯罪行为产生的物品,如非法制造的枪支弹药、非法出 版的书刊、音像制品、伪造的货币等
2、物证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为侦查提供线索,确定侦查方向,以致 查获犯罪嫌疑人
借助其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
借助其揭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虚假 供述
日本平凡社所编《世界大百科事典》亦称: “证据是法律用语,是法官在诉讼上为了获 得资料确定判决基础采取的一种手段”。
6、推荐定义
证据,是指以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 案件事实的根据。
证据,是指以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 案件事实的信息资料。
【思考题】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关于证 据的定义,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关于专家证人。
在英美国家还有所谓专家证人,如〈美国联邦证据规 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的、技术的或其他专门 知识能帮助事实审理者理解证据或确定一项争执中的 事实,那些由于他的知识、技巧、经验、训练或教育 具备专家资格的证人得以意见形式或其他形式就此作 证。
在美国,证人分为普通证人和专家证人,普通证人又 分为事实证人和品格证人。事实证人只能陈述自己亲 历的事实,不能陈述听说的事实和自己的分析判断意 见。品格证人只能就被告人案发前的品行作客观陈述, 不能作主观评价。
权利
4、对证人证言的收集和运用 证人证言的收集途径主要是询问 应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 审查证人自身的情况 审查证人的品质 审查证人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 审查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是否合法 证人证言应当经过法庭质证
关于证人证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证言特免权。
美国在刑事、民事诉讼中实行的是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主 义,即法官认为有必要且有能力出庭的证人都必须亲自 出席法庭,提供证言。而且证人在作证前,往往都要宣 誓,以此来唤醒证人良知并加强证人作证的责任感。但 是,当社会极度重视某些社会关系并期望通过保守秘密 来促进这些关系时,法律便不惜舍弃某些与案件结局关 系重大的证据,以期保护该社会关系的平衡和稳定。证 言特免权由此而生。它主要包括:1、律师(与当事人) 的特免权。2、医生(与病人)的特免权。3、心理治疗 人员(与病人)的特免权。4、夫妻、近亲属特免权,但 帮助或计划实施犯罪或欺诈行为除外。5、神职人员(与 忏悔者)的特免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一是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判断依据是法官
的良知和理性; 二是法官在认定案情时必须达到内心确信的
程度。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1808年法国《治罪法》第342条: ▪ 法律对于陪审员通过何种方法认定事实并不计较;法
律也不为陪审员规定任何规则,使他们判断已否齐备 及是否充分;法律仅要求陪审员深思细察,并本诸良 心,诚实推求已经提出的对于被告不利和有利的证据 在他们的理智上产生了何种印象。法律未曾对陪审员 说,“经若干名证人证明的事实即为真实的事实”; 法律也未说,“未经某种记录、某种证件、若干证人、 若干凭证证明的事实,即不得视为已有充分证明”; 法律仅对陪审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已经形成内 心的确信否?”此即陪审员职责之所在。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借鉴国外与立足我国国情相结合 3、证据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普通思维和法律思维相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对证据立法的影
响
受审人之间的攀供、询问四邻得到的受审人情况、 表白自己的宣誓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2)关于证据的收集判断
被告人的自白:是最完全的证据,是“证据之 王”,不考虑如何取得,是否符合实际。
证人证言:按多数人的证言判断案情。 书证:原本的证明力大于副本,公文书的证明
力大于私文书的证明力等。 男人、学者、显要、僧侣证言优先。
▪ (3)关于运用证据认定某些特殊案件 ▪ (4)关于运用证据的总的定案标准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4、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 优点:
有利于法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规范性、可预见性、
权威性,防止法官专断。
(一)相对于原始社会初期简单的血亲复仇解决方 式是一个进步;
(二)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有助于断狱 息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助于维护统治 阶级的利益。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1、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又称形式证据制度,一切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 以及对它们的取舍和运用,都由法律预先明文加以规 定,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得自由评断和取舍。
▪ 局限
法官的准入、职业保障、心证公开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英国在历史上并未形成严格的法定 证据制度
▪ 英国在废除神明裁判之后,逐渐确 立了一系列复杂的证据规则用来规 范证据的可采性。如:意见证据规 则,相关性规则,传闻证据规则, 自白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
(2)水审
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当事人接 受水的考验,显示神意,借以 判定当事人对案情的陈述是否 真实、刑事被告人是否有罪。 分为冷水审和沸水审。
▪ 火审 ▪ 决斗 ▪ 卜筮 ▪ 十字形证明 ▪ 面包奶酪法 等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4、神判证据制度的评价
▪ 缺点:唯心的、非理性 ▪ 优点:
第二节 我国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1、神判证据制度概念
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 直并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制度。又称为神 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等。主要存在于亚 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前期。
▪ 2、神判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资产阶级对人的理性和良知的崇尚、人权观念等
▪ 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 进步
1.将法官从法定证据制度的僵化规定中解放出来, 赋予其自由裁量权,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2、该制度以对法官的理性和良知的信赖为基础,有 利于推动现代法官制度的建设。
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科学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3、神判证据制度的内容
(1)诅誓
又称神誓,指向神发誓,以此作为当事 人或者证人自清以及裁判者认定事实的 证明方法。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3、神判证据制度的内容
(三)证据法的渊源 (四)证据法的立法体例
1、统一证据法典体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专门证据法典体例,如英国 3、并入诉讼法或其他法典中,如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无单独立法,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司法机 关组织法、最高法院的相关文件Βιβλιοθήκη 实体法中。▪ 二、证据法学
(一)研究对象
1、现行证据法律规范 2、与证据有关的司法实践 3、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盛行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地区。
▪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1)关于证据分类 ▪ 完全证据
受审人的自白、书面证据、亲自的勘验、具有专门 知识的人的证明、与案件无关的人的证明等等
▪ 不完全证据(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
证据法学
第一编 总论 第二编 证据论 第三编 证明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 一、证据法
概念 性质 渊源 立法体例
▪ 二、证据法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 一、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诉讼中规定如何收集、审查判 断证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
(二)证据法的性质
程序法 or 实体法? 公法 or 私法?
▪ 缺点:
(1)在运用证据的问题上过于僵化死板, 完全压抑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 规律;
(2)对口供的推崇刑讯逼供的泛滥,助长 司法暴力。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又称“内心确信”,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 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 据自己的良知、理性自由判断,以形成内心 确信。
的良知和理性; 二是法官在认定案情时必须达到内心确信的
程度。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1808年法国《治罪法》第342条: ▪ 法律对于陪审员通过何种方法认定事实并不计较;法
律也不为陪审员规定任何规则,使他们判断已否齐备 及是否充分;法律仅要求陪审员深思细察,并本诸良 心,诚实推求已经提出的对于被告不利和有利的证据 在他们的理智上产生了何种印象。法律未曾对陪审员 说,“经若干名证人证明的事实即为真实的事实”; 法律也未说,“未经某种记录、某种证件、若干证人、 若干凭证证明的事实,即不得视为已有充分证明”; 法律仅对陪审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已经形成内 心的确信否?”此即陪审员职责之所在。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借鉴国外与立足我国国情相结合 3、证据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普通思维和法律思维相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对证据立法的影
响
受审人之间的攀供、询问四邻得到的受审人情况、 表白自己的宣誓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2)关于证据的收集判断
被告人的自白:是最完全的证据,是“证据之 王”,不考虑如何取得,是否符合实际。
证人证言:按多数人的证言判断案情。 书证:原本的证明力大于副本,公文书的证明
力大于私文书的证明力等。 男人、学者、显要、僧侣证言优先。
▪ (3)关于运用证据认定某些特殊案件 ▪ (4)关于运用证据的总的定案标准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4、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 优点:
有利于法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规范性、可预见性、
权威性,防止法官专断。
(一)相对于原始社会初期简单的血亲复仇解决方 式是一个进步;
(二)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有助于断狱 息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助于维护统治 阶级的利益。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1、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又称形式证据制度,一切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 以及对它们的取舍和运用,都由法律预先明文加以规 定,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得自由评断和取舍。
▪ 局限
法官的准入、职业保障、心证公开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英国在历史上并未形成严格的法定 证据制度
▪ 英国在废除神明裁判之后,逐渐确 立了一系列复杂的证据规则用来规 范证据的可采性。如:意见证据规 则,相关性规则,传闻证据规则, 自白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
(2)水审
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当事人接 受水的考验,显示神意,借以 判定当事人对案情的陈述是否 真实、刑事被告人是否有罪。 分为冷水审和沸水审。
▪ 火审 ▪ 决斗 ▪ 卜筮 ▪ 十字形证明 ▪ 面包奶酪法 等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4、神判证据制度的评价
▪ 缺点:唯心的、非理性 ▪ 优点:
第二节 我国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1、神判证据制度概念
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 直并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制度。又称为神 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等。主要存在于亚 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前期。
▪ 2、神判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资产阶级对人的理性和良知的崇尚、人权观念等
▪ 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 进步
1.将法官从法定证据制度的僵化规定中解放出来, 赋予其自由裁量权,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2、该制度以对法官的理性和良知的信赖为基础,有 利于推动现代法官制度的建设。
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科学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3、神判证据制度的内容
(1)诅誓
又称神誓,指向神发誓,以此作为当事 人或者证人自清以及裁判者认定事实的 证明方法。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3、神判证据制度的内容
(三)证据法的渊源 (四)证据法的立法体例
1、统一证据法典体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专门证据法典体例,如英国 3、并入诉讼法或其他法典中,如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无单独立法,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司法机 关组织法、最高法院的相关文件Βιβλιοθήκη 实体法中。▪ 二、证据法学
(一)研究对象
1、现行证据法律规范 2、与证据有关的司法实践 3、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盛行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地区。
▪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1)关于证据分类 ▪ 完全证据
受审人的自白、书面证据、亲自的勘验、具有专门 知识的人的证明、与案件无关的人的证明等等
▪ 不完全证据(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
证据法学
第一编 总论 第二编 证据论 第三编 证明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 一、证据法
概念 性质 渊源 立法体例
▪ 二、证据法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 一、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诉讼中规定如何收集、审查判 断证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
(二)证据法的性质
程序法 or 实体法? 公法 or 私法?
▪ 缺点:
(1)在运用证据的问题上过于僵化死板, 完全压抑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 规律;
(2)对口供的推崇刑讯逼供的泛滥,助长 司法暴力。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又称“内心确信”,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 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 据自己的良知、理性自由判断,以形成内心 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