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

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

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纳入40名符合标准的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了临床药学服务和标准治疗。

观察组接受了个体化的治疗计划、药物治疗、康复措施、饮食建议,以及心理支持。

对照组接受了传统的治疗方案。

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显著降低。

此外,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些结果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显著降低疼痛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字】临床药学服务;癌痛;规范化治疗;效果研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治疗方法也愈发多元化,但癌痛的治疗仍然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1]。

在这个背景下,临床药学服务的引入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药学服务不仅仅关注药物的使用,还包括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副作用管理、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精细化的医疗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有望在缓解癌痛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

本文旨在探讨并深入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癌痛患者,研究时间跨足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研究地点位于我院。

为了充分比较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治疗中的效果,我们招募了40名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其中20人被分配到观察组,另外20人分配到对照组。

观察组包括12名男性和8名女性,而对照组包括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

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0岁至70岁,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53.5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5岁。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从而保证了两组之间的比较的可靠性。

1.2方法1.2.1观察组:在观察组中,患者接受了临床药学服务,其中包括以下关键方面:1、个体化治疗计划:首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癌病种类、既往病史等。

初步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药物安全用药的工作模式

初步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药物安全用药的工作模式

癌症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疼痛,而且癌症疼痛会影响患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会发生乏力、失眠、焦虑、抑郁、食欲减退等症状,进而降低其整体生活质量。

根据文献报道,癌痛患者中,约50%的人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患者中约75%的人有疼痛症状,其中40%-50%是中度至重度疼痛,25%-30%是非常剧烈的疼痛[1]。

临床药师关注癌痛药物治疗,有助于纠正镇痛药物使用的常见误区,提高用药合理性,对于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1例胰头癌癌痛患者的用药分析,初步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药物安全用药的工作模式。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2岁,体重59kg,身高172cm。

确诊胰头癌半年,行胆管塑料支架治疗。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左上腹痛,为阵发性绞痛,休息或弯腰可缓解。

自服“硫糖铝凝胶”、“泮托拉唑”、“胃乐宁”等好转。

5天前腹痛加重,与进食无关,服药后无缓解。

2014年2月20日就诊,以“胰头癌”收入院。

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状态可,体重半月来下降3.5Kg,食欲可,大便量少,性状正常,小便量少,色黄,睡眠无异常。

既往史: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腹软,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左上腹肌紧张,肝脏及脾脏肋下未及;血常规:血红蛋白(143g/L)↓;尿常规:尿潜血(1+),尿胆原(3+);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总胆红素(11umol/L),直接胆红素(6umol/L),间接胆红素(5umol/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6.20ug/L) ↑,CA19-9(172.30U/m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5.6S) ↑,INR(1.25),纤维蛋白原(5.75g/L) ↑;腹部B超:1、胰头部实性占位,伴体尾部胰管扩张。

2、胆总管内金属支架留置,肝内外胆管内积气。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摘要】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服务模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药物治疗,减轻疼痛症状。

本文从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癌痛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设计方案。

在实施药学监护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带来诸多效益,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依从性等。

本文也探讨了药学监护模式的实施方案,以及对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改进与展望。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该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药学监护、效益、实施方案、改进、展望、总结、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由于癌痛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药学监护模式在癌痛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有效地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和管理,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药学监护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满足癌痛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

本文将针对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进行分析,探讨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以及药学监护带来的效益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设计出更加适合癌痛患者的监护模式。

研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当前药学监护模式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探讨如何根据癌痛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综合性的药学监护模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3.评估药学监护对癌痛患者的效益,包括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影响;4.提出针对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安。

尽管现代医学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许多人仍然想寻找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中医药学可以缓解癌症化疗的副作用。

癌症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它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毛发脱落等。

中医药学中某些中草药可减轻上述症状,如干姜、半夏、枸杞子、甘草等。

比如的丹参、黄芪、五味子等,也具有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增强患者体质,从而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其次,中医药学可以促进癌症康复。

中医药学强调维持人体的平衡,通常不仅关注病因病机,还非常重视病后的康复。

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调理,提高身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强身体抗癌能力,从而达到远离癌症。

其在防癌和治癌的应用高度重视患者运动养生,集中智慧治疗,注重提高体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围绕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问题,针对性地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中注重“治未病”,重视兼顾预防和治疗的平衡。

第三,中医药学可减少癌症复发的机率。

癌症的再次发生率很高,很多人在治疗后不久就复发。

中医药治疗可减少癌症复发的机会。

佛手、柞叶、山楂、枸杞等中草药也常被用于癌症治疗中,因其具有活血化瘀、食补养生、消肿解毒等特性。

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推荐细针推拿、草药汤剂,常用的太极拳等运动疗法,多个角度入手,以奇特的中医方法使患者远离癌症复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学的优点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现代医学,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

中医药治疗须与现代医学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擅长治疗肿瘤的局部病变,而中医药学则强调整体调理,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尽管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尚需不断发展,但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它可以在癌症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癌症患者,即便是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中,也可以尝试一些中医药学的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减少复发的机会。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简称PC)是近年来国内外医院药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是医院实施医疗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21世纪药剂科工作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全文如下:[摘要] 目的探讨癌痛患者药学监护的模式与效果。

方法采用WHO合理用药调研方法,通过了解和分析癌痛患者药物治疗的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药物治疗建议,制订个体化药学监护计划,实施全程药学监护。

结果 50例癌痛患者的疼痛评分(NRS)由(4.9±1.6)分降低为(1.7±0.7),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50例患者用药依从性与药学监护前相比有显著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药物不良反应改善。

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控制,可减轻患者癌痛,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药物不良反应。

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医学问题,有效的止痛治疗是WHO 癌症综合规划中的四项重点之一。

据WHO统计[1],全球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000余万,每年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约25%出现疼痛,接受治疗的50%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70%的晚期癌症患者认为癌痛是主要症状,30%具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目前我国年均癌症新发患者数为180万~200万,其中80%的患者经受着轻到重度疼痛的煎熬。

WHO推进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很大成效,但对于三阶梯止痛用药,如何既安全又有效则是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重点。

临床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治疗,不但需要医生、护士的努力,更需要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在此背景下,临床药师参与团队医疗,组成“癌痛治疗小组”,从而减轻患者癌痛治疗已成为必然趋势[2],是对癌痛控制工作的有效补充。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元博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元博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元博摘要:目的:基于建立癌痛管理中经过规范化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从而使药学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和保证。

方法:选取该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52 例。

根据是否实施规范化的癌痛管理中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癌痛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规范化癌痛管理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性,对疼痛的控制程度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干预后,2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 P< 0.01) ; 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1 或P< 0.05) ;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80. 77%( 21 /26) ,高于对照组的53.85%( 14 /26) ( P< 0.05) 。

结论:采取规范化癌痛管理药学临床服务模式的患者,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癌痛管理;临床药学;规范化服务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癌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会感到极度不适,继而引发或加重焦虑、抑郁、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癌症网络( NCCN)颁布的《成人癌痛指南》系统规范了癌痛的用药及管理,通过合理的镇痛治疗,为实现癌痛的有效治疗,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疼痛治疗相关指南和规范,提出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对癌痛治疗的重要性,也规定了临床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在该院建立规范化癌痛管理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在临床上所取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该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52 例。

纳入标准: 患者经确诊均为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实施规范化的癌痛管理中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 例。

观察组男16 例,女10 例,年龄40~80 ( 56.5 ±7.5) 岁,疼痛病程3~12 ( 5.5 ±0. 5) 个月,其中肺癌7 例,宫颈癌5 例,乳腺癌8 例,结直肠癌6例。

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药学服务在医疗领域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肿瘤患者的癌痛治疗中,互联网药学服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互联网药学服务的概念、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的现状、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药学服务的概念互联网药学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药学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一系列药学服务。

互联网药学服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药品信息和用药指导;第二,药品交付和物流配送;第三,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第四,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管理服务;第五,药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等。

二、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的现状癌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患者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双重折磨。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89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约70%的患者需要接受癌痛治疗。

在中国,癌痛治疗的覆盖率仅为20%左右,大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癌痛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在癌痛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具体而言,互联网药学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药品信息和用药指导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向患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用途、用法、剂量等。

同时,互联网药学服务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药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的调整。

2、药品交付和物流配送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将患者所需的药品,通过物流配送的方式送到患者家中。

患者无需亲自前往药店购买药品,避免了不必要的疲劳和身体不适。

3、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肿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

4、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管理服务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管理服务。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摘要】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对于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定义、特点以及现有评价与不足。

分析建立完善的监护模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高其应用价值的途径。

通过促进药学监护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未来,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个性化服务和综合治疗策略的完善。

进一步的研究应关注提高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质量和效果,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价、关键因素、应用价值、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总结、展望1. 引言1.1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重要性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和困扰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药学监护模式还可以促进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和支持。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研究的背景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研究的背景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癌症患者人数的增加,癌痛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中经常伴随着疼痛的出现,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过去,癌痛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大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并不理想。

对于癌痛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制定合理的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患者个性化治疗,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药师提高化疗用药安全的药学服务措施

临床药师提高化疗用药安全的药学服务措施

临床药师提高化疗用药安全的药学服务措施
化疗药物是指用来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药物,它能帮助缓解病人的症状、抑制疾病的发展,也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临床药师能够提升化疗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以确保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熟悉病人及病史: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病史、家族史以
及已就诊的其他医生,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建立安全的处方系统:将每位病人的药物病史以及临床信息记录在安全的
电子信息系统中,以防止药物相互干扰、多次处方以及无调查的监测。

3、正确使用药物:正确的使用药物有助于预防可能的副作用,需要药师确定
正确的用药方式、剂量和时间,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疗效。

4、定期监测:临床药师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病情,不断监测他们的药物病史,确保使用的处方有效高效。

5、与治疗团队密切配合:临床药师需要与医护人员、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的
治疗团队紧密合作参与治疗过程,以便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6、及时通知:应当及时向患者及医护人员通知有关的药物信息,帮助医护查
找副作用,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7、持续对患者进行培训:药师应积极提供针对每个患者的个性化咨询,培训
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8、及时更新药物知识:应及时更新有关药物的知识,了解新近推出的药物,
对应用药物进行科学评价,以确保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摘要:目的:对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进行研究。

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并记录患者药学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及满意度,并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药学干预前,患者疼痛评分为(8.45±1.12)分,药学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为(2.63±0.76)分,药学干预前后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药学干预前患者满意度34.00%,药学干预后患者满意度96.00%,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癌痛管理;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药学干预前言:恶性肿瘤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的摧残,患者在患病后生理上需要承受明显的疼痛,心理上则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护工作开展的难度。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多是采用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痛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痛苦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护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如何提高癌痛管理水平成为现阶段我国医院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次实验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并应用了癌痛管理的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8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在23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2±9.46)岁,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科学的检测,所选患者均符合本次实验的要求,且对实验可能导致的后果有着充分的了解,并自愿参与到本次实验中来[1]。

探讨中药师对肿瘤患者应用中药药学服务效果

探讨中药师对肿瘤患者应用中药药学服务效果

探讨中药师对肿瘤患者应用中药药学服务效果摘要:目的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接受中药师中药药学服务的效果讨论研究。

方法参与实验研究的肿瘤患者共78例,根据患者入院单双号进行区分将其分成两组(均n=39),医护人员将传统常规中药治疗和中药师中药药学服务分别应用于参照组和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中,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

结果经临床治疗后与参照组进行相关指标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医疗纠纷发生率和住院费用均更低(P<0.05),中药师中药药学服务更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肿瘤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方案过程中接受中药师中药药学服务能够保证保证临床治疗的针对性、药品应用的准确性,对症下药效果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满意度,能够有效控制、稳定患者病情,缩短治疗时间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其应用作用突出。

关键词:肿瘤病症;中药师;中药药学服务;效果绝大部分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会接受中医方案辅助治疗[1],但是很少有患者及家属对中医治疗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其存在服药方式、服药时间不合理等情况,影响疗效。

针对于此中药师逐渐对患者进行中药药学服务,其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解各类中药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及药理、药性和副作用等,以此丰富患者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就此本文逐渐展开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8例所选肿瘤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2016年3月-2017年3月)。

翻看患者入院时间记录根据单双号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均n=39),该分组方法已经征得伦理委员会同意支持。

研究组男20例、女19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61岁,年龄中位数45.5,其上下浮动不超过1.1岁;参照组男21例、女18例,大小年龄范围32-61岁,其中位数为46.5,上下浮动以1.5为准。

所有患者均与家属商量征得完全同意后参与研究讨论。

对不同组别患者实验前一般资料整理比较差异微小(P>0.05),所有患者均有资格参与实验讨论。

肿瘤患者中药药学服务研究

肿瘤患者中药药学服务研究

肿瘤患者中药药学服务研究医院药学部门现今已经开始由传统的供应主体向服务主体转变,这是医药发展道路上最有力的改革[1]。

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指导,配合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提高医疗效果。

中药药学服务是药学服务中的一种,依据中医药理,对中药处方中的用药进行中医辨证和四气、五味、归经等关系的分析,保证中药用药合理安全[2]。

本研究对肿瘤患者应用中药药学服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通过肿瘤患者中药用药服务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命时长,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40例肿瘤患者,以上患者均通过病理诊断以及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确诊[3]。

所有患者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除外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无法正常沟通等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20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表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中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药学服务。

一个疗程后统计两组住院费用和医患纠纷发生情况。

具体内容如下。

1.2.1对照组:入院后进行三大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水平、X线片、CT、B超、淋巴细胞免疫六项以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确诊。

在接受化疗、放疗1周之后或切除手术结束1个月后开始服用柴胡桂枝汤[4],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处方调整,如:有食少腹饱、恶心欲呕的另加炒谷麦芽以及焦山楂,每样30g;若有大便稀溏的另加入藿香、砂仁以及厚朴,每样10g;而大便干燥则加入郁李仁、当归以及山楂,每样30g;血常规检查结果中出现白细胞降低的另加黄芪、黄精、龟甲胶、巴戟天以及续断30g[5]。

由药房进行调配后登记好姓名、病房、疾病等,统一由药房进行煎药,水煎30min取一天剂量,分2~4次服完。

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医医师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一起开具处方,并对本院中药结构有所了解;②中药调剂工作是中药师日常工作内容中的重点,中药的调剂结果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有着极大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可以产生多种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优化:药学服务可以提供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药物相关信息,确定最适合患者的药物选择、剂量、用药频次等,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2. 不良反应预防和管理:肺癌药物常常伴随着各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疲劳等。

药学服务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减
轻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3.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患者常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而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出现
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药物毒性。

药学服务可以评估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存在
相互作用,如有必要,提供相应的干预建议,确保安全用药。

4. 患者教育和用药指导:药学服务可以向患者提供关于肺癌药物的相关知识,帮助患
者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患者的药物遵从性,增强治
疗效果。

5. 治疗后遗症管理:肺癌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长期后遗症,如免疫功能下降、心
脏毒性等。

药学服务可以提供相应的管理策略,帮助患者预防和处理这些治疗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药学服务在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供个体化的药物
治疗方案、预防和管理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相互作用、提供患者教育和用药指导,以
及管理治疗后遗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基于“药学服务模式”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

基于“药学服务模式”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

基于“药学服务模式”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目的:总结我院临床药师对一例癌症患者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临床药学服务提供经验。

方法:通过和医师一起查房和会诊,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医师正确选择药物,为患者建立药历,提供用药咨询。

结果: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使患者很快得到康复。

结论:临床药学服务是对患者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

标签:药学服务;临床药学;服务实践1病例资料孙某,男,67岁,因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食管胸中段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无转移,于2012年12月15 日入院化疗。

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搏:99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39/92mmHg。

颈软、气管居中。

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律齐。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癌症有家族遗传史。

对鸡蛋过敏。

上次手术病理结果:鳞状细胞癌侵及纤维膜。

临床上残(-),下残(-)。

淋巴结:胃左0/2,后纵膈0/2,主动脉弓后0/3,隆突0/4,下肺韧带0/1转移。

贲门1枚为软组织。

16日,进行血尿常规、生化全项、胸部平扫CT、心电图检查,肝、肾、脾、胰腺彩超,结果正常。

开始口服地塞米松片,8mg/次,2次/日,连服三天,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17日,行多西他赛d1+顺铂d3方案,先0.9%NaCl 200ml,多西他赛20mg*6,静脉滴注,qd;然后0.9%NaCl 250ml顺铂20mg*2静脉滴注,qd[1];食欲良好,无不适反应。

20日,开始出现恶心、呕吐、掉发症状,睡不着觉。

右手不自主的运动,双腿关节酸痛。

23日,两腿无力,不能下地,尿不净。

右脸出现抽搐,医师在,能说话,只剩家人,想表达,却说不出话。

患者不寐,神情异常。

口不自主的吸吮,手擦衣服、在空中划圈等。

血液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0.9*109/L,中性粒细胞52.3%,淋巴细胞33.3%。

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化疗方案中,药师核对处方的准确性,安全地配置好细胞毒药物,协同医生确立有循证依据的化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化疗成本意义重大。

本文对化疗患者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1 处方审核保证合理治疗方案应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

虽然每一个细胞毒药物毒性有所不同,但应考虑一些常规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

1.1累计剂量阿霉素的使用主要受剂量—依赖心脏毒性的限制。

一般来讲其它因素如治疗方案、年龄、既往病史都会加重心脏毒性,但是剂量所造成的影响最大。

病人累计阿霉素剂量不应超过550mg/m2,而接受过放疗的病人,剂量则不应超过400mg/m2。

1.2剂量调整或延迟化疗在化疗前对病人应进行一定的评估,以保证病人对化疗是否适应,特别关注病人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

如果肝肾功能受损必须调整剂量,因为很多药物是通过肝代谢或肾排除的。

如果化疗后病人的骨髓抑制还没恢复,则应减少剂量或延迟执行下一个疗程。

如果病人的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不推荐使用骨髓抑制剂。

1.3药物相互作用化疗方案的医嘱通常是非常复杂的,由此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非常多的,药师应严格把关,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文献报道的一些相互作用并不意味着相关的药物一定不能合用,但是应密切监护病人的情况。

2 病人信息及咨询病人具有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副反应的知情权。

病人应该了解不同药物的药效、特殊用途、治疗疗程,因此为病人提供细致的咨询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药师最好能提供口头和书面的药学信息服务,让病人熟悉所使用的药物、特殊用法、治疗疗程。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医疗人员和病人的疏忽,存在过了治疗疗程后还在继续使用药物的问题,这一点药师应密切加以关注。

3 症状的控制3.1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几乎是所有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病人拒绝治疗。

因此选择使用止吐药是必须的。

新模式临床药学服务对于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实际影响

新模式临床药学服务对于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实际影响

新模式临床药学服务对于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实际影响摘要:目的:探析癌症治疗中落实新模式临床药学服务对患者癌痛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7.5-2019.6接纳的癌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参考组(41例,常规治疗)及药学服务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并由药师给予药学服务),评估并对比两组疼痛情况、用药依从情况、生活质量。

结果:药学服务组3项VAS评分(平时疼痛程度、当前疼痛程度、最强疼痛强度)均显著更低,用药依从率显著更高,生活质量评分(社会、物质、心理、躯体)均更高(P<0.05)。

结论:在癌症患者癌痛规范化治疗落实新药学服务可取得满意效果,应积极推广。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依从性观察;对比研究;VAS疼痛评估;生活质量恶性肿瘤随病情进展患者癌性疼痛逐渐增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如何予以改善成为当前癌症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1]。

当前治疗活动中患者存在癌性疼痛的认知不足,治疗依从性不高等问题,且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临床宣教工作落实成效有限,临床癌症患者癌痛治疗始终未达满意水平[2]。

癌痛规范化治疗理念的提出为癌症治疗的指出了新方向,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要求药师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活动中,本文通过82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深入探析药学服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以2017.5-2019.6我院接纳的癌症病患为研究对象,合计82例,选入标准:(1)18岁<年龄≤80岁;(2)自愿加入;(3)未见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全身性感染;(4)神经功能未见异常。

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不全;(2)临床信息有误。

予以随机抽签分组,参考组41例(男:女=22:19;平均67.52±4.33岁),对比组41例(男:女=23:18;平均67.61±4.41岁),基线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参考组有护理人员给予药物知识讲解,常规用药指导,患者离院后则电话随访,1次/周。

癌痛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探讨

癌痛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探讨

癌痛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探讨
叶永琴;李秦川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5(8)17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面对癌痛患者应如何进行临床药学服务。

方法临床药
师从提供药学服务的方式入手,结合案例,对癌痛患者使用药物进行分析和讨论。


果在癌痛患者的药学服务中,临床药师采用多种药学服务方式,通过调控阿片类药物、化疗药物、抗感染药物、营养支持药物、中药注射剂等药物的使用,明确每种药物
的药学服务关键点,实现对癌痛患者的个体化监护。

结论临床药师对癌痛患者开展
药学服务,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使疼痛控制更安全、有效、可控。

【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叶永琴;李秦川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9.3
【相关文献】
1.临床药师对癌痛患者实施药学服务探讨
2.新模式临床药学服务对基层医院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影响
3.新模式临床药学服务对基层医院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影
响4.临床药学服务介入癌痛规范化治疗对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5.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门诊治疗中的作用——设组对比癌痛咨询与回访指导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肺癌患者的影响肺癌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大众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具有普遍性、致命性,给家庭、社会带来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同时肺癌也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迅速,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因此,化疗在肺癌医治中占主导地位,但化疗过程当中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处理大多依靠临床医师的经验进行对症治疗,疗效往往达不到患者预期,各种治疗手段均会对患者造成痛苦和损伤,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及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常下降。

为评价药学服务对化疗期间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本课题拟以癌症治疗功能评估-肺癌(FACT-L)(中文版4.0)为工具对2组患者生命质量指标得分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临床药师通过为化疗期间的肺癌患者提供专业药学服务,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4例肺癌化疗患者,男性63例,女性31例,年龄51~78岁。

全体患者经由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证实为肺癌,神智清晰,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能独立完成量表,自愿参加调查。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退出调查:①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疾病或病情急剧恶化需采取紧急处理措施[1];②文盲;③因病情变化,持续药物治疗4个疗程未能完成,需要暂停化疗;依照就诊时间次序分为对照组与药学服务组(观察组),各4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药物。

94例肿瘤化疗病例中,主要涉及治疗药物18种,机体免疫力强的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卡铂、酒石酸长春瑞滨、培美曲塞二钠、盐酸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和奈达铂等,常用中药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和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等。

另外,为降低药物对患者机体的伤害,辅以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胸腺五肽、核糖核酸Ⅱ和注射用香菇多糖,以及辅助药物甲氧氯普胺和昂丹司琼等。

1.3药学服务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0-07-12T09:50:55.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孟梅宋爱萍
[导读] 病人具有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副反应的知情权。

孟梅宋爱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6-0090-02
化疗方案中,药师核对处方的准确性,安全地配置好细胞毒药物,协同医生确立有循证依据的化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化疗成本意义重大。

本文对化疗患者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1 处方审核
保证合理治疗方案应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

虽然每一个细胞毒药物毒性有所不同,但应考虑一些常规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

1.1累计剂量阿霉素的使用主要受剂量—依赖心脏毒性的限制。

一般来讲其它因素如治疗方案、年龄、既往病史都会加重心脏毒性,但是剂量所造成的影响最大。

病人累计阿霉素剂量不应超过550mg/m2,而接受过放疗的病人,剂量则不应超过400mg/m2。

1.2剂量调整或延迟化疗在化疗前对病人应进行一定的评估,以保证病人对化疗是否适应,特别关注病人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

如果肝肾功能受损必须调整剂量,因为很多药物是通过肝代谢或肾排除的。

如果化疗后病人的骨髓抑制还没恢复,则应减少剂量或延迟执行下一个疗程。

如果病人的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不推荐使用骨髓抑制剂。

1.3药物相互作用化疗方案的医嘱通常是非常复杂的,由此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非常多的,药师应严格把关,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文献报道的一些相互作用并不意味着相关的药物一定不能合用,但是应密切监护病人的情况。

2 病人信息及咨询
病人具有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副反应的知情权。

病人应该了解不同药物的药效、特殊用途、治疗疗程,因此为病人提供细致的咨询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药师最好能提供口头和书面的药学信息服务,让病人熟悉所使用的药物、特殊用法、治疗疗程。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医疗人员和病人的疏忽,存在过了治疗疗程后还在继续使用药物的问题,这一点药师应密切加以关注。

3 症状的控制
3.1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几乎是所有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病人拒绝治疗。

因此选择使用止吐药是必须的。

选择一个止吐药应考虑化疗药物的致吐强度、呕吐产生的原因、呕吐发生和持续的时间以及病人的意志力。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格拉司琼、恩丹司琼等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化疗恶心呕吐中最经典的用药,与DXM合用能非常有效的预防恶心呕吐症状。

3.1 疼痛治疗药物止痛是疼痛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有时会有一些不足,因此必须不断地对病人进行评估,药物剂量和品种进行改变。

例如经常使用吗啡可能会出现便秘等副反应,这时就应该改变药物,最好使用芬太尼透皮制剂。

对于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可考虑使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直肠给药、皮下给药、硬膜外给药和透皮给药等。

3.3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如抑制骨髓造血机能等,轻者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重者全血细胞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到放化疗的正常进行,有不少患者甚至因此而中断治疗。

骨髓抑制是限制化疗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化疗安全进行。

3.4 溢出物在实施化疗方案时,化疗药物有可能溢出, 溢出的药物可能会引起疼痛、红斑、局部坏疽甚至永久的组织功能坏死。

这时应立即停止用药,询问病人情况,同时辅助用药以减轻症状。

4 监控化疗效果
4.1 毒副反应的监控在化疗方案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密切监视化疗所引起的毒副反应,进而对下一步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4.2 治疗效果的检测根据患者的存活时间、疼痛和副反应以及死亡率、存活情况、疾病相关症状等项目可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估。

4.3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对病人在化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可根据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症状特点,还可设定“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质量可能比一味延长生命更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