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课程组”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平台+课程组”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白坤海沈梅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前亟待有突破性进展。本文提出了高职新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在课程体系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群

作者简介:白坤海(1974--),男,山东单县人,淄博职业学院讲师,从事教学管理和计算机教学工作。

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进一步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培养模式更加灵活,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得到群众和社会的认可。

然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当前阶段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许多高职院校仍无法完全、准确地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而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多数用的还是本科压缩型模式。从课程设计看,仍然是“三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从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看,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同小异;从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比例设置看,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实践课重视不够;从实验实训情况看,验证性实验多,结合职业需要的实际操作少,体现不了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从考核方式看,笔试仍是主要形式,评价技能的考核难于落实,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二是许多由中专刚升格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很好地完成从中专到大专的转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许多方面沿袭了中专的教学模式,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高职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问题从理论层面上比较容易取得共识;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性也不会存在争议;但如何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就相对复杂和困难。

二、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我院在四年高职办学中,逐渐形成了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了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在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调整了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知识面较宽广、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1、课程体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的,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院采用了“1+X+N”的课程体系模式:

“1”即一个全院性的公共课平台,包括《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及学院规定的人文素质课,此平台内课程全部为必修课;“X”即X个专业群基础课平台,为各专业群基础课范围选修平台;“N”即N个专业课程组,包括各专业的职业技术课。

我院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选修课分为范围选修课、自由选修课。范围选修课是指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由选修课是为提高学生素质设置的业务素质类选修课和全院公共选修课。范围选修课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设课总量与选修学分要求比例为1.3:1,专业课设课总量与选修学分要求比例为1.5:1,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课程体系平台。

“平台+课程组”的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柔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并突出专业特色,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该体系使学生能够跨专业选课,有

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学习需求,以学分制为纽带,以主干课程为重点,以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协调“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矛盾,重组课程结构,设计大类专业平台和各个专业“1+1+N”型课程体系结构;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课程内容需要整合,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能体现“质量工程”要求,又可反映高职特点,使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如下:

课程内容——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化

课程设置——课程模式(“1+1+N”型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主干课程大纲)

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理念、手段、环境、师资、策略)

质量控制——质量模式(借鉴ISO9000国际标准思想,通过管理职责、资源

管理、服务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等环节,构建质管体系)

创新教育——进课程、建平台、立项目、创机制

当前,在技术的发展向深度化、综合化开拓的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应有的理论水平必定会不断提升。这一需求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得到充分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专业的支撑技术及其重要内涵整合至专业平台课程和专门化课程之中,保证专业技术框架知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得到反映,使毕业生既具备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备对职业岗位群通用的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以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计按照“搭平台、筑模块”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从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的内涵与联系分析开始,对多元课程目标进行仔细的研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重点在课程内容综合),采用“1+1+N”型课程结构和“统合型课程模式”,解决本类各专业的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矛盾。设计出“课程内容逻辑结构图”和课程综合的内容和课程的学业标准,将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进行综合设计。

(1)

1)素质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如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如邓小平理论、团队合作和人文类课程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数学等)等等。该平台范围内的课程主要是教育部和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和部分院本课程。该课程平台为高职高专各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终身教育奠定了相关的可持续学习基础。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为专业平台课和职业技术课服务。

2)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基础平台。该平台是建筑在通识课程平台之上的大类专业基础平台,它包

括与大类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入门技能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等。该平台范围内课程主要是解决学

生的基本技能和大专业类学生的通用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以在今后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

应能力。加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是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课程内容的重点之一。

3)专门化课程。专门化课程主要指在专业平台上根据具体专业职业岗位群中各个职业岗位所需的

知识和能力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含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任选课。每个专业的课程结构采用“1+1+N”型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