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及注释说课讲解
《诫子书》 讲义
![《诫子书》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f2759a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e.png)
《诫子书》讲义《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为人处世道理凝聚其中,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他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他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诫子书》写于诸葛亮晚年,此时他已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对儿子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担忧与期望,于是写下这封家书,希望儿子能够铭记教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有志向的人。
二、原文解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开篇之句,便点明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是内心的宁静,通过宁静可以修养身心;“俭”是节俭,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里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对于个人修养和志向确立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需要内心的宁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深入思考,领悟知识的真谛。
而才华需要通过学习来积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华。
同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里阐述了学习、宁静、志向和才华之间的关系,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的享乐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这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勤奋,避免放纵和浮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光飞逝,意志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
如果不珍惜时光,努力奋进,最终只能像枯枝落叶般凋零,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居所,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珍惜时光、努力进取的紧迫性。
三、文章主旨《诫子书》的主旨在于劝勉儿子要修身养性,培养品德,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珍惜时光。
七年级课文诫子书原文注释
![七年级课文诫子书原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9b80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d.png)
七年级课文诫子书原文注释七年级课文《诫子书》原文注释:诫子书,又称《父子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诫子书》的原文注释。
第一章:不重视学习将来会后悔1. 《诫子书》的第一章中,子夫告诫儿子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
他说:“亲爱的儿子啊,你要时刻记住,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否则你将来会后悔。
”2. 子夫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来形容那些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人。
他希望儿子要像金玉一样璀璨耀眼,而不是只有外表却内心空虚。
第二章:不贪图享受会导致失败1. 子夫告诫儿子要远离贪图享受的诱惑,不要沉迷于虚荣和享乐之中。
他说:“儿子啊,不要追求暂时的快乐,而应该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通过辛勤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 子夫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只顾眼前享受而不顾后果的人。
他希望儿子要懂得避险和规避风险,不要轻易陷入困境。
第三章:不骄傲自满会失去机会1. 子夫告诫儿子要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要因为一些小成就而自以为是。
他说:“儿子啊,只有保持谦逊和学习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子夫用“骄者必败”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自满和骄傲的人注定会失败。
他希望儿子要懂得谦虚和谨慎,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得意忘形。
第四章:不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1. 子夫告诫儿子要避免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
他说:“儿子啊,只有追求实际的目标,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2. 子夫用“饮鸩止渴”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忽视真实需求的人。
他希望儿子要明智地选择目标和方向,不要盲目追求虚幻的东西。
总结:《诫子书》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通过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的阐述,旨在引导孩子成为有品德、有修养、有责任心的人。
每一章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52647f580216fc710afd1c.png)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30a57b551810a6f52486d5.png)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b545a4d9af45b307e9719723.png)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诫子书》原文(全版本)及释义
![《诫子书》原文(全版本)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60b98a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c.png)
《诫子书》原文(全版本)及释义《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次收集后世广为流传的三个版本,请参阅。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静)无以成学。
滔(淫)慢则不能励(研)精,险躁则不能治(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版本一:“滔慢则不能励精”出自唐代《艺文类聚》。
版本二:“淫慢则不能励精”出自宋代《太平御览》。
版本三:“非静无以成学。
滔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出自明代《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喜欢诗、词的朋友们应该能看出来,诸葛亮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
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
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话不多说,下面我们看原文注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以“静”来做修养身心,简单来讲是内心安定,《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且容我们日后再深入研究。
以“俭”来培养德行,俭不只是节省用钱、用物;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是上文养德方面,可参考《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境界;不使自己身心宁静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是上文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心里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这是求学的道理,可结合《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诸葛亮诫子书译文及注解
![诸葛亮诫子书译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396d43d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d.png)
诸葛亮诫子书译文及注解(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诸葛亮诫子书译文及注解诸葛亮有一封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13fb3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5.png)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诫子书》主要描写了诸葛亮临终前对儿子诸葛瞻的期望和教诲。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诫子书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注释: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
励,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一说通“冶”。
与:跟随。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放纵懈怠。
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注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ff2cc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8.png)
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注释译文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选自《诸葛亮集》。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猪哥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24c06d22f60ddccdb38a00a.png)
《诫子书》一、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二、《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四、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五、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六、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讲义
![《诫子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1c85d2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34.png)
诫子书诸葛亮一、课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告诚,劝勉。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译文: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原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枯落: 调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日渐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二、内容概括及主旨1.读文章,理清思路。
①首先提出“静以修身”这一中心论点,②其次对“静”的价值进行阐发(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③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有“志”才可成学,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成才务须学习);④最后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度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2.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1)劝勉儿子勤学励志,希望他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才(2)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把自己培养成君子。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3d69b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b.png)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1500字《诫子书》原文及注释(1500字)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汉代儒家学者荀子所著。
该书以教育子女为主题,旨在教导父母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使其成为品德优秀、行为端正的人。
以下是《诫子书》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诫子书》始曰:“家之所以立,道之所以行者也。
”意谓家庭的建立和家庭中的道德教育都非常重要。
注释:1. “家之所以立,道之所以行者也。
”此句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道德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道德价值观,才能促使道德观念在家庭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也;学不学,人之情也。
”意思是孩子们必须要学习,这是他们应有的责任。
是否愿意学习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注释:2. “子不学,非所宜也;学不学,人之情也。
”这句话告诉父母们,孩子们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因为学习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而孩子是否愿意学习,则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情感。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原文:“余老矣,尚欲学,如今之人,犹可使学也已。
”荀子自谦地说自己已经年老了,但仍然渴望学习,现在的年轻人也同样可以让他们学习。
注释:3. “余老矣,尚欲学,如今之人,犹可使学也已。
”荀子这句话表达了不论年轻还是老年,人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
他认为即使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依然有能力和机会去学习。
荀子提醒父母们应该鼓励和帮助孩子们去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
原文:“不教以俭,则使不得与之俭也;不教以勤,则使不得与之勤也;不教以信,则使不得与之信也;不教以正,则使不得与之正也。
”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父母不教导子女节俭、勤奋、诚信和端正,子女就很难学会和培养这些美德。
注释:4. “不教以俭,则使不得与之俭也;不教以勤,则使不得与之勤也;不教以信,则使不得与之信也;不教以正,则使不得与之正也。
《诫子书》 说课稿
![《诫子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3bd29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0.png)
《诫子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所选文章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不足百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是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文中的字词和语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
但是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诫子书》中所传达的修身立志的思想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情教诲,体会父爱的深沉。
(2)领悟文中修身立志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疏通文意。
(2)体会文章的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修身立志之道,并能够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诫子书》 说课稿
![《诫子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65c64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02.png)
《诫子书》说课稿《<诫子书>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言辞恳切,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爱。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立志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词汇和语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领悟文中蕴含的修身养性、立志学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静”的含义以及作者的修身养德的观点,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诫子书》 说课稿
![《诫子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dd8fd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c.png)
《诫子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围绕“修身养性”这一主题,阐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爱。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未来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诫子书》中所传达的修身养性的道理,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观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诫”“夫”“静”“俭”等。
理解文章的大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爱,感受父爱的伟大。
领悟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解读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129219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f.png)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解读我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啊,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
我们语文老师,那可是个特别有趣的小老头,戴着个厚厚的眼镜,头发总是乱乱的,像个鸟巢似的。
那天他走进教室,手里拿着课本,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一篇超级厉害的文章,这可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信呢。
”当时我就想,诸葛亮啊,那可是智慧的化身,他写给他儿子的信得有多高深啊。
老师开始读文章了,读得抑扬顿挫的。
当读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时候,我同桌,那个调皮捣蛋的小李,突然举手问老师:“老师,啥叫静以修身啊?难道就是安静地坐着就能修养身心了?”老师笑了笑,推了推他那厚厚的眼镜说:“小李啊,这个静啊,可不是单纯地安静坐着。
你想啊,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内心要平静。
就好比你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心里老是想着下课去玩,心浮气躁的,能学好吗?”我在旁边听着,就有点明白了。
这就像我上次考试之前,心里一直惦记着新出的漫画书,结果考试的时候都静不下心来,成绩自然就不理想。
这时候我就理解了诸葛亮说的这个“静”的重要性了。
然后老师又讲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排的小王又发问了:“老师,淡泊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道:“淡泊呢,就是看淡名利这些东西。
你看啊,如果一个人整天就想着怎么出名,怎么赚钱,满脑子都是这些,那他的志向就被这些东西给模糊了。
只有看淡这些身外之物,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明志。
而宁静呢,就是像我刚刚说的内心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看得长远。
就像诸葛亮自己,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只为了兴复汉室,他的志向就很明确,而且他在做事的时候很冷静,所以才能有那么多的智慧谋略。
”我听着老师的解释,脑海里就浮现出诸葛亮羽扇纶巾,淡定地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
他肯定就是做到了淡泊和宁静,才能在那么复杂的局势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一句我觉得也特别有道理。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吧,我想学好数学,这就是我的志向。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f96aa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a.png)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诸葛亮《诫子书》解读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正因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计谋超群,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未能实现他光复汉业的理想,却也有效阻止曹操等人背叛汉王朝的步伐,相应地推迟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诸侯割据;同时,成就了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享有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本系山东人氏,淡泊名利,自刘备、关羽、张飞等兄弟三顾茅庐之后,成为刘备麾下最得力的行政管理、军事指挥干将。
不但对军事谋略颇有研究,而且还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
恰恰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才铸就了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的基础。
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精辟论述,影响了近两千年来诸葛家后代和广大有志青年,更值得我们今天把它作为中国家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进行研究。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挥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 讲义
![《诫子书》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0f35b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2.png)
《诫子书》讲义《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他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他临终前,为了告诫儿子诸葛瞻修身治学的道理,写下了这篇《诫子书》。
当时,蜀汉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而诸葛瞻年纪尚小。
诸葛亮深知,自己无法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教导他成长。
因此,他希望通过这封家书,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儿子,让他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有志向的人。
二、原文解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开篇之句,便点明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通过宁静可以修养身心;“俭”是节俭,节俭能够培养品德。
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内心不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里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需要内心的安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于学习。
才华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华。
同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在学习上取得成就。
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安静的环境,更要有坚定的志向。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的享乐和懈怠会让人无法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则不能陶冶性情。
这是在告诫我们,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勤奋,避免放纵和浮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间飞逝,意志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
如果不珍惜时光,最终只能像枯枝败叶一样,毫无用处,只能悲哀地守着破旧的房屋,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此句强调了珍惜时间的紧迫性。
三、主题思想《诫子书》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修身立志、惜时勤学。
诸葛亮以简洁的语言,教导儿子要通过内心的宁静和节俭来培养品德,树立远大的志向,通过勤奋学习来增长才华,同时要珍惜时间,避免放纵和浮躁。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f4b10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f.png)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原文】伯禽将归于鲁(1),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4)。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5);走如马(6),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彼争者,均者之气也(7),女又美之(8)。
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9)。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10);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11)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12);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13);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14);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15)。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16)(《荀子·尧问》)【作者介绍】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平定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注释】(1)伯禽将归于鲁:伯禽将要到鲁国去赴任。
伯禽:周公旦长子。
周公东征后,成王将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土地、人民,分封给他,国号鲁。
因为要留周公在京辅政,于是派其子伯禽代其就国。
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2)君子不施其亲:有德行的人不会怠慢他的亲族。
君子:有德行的人。
施:摇摆之状,如“施施然而行”。
这里指不尊敬。
(3)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不能被大臣抱怨你不信任、不任用他们。
(4)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所以老臣故旧如果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弃之不用,更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5)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比力气大小。
(6)走如马:奔跑起来像马那样快。
走:古汉语中即是现代汉语中的“跑”,“趋”则是快步走。
(7)彼争者,均者之气也:那些与别人较量竞争,只是把自己降低到和别人等同的气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和《又诫子书》《诫子书》: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志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也,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着重强调修身和为学都要静的道理。
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能“致远”,才能对万事万物都有透彻的理解;而一旦时机到来,又可以静中寓动,以静求动,动静相辅而相成,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即所谓“接世”。
与“静”相反的是“躁”,“躁”既有碍修身,也不能治学,而且容易转化为“淫慢”,终至事业无成。
诸葛亮《又诫子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合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
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
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
可以继续饮酒至醉,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诫外甥书朝代:魏晋作者:诸葛亮原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
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注释①存,怀有,怀着②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③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④揭然,高举的样子⑤恻然,恳切的样子⑥细碎,琐碎的杂念⑦嫌吝,怨恨耻辱⑧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⑨济,成功,实现⑩强毅,坚强果断⑪窜伏,逃避,藏匿⑫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赏析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
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
孔子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
“绝情欲”顾名思义,断绝情欲。
情,可以指爱情、友情或亲情种种,考虑到作者写此信的对象——外甥庞涣正值年少方刚,这里的“情”应当指爱情,或男女之欲。
因此,“绝情欲”应当理解为不要沉湎于爱欲。
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爱情》中说:“古往今来,伟人奇才罕有沉湎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者。
”,又说“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
”,这和“绝情欲”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弃凝滞”则是说,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可以消磨一个人的意志。
因此,做到“志存高远”,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
做到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即使身处逆境,高远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么这里就谈到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要抛出心中无关的杂念,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
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尽一生!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
做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
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
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
反之,则必然失败。
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说要“有志、有识、有恒”。
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