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振荡反应_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bz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化学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2.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3.观察化学振荡反应过程,探究其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化学振荡反应是指反应物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循环过程。

其中,自催化反应是实现化学振荡反应的典型反应。

在自催化反应中,反应产物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因此反应可以在产物的作用下不断进行和停止,从而形成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仪器:量筒、滴定管、烧杯、试管、热水槽、移液管、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将首先将60ml水倒入一个烧杯中,加入0.6g淀粉,在淀粉溶解的同时加入2ml硫酸稀溶液和2ml钾碘溶液。

2.将50ml的1.0mol/L的NaOH 溶液分别倒入两个不同的烧杯中。

3.在第一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混合溶液,用探棒轻轻搅拌,使其颜色变为深褐色大约30秒,然后加入几滴这种混合溶液,使其颜色变为深蓝色并开始异变。

4.将第二烧杯中的NaOH 溶液用移液管慢慢加到第一烧杯中,观察反应过程。

5.记录反应过程中出现和消失的颜色和时间。

实验结果:1.在加入混合溶液之前,淀粉水是无色透明的;2.加入混合溶液后,淀粉水变为深褐色,在加入几滴混合溶液后,变为深蓝色,并开始异变;3.当加入NaOH 溶液时,深蓝色的溶液会发生颜色变化,有时会变为黄色或橙色;4.出现这种变化的时间间隔不固定,而是在不同的实验中有所不同。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化学振荡反应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化学振荡反应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证明,化学振荡反应是反应物出现和消失的循环过程,其中自催化反应常常是实现化学振荡反应的典型反应。

在自催化反应中,反应产物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因此反应可以在产物的作用下不断进行和停止,从而形成化学振荡反应。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振荡反应是化学中一种非常有趣且复杂的现象,它常常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bz振荡反应,深入了解其机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1. 观察bz振荡反应的现象和规律;2. 探究影响bz振荡反应的因素;3. 分析振荡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甲醛、硫酸、硫酸铁、碘化钾、硫酸铜、稀硫酸、蒸馏水等;方法: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准备所需试剂;2. 液体A的制备:将甲醛、硫酸和硫酸铁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液体A;3. 液体B的制备:将碘化钾、硫酸铜和稀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液体B;4. 实验装置的搭建:将液体A和液体B分别倒入两个烧瓶中,通过U型管将两个烧瓶连接起来;5.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烧瓶中液体颜色的变化,记录变化的时间和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bz振荡反应的明显现象。

起初,液体A和液体B 分别呈现深蓝色和黄色。

当两者混合后,液体的颜色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深蓝色到无色,再到深蓝色,如此往复。

通过记录实验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时间和规律,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颜色变化的周期并不固定,有时短暂,有时较长。

其次,液体颜色变化的速度也存在差异,有时快速,有时缓慢。

这些现象表明,bz振荡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bz振荡反应的机理,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中我们改变了液体A和液体B的浓度、温度和pH值等条件。

结果显示,液体A和液体B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温度升高也会加快反应速率;而pH值的变化则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小。

此外,我们还对bz振荡反应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发现其呈现非线性的特点。

这表明bz振荡反应可能涉及到多个中间物质的生成和消耗,反应过程较为复杂。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bz振荡反应的特性和机理。

BZ震荡实验报告

BZ震荡实验报告

BZ 震荡反应1120132978 杨旭一、 实验目的1) 了解BZ 反应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化学振荡现象。

3) 练习用微机处理实验数据和作图。

二、 实验原理化学振荡:反应系统中某些物理量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

BZ 体系是指由溴酸盐,有机物在酸性介质中,在有(或无)金属离子催化剂作用下构成的体系。

本实验以BrO -3~ Ce +4 ~ CH 2(COOH)2 ~ H 2SO 4作为反映体系。

该体系的总反应为:()()O 4H 3CO COOH 2BrCH COOH 2CH 2BrO 2H 222223++−→−++-+ 体系中存在着下面的反应过程。

过程A :HOBr HBrO 2H Br BrO 2K 32+−→−+++--2HOBr H Br HBrO 3K 2−→−+++-过程B :O H 2BrO H HBrO BrO 22K 234+−→−+++-42K 32Ce HBrO H Ce BrO 5++++−→−+++++−→−H HOBr BrO 2HBrO -3K 26Br - 的再生过程:()++-++++−→−+++6H 3CO 4Ce 2Br HOBrO H COOH BrCH 4Ce 23K 2247当[Br -]足够高时,主要发生过程A ,研究表明,当达到准定态时,有[][][]+-=H BrO K K HBrO 3322。

当[Br -]低时,发生过程B ,Ce +3被氧化。

,达到准定态时,有[][][]+-≈H BrO 2K K HBrO 3642。

研究表明,Br -的临界浓度为:[][][]---⨯==36334crit -BrO 105BrO K K Br若已知实验的初始浓度[BrO -3],可由上式估算[Br - ]crit 。

⎪⎪⎭⎫ ⎝⎛-=∝RT E A k t 表诱exp 1,并得到 RT E A t 表诱=-ln 1ln ⎪⎪⎭⎫ ⎝⎛ 作图⎪⎪⎭⎫ ⎝⎛诱t 1ln ~T 1,根据斜率求出表观活化能表E 。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 振荡反应实验日期:2016/11/24 完成报告日期:2016/11/25 1 引言1.1 实验目的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 反应(简称B-Z 反应)的机理。

2. 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2 实验原理对于以B-Z 反应为代表的化学振荡现象,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Field ,kooros 和Noyes 在1972年提出的FKN 机理,,他们提出了该反应由萨那个主过程组成:过程A ①322BrO Br H HBrO HOBr --+++→+ ②22HBrO Br H HOBr -+++→ 式中2HBrO 为中间体,过程特点是大量消耗Br -。

反应中产生的HOBr 能进一步反应,使有机物MA 如丙二酸按下式被溴化为BrMA,(A1)22HOBr Br H Br H O -+++→+(A2)2Br MA BrMA Br H -++→++过程B ③32222BrO HBrO H BrO H O -++++僩 ④342222222BrO Ce H HBrO Ce ++++→+g这是一个自催化过程,在Br -消耗到一定程度后,2HBrO 才转化到按以上③、④两式进行反应,并使反应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催化剂3Ce +氧化为4Ce +。

在过程B 的③和④中,③的正反应是速率控制步骤。

此外,2HBrO 的累积还受到下面歧化反应的制约。

⑤232HBrO BrO HOBr H -+→++过程C MA 和BrMA 使4Ce +离子还原为3Ce +,并产生Br -(由BrMA )和其他产物。

这一过程目前了解得还不够,反应可大致表达为:⑥24Ce ++MA +BrMA →f Br -+23Ce ++其他产物式中f 为系数,它是每两个4Ce +离子反应所产生的Br -数,随着BrMA 与MA 参加反应的不同比例而异。

过程C 对化学振荡非常重要。

如果只有A 和B ,那就是一般的自催化反应或时钟反应,进行一次就完成。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 振荡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BZ 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体会自催化过程是产生振荡反应的必要条件。

2.初步理解耗散结构系统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3.掌握测定反应系统中电势变化的方法;了解溶液配制要求及反应物投放顺序。

二、实验原理自然界存在大量远离平衡的敞开系统,它们的变化规律不同于通常研究的平衡或近平衡的封闭系统,与之相反,它们是趋于更加有秩序、更加有组织。

由于这类系统在其变化过程中与外部环境进行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且采用了适当的有序结构来耗散环境传来的物质和能量,这样的过程称为耗散过程。

受非线性动力学控制,系统变化显示了时间、空间的周期性规律。

目前研究的较多、较清楚的典型耗散结构系统为BZ 振荡反应系统,即有机物在酸性介质中被催化溴氧化的一类反应,如丙二酸在Ce 4+的催化作用下,自酸性介质中溴氧化的反应。

BZ 振荡反应是用首先发现这类反应的前苏联科学家Belousov 及Zhabotinsky 的名字而命名的,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222222BrO +3CH (COOH)+2H 2BrCH(COOH)+3CO +4H O = (1)真实反应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该反应系统中HBrO 2中间物是至关重要的,它导致反应系统自催化过程发生,从而引起反应振荡。

为简洁的解释反应中有关现象,对反应过程适当简化如下:当Br -浓度不高时,产生的HBrO 2中间物能自催化下列过程:-+3222BrO +HBrO +H 2BrO +H O = (2)3++4+22BrO +Ce +H HBrO +Ce = (3)在反应(3)中快速积累的Ce 4+又加速了下列氧化反应:4+-3++2224C e +B r C H (C O O H )+H O +H O B r 2B r +4C e +3C O +6H = (4) 通过反应(4),当达到临界浓度值-Br ,c C 后,反应系统中下列反应成为主导反应:--+32BrO +Br +2H HBrO +HOBr = (5)-+2HBrO +Br +H 2HOBr = (6)反应(6)与反应(2)对HBrO 2竞争,使得反应(2)、(3)几乎不发生。

物化化学振荡实验报告(3篇)

物化化学振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振荡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通过实验,观察化学振荡现象,加深对化学振荡机理的理解。

3. 掌握化学振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振荡是指反应体系中某些物理量(如浓度、颜色、电位等)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Belousov-Zhabotinski(B-Z)反应是典型的化学振荡反应,其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FKN机理较为合理。

B-Z反应的基本原理如下:1. 有机酸(如丙二酸)与溴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中间产物。

2. 中间产物进一步反应,产生大量HBrO,使溶液呈酸性。

3. 酸性条件下,溴酸盐被还原生成Br2,Br2与有机酸再次反应,生成中间产物。

4. 如此循环,形成化学振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CH2(COOH)2(丙二酸)、KBrO3(溴酸盐)、H2SO4(硫酸)、蒸馏水。

2. 实验仪器:烧杯、滴定管、搅拌器、pH计、计时器、比色皿、移液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取一定量的KBrO3和CH2(COOH)2,加入适量H2SO4,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2. 按照实验设计,取适量实验溶液置于烧杯中。

3. 将烧杯置于搅拌器上,打开计时器。

4.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颜色变化时间。

5. 使用pH计测量溶液pH值,记录pH值随时间的变化。

6. 比色皿中放入实验溶液,观察颜色变化,记录颜色变化时间。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颜色变化时间、pH值随时间的变化等。

2.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绘制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颜色变化时间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化学振荡现象的机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溶液颜色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约为30分钟。

2. 实验数据显示,溶液pH值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与颜色变化周期基本一致。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a. B-Z反应体系中,有机酸与溴酸盐发生反应,生成中间产物,使溶液呈酸性。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bz振荡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化学反应中的振荡现象,并深入了解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中所需材料包括苯乙烯、溴化钾、硫酸、硫酸铁、甲酸和氢氧化钠等化学试剂,以及玻璃容器、计时器和温度计等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包括将苯乙烯、溴化钾和硫酸铁依次加入玻璃容器中,然后加入甲酸和氢氧化钠,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振荡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反应溶液由无色到黄色再到蓝色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溶液的振荡现象,呈现出周期性的颜色变化。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得出了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反应速率等因素对振荡现象的影响规律,从而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结论:通过对bz振荡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振荡现象及其规律,加深了对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化学反应于工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bz振荡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中的振荡现象,还可以深入了解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报告的分享,能够对化学爱好者和学习者有所帮助,激发大家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BZ振荡反应设计实验报告[论文设计]

BZ振荡反应设计实验报告[论文设计]

BZ振荡反应设计实验报告[论文设计] 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酸对B-Z振荡反应的影响实验报告人学号班级同组人实验日期 2013 年月日室温 9.9? 大气压 102.78KPa指导老师评分1、前言1.1背景材料在化学反应中,反应产物本身可作为反应催化剂的化学反应称为催化反应。

一般的化学反应最终都能达到平衡状态(组分浓度不随时间而改变),而在自催化反应中,有一类是发生在远离平衡态的体系中,在反应过程中的一些参数(如压力、温度、热效应等)或某些组分的浓度会随时间或空间位置作周期的变化,人们称之为“化学振荡”。

由于化学振荡反应的特点,如体系中某组分浓度的规律变化在适当条件下能显示出来时,可形成色彩丰富的时空有序现象(如空间结构、振荡、化学波……等)。

这种在开放体系中出现的有序耗散结构也证明负熵流的存在,因为在开放体系中,只有足够的负熵流才能使体系维持有序的结构。

化学振荡属于时间上的有序耗散结构。

别洛索夫(Belousov)在1958年首先报道以金属锌离子作催化剂在柠檬酸介质中被溴酸盐氧化时某中间产物浓度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化学振荡现象,扎勃丁斯基(Zhabotinski)进一步深入研究在1964年证明化学振荡体系还能呈现空间有序周期性变化现象。

为纪念他们最早期的研究成果,,将后来发现大量的可呈现化学振荡的含溴酸盐的反应体系称为B-Z振荡反应。

[1]1.2实验原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所有的振荡反应都含有自催化反馈步骤,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能发生振荡反应的体系(振荡器Dscillator)尽管如此,但化学振荡的动力学机理,特别是产生时一些有序现象的机理仍不完全清楚。

对于B-Z振荡反应,人们比较认可的FKN机理,是由Field、Koros、Noyes等完成的对[2]含溴酸盐体系的B,Z振荡反应进行设计性的探讨。

4+3+CeCe将溴酸钾、硫酸、丙二酸与硝酸铈溶液混合,由于呈黄色而无色,反应中可以观察到体系在黄色和无色之间作周期性的振荡。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姓名:何一白学号:2012011908班级:化22实验日期:2014年11月6日提交报告日期:2014年11月22日带实验的老师姓名:王振华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1.1实验目的了解BelousoT-Zhabotmski 反应的机理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球的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1.2实验原理化学震荡:反映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组分浓度)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B-Z反应机理: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铀离子做催化剂的条件下,丙二酸被澳酸氧化一一FKN机理(共十步)系统中[Br]. [HBrO2], [Ce4+]/[Ce3-]都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

测量及数据:我们用浪离子选择电极和钳丝电极分别测定[B「]和[Ce4]/[Ce3j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处理数据得到诱导期时间及丧荡周期。

由1/t诡,1/t纵分别衡量诱导期和振荡周期反应速率的快慢,综合不同温度下的5和皿,估算表观活化能E斛E论实验操作2.1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2.1.1实验仪器计算机及接口一套:HSH型精密恒温浴槽:电磁搅拌器:反应器1个:钳电极1个;饱和甘汞电极1个:滴瓶3个;量筒3个:21H1移液管1支:洗瓶1个:银子1把;2.1.2实验药品0.02 mol'L 硝酸铀披:0.5 moVL 丙二酸;0.2 moll 渙酸钾:0.8mol/L 硫酸。

2.2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实验室温度163°C,大气压102.19kPa2.3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1•检査仪器药品。

2•按装置图(如图1所示)接好线路。

图IB Z振荡反应实验装宜图3•接通相应设备电源,准备数据采集。

4•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0°C。

分別取7ml丙二酸、15ml澳酸钾、18ml硫酸溶液于干净的反应器中,开动搅拌。

打开数据记录设备,开始数据采集,待基线走稳后,用移液管加入2ml硝酸铀钱溶液。

5•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观察反应曲线,出现振荡后,待振荡周期完整重复8~10次后,停止数拯记录,保存数据文件后记录恒温槽温度,从数据文件中读出相应的诱导期检和振荡周期0。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BZ振荡反应是一种经典的化学振荡反应,其特点在于反应体系呈现周期性的颜色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BZ振荡反应的颜色变化规律,探究了振荡反应机制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准备好测量药品、试管、电子秤等实验装置。

2. 实验操作:将准备好的药品按比例加入试管中,同时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用玻璃
棒搅拌均匀。

观察试管液体的颜色变化,当液体呈现蓝色时加入适量的碘离子,不断观察
颜色变化。

3. 观察结果:当反应发生时,液体的颜色会出现周期性变化,从蓝色开始逐渐变为
无色、黄色、橙色、红色等颜色,然后再逐渐回到蓝色。

4. 分析结果: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从而导致反应速
率的变化。

此外,碘离子的加入可促进反应的发生,同时稀盐酸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5. 实验探究: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可以对BZ振荡反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了解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
BZ振荡反应是一种周期性的化学振荡反应,其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碘离子的加入可促进反应的发生,而稀盐酸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改
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可以进一步探究BZ振荡反应的反应机制及影响因素。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bz振荡实验报告引言:振荡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简称BZ反应)中的振荡现象,并探究其背后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BZ 反应的振荡特性以及相关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BZ反应试剂、试管、显微镜、计时器等。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定浓度的BZ反应试剂,并将其倒入试管中。

然后,通过加入适量的催化剂,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时间。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显微镜对试管内的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振荡的频率和振幅。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振荡现象。

BZ反应开始时,试管内的液体呈现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液体的颜色逐渐变为深蓝色,然后又逐渐恢复为淡黄色。

这种周期性的颜色变化正是BZ反应振荡的表现。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BZ反应的振荡频率与催化剂的浓度密切相关。

当催化剂的浓度较低时,振荡频率较低;而当催化剂的浓度较高时,振荡频率较高。

这一结果与化学动力学理论相吻合,催化剂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振荡频率也就越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BZ反应的振荡振幅也受到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当催化剂浓度较低时,振荡振幅较小;而当催化剂浓度较高时,振荡振幅较大。

这表明催化剂的浓度对BZ反应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BZ反应的振荡特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振荡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振荡频率则会下降。

此外,pH值的变化也会对BZ反应的振荡特性产生影响,具体的变化规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BZ反应的振荡特性以及相关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BZ反应的振荡频率和振幅受到催化剂浓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BZ反应的振荡现象以及应用于其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B-Z)反应的基本原理和FKN机理。

2. 观察B-Z振荡反应的化学振荡现象。

3. 学习使用铂电极和甘汞电极进行电位-时间曲线的测定。

4. 练习用微机处理实验数据并绘制曲线。

二、实验原理B-Z振荡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振荡现象,其机理由Field、Koros和Noyes在1972年提出的FKN机理所描述。

该反应由以下三个过程组成:过程A:中间体的生成与消耗A1:2BrO3- + 2CH2(COOH)2 + 4H+ → 2Br- + 2HBrO2 + 2CO2 + 2H2OA2:HBrO2 → Br- + H2O + BrO过程B:自催化过程B1:HBrO2 → Br- + H2O + BrOB2:BrO + Ce3+ → HBrO2 + Ce4+B3:2HBrO2 → Br2O + H2O + BrO2过程C:Br-的再生C1:4Ce4+ + BrCH(COOH)2 + 6H2O → 4Ce3+ + 2Br- + 3CO2 + 12H+当反应体系中Br-的浓度足够高时,主要发生过程A,其中反应A2是速率控制步骤。

当Br-的浓度较低时,发生过程B,其中反应B2是速率控制步骤。

反应C1对化学振荡现象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Br-得以再生,维持反应的持续进行。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铂电极、217型甘汞电极、微电极、微机、搅拌器、烧杯、移液管、pH计等。

2. 试剂:溴酸盐、丙二酸、硫酸、硫酸铜、氯仿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B-Z反应溶液:将一定量的溴酸盐、丙二酸、硫酸和硫酸铜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

2. 将铂电极和甘汞电极插入反应溶液中,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值,调节至实验所需的pH值。

3. 开启搅拌器,观察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化学振荡现象。

4. 使用微电极测定电位-时间曲线,记录数据。

5. 关闭搅拌器,将反应溶液取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bz振荡反应的过程及其特点,了解振荡反应的基本
原理。

实验仪器与试剂:
1. 反应器,玻璃容器。

2. 试剂,溴化钾、溴化铵、硫酸亚铁、硫酸、水。

实验步骤:
1. 在玻璃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溴化钾和溴化铵溶液。

2. 向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和硫酸,使反应混合物均匀。

3.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情况。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bz振荡反应的特点,首先是反应混合物由无色
逐渐变为黄色,然后变为蓝色,接着又变为无色,如此往复循环。

在颜色变化的同时,反应混合物中也产生了气泡,整个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的振荡变化。

实验分析:
bz振荡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振荡反应,其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反应物浓度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

在反应过程中,溴化钾和溴化铵的浓度会随着反应进行而周期性地变化,从而引起反应混合物颜色和气泡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振荡反应在化学动力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bz振荡反应的特点和原理,也对化学振荡反应的周期性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振荡反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也在化工生产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化学振荡反应的理解,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bz振荡反应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姓名:何一白学号:2012011908 班级:化22实验日期:2014年11月6日提交报告日期:2014年11月22日带实验的老师姓名:王振华1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1.1 实验目的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反应的机理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球的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1.2实验原理化学震荡:反映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组分浓度)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B-Z反应机理: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铈离子做催化剂的条件下,丙二酸被溴酸氧化——FKN机理(共十步)系统中[Br-]、[HBrO2],[Ce4+]/[Ce3+]都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

测量及数据:我们用溴离子选择电极和铂丝电极分别测定[Br-]和[Ce4+]/[Ce3+]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处理数据得到诱导期时间及震荡周期。

由1/t诱,1/t振分别衡量诱导期和振荡周期反应速率的快慢,综合不同温度下的t诱和t振,估算表观活化能E诱,E振。

2 实验操作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2.1.1 实验仪器计算机及接口一套;HS-4 型精密恒温浴槽;电磁搅拌器;反应器1 个;铂电极1 个;饱和甘汞电极1 个;滴瓶3 个;量筒3 个;2ml 移液管1 支;洗瓶1 个;镊子1 把;2.1.2 实验药品0.02 mol/L 硝酸铈铵;0.5 mol/L 丙二酸;0.2 mol/L 溴酸钾; 0.8 mol/L 硫酸。

2.2 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实验室温度16.3℃,大气压102.19kPa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1.检查仪器药品。

2.按装置图(如图1 所示)接好线路。

图1 . B-Z振荡反应实验装置图3.接通相应设备电源,准备数据采集。

4.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0℃。

分别取7ml丙二酸、15ml溴酸钾、18ml硫酸溶液于干净的反应器中,开动搅拌。

打开数据记录设备,开始数据采集,待基线走稳后,用移液管加入2ml硝酸铈铵溶液。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学院:理学院专业:应用化学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姓名:学号:BZ振荡反应实验摘要:本文用铂电极及217型甘汞电极做参比电极测定了B-Z振荡反应的电位变化曲线,通过改变温度、酸度及KBrO3浓度观察对反应诱导期、振荡周期的影响,获得了表观活化能等参数。

关键词:B-Z振荡反应、温度、酸度、浓度、变化1、前言1.1 B Z振荡反应历史化学振荡反应是具有非线性动力学微分速率方程,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远离平衡的一类反应。

体系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同时,通过采用适当的有序结构状态耗散环境传来的物质和能量。

这类反应与通常的化学反应不同,它并非总是趋向于平衡态的。

1921年,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布雷(Bray,William)在用碘作催化剂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时,第一次发现了振荡式的化学反应。

但依据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任何化学反应只能走向退化的平衡态,因而当时的化学家否定了这个发现。

1952年,英国数学家图灵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在理论上预见了化学振荡这类现象的可能性。

1958年,俄国化学家别洛索夫(Belousov) 和扎鲍廷斯基(Zhabotinskii)首次报道了以金属铈作催化剂,柠檬酸在酸性条件下被溴酸钾氧化时可呈现化学振荡现象:溶液在无色和淡黄色两种状态间进行着规则的周期振荡。

该反应即被称为Belousov- Zhabotinskii反应,简称B-Z反应。

1969年,现代动力学奠基人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人们才清楚的认识到振荡反应产生的原因:当体系远离平衡态时,即在非平衡非线性区,无序的均匀态并不总是稳定的。

在特定的动力学条件下,无序的均匀定态可以失去稳定性,产生时空有序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耗散结构。

例如浓度随时间有序的变化(化学振荡),浓度随时间和空间有序的变化(化学波)等。

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为振荡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振荡反应赢得了重视,它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化学振荡是一类机理非常复杂的化学过程,Field 、Koros 、Noyes 三位科学家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72年提出俄勒冈(FKN )模型,用来解释并描述B-Z 振荡反应的很多性质。

溴的振荡实验报告

溴的振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BZ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观察化学振荡现象,探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规律。

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BZ振荡反应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BZ振荡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振荡反应,它是由前苏联科学家Belousov和Zhabotinski首先发现的。

该反应是在酸性介质中,有机物在Ce4+的催化作用下,被溴氧化的一种反应。

反应体系中存在以下反应过程:过程A:2BrO3- + 2CH2(COOH)2 + 2H+ → 2Br- + 2CO2 + 2H2O过程B:Ce4+ + Br- → Ce3+ + BrO-当[Br-]足够高时,主要发生过程A,其中反应C21.B是速率控制步骤。

当[Br-]低时,发生过程B,Ce3+被氧化。

反应C21.D是速度控制步骤,反应经C21.D、C21.E 将自催化产生HBrO2,达到准定态时,有:K3[Br-] = K4[BrO-]由反应C21.C和C21.D可以看出,Br-和BrO-是竞争HBrO2的。

当K3[Br-] >K4[BrO-]时,主要发生过程A;当K3[Br-] < K4[BrO-]时,主要发生过程B。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电磁搅拌器、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计时器等。

2. 试剂:NaBrO3、CH2(COOH)2、H2SO4、Ce4+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NaBrO3、CH2(COOH)2、H2SO4、Ce4+溶液、NaOH溶液等试剂分别配制好,并使用pH计测定其pH值。

2. 配制反应溶液:取一定体积的NaBrO3溶液和CH2(COOH)2溶液,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调节pH值至5.0,再加入一定量的Ce4+溶液,充分混合。

3. 观察振荡现象:将反应溶液放入锥形瓶中,用电磁搅拌器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中Br-和BrO-的浓度,计算反应速率,并绘制反应曲线。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引言本实验旨在研究BZ反应(Belousov-Zhabotinsky reaction)产生的振荡现象,并通过实验记录和分析来探究其背后的化学动力学原理。

实验材料•BZ试剂盒•稀硫酸•蒸馏水•滴管•烧杯•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工作台面清洁干净,并确保所有实验器材无油污和杂质。

2.制备反应液:将BZ试剂盒中的液体A、B、C分别倒入三个烧杯中。

3.稀释液A:取一个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蒸馏水,使其浓度保持在10%左右。

注意稀硫酸的使用要小心,避免与皮肤接触。

4.制备初始反应混合液:取一个干净的烧杯,向其中加入10 ml的稀硫酸溶液和10 ml的液体A。

用滴管搅拌均匀。

5.加入液体B:使用滴管,向初始反应混合液中滴加适量的液体B。

注意每次滴加后要轻轻搅拌均匀。

6.观察反应:在滴加液体B后,开始观察反应液的变化。

记录变化的颜色、透明度以及任何观察到的振荡现象。

7.加入液体C:当反应液的振荡现象停止后,使用滴管滴加液体C。

再次观察反应液的变化和振荡现象。

8.重复实验:若想进一步研究振荡现象,可以重复步骤5-7,继续滴加液体B和液体C,并观察记录振荡现象的持续时间和特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了BZ反应产生的振荡现象。

在初始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液体B后,反应液的颜色逐渐变为蓝色,然后逐渐转为黄色,最后再次变为蓝色。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液也出现了透明度的变化和周期性的振荡现象。

在加入液体C后,观察到振荡现象的持续时间延长。

这种振荡现象是由于BZ反应中涉及到的反应物浓度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液体A中的某些物质在反应过程中被氧化,导致液体颜色变为蓝色。

随着液体B的滴加,液体中的还原性物质逐渐增多,使液体颜色转变为黄色。

当液体C滴加后,产生的某些中间产物又被还原,使液体再次变为蓝色。

这种振荡现象在化学动力学中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

振荡反应实验报告范文(3篇)

振荡反应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B-Z)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化学振荡现象。

2. 通过实验,掌握B-Z振荡反应的条件控制,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电位变化。

3. 分析B-Z振荡反应的周期性规律,探究影响反应周期的因素。

4. 理解自催化过程在振荡反应中的作用,加深对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B-Z振荡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振荡现象,它是由有机物在酸性介质中被催化溴氧化的一类反应。

该反应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物质组成:丙二酸(MA)、溴酸钾(KBrO3)、硫酸(H2SO4)和催化剂(Ce4+)。

反应过程中,丙二酸被溴酸钾氧化生成溴代丙二酸,同时生成Ce4+离子。

Ce4+离子作为催化剂,参与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使得反应系统产生周期性的振荡。

B-Z振荡反应的机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过程:1. 过程A:丙二酸与溴酸钾反应生成溴代丙二酸和Ce4+离子。

\[ 2MA + 2BrO3^- + 2H^+ \rightarrow 2BrMA + Ce4^+ + 2H2O \]2. 过程B:溴代丙二酸在Ce4+离子的催化下,再次被溴酸钾氧化,生成Br2和Ce4+离子。

\[ BrMA + BrO3^- + H^+ \rightarrow Br2 + Ce4^+ + 2H2O \]3. 过程C:Ce4+离子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为Ce3+离子,Ce3+离子与溴酸钾反应生成Ce4+离子,从而维持反应的持续进行。

\[ Ce4^+ + e^- \rightarrow Ce3^+ \]\[ Ce3^+ + BrO3^- + 2H^+ \rightarrow Ce4^+ + Br2 + H2O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 丙二酸(MA)- 溴酸钾(KBrO3)- 硫酸(H2SO4)- 硫酸铜(CuSO4)- 硫氰酸钾(KSCN)- 0.1mol/L pH缓冲溶液- 蒸馏水- 铂电极- 217型甘汞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 电位计- 秒表- 容量瓶- 烧杯- 玻璃棒- 滴定管仪器:- 酸度计- 离子色谱仪- 恒温水浴- 镜子四、实验步骤1. 溶液配制:- 配制0.1mol/L的MA溶液。

化学振荡实验实验报告

化学振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观察化学振荡现象;3.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振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体系中某些物理量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Belousov-Zhabotin(BZ)振荡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振荡反应,其基本原理如下:在酸性介质中,溴酸盐、有机物、金属离子催化剂等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周期性的颜色变化。

以BrO3-、Ce4+、CH2(COOH)2、H2SO4体系为例,其反应过程如下:过程A:当[Br-]足够大时,BrO3-被还原为Br-,产生HBrO2和HOBr。

过程B:当[Br-]比较小时,Ce3+被氧化为Ce4+,产生BrO2和H2O。

过程C:Br-的再生,Ce4+被还原为Ce3+,产生Br-和CO2。

过程A、B、C合起来组成反应系统中一个振荡周期。

当[Br-]足够高时,主要发生过程A;(1)是速率控制步骤;当[Br-]低时,发生过程B;(3)是速率控制步骤。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烧杯、滴管、移液管、计时器、pH计、铂电极、217型甘汞电极、微机等;2. 试剂:溴酸钾、硫酸、丙二酸、硫酸铈、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BrO3-、Ce4+、CH2(COOH)2、H2SO4溶液;2. 安装电极:将铂电极和217型甘汞电极插入反应溶液中,并用导线连接到pH计;3. 观察振荡现象:记录溶液颜色变化和pH值变化,观察化学振荡现象;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微机,用Origin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溶液颜色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约为2分钟;2. pH值在振荡过程中也呈现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与颜色变化周期一致;3. 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振荡周期与Br-浓度的关系曲线。

六、实验讨论与结论1. 本实验成功观察到了BZ振荡反应的化学振荡现象,验证了BZ反应的基本原理;2. 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周期与Br-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即Br-浓度越高,振荡周期越短;3. 实验过程中,pH值的变化与颜色变化周期一致,说明pH值在BZ振荡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Z 振荡反应实验日期:2016/11/24 完成报告日期:2016/11/251 引言1.1 实验目的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 反应(简称B-Z 反应)的机理。

2. 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2 实验原理对于以B-Z 反应为代表的化学振荡现象,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Field ,kooros 和Noyes 在1972年提出的FKN 机理,,他们提出了该反应由萨那个主过程组成:过程A ①②式中为中间体,过程特点是大量消耗。

反应中产生的能进一步反应,使有机物MA 如丙二酸按下式被溴化为BrMA,(A1)(A2)过程B ③④这是一个自催化过程,在消耗到一定程度后,才转化到按以上③、④两式进行反应,并使反应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催化剂氧化为。

在过程B 的③和④中,③的正反应是速率控制步骤。

此外,的累积还受到下面歧化反应的制约。

⑤过程C MA 和使离子还原为,并产生(由)和其他产物。

这一过程目前了解得还不够,反应可大致表达为:⑥2++f +2+其他产物式中f 为系数,它是每两个离子反应所产生的数,随着与MA 参加反应的不同比例而异。

过程C 对化学振荡非常重要。

如果只有A 和B ,那就是一般的自催化反应或时钟反应,进行一次就完成。

正是由于过程C ,以有机物MA 的消耗为代价,重新得到和,反应得以重新启动,形成周期性的振荡。

322BrO Br H HBrO HOBr --+++→+22HBrO Br H HOBr-+++→2HBrO Br -HOBr 22HOBr Br H Br H O -+++→+2Br MA BrMA Br H -++→++32222BrO HBrO H BrO H O-++++僩342222222BrO Ce H HBrO Ce ++++→+g Br -2HBrO 3Ce +4Ce +2HBrO 232HBrO BrO HOBr H -+→++BrMA 4Ce +3Ce +Br -BrMA 4Ce +MA BrMA →Br -3Ce +4Ce +Br -BrMA Br -3Ce +丙二酸的B-Z 反应,MA 为,即为,总反应为:它是由①+②+4×③+4×④+2×⑤+5×(A1)+5×(A2),再加上⑥的特征,组合而成。

但这个反应式只是一种计量方程,并不反应实际的历程。

按在FKN 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的俄勒冈模型,可以导得,振荡周期t 振与过程C 即反应步骤⑥的速率系数以及有机物的浓度呈反比关系,比例常数还与其他反应步骤的速率系数有关。

当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振荡周期t振,如近视地忽略比例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可以估算过程C 即反应步骤⑥的表观活化能。

另一方面,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振荡周期将逐渐增大。

2 实验操作2.1 实验用品计算机及接口一套(或其他电势差数据记录设备);THGD-0506 高精度低温恒温浴槽;78-2 型双向磁力加热搅拌器;反应器1 个;铂电极1 个;饱和甘汞电极1个;滴瓶3 个;量筒3 个;2ml 移液管1 支;洗瓶1 个;镊子1 把。

0.02 mol/L 硝酸铈铵;0.5mol/L 丙二酸;0.2 mol/L 溴酸钾;0.8 mol/L 硫酸。

实验装置图2.2 实验条件实验室温为17.5℃,气压为101.29 kPa 。

实验分别在20℃、25℃、30℃、35℃。

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检查好仪器样品,按照装置图接好电路。

其中,铂电极接在正极上,饱和甘汞电极接在负极上,在进行实验之前需检查甘汞电极中的液面是否合适以及是否有气泡等。

接通相应设备电源,准备数据采集。

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0℃。

分别取7ml 丙二酸、15ml 溴酸钾、18ml 硫酸溶液于干净的反应器中,开动搅拌。

打开数据记录设备,开始数据采集,待基线走稳后,用移液管加入2ml 硝酸铈铵溶液。

22()CH COOH BrMA 2()BrCH COOH 3322222335()3()245Ce H BrO CH COOH BrCH COOH HCOOH CO H O ++-++−−−→+++4322282()4822410Ce BrCH COOH H O Ce Br HCOOH CO H ++-+++→++++ck Bc Bc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及反应曲线,待重复8~10 次完整周期后,停止数据记录,保存数据文件,记录恒温槽温度,从数据文件中读出相应的诱导期和振荡周期。

后依次升温至25℃、30℃、35℃,进行实验操作。

3 结果与讨论3.1 原始实验数据丙二酸溶液的浓度为0.5mol/L;溴酸钾溶液的浓度为0.2mol/L;硝酸铈铵溶液的浓度为0.02mol/L;硫酸溶液的浓度为0.8mol/L。

1. t = 20℃20℃时电压~时间关系曲线(振荡曲线)2. t = 25℃25℃时电压~时间关系曲线(振荡曲线)3. t = 30℃30℃时电压~时间关系曲线(振荡曲线)4. t = 35℃35℃时电压~时间关系曲线(振荡曲线)5. 现象观察:加入硝酸铈铵溶液后,溶液显浅黄色。

出现振荡后,随着电压的降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而后,溶液颜色突然出现,随之电压开始快速升高,达到最高处时颜色最深。

3.2 计算的数据、结果1. 诱导期及表观活化能E诱根据所得的电压-时间曲线,利用origin 读出诱导起始和终止点并可计算出对应的诱导期,列表如下:各温度下诱导起始和终止点及诱导期温度/℃20 25 30 35诱导起始点/s 68.4375 156.0625 133.9102 69.4492诱导终止点/s 580.418 508.9531 400.75 252.2188 诱导期/s 511.9805 352.8906 266.8398 182.7696因此即可得ln(1/ t诱 )和1/T数值如下表:各温度下ln(1/ t诱 )和1/T数值温度/℃20 25 30 351/(T/℃)0.003413 0.003356 0.003300 0.003247 ln(1/ t诱 ) -6.2383 -5.8662 -5.5866 -5.2082根据所得数值,作出ln(1/ t诱 ) ~1/T图像如下:ln(1/ t诱 ) ~1/T关系及拟合直线拟合直线方程为y=-6080.6x+14.517,拟合系数为0.998。

由阿累尼乌斯公式知,直线斜率为-Ea / R,因此有:E诱 = -m×R= 6080.6×8.314 = 50.55 kJ/mol2. 振荡周期及表观活化能E振根据所得的电压-时间曲线,利用origin 读出各个振荡周期的峰值并计算出对应的振荡周期,列表如下:各温度下振荡周期温度/℃20 25 30 35振荡周期1/s 86.0718 67.9375 40.3242 26.2071振荡周期2/s 90.6211 69.4687 39.2500 26.6601振荡周期3/s 86.5976 71.5078 40.2656 27.7071振荡周期4/s 93.1329 69.4532 41.2305 28.1875振荡周期5/s 88.6367 28.1914 平均值/s 89.0120 55.6734 32.2141 27.3906因此即可得ln(1/ t振 )和1/T数值如下表:各温度下ln(1/ t振 )和1/T数值温度/℃20 25 30 351/(T/℃)0.003413 0.003356 0.003300 0.003247 ln(1/ t振 ) -4.4888 -4.0195 -3.4724 -3.3102根据所得数值,作出ln(1/ t振 ) ~1/T图像如下:ln(1/ t振 ) ~1/T关系及拟合直线拟合直线方程为y=-7386.1x+20.765,拟合系数为0.98。

由阿累尼乌斯公式知,直线斜率为-Ea / R,因此有:E振 = -m×R= 7386.1×8.314 = 61.41 kJ/mol3.3 讨论分析1. 现象观察实验中溶液颜色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在振荡电压升高即曲线下降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无色,主要是由于发生了以下反应:溶液中显黄色的离子变成了无色的离子。

在电压降低时即曲线上升时,反映体系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主要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溶液中无色的离子又变成了显黄色的离子。

2. 误差来源1 确定诱导期和振动周期时,由于是肉眼观察图像取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误差。

从数据可以看出振动周期之间差别较大,也说明了这一点。

2 虽然我们通过恒温槽将温度设定为固定值,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温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使记录值与平均值存在偏差。

3 做直线拟合时只有4组数据,样本太小。

3. 实验过程异常现象分析本次实验在我们最初测第一组数据时发现曲线产生了非常剧烈的波动,经检查是因为甘汞电极部存在气泡,导致电路不畅。

换了甘汞电极排除气泡后我们再次进行实验,发现仍有类似波动。

仔细排查后发现是由于甘汞电极插入反应液的深度不够,以致在搅拌过程中频繁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电位异常。

4. 改进意见建议改进装置使电极固定得更稳,并且不要将电路触点暴露在外面,避免机械干扰。

4. 结论实验结果归纳如下:各温度下诱导期振荡周期及表观活化能温度/℃ 20 25 30 35 表观活化能(kJ/mol)诱导期/s 512.0 352.9 266.8 182.8 50.55 振荡周期/s 89.055.732.227.390661.415 参考文献[1]《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清华大学 贺德华,麻英,连庆编 [2]《基础物理化学》清华大学 朱文涛编6 附录(思考题)1. 已知卤素离子---I ,Br ,Cl都很容易和2HBrO 反应,如果在振荡反应的开始或是中间加入这些离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试用FKN 机理加以分析。

答:由FKN 机理知卤素离子主要参与反应步骤A ,而系统从A 转入B 的条件是卤素离子的浓度下降。

因此若加入卤素离子,步骤A 的持续时间将会变长,从而导致整个诱导期和振4Ce +3Ce+3Ce +4Ce +荡周期变长。

2. 为什么B -Z 反应有诱导期?反应何时进入振荡期?答:因为反应的振荡需要两种价态的铈离子。

刚开始加入的只是+4Ce ,当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了足够的+3Ce 后,系统便进入了振荡期。

3. 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 温度:根据Arrhenius 方程()RT /E A k a ex p -=,温度越高,k 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 ]]/[Ce [Ce 34++的值:若刚开始加入铈离子时,]]/[Ce [Ce 34++就有适当的值,那么在诱导期不需要产生太多+3Ce ,反应便可进入振荡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