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文
毛泽东和他的《七律·长征》诗
![毛泽东和他的《七律·长征》诗](https://img.taocdn.com/s3/m/49f1ec0da45177232e60a23a.png)
毛泽东和他的《七律•长征》诗★秦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七律•长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引人深思的东西。
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程两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七律•长征》诗,是毛泽东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的。
它是中国工农红军英雄壮举的真实记录,是豪气干云的革命赞歌,也是毛泽东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
据《解放军文艺》1959年2月号《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说,在通渭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的红军副排级以上干部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谈到了长征的意义,并且朗诵了《七律•长征》,借此激发广大红军指战员的革命斗志。
《七律•长征》诗的最早发表,离不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位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36年,也就是首次朗诵《七律•长征》诗的一年后,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远道而来的斯诺,并接受了对方的长篇访谈。
毛泽东向斯诺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并把自己的《七律•长征》诗写给了他。
陈安吉在《党的文献》1992年第4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披露说1937年三四月间北平出版了一本题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的书,《七律•长征》最早就发表在这本书上。
该书由北平爱国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主编,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其编辑出版得到了斯诺的大力帮助,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以及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诗(书中题为:《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2e90cb0192e45361166f564.png)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3b1c1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2.png)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的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七律。
七律是律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e59da2e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d.png)
国民党 片面抗战路线
战场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原因 代表广大人·民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结果
建立敌后根据地, 与日军持久战
丧师失地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全
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 ( C )
A是否是抗战的正面战场
B是否争取国际援助
C是否发动人·民群众
D是否满足英美的要求
建立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部别
总 兵力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280 优于 解放军 万 敌军
大为 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 365 军队 万
不足
略占 危机 优势 四伏
低落
阶段
项目
时间
战绩
粉碎国民党全 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重 点进攻
人·民解放军转 入战略反攻
三大战役
1946年夏至 1947年春
1947年春至 1947年夏
2.意义: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 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 要准备
抗战结束时中共力量一览表
党员
根据地面积
军队
人口
120万 100万平方公里 120余万 近1亿
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八年抗战的战绩
作战
消灭日伪 军
消灭日军
缴获枪支 缴获各种炮
118万余人 52.7万余人 12.5万余次 (占伪军的 (占侵华日军的 69.4万余支 1800余门
胜利:渡江战役
经济上: 土地改革
谈判成果:《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A、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B、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C、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E、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等问题,中共虽然作出
《七律·长征》(修改)
![《七律·长征》(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cb37f6aef242336c1eb95ef8.png)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长征途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两句诗中你出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 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 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 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下 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 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 力靠着千辛万苦找来的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 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 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 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 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 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七律·长征中的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8694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3.png)
七律·长征中的意思《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
诗文回顾长征以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也展示了伟人追求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现整理分享诗作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如下。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文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困难和障碍,充满了中国共产党的热情。
它是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无论是革命史还是诗歌史,都是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长征题材作品还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诗人在最后发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4ef98c5901020206409c39.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102bdd994693daef5ef73dee.png)
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Hale Waihona Puke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xian)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wan)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han)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yan)
资料袋
强渡大渡河之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 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 人抽掉,桥上只剩下十三 根铁索,桥头还有敌人的 重兵把守,当时的情景叫 人看了心惊胆寒。但渡河 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 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 缘着铁索匍匐前进,不怕 流血牺牲,用自己的身躯 和鲜血铺路,终于夺下了 泸定桥。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áo)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296a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e.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苏教版八上《1、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八上《1、七律·长征》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201490eefdc8d376ee32af.png)
苏教版八上《1、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附【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附【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3e9b7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0.png)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0671795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4.png)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作者:⽑泽东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
5、五岭:⼤庾岭,骑⽥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
7、乌蒙:⼭名。
乌蒙⼭,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沙江,⼭势陡峭。
1935年4⽉,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在红军战⼠的脚下,就像是⼀个⼩泥球⼀样。
9、⾦沙:⾦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耸⼊云的峭壁悬崖,雾⽓腾腾,使⼈⼼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云崖:⾼耸⼊云的⼭崖。
暖:温暖。
) 11、⼤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渡河上,是⼀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害怕,有⼀丝寒意。
14、岷⼭:中国西部⼤⼭。
位于⽢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向。
西北接西倾⼭,南与邛崃⼭相连。
包括⽢肃南部的迭⼭,⽢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c474c3fab069dc502201e6.png)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课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热情的歌颂。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
逶,wēi。
迤,yí。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大。
磅,páng。
礴,bó。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
岷,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高兴的样子。
七律长征认逶迤磅礴岷25 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①逶迤腾细浪,乌蒙②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②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11 长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21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毛泽东。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13毛泽东诗词两首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
wēiyí五岭②逶迤③腾细浪,wán乌蒙④磅礴⑤走泥丸。
金沙⑥水拍云崖暖,大渡⑦桥横铁索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
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
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
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
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
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
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
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深刻领悟其中的革命精神,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全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