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姓名:班级:科目:语文【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导学过程】1. 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 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 看清字形,标出注音,崤函(xi ao)膏腴(y d)陈轸(zh引)遗镞(z d)孝公既没(m b)鞭笞(ch i)蒙恬(ti a n)藩篱(f m)俯首系颈(j i)召滑(Sh co)墨翟(d i)瓮牖(weng y cu)度(du o)长絜大(xi e)劲弩(j ing)一夫作难(n cn)蹑足行伍(h d ng)逡巡(q on x d n)阡陌(qi ai m b)七庙隳(hu i)合从连(zcng)棘矜(q in )铦(xi ai)铩(sh a)万乘之势(sh e g)氓(m e ng)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从通纵 ____________________(2)合从缔交从通纵 ____________________(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____________________(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6)百有余年有通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字词解释秦孝公据崤函之(的)固(形容词作动词,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窥视_周室,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优质学案及答案.doc
1今朝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过秦论》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二、知识链接: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1、作者简介: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夯实基础:(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腴()轸()镞()笞()恬()藩()瓮()牖()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二)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制其弊()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三)按要求填表格词类活用11。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优质学案及答案
1今朝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过秦论》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二、知识链接: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1、作者简介: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夯实基础:(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腴()轸()镞()笞()恬()藩()瓮()牖()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二)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制其弊()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三)按要求填表格词类活用1今朝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鸡西二中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导学案编号:34班级:小组:姓名:郭秦伦指导案第三课【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第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文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览]一知识积累:1.用下列句子写出常用词: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 能力不如中国人()② 以数百人为例()③ 从…那里赢得粮食和风景④ 把木头砍成士兵()⑤ 山东浩君()⑥ 在同一年()3分析下列词语的灵活使用: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天下云集而响应()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选择下列两个句型相同的句子:()A.为世界而笑;B.被降为驻军的人不是抵抗九国的教师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① 动摇长远战略,抵制宇宙,,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 但是匈奴人在700多里之外;,这位学者不敢鞠躬抱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鸡西二中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导学案编号:34班级:小组:姓名:[调查案件]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段写了什么比较?还有什么其他的比较?这些比较有什么影响?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4.阐明文章的结构,并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一级:():写作2级:():写作(2)讨论部分():写作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1、生字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î)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âng)(yǒu)度长絜.大(duï)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通“又”)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熟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1、(略)2、解决黑板上各小组提出来的问题。
3、理清思路(板书)(叙事)(议论)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⑤秦亡教训〔不施仁政〕②秦日盛(所向披靡)③秦统一(势如破竹)④秦灭亡(一败涂地)论据〔对比论证〕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4、相关语句:(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五、教师总结引申: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过秦论》编号19第一课时研究目标】1.熟读课文,消除阅读障碍;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研究重点】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研究难点】文章从___写起的原因探究研究方法】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1.关于作者:___是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是西汉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___召为博士,不久___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___的赏识,但遭到权贵嫉妒和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转任___太傅。
___坠马而死,他“自伤为___”,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世称___、___、___。
与___合称“___”。
___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___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有辞赋《吊屈原赋》、《鹏鸟赋》和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是名词(过失、过错),也可以是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是一种古文体,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则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___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___的过失。
二、【预检测】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膏腴(gāo yú)___(chén zhěn)遗镞(yí zuì)___既没(xiào gōng jì mò)鞭笞(biān chī)___(méng tián)藩篱(fān lí)俯首系颈(fǔ shǒu xì jǐng)召(zhào)滑墨翟(huá mò zhái)___(wèng yǒu)度长___(dù cháng jié dà)劲弩(jìng nǔ)朝同列(zhāo tóng liè)一夫作难(yī fū zuò nàn)蹑足行伍(niè zú xíng wǔ)践华为城(jiàn huá wéi chéng)不及中人(bù jí zhōng rén)将数百之众(jiàng shù bǎi zhī zhòng)比权量力万乘(bǐ quán liàng lì wàn chēng)魏、秦两国在战国时期并立,但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期击败对方。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A题解: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着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4、词类活用三、合作探究D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把陈涉和九国之师从各方面进行了对比四、总结: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五、达标检测 C1.下列各组词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cùB.锋镝dí 辅佐zuǒ 氓隶ménɡ 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g 连衡héng 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èD.盟约méng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g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CA.并吞八方内立法度揭杆为旗宰割天下B.不测之源斩木为兵百越之地山东毫俊C.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六合为家分裂山河D.金成千里百家之言比权量力成败异变3.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D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7、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D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 ② ③ /④ ⑧ /⑤ ⑥ ⑦B.① ⑦/② ⑥ ⑧ /③ ④ /⑤C.① ⑦ /② ③ ④ ⑤ /⑥ ⑧D.① ⑦ /② ③| ⑤/④ ⑧ ⑥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D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然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10、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11、选出译文完全正确的一组 C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禁止诸子百家的演说、言论..B.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砍伐一根木棍拿在手中;就成了士兵;折下一枝竹竿举起;就算是旗帜..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然而秦国凭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了乘胜千里的形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六、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4题: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1、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自伤年老失时悲哀是以泣也因此2、“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CA遇事不慌B随遇而安C知遇之恩D不期而遇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人或问之:“何为泣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4、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学习本领不专一;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七、课后反思:。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请将语序还原)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陈利兵而谁何
(2)按作者的观点,秦朝不施行仁义而亡国,实施仁义就不会灭亡,但施行仁义的六国却灭亡了,而且历史上施行暴政而没有亡国的暴君数不胜数。可见,不施仁义并非秦灭亡的唯一原因。那还有什么重要原因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个疑问作为一个研究小课题,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到周记本上。
【史实补充】①“废向往之道”指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奸,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课文已有的观点,大胆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课后练习案
【它山之石】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废先王之道”指秦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
三、查找工具书和资料,独立完成,交流为辅,完成预习练习,落实文言现象,疏通大意。
(一)通假字
过秦论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doc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I晨读积累I --------------------------------------------------------------------------- 1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曙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漿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漿,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丄语言积累1 •词语理解⑴通假字%1孝公既发:%1合丛缔交,相誉为一:%1赢粮而景从:%1百有余年矣:(2)—词多义-追方逐北,伏尸百万: ________________秦无亡矢遗離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_________ %1亡彳吞二周而£诸侯: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因華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____________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_________________ %1利<信臣精卒,陈刻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剂: _______________"秦孝公据嗜函之圍: 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1固< '汝心之回,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回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1纠零天下之士古义:今义:%1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1才能不及甲人古义:今义:%1屮不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1南取百越之地,纠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________%1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______________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______________「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1以<〔尝纠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___________2.词类活用⑴有唐卷天下,包举宇内,寒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爭诸侯:(4)审取汉中,西举巴蜀,不割膏腴之地,寸.匕收要害之郡:(5)天下吞合而呗应,赢粮而厲;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⑺执敲扑而鞭筲天下:(8)子孙市壬万世之业也:⑼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澤橹:⑴)吞二周而匚诸侯:(12)胡人不敢南T而牧马:(13)秦孝公据唏函之圍:(14)因華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少弱也:(16)尊贤而車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穹弓而报怨:(19)以圏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 10 课 《过秦论》 导学案及答案
2.贾谊十八岁通诸子百家,二十四岁写出著名的《论积贮疏》,堪称奇才。但他却“不能自用 其才”“不善处穷”,在误遭贬谪之后,看不到生活的光亮,沉于忧郁之中,不断的放大自己的痛 苦,不得解脱。当汉文帝把他调回身边当爱子的太傅时,又因为太子坠马身亡而伤痛,悲戚岁余, 忧郁的死去。终年三十三岁,刚过“而立”之年,委实可惜!其实文帝正想启用他,让他在政治上 大展宏图。可他却不会缩小痛苦,反而不断放大痛苦,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不去理解当时文帝 是被老臣所牵扯。如果他不死,是完全可以创造一番前无古人的业绩。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过秦论》是一篇用骈体写的,总结____________的政论文。“过秦”即言秦之过,着重
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贾谊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贾谊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
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但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4.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 便断尽。”此评论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 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人心向背是国家 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世界经济危机是摆在政府面前的 “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部分(第 1-5 段), ②
。
。(叙事) ③
。
全文思路
④
。
第二部分(第 6 段),
。(议论) ⑤
。
2.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
3. 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
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
“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4、词类活用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把陈涉和九国之师从各方面进行了对比
四、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达标检测(C)
1.下列各组词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A.膏腴(yú)雍州(yōnɡ)藩篱(pān)亡矢遗镞(cù)
B.锋镝(dí)辅佐(zuǒ)氓隶(ménɡ)一夫作难(nàn)
C.囊括(láng)连衡(héng)谪戍(shù)度长絜大(qiè)
D.盟约(méng)肥饶(ráo)猗顿(qí)俯首系颈(jīng)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C )
A.并吞八方内立法度揭杆为旗宰割天下
B.不测之源斩木为兵百越之地山东毫俊
C.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六合为家分裂山河
D.金成千里百家之言比权量力成败异变
3.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
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D )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7、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D )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 ⑤/④⑧⑥
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D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10、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B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11、选出译文完全正确的一组( C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禁止诸子百家的演说、言论。
B.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砍伐一根木棍拿在手中,就成了士兵,折下一枝竹竿举起,就算是旗帜。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然而秦国凭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了乘胜千里的形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六、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4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
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尝一遇。
”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自伤年老失时(悲哀)是以泣也(因此)
2、“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遇事不慌
B 随遇而安
C 知遇之恩
D 不期而遇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4、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学习本领不专一;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