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乡下比城里好_论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文学和城市文学中的城乡二元价值判断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城、乡男性塑造

《长江丛刊》2019.035试论沈从文小说的城、乡男性塑造■王 念/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摘 要:沈氏小说中的男性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城市男子。
一种是以农村为中心,湘西一带为域界的乡村男子。
在前者中,去寻找现代文明带来的新鲜气息与时代的脉搏。
在后者身上,去追溯先辈留下的古朴纯情,一种民族传承的精神营养剂。
两种截然不同视角去感知沈从文小说中人物刻画的情感倾向和性别差异。
关键词:城、乡男性 孤寂情怀 “文明”与“自然”在湘西世外桃源中,沈从文大手笔的赞叹了一群纯如璞玉的女性。
她们在原生态的环境下栉风沐雨,自乐自足。
然而,沈从文小说中另一类的群体——男性,却被遗弃在角落里。
若将沈从文笔下的女性比拟为灵魂,那么其笔下的男性则扮演着血肉的角色。
灵与肉的结合共铸作品本身的精髓,这就铸造了沈从文创作的两种风格:一种是牧歌式的,具有乡野气息的抒情小说;另一种则是城市文明病态的,揶揄的讽刺小说。
沈从文把对平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爱憎之情置于行文之中,对其进行各个层面道德的审视。
连沈从文本人也说他要表现的是生命原本的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会有驳人性的一种人生形式。
一、文明与自然的对抗沈氏小说中的城市男子多是一群饱读诗书,学识满腹的知识分子,这是作者未踏京之前心中的理想对象。
这群人是象牙塔里的佼佼者,也是多数读书人精神上的导师。
沈氏赋予他们一种高雅的忧郁,这种忧郁是作家自身在现实经验中所观察到的群体个性人格的显现,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生活下的知识群体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对现代文化带有强烈的抵触和批判,从而形成思维上的双向反观模式。
(一)城市男性的心理世界以最具代表性的《八骏图》为例,主人翁达士先生作为八骏之一,在看似被学术,知识包围的殿堂中,只有他惶恐自己被这种虚幻给吞噬,因而更想逃生圈外。
这样的人更需要一股力量作为心灵的寄托。
柔和贞静的未婚妻—瑗瑗,成为他不被攻陷的灯塔,在双方的倾诉中能无所顾忌地讥讽着自己对周围的不满与斥责。
论沈从文小说的农村人视角

论沈从文小说的农村人视角沈从文一辈子恪守对农村人角色的认同,这是出于他自己本身比较理性的个人信念。
在沈从文的乡土画卷里,刻意描述一幅恬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也不失适当的人文关怀。
因为在我们眼下的世界里,人们应该有一种坚守的性格和应有的底线。
标签:沈从文;农村人;视角;湘西社会0 引言作家中,尤其是眼下的当代,以乡下为突破口进而打入城市的人数很多。
他们的作品中都保留着原有的乡土气息,并且把这种乡村情怀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当中能够坚持农村人信念的不多,沈从文可以说算一个。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沈从文对农村人角色的认同。
1 农村人的自我定位沈从文作为一个纯粹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和反思农村的一切,这种强烈的反思正是构成了沈从文的批判式写作的源泉。
在部分研究者的眼中,沈从文很在乎自己农村人的这个角色,说明这是沈从文内心作为农村人自卑的表现,而战神这种内心自卑的过程,让沈从文彻底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作家。
笔者认为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做法本身并不妥当。
当然,沈从文头一回离开农村的时候20来岁,来到繁华的京城读书学习。
这个时候城市也给沈从文上了一堂关于人生的大课,因为此时的沈从文面临着资金的匮乏和精神的痛苦,沈从文就这样在城市中痛苦着。
沈从文一辈子重视自己作为农村人的角色,这其实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定位。
此种定位是沈从文内省之后的结晶,这种结晶包含了很多他自己对世俗和人生的追索和反思。
他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時间在老家农村生活的,农村的生活给他打下来烙印,这种烙印被他带到了城里,带进了他的小说里。
尽管后来他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文化思想,这种西方文化思想不仅没有冲掉的他烙印,反而加深了他对这种烙印的思索和重新审视。
在沈从文的内心里,唯一值得去敬仰的只有生命本身,当然他的作品里面只供奉人性。
来自湖南农村的小伙子沈从文,他自己湖南生活了整整人生的前20年,在这个不同寻常的20年中,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包括生和死。
沈从文作品中乡村人格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沈从文作品中乡村人格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作者:刘元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因独特的牧歌情调享誉世界,然而他的作品不仅表现湘西世界的美好,也体现湘西古朴人格与近代都市文明的交锋。
本文对沈从文作品中乡村人格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进行论述。
关键词:沈从文;乡村;都市;人性;冲突作者简介:刘元坤(1996.3-),男,吉林省松原市人,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1、前言20世纪30年代是社会巨变、文化激荡的年代,文学家在时代刺激下,对社会、人性进行探索和思考。
沈从文便是其中一位,他试图从湘西世界发掘自然、健康的人格,用人性之光烛照空虚灵魂,为重塑国民人格这一命题贡献药方。
然而,湘西世界的人格虽有美好一面,但同时存在中国农民固有的愚昧等缺陷。
这使他作品中既有其称颂的理想人生形式,也存在其与都市文明格格不入的画面。
2、沈从文作品中冲突的主體2.1病态的都市生活与扭曲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有较多展现都市腐化生活的作品。
在《绅士的太太》中绅士附庸风雅、沾花惹草;太太们沉迷牌桌、赌场;少爷更是与父亲的姨太乱伦。
《八骏图》展现了大学教授的精神病态。
教授甲在蚊帐中悬挂香艳的美女图画,主人公在热恋中仍惦记其他女性,最后因诱惑推迟归期。
暴露出教授们表面道貌岸然,内心龌龊不堪的面目。
沈从文1922年离开湘西辗转各大城市,感受到都市扭曲的病态,他用冷隽、讽刺的笔调,揭露衣冠社会的道德沦丧,站在伦理道德和审美的角度,以人性为尺度批判都市的堕落和扭曲。
对都市人扭曲人性的批判从反面体现出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
2.2美好的乡村世界与理想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称其创作神庙中“供奉的是‘人性’”。
他在创作中回到湘西世界,正面营构其创作理念。
《边城》就是代表作。
翠翠与爷爷失散,幸得傩送相助返回渡口。
也论沈从文乡土文学对人性的关注与城乡在道德和美学上的二元对立

也论沈从文乡土文学对人性的关注与城乡在道德和美学上的二元对立众所周知,怀乡,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曾敷演了多少慷慨悲壮、甜蜜忧伤的故事,孕育了多少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篇章。
故乡是中外许多文人墨客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在众多的乡土作家中,沈从文是一颗灿烂的明星。
他的作品明显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注。
本文试就他的乡土文学的模式进行分析。
第一,对人性的关注读完沈从文的短篇《丈夫》和《萧萧》,你总有种莫名的感动。
语言上的文雅与民间口语的良好结合以及韵味上的隽永,就不必说了。
感动我的是纯真的乡土风情,里面的丈夫、其妻子老七,萧萧、花狗,甚至非主要人物的五多,掌班大娘,萧萧的小丈夫,都呈现出浓郁的、温馨的人性之光辉来,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可永恒地感染人的。
作品中丈夫和老七的情感写得非常好,非常朴素,也非常真。
例如,他向水保的杂七杂八的诉说,其实是企图说给在船上卖身的妻子听的,这些话在他的肚子里憋了很久了。
他有多少话想对为了生活而在外面挣扎的妻子说!他希望就小镰刀向老七道歉一事,则更体现出丈夫的细心、爱恋了,他把一件如此小的事情,也铭记于心,并不愿在如此小的事情上冤枉妻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质温情的丈夫了。
老七的爱,不仅通过她为了这个家庭的奉献体现出来——她把卖身给士兵所得的钞票,交给丈夫带回,这是多么力透纸背的一笔!《萧萧》让我们看到,那样的温情世界,是有一定的社会学土壤的。
这是一个常识、常情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萧萧与花狗私通,竟至怀孕生子,而没有被沉潭,其实正是这种常识、常情的反映,是民间世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生命在性与爱的呵护中,得到旺盛的生长。
最后以萧萧怀抱与小丈夫新生的儿子在篱笆间看热闹终结,也是神来之笔。
这里面,没有对“封建礼法”的控诉,没有对“童养媳”习俗的批判,一切来自理论乌托邦的形而上学,都是被拒斥的。
我们也可以设想,在《丈夫》中,丈夫与妻子回到家乡,他们完成了人性的复归,他们在这样一个世界,也可以维持生活的必需,因为这样一个世界是仁慈和常情的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内在结构——乡村、都市二元对立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内在结构——乡村、都市二元对
立
卢思琴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3(0)07Z
【摘要】《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之一"。
作者集中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通过主人公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为人们呈现出了不同于都市生活的乡村风景。
本文旨在通过《边城》这一文本,从乡村生活与都市生活两个方面解读沈从文小说的内在结构,以此反观作者田园牧歌般笔触下隐藏的对都市生活的批判。
【总页数】2页(P35-36)
【关键词】《边城》;乡土;都市;二元对立
【作者】卢思琴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鲁迅小说"看/被看"二元对立的情节、结构模式 [J], 汪军秀
2.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以《绅士太太》和《边城》为例 [J], 王
佳依
3.都市与乡村对立互参突显原始生命张力——评沈从文小说《夫妇》 [J], 张宏建;
4.从结构主义视角看“80后”都市婚恋剧二元对立及母题 [J], 申倩;
5.与乡村对立中的都市人生——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J], 张鸿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从文小说中的城乡冲突探讨

处于城市之中,但他的内心都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情怀,他 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自然的人性美,塑造美好有活力的人生。
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小说所呈现的多是城市人性的丑恶 和庸俗,他想要以此来向人们揭示在现代化城市文明下人 性的改变。在作品《都市—— —妇人》中他塑造了一个城市妇 人,这个妇人有一个身为军官长相英俊的丈夫,出于恐惧被 丈夫抛弃,她不惜亲手害得丈夫双目失明。在这部作品中, 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妇人残忍做法的斥责,更是对城市社 会的批判。在《八骏图》中,沈从文将他的目光投向了城市中 那些上层知识分子,这类人表面上看似正直严肃、品行良、 作风正,有人倡导单身、有人声称无欲无求、有人看重道德 名誉……可实际上,在这些人光鲜外表的深处,他们却有着 畸形的性心理。沈从文通过对这类人肮脏灵魂的深究,来揭 示现代化城市人变态的人性。沈从文在《绅士的太太》一书 中为城市中那些高等人打造了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展 现出所谓的绅士淑女在德行操守上那虚假的一面,揭示了 城市人在道德上的变态与虚伪,而这种情况正在呈一个类 型在城市中扩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城市人大多受钱权驱 使,他眼中城市人的人性也都随着城市的丑恶和肮脏而被 淹没了。他笔下塑造出的城市人几乎都是上层或受过良好 教育的人士,这些人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明,在以“乡下人” 定位的沈从文看来,对这类人的否定就是对这个城市的生 活与想象的否定。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作者:钱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6期摘要: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
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湘西“乡下人” 审美价值沈从文的作品涉及的生活内容极为广阔,而最成功的是反映湘西人民的生活、表现湘西民风习俗的作品。
本文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为对象,着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意蕴。
沈从文用独特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有个性的“乡下人”形象,如黄牛负重般的农民、淳朴善良的兵士、终生在水上漂泊的船工水手、有情有义的娼妓等,他们是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所谓作品中的“乡下人”指的就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保守、顽固,不懂诡计,认死理,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淳朴。
沈从文就是在用“乡下人”的标准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沈从文在写“乡下人”时站在湘西“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湘西“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乡下人”。
一、以水为生的男人沈从文笔下的男人基本上都与水有关,如水手、船夫、船总等。
水手是沈从文笔下较丰富的一类人物。
年轻水手们聪慧、好学、肯吃苦。
中年水手“雄强”、富于活力,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不畏强暴,充满爱心,生命的真谛被诠释得熠熠生辉,如柏子。
老年水手中有的恬淡自守,丰富的水手经历已经把他们变成了一本书,如《边城》中的老爷爷、《长河》中的老水手满满;有的迫于生计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抗争。
水手们的道德层次各不相同,有高尚者,有龌龊者,也有市侩者。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忠实勤恳,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出于责任,不离渡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舟还得乘黑赶回家乡”。
过渡人心中不安,掷一把铜钱到船板上,老船夫必然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的热诚和负责,得到过渡者的由衷感激,但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平常得很。
沈从文《边城》的审美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审美意蕴摘要: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审美意蕴极其丰厚的经典之作。
本文分为几个部分来说明。
首先奠定总的基调的是作者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
再分别叙述湘西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沉寂高亢的悲剧美,象征意蕴。
这也完好地践行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地域;风土人情;悲剧;象征一、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沈从文是京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京派”盛行于三十年代的一个比较大的文学流派,由一群自由主义作家组成的,多数是学院派,代表人物比如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他们赞扬了人情美,人性美。
沈从文的小说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和经典,他的小说有诗意,又具有散文的韵味,即便写实也带着象征主义的意蕴。
对沈从文的认识,多数定格于一幅依山傍水的“湘西”画面,以及他笔下那些具有时代印记的人物。
沈从文“身上流着苗、汉和土家各族的血液,还有特殊的军人身份,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他常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中华民族在长期受欺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伤痛,和中国的变化。
”他写的这种变化常常是以乡村和城市为对比写的。
在写乡村的时候,往往是刻画美的风景和形象。
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是想倡导一种乡村文明,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以此来丰富乡村文化。
这也与它的派别有关,京派小说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文字,水仿佛是一个永远不断的线索,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老船夫和翠翠家旁边的水,浅而清,吊脚楼旁边的水,深而广,赛龙舟的水喜而闹,这些优美的景色如水墨画般涌动着。
但沈从文也有隐忧之处。
在《边城》中白塔的倒塌,碾房的物质诱惑,以及老船夫的渴望,都表现出在乡村中城市的侵入。
而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与乡村景象不同的。
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繁华的但又是虚假的。
如在《八骏图》中”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史汉学家、六朝文学专家等。
作品中说他们外表上老实厚道,总探讨着与他们身份相符的事,但这些与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冲突着。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贾德学【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所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深入剖析沈从文独特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并从作者乡土出身、苗族血缘及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客观因素和他通过人性美的渴盼与呼唤来重塑民族文化品格理想的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独特乡村文化价值取向产生的根源,阐明沈从文在湘西乡土世界中营建的“人性小庙”在激发人们对真善美和纯洁人性的呼唤追求中的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最具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热情和对城里人讥讽,并且以城乡对峙的结构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整体格局。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塑造在纯净的大自然中生活的16岁的翠翠、河边的老艄公、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等一系列富有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在这个远离都市、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中,流露出一代文豪沈从文钟情于乡村的文化价值取向,寄寓着他尊崇人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一、《边城》是寄寓着作者审美观念和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边城》是沈从文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
作品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为悲剧的故事。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哀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全篇在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古朴宁静的氛围中展开,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的优美自然风光、恬静的生活画面、古朴的民情风俗,使《边城》成为寄寓着作者对“生命”、“美”、“爱”等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世外桃源。
1、《边城》的美,首先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湘西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小说中所描绘的山城茶峒依山傍水,有蜿蜒如长蛇的城墙,湾泊着小小篷船的码头,山民们住着半水半陆的吊脚楼,一切都极富湘西地域特色。
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和农村的对比作文

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和农村的对比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和农村的对比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城市农村,两者何区别?沈从文笔触去描绘,你会发现,仅仅理位置差异,更五种感官体验迥异。
"眼(视觉):城市繁华,农村宁静眼睛心灵窗户,透过扇窗,我可看城市繁华农村宁静。
城市,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视觉充满震撼。
而农村,你可看广阔田野,绿树成荫小径,及悠闲牛羊,视觉充满舒适与宁静。
耳(听觉):城市喧嚣,农村宁静耳朵声音接收器,城市喧嚣农村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城市,你可听汽车鸣笛声,群嘈杂声,各种机械声音,听觉充满紧张与忙碌。
而农村,你可听鸟儿鸣叫声,流水潺潺声,及农民谈笑声,听觉充满轻松与愉悦。
口鼻(味觉嗅觉):城市油腻,农村清新口鼻味觉嗅觉器官,城市农村两方面体验也截然同。
城市,由于工业化污染,空气往往带油腻感,食物也常常高油高盐,口鼻间充满油腻感。
而农村,空气清新,土壤芳香,食物也往往天然健康,口鼻间充满清新感。
手(触觉):城市冰冷,农村温暖手触觉体验者,城市冰冷农村温暖,也一目然。
城市,由于高楼大厦空调普及,常常让感冰冷,缺乏温暖。
而农村,你可感受大自然温暖,与之间亲近,触觉充满温暖。
大脑(思维情感):城市忙碌,农村悠闲大脑思维情感中心,城市农村两方面体验也天差别。
城市,常常忙碌于工作生活,思维情感都处于紧张状态。
而农村,过着悠闲生活,更多时间去思考感受生活中点滴,思维情感都处于放松状态。
总结:通过五感法,我可发现,沈从文笔下城市农村,无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还思维情感,都着明显区别。
而些区别,正沈从文笔下城市农村魅力所。
下载温馨提示:本篇作文是围绕“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和农村的对比作文”为题,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可随意定制和修改。
论沈从文对城乡对峙的思考及其本质

论沈从文对城乡对峙的思考及其本质沈从文,成长于湘西农村,定居于现代都市。
独特的生活阅历为他的作品打下了与众不同的烙印。
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学作品多数为描写乡村风情及讲述发生在乡村中的故事,少数作品写到现代都市。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到,沈从文对于乡村美好风情的赞美与留恋,对城市社会黑暗的无情暴露,以及在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对峙。
对于这些内容,沈从文不仅仅是进行展现与描绘,还将自己对于城乡问题的深入思考融入其文学作品中,赋予其作品以深刻的内涵。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对于乡村,沈从文饱含深情与热爱。
这份对乡村的情谊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是对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由原始到现代的转变全面的记录。
从《龙珠》、《神巫之爱》中农村纯粹而原始的善良淳朴;到《边城》、《萧萧》里封建宗法社会经济关系的引入;再到《新与旧》、《丈夫》、《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街》,现代文明对乡村生活的入侵和二者的对抗。
沈从文用画家般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农村发展演变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沈从文一直在歌颂着乡村中的人性与自然。
这种人性与自然,是没有受到任何破坏与浸染的、最纯粹的,即最原始的。
如《龙珠》,龙珠的样貌和品行,是自然所恩赐的,是美到极致的,他没有受到任何世俗的污染。
阅读《龙珠》,一方面,我们会感叹于龙珠的完美,并被其纯粹而打动。
另一方面,龙珠由于太过完美而陷入孤独,又使人哀伤。
这样的完美纵然令人钦佩与向往,但却是不存在的。
沈从文通过描写这种原始乡村的人性与自然之美,抒发了对这种美的热爱之情与无限向往。
但同时,他又为这种原始的美嵌入悲情色彩,让我们在向往的同时明白,这样纯粹的美是虚妄的,是不可追求的。
而在《边城》、《萧萧》、《柏子》等作品中,原始纯粹之美不复存在,封建宗法社会经济关系进入了乡村。
世俗规矩、金钱与利益、情欲的气味出现在乡村之中,乡村的氛围开始变得匆忙、复杂、世俗,人物与情节的悲剧性也由此展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二元思辨类作文“城市与乡村”孰去孰从?课件

2、审提示:感悟与思考
3、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二元思辨类作文作文的审题
(二)辨 1、辨明含义; 2、辨明关系; 3、辨明逻辑。
1、辨明含义
1、辨明含义
【材料浓缩】 城市:人类的成就、想象力和能力的体现。
今天的中此处国添加人具体,内容尤,文其字尽是量言像简意你赅,们简单这说明样即可的当代中国青年,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 己的意志与灵魂。——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2022年毕 业典礼上的演讲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 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 待“理性”和“血性”?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 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考场提醒
①材料是关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论述; ②材料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但都是赞美肯 定两种文化; ③观点看似对立,使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辩性,即围绕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④可以着重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中的一个方 面来谈,也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辩证地谈论,“城市 文化”与“乡村文化”不是疏离、对峙的,而是相融的, 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⑤不能脱离两个观点材料,孤立地谈其中一元观点。 ⑥需要思考二者的关系。
事物本身具有二元特性,当我们认识事物时,为什么 不将所面对的事物进行二元分解,使得事物的特征属性在 一种相对的结构中更为突出呢?辨证思维的特点恰恰是一 分为二的思维方式。
世间事物以各种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同样可以 以不同的方法去解读它。中国的哲学思维中,常有一分为 二的理性特点。老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阴阳二元与 我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人分男女,道立乾坤,表里、 虚实、动静、开合、隐显、有无……不一而足。
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边城》中的城乡对比 - 教案

教案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边城》中的城乡对比教案1.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
1.1.2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
1.1.3通过描绘茶峒小镇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1.1.4同时反映了城乡差异下人们的不同命运和生活状态。
1.2作者介绍1.2.1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2.2生于湖南凤凰,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1.2.3沈从文的创作多关注乡村生活,擅长细腻描绘人物心理和自然景观。
1.2.4《边城》是其文学成就的高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3教学目的1.3.1通过学习《边城》,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城乡对比主题。
1.3.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3引导学生关注城乡差异,思考其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3.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知识点讲解2.1城乡对比主题2.1.1《边城》中的城乡对比主要表现在人物命运、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2.1.2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而乡村则象征着传统和自然。
2.1.3小说通过城乡对比,揭示了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的困惑和抉择。
2.1.4城乡对比主题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深刻思考。
2.2人物形象分析2.2.1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纯朴善良的乡村少女,代表着乡村的美好与纯净。
2.2.2天保和傩送兄弟分别代表着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命运。
2.2.3老船夫则象征着乡村的坚守与传承。
2.2.4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2.3文学手法运用2.3.1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刻画。
2.3.2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2.3.3文学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2.3.4学生应学会分析文学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田耿辉【摘要】“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
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Sben Congwen, a "countryman"writer and Jia Pingwa, a "farmer" writer, they both pose as the countrymen in cit- ies, for they have presented the worries of the r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iew of the rural - urban civilization, and they have lots of similarities in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s, while they have advanced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implications in their writings for their writing perspectives and writing modes. The paper compares the views and criticism of the rural-urban civi- hzation in their writings, Shen Congwen's writings mostly focuses on the criticism and sarcasm of the cities and the nature and beauty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so much idealism coated on the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while Jia Pingwa's writings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two-way views and judgments of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with a bit more thickness and misery.【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沈从文;贾平凹;“乡下人”;城乡文明【作者】田耿辉【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在我国文坛上,沈从文和贾平凹二人都有着从乡村到都市的经历,都创作了许多乡土小说和都市小说,都在迷恋着乡村的同时也拒斥着都市。
沈从文作品中的城乡冲突

沈从文作品中的城乡冲突作者:吕娜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1期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
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
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
在此,笔者主要以沈从文的乡土作品和都市题材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等作家作品中的城乡意识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观念和手法,从而对沈从文创作的题材的文学特点、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和文学理解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城乡冲突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乡村与都市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是地域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意识的不同。
1.人生价值的冲突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市与乡村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导致了其对生活不同的态度。
《寻觅》当中的成衣匠,尽管遭受贫穷与死亡的折磨,但仍然一如既往地四处旅行寻找自己被拐骗的妻子,在他看来人应该在一份责任和一个理想上去死。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人物,尽管他们生活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生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沈从文用批判的笔调写出了城市当中的所谓高贵人的腐化堕落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充斥着欺骗,饱含着虚伪和无情。
《绅士的太太》中,有一位家里有五个子女的妇人,甚至将自己的孩子赶到学校去,两个星期才允许孩子回家一次。
绅士家庭的生活内容无外乎打牌、与情人调情或者谋取钱财,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定位,亲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
夫妻之间温情脉脉的背后是虚伪和谎言,家人之间是冷漠的,对待下人更是刻薄。
沈从文通过乡村与都市人生价值的对比,揭示了人生价值应该体现在一份责任或一个理想上,乡村人朴实的生活追求,踏实的生活态度是他为之向往并肯定的。
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作文“城市与乡村”解析

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作文“城市与乡村”解析+下水【原题呈现】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作文“城市与乡村”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城市证明了人类具有恢宏的想象力,证实了人类具有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有人却认为,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人类对乡村拥有特殊的感情。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建议】本题是二元关系型作文,材料关键词有二,即“城市”与“乡村”。
分号将材料分为两大部分。
分号前第一部分“有人认为”肯定了城市文化的价值,而分号后第二部分“有人却认为”,则赞颂乡村文明的意义。
在实际写作时,可以支持其中一方的观点,也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二者辩证关系。
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立意,即认为“城市”与“乡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刻意对立,唯有守望相助,方能共同成就。
遇到关系型作文,建议力求写出思辨性,可以侧重一方的意义深挖,但不可捧一踩一,避免绝对化。
由于“城市”和“乡村”都是比较宏大的概念,写作时应化大为小,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中论证二者关系。
比如例文一是围绕文艺作品领域写作,素材选择有:时下热播的国风动漫《中国奇谭》,被誉为“田园牧歌”的小说《边城》,杜甫、柳永、曹雪芹笔下的诗词,以及高一整本书阅读书目之一《乡土中国》。
这些素材大部分都是中学阶段熟悉的课文、书目资源,以期提醒同学们不必向远方凝眸,不妨在近处驻足,高效用好身边已有资源,深入思考成文。
而例文二的作者,亦是由于过年亲历春运,在城乡之间往返,对城乡之间的现实的差距与分歧深有感触。
于是以“春运”为立足点,探讨城市与乡村更好发展的期盼,当“城市与乡村两者之间持续、和谐且高质量的发展”,就可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格局颇大,题材又紧扣当下现实,颇接地气。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视角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视角丁俊宇 长春师范大学摘 要:沈从文乡下题材小说的审美视角主要有两个,一是“乡下人”批判的角度,二是城市人现代意识的角度。
他对市民过度否定,恰恰暴露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理、思想、文化与审美状态。
中国现代的许多作家,他们用大量的笔墨写乡土小说却没有一个作家像沈从文一样再三强调自己是乡下人,乡下人在沈从文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也对沈从文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脱离过乡下人视角,他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描写乡下人,从个人、民族、地域等不同角度更加形象地赋予了乡下人的丰富内涵。
他笔下的沈从文是任何现代作家替代不了的,是乡下人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沈从文;乡下人;视角;湘西世界作者简介:丁俊宇(1996.3-),女,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29-04一、沈从文小说及乡土小说创作“乡土小说”目前在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最初见于鲁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在创作上以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乡村的苦难生活和落后习俗从而启迪国民性,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沈从文小说也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他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乡下人”视角下的世界,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
当然这都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从而成为沈从文进行乡土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有着乡下人的浓厚视角,沈从文是以乡土小说题材为主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流露出乡下人的身份意识,在他的文字里直接地说道自己是乡下人,这样乡下人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了乡土小说独特的视角。
(一)社会文化背景1922年,沈从文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而这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情践踏之下早已变得四分五裂、满目疮痍。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视角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视角作者:丁俊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摘要:沈从文乡下题材小说的审美视角主要有两个,一是“乡下人”批判的角度,二是城市人现代意识的角度。
他对市民过度否定,恰恰暴露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理、思想、文化与审美状态。
中国现代的许多作家,他们用大量的笔墨写乡土小说却没有一个作家像沈从文一样再三强调自己是乡下人,乡下人在沈从文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也对沈从文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脱离过乡下人视角,他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描写乡下人,从个人、民族、地域等不同角度更加形象地赋予了乡下人的丰富内涵。
他笔下的沈从文是任何现代作家替代不了的,是鄉下人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沈从文;乡下人;视角;湘西世界作者简介:丁俊宇(1996.3-),女,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4一、沈从文小说及乡土小说创作“乡土小说”目前在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最初见于鲁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在创作上以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乡村的苦难生活和落后习俗从而启迪国民性,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沈从文小说也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他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乡下人”视角下的世界,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
当然这都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从而成为沈从文进行乡土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有着乡下人的浓厚视角,沈从文是以乡土小说题材为主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流露出乡下人的身份意识,在他的文字里直接地说道自己是乡下人,这样乡下人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了乡土小说独特的视角。
(一)社会文化背景1922年,沈从文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而这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情践踏之下早已变得四分五裂、满目疮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
2010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文 化 万 象
中的少年勤务兵因其湘西人固有的野性在都市未被 “我” 驯 化过来, 最终在城市里杀人潜逃。 《会明》 与 《灯》 中的军队里 的作为伙夫的老兵, 外表皆雄壮、 强健, 实际天真、 憨痴, 近乎 是将雄强和柔美集于一身。对于此种湘西精神的表现, 苏雪 林曾提出作者是 “想借文字的力量, 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 态龙钟、 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 使他兴奋起来” 。这 是非常恰当的, 这种 “野蛮人的血液” 正是沈从文认为的现代 社会都市人和整个民族所缺失的, 这也正是作者隐藏在文本 中的对于城市与乡村二元价值判断。此外在 《龙朱》 、 《媚金 ・豹子・与那羊》 、 《月下小景》 等作品中洋溢着外化民族青 年男女真挚、 热烈、 活泼的生命活力, 沈从文旨在于与都市人 的虚伪做作相比, 这些人性美是值得抒写和赞美的。综上研 读, 我们可以体味出沈从文虽身形飘泊在京城, 但他的心灵 却永远栖息在了那乡下湘西, 所以可以说沈从文在他的这些 作品中流露出的对都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赞美, 实质上是在 表现他的一种价值观念, 即通过对都市文化的质疑进而否定 来确认乡村文化的价值, 也因为此, 沈从文对于故土湘西的 抒写, 不仅仅抒发了一种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其实更是体现 了一种他对都市生活对抗的决然之态。 可是随着都市阅历的不断积累,和随着时代的进程而 对城乡之间现实关系的体验与认识的不断加深,沈从文也 感受到他的这种城乡二元评判方式根基的动摇,他两次重 返故乡的接触和感受可以说摧毁了他旧有的城乡二元价值 判断。从这一时段的 《新与旧》 等作品中可以看出, 其间的 风景、 人事与习俗则全是另一番情形了, 要想在其间保持先 前轻松愉快的笔调已经显得很困难了,他认识到在他过去 的许多小说创作中时时显露的城乡二元对立的这种价值判 断方式 (即认为乡村比城市好等) 已不能解释他眼前现实湘 西社会的动态变迁。沈从文的这种痛苦的心境可以从他的 寄予太多的热情和寄托着美好的希望与幻想的湘西风俗民 风和湘西人的品格中得到体味,沈从文正是从故土的风土 习俗中获得了抵抗城市文明压迫与侵袭的自信与力量,而 从边地居民的野蛮与强悍力量中获取了改造腐朽与堕落中 的都市文明的信心与坚定, 可是在现实境遇中, 这些湘西世 界中的美的风俗与人却处在如此一种岌岌可危的弱势状态。 《乡城》 中安分守己的纯朴乡村老人已保护不了自己精心饲 养的母鸡; 《长河》 中来自湘西世界社会外部力量的神秘莫 测的 “新生活运动” , 正渐渐地侵入了淳朴的湘西社会, 也正 破坏着这个乡土社会的固有的 “常” 态。所以那位地方绅士 腾长顺即使家境殷实、 人前显赫, 也已经守护不住自己的橘 园, 甚至保护不了像 《边城》 中翠翠那样美丽单纯的女儿了。 总之, 湘西人原有的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都遇到 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同样这一切也震撼和冲击着沈 从文原有的城乡关系的认知方式,继而他对此做出了重新 的调整与校正, 尽管他内心依然拒绝, 心有不甘, 情非所愿, 但他显然也清醒的意识到了湘西世界的今是昨非,这从其 作品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和表达。
夫》 、 《长河》 、 《龙朱》 、 《神巫之爱》 、 《阿黑小史》 等优秀的乡土 小说, 虽然它们首先通过文本给读者展示的是乡村古朴的民 风、 纯净的人性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及乡村文学田园牧歌 式的极致的恬静纯美, 但在这极致的背后, 我们也深深地体 会出他在对乡村生命形式的赞美中, 就已经包涵了对乡村的 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 二者是合成在一起的。这个理 想化的湘西乡村在文学作品中始终与现实的现代城市或隐 或现的形成鲜明的对立, 以至于沈从文逐步地将这个世界当 成了抵抗甚至改造都市文明的寄托和理想, 当然, 这种寄托 和理想也随着沈从文对现实的认识而逐步的调整和改变, 这 从其不同时代创作的小说中可见一斑。研读沈从文的湘西 小说不能不体会到这种城市与乡村对立, 所以可以说沈从文 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中对城市与乡村取的是一种城乡对峙的 整体结构。这种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取的是地域的、 文化的和 历史的高度, 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所谓的都市文明 在淳朴的湘西世界中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沈从文正是这 样通过对湘西世界的乡村生命形式的赞美, 以及与它的对照 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这二者的合成, 来诠释他的人本于自 然、 回归自然的理念。 沈从文的中长篇乡土小说代表作 《边城》 , 这部作品通过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 不是表现爱情的缠绵悱恻和悲欢交 织, 而是力图表现和揭示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边城的自然的 纯美, 民风的古朴和边城人民的人性美、 人情美和道德美。 正 因为此, 这部小说就有着文化批判的意味, 用一种梦幻般的 境地, 同时又让人感觉确是真实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文学 图景, 同文本外的现实世界的丑陋相对比, 让人们去认识 “这 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 除了上述在作品的主题思想中体现出他的城乡二元价 值判断外,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是其充分展示其价值判 断的一个舞台。比如说在沈从文的文中湘西女性形象如水 般的柔美, 但其笔下的湘西男性却是他神往的大山般矗立的 雄伟挺拔, 表现出一种原始的男性的蛮性力量。所以 《虎雏》
注释: 沈从文著.<边城>题记.沈从文选集.香港:香港文学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5 卷, 第 226 页. 苏雪林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年 版, 第 456 页. 王润华著. 沈从文小说理论与作品新论. 台北: 台湾文史哲出版 社, 1998 年版. 参考文献: [1]徐瑞岳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2] 钱理群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3]沈从文著.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版. [4]王继志著.沈从文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5]凌宇著.从边城走向世界.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 版, 1985 年版.
文 化 万 象
“乡下比城里好”
——论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文学和城市文学中的城乡二元价值判断
◎管青青
(蚌埠坦克学院
张清湘
233050)
安徽・蚌埠
摘 要 沈从文用其城市文学和乡村文学共同来诠释着他的城乡二元价值判断, 但旧有的乡村经历和进入都市社会的深 切感受,使他更依恋于用乡土文学来表达这种价值判断。沈从文总是以乡下人自居, 并以此为视角, 在他的城市文学和乡 村文学中抒写着对城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赞美。 关键词 沈从文 乡村文学 城市文学 城乡二元价值判断 文章编号 (2010)06-232-02
“五四” 时期, 一批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知识青年为了 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而踏入了城市, 他们在与现代文明的冲撞 中, 遭遇了忧患与焦躁, 承受着痛苦与矛盾, 在理想与现实的 碰撞中产生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下, 虽身在城市, 却叙写着对 故土的思念和怀想, 使得文学的乡村与城市呈现出最初的对 立。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叙写者。实际上这种乡村与城 市的对比与冲突从五四新文学诞生起就一直是中国文学的 表现中心, 这种对比与冲突也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的城乡二元 结构。沈从文虽然也像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样让城市文学 和乡村文学共同来表现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 但 乡村文学却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要方面, 而城市文学仅是乡村 文学的一个陪衬和补充。 沈从文非常热爱写作, 但作为一个作家去观察社会, 总 需要确立一种视角, 对自己有一个心理的定位, 才能更好的 把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他所确立的创作主题用文学作品 表现出来。而沈从文虽然自年轻时离开湘西后就长期居住 在城市, 但是他却一直未融入这个都市社会中。由于融入不 进都市, 再加上对都市的失望, 作为作家的沈从文选择了一 种视角和一个心理定位, 即确立自己作为一个乡下人的立场 来写作社会。事实证明这种立场的选择造就了他在二十世 纪三四十年代的声誉卓著的文坛地位。所以一旦确定, 沈从 文不论在其城市文学还是乡村文学的叙写中就总以乡下人 自居, 站在乡下人的立场来看待都市与乡村。 相对于城市文学而言, 因为沈从文熟悉他所生活的湘西 热土, 所以他更擅长与在他的乡土文学中更好的表现他对于 城市与乡村的价值判断, 因此在这他的乡土小说中, 别样的 建构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湘西世界, 并在这 “心与梦的世界” 的 世界中表达了他的城乡二元价值判断。沈从文对此所做的 价值评判就是乡村风景比城市优美, 乡村风俗比城市习俗美 好, 乡村比城市人善良、 纯真、 正直、 朴素。总之, 在沈从文的 眼中, 乡下比城里好, 城市需要以乡下人的道德、 习俗与信仰 来改造。 所以纵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作品如 《边城》 、 《丈
2010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33
而作为沈从文乡村文学的一个陪衬和补充的城市文学, 在沈从文的笔下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 他同样以乡下人的 眼光, 在都市文学中记叙和抒写着对商业化都市观察和讽刺。 沈从文都市小说的主人公, 大多是生理病态者。在沈从文看 来, “城里人与病人是同等意义的” , 并借乡下人的口吻, 言道 所以肺病、 精神 “城里人喜欢害病, 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 , 病、 失眠病、 神经衰弱、 心衰气短等, 都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人 物常见的生理疾病。小说 《三三》 中那位极有钱财的城市青 年, “白裤白鞋” 、 “白白的脸” , 却是一位痨病第三期患者; 《风 子》 中寄居青岛的那位都市青年, 却是整日怀乡的抑郁病患 者; 《八骏图》 中到青岛海滨休养的教授, 不是失眠病患者就 是肾功能衰弱者或是性功能退化者, 此数种种呈现在沈从文 的都市小说中。 沈从文对都市人性的描写, 是抱着一种决然批判的态度。 而又或许是因为沈从文的以 “乡下人” 独特的视角和他那孤 独而窘困的都市生活经历, 使得他把人性的解剖都集中在了 都市 “上等人” 、 “绅士淑女” 和都市知识者的身上。 《八骏图》 、 《绅士的太太》 、 《王谢子弟》 等这些作品里, 就呈现着都市的 达官新贵、 旧家子弟、 官场职员、 大学教授, 以及与他们或是 夫妻或是情人的太太淑女们, 这群沈从文着力批判的所谓 “高 等人” 组成的 “衣冠社会” , 这个社会在一个淳朴的乡下人的 叙述中显露出何其的伪善与丑陋。 综上所述, 由远离现代文明的湘西乡野文明孕育而生的 沈从文正因为强烈感到 “都市” 与 “乡野” 的文明反差, “当前” 相对于 “过去” 的文明的弱化, 所以当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 审视着城市与乡村时, 就会用自己独到的乡村文学和城市文 学来诠释着他的城乡二元价值判断。尽管我们可以感受到 从 “乡下比城里好” 到 “今非昔比” ——沈从文城乡二元对立 价值判断的演变中, 他是如何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深入而不 得不从梦幻般的湘西世界中探出头来去面对现实世界中那 白花花的灼人心痛的太阳的痛苦的心理历练的, 但我们也知 道这也是沈从文先生不得不面对和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