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视点新华社新华栏目社会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发展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社刊物“新华视点”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例,来探询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深度报道的定义,并简略说明西方及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接着以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深度报道,重点论述“新华视点”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并辅以《南方周末》说明深度报道对报纸的重要影响力,最后找出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华视点南方周末挖掘栏目

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深度报道发展过程。

A ,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新闻学简明词典》在希望新闻术语短篇的条目介绍中表述如下:“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竞争的产物。西方报纸面对新闻媒介“后起之秀”:广播,电视能新兴媒介“快”的优势,特别是电视传媒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报纸只有采取新的对策与之竞争。当时报界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内容,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能吸引受众,战胜广播,电视的有效途径。这一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一段时间内,广播以快取胜,报纸以深度报道取胜。这样深度报道成了报纸和广播电视竞争的手段,也成了报纸的优势所在。

B,在我过,深度报道也被认为是报纸的最突出优点,深度报道在我国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实深度报道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就有自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目一类事件,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在1921年周恩来同志在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上流行之处,就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就是要把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搞清楚并进行报道。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开始深化,各种社会现象(物价上涨,经商成风,知识贬值)十分急促地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功能。这样,一批紧握时代脉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媒体和新闻记者开始了对深度报道新的探索,试图用深度报道来回答社会和人民的困惑。当时有名的报道:《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的《写在四十年大庆前夕》,《中国静报》的《大学毕业成长追踪记》,新华社的《关于物价的通信》和《水,水,水》,这些深度报道的突出特点,是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反映,而且充满了对社会的全新认识。

1986年,中国新闻界最高奖“全国好新闻奖”设立了“深度报道奖”,标志着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得到了主流单位的认同和认可。从此,深度报道在中国开始了边探索边发展的道路。同时,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深度报道,1968年9月24日美国CBC推出“60分钟”栏目宣告电视深度报道繁荣的到来,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繁荣则始自1994年中国电视台推出的“焦

点访谈”,随后又开播了《新闻调查》栏目。

新华视点与深度报道

一,“新华视点”创办时媒体竞争的环境

“新华视点”的母体是新华社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文体的划分方式,将稿件分为消息,通讯和评论三大类,深度报道是被归入通讯文体里。长期以来,通讯是新华社极为擅长的新闻体裁。翻开冯健和李峰主编的《通讯名作100篇》,骗骗都是堪称经典的通讯作品,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历史的审判》均出自新华社记者之手,从文章中可依稀看出深度报道的样子。

90年代初,《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栏目“冰点”,《人民日报》的“记者调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方谈”和“新闻调查”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大众的高度关注。此时,新华社也受到了冲击,由于市场的开放,各媒体单位采编部门扩大,自采新闻量迅猛增加,除了中央明确规定的10类重大新闻由新华社统一向各媒体发布外,在其他新闻报道报道的竞争中,新华社已没有多少优势。

形势逼人,改革迫在眼前。媒体竞争的武器就是新闻产品,只有提高新闻稿件的时效和质量,这样新华社的稿件才能被其他媒体和社会认可。深度报道作为平面媒体的优势武器,新华社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一利器。我们可以说,在以深度报道为宗旨的“新华视点”栏目开办之前,新华社没有形成深度报道的规模,只是少数稿件。可以说没有意识进行深度报道的规模化和栏目化运作。由此,新华社在1999年对稿件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其中包括:要求加强热点,难点的深度报道,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

二,“新华视点”栏目应运而生

2000年4月,“新华视点”创办了,作为新华社国内精心推出的一个深度报道的栏目,栏目明确定位是:专门对中央工作的重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快速反应,及时跟踪,深入剖析,重点报道。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二次挖掘找到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

新华社开办深度报道栏目“新华视点”,本身有着很大优势,首先,媒体的权威性,国内最权威媒体之一;其次,有着优秀的新闻采编队伍;再次,有遍布全国的新华社分社。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国内时事动态,掌握新闻线索。

利用本身优势,打造优势新闻栏目,加强新华社的竞争力。这是当时新华社内部对“新华视点”开办时的评价,新华社南振中总编辑也称“新华视点”将成为新华社新闻改革的尖兵。

三,“新华视点”栏目的运作与发展

“新华视点”栏目集中了新华社最优秀的采编人员,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工作人员都采用聘任制,实行优劣淘汰。这就从人事体制上创造了新华社的先河,也预示着“新

华视点”将有一番作为。

“新华视点”栏目的稿件和新华社的稿件一样,都面向全国其他媒体供稿,稿种要有可读性才会吸引大众。“新华视点”在创办的第一年里,就有一百多篇优秀稿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一个新生的栏目是如何做到的呢,以“新华视点”开办一年内的报道为例分析

A,重点选题,找出大众关注点

在一年内,新华社刊发的百余篇稿件中,按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对重大稿件,事件的追踪报道,如胡长清贪污案,合江翻船案,江门爆炸案,郑百文重组案;二是对热点问题的透视,如五一。黄金周4600万人大旅游的启示,兰州电信垄断的反思等;三是对改革新事物的评述,如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河南取消村级招待费,山东公民选拔局级干部;四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如山西绿县的“科技大跃进”,三为医生实话实说药品回扣等。基本上选题都是热门话题,在重大新闻事件上有了自己的声音。作为官方权威媒体,在百文巨额亏空案中,记者及时抓住大众的关注点,采写了《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一文,全面披露郑百文从作假包装上市,内部管理混乱到严重资不抵债的黑幕。全国先后有820家媒体转载,在证劵市场引起了巨大的“郑百文现象冲击波”,引发了决策层和社会各界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极大关注。而文章见报当天,沪深股市指数全面下挫,有媒体认为新华社发这篇文章是得到有关部门的暗示,《中国工商时报》评论称:“郑百文摇摇欲坠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官方的新华社以洋洋4000字之问发通稿,言观真实解述了郑百文各方面,引起了多方关注,做的非常成功。新华视点选题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一旦新华社发言,影响力就非同一般。

B,源整合,利用本身优势打造品牌和进行机制改革创新

“开门办栏,举全国内部之力,举全社会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新华视点”成了新华社国内部的业务“特区”,当时兼任国内株主任的副总编辑何平,从出题策拟到听汇报,编辑,审稿,全程跟踪指导。国内部其他采编室也给予“新华视点”帮助。如在报道胡长清案件时,政文采编室参与采编;我国经济方面出现重大转机的稿子,经济采编室全力支持,还有总社,分社的合作也充分体现了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分社主动向视点提供新闻线索,设置流动岗分社记者加盟采访,使视点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介入更迅速,更有效,更深入。

在用人机制上,引入竞争,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聘约管理,竞争上岗。视点还设立了两个分社记者流动岗位,选拔分社优秀记者充实视点力量,通过竞争上岗的“视点采编室”,打破国内部一贯以行业,地域,采编分工界限,以全社会为视野,关注中央工作关注的重点,难点,社会生活的热点,无所不包,关注全局,而且还可以发挥记者优势,人尽其才,不再局限记者报道领域。

C,精心策划,总分社共同协作,把握全局

当今社会,媒体的触角已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一有新闻发生,各个媒体蜂拥而至,几乎想做独家新闻已经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做新闻就要在抢时效的同时,还要做“深”,“深”字上下工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