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地恢复和建设技术规范_200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景观水面 7.采掘区 3.运河、输水河 8.水塘 4.水产池塘 5.灌溉用沟、渠 9.废水处理场所
我市湿地分布
全市16个区县均有 湿地分布,人工湿地 2.76 万 公 顷 , 占 湿 地 总 面 积 的 53.6% 。 全 市共有湿地斑块 1916 块,其中 8 - 100 公顷 湿地 546 块, 100 公顷
绳(或铁链)
绳或铁链
挺水植物(香蒲、水芹、慈姑、菖蒲、千屈菜等)
浮岛植物(睡菜和球穗莎草等)
富集在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有害物质, 1. “带孔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物” 模式 同时为多种湿地生物创造微生境, 协同提高水质、美化景观。 所选用植物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 等特点,适用于需临时或短期快速 改善水质,或者打捞管理条件好的 水域。
mm
mm
沉水植物 浮叶植物
•竹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苦草等 •睡莲、萍蓬草等
•湿地建设模式
典型景观意向图: 耐水湿乔灌木选 择:
mm
mm
杨树、柳树、白蜡、 柽柳、杜梨、丝棉 木、君迁子、枫杨
优势种主导模式
在水产池塘、藕田等湿地类型或者浅水区到深水区过渡带 特别要强调一点,优势绝不是唯一,也应强调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在湿地恢复区起主导作用,是植被恢复工程的主体 部分,也是湿地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 如在水产池塘中以大片的荷花种植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 蒲、茭白和水葱。
浮球 塑料板 绳或铁链
2.“聚乙烯板+浮球+挺水植物” 模式
塑料板和 聚乙烯泡沫板
绳或铁链
浮岛植物(睡菜和千屈菜等)
挺水植物(香蒲、千屈菜、慈姑、花蔺等)
3. “聚乙烯种植钵+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 物” 模式
4.“聚乙烯板+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物” 模 式
竹竿和绳网
PVC 管和绳网
绳或铁链
不锈钢管
水质净化型模式
适用于进水区以及水质较差、污染较严重的区域 以净化功能较强的湿地植被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的 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如:芦 苇、香蒲为主,点缀睡莲、浮萍等。
小月河“龙泽鱼跃”人工湿地
湿地水质净化一般采用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人工浮岛三种技术。
表流湿地功能单元 潜流地功能单元
此外,还需考虑其在湿地恢复中所起的作用。
污染物处理 去污能力强和净化效果 好的植物种类 颜色丰富植物种类 主要选择植物有:芦苇、香蒲等 主要选择植物有:水葱、水芹、 千屈菜、水生鸢尾类等 主要选择植物有:芦苇、菰、慈 姑等
营造湿地景观 营造野生生物 栖息地
食物供给植物种类
b
湿地植物配置
植物恢复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恢复区植被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得到 提高、景观优美和增强湿地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等方面,因此 ,湿地植物配置可以按照功能或者水文环境变化进行。 一般来讲,从功能配置模式来说,主要包括物种多样化模式、 优势种主导模式、水质净化型模式以及景观功能型模式。 水文环境变化配置模式包括常水位以上滩地植被带恢复配置模 式、常水位以下植被带恢复配置模式、滨水带(水陆交界地带 )植被恢复配置模式、隔离带植被配置模式以及固坡及护岸植 被带配置模式。 注意:这些模式不一定是单独使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 者多种模式,而且一般来说都是综合运用。
凤 眼 莲 鲢 鱼 朽 木 浮 萍
总磷和总氮去除率均为90%左右
散植式“空心莲子草+槐叶萍”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空心莲子草
槐叶萍
总氮去除率85%;总磷去除率为75%。
散植式“假稻+浮萍+空心莲子草”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空心莲子草
假稻
浮萍
总氮去除率95%;总磷去除率为85%。
景观功能型模式
主要用于水边、驳岸、水面以及堤、岛的植物配置等,游人 、市民休闲要去的区域。 配置时要考虑到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 自净功能统一协调。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 各水生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各水生植物的生态功 能。如种植芦苇、水葱,搭配千屈菜、鸢尾、香蒲、菖蒲、 慈菇等,形成多色彩的湿地植被景观。
三、建设主要内容
1、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内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应通过地形改造等工程, 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措施来营造; 包括浅滩、池塘、沼泽、小湖、开敞水面、河流片段等类 型。
三、建设主要内容
2、植被景观建设
根据湿地植物的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与季相 特征、塑造不同季节的湿地植被景观;
大兴三海子郊野公园
c
栽植及养护
常见湿生植物
中文学名 斑茅 蒲苇 红蓼 野荞麦 种植密度 20-30芽/丛、1丛/ m2 20-30芽/丛、1丛/ m2 2-4株/ m2 5 - 7 芽 / 丛、 6 - 10 丛 / m2
常见挺水植物
中文学名 纸莎草 王莲 水葱 茭白 风车草 再力花 香蒲 芦竹 慈姑 黄菖蒲 水葱 花叶水葱 千屈菜 泽泻 芦苇 花蔺 马蔺 独角莲 水烛 种植密度 1丛/m2 1丛/m2 10-12丛/ m2 10-12丛/ m2 10-12丛/ m2 10芽/丛、1-2丛/ m2 20-25株/ m2 5-7芽/丛、6-9丛/ m2 10-16株/ m2 2-3芽/丛、20-25丛/ m2 15-20芽/丛、8-12丛/ m2 20-30芽/丛、10-12丛/ m2 16-25株/ m2 16-25株/ m2 16-20株/ m2 3-5 芽/丛、20-25丛/ m2 5芽/丛、20-25丛/ m2 16株/ m2 3-5芽/丛、4-9丛/ m2
三种技术模式:
砂土+挺水植物 砂土+砾石+沉水植物 砂土+砾石+壤土+挺水植物
通过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 表层填料的吸收和截留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下层铺设防渗膜,并填充砂土、砾石作为基质,种植 植物丰富景观,潜流湿地底面坡度要保持在 4%左右。
表流湿地构建技术
空间设计要点 植物选择要点
•夹景、障景、远近层次 •视线由高到低层次变化丰富, 实现功能性湿地的景观最大化
•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抗逆能力强和抗病虫害强; •有广泛用途或经济价值高 •植物种类多样 •乡土植物为基调 •着重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
四、主要技术要求
1、湿地植物恢复技术 a
湿地植物选择
典型景观意向图:
mm
mm
挺水植物(植物的根系深度决定了湿地的深度)
•短时间水浸:斑茅、蒲苇、野荞麦 •水深0~30cm:喜水湿鸢尾类、砖子苗 •水深30~60cm:芦苇、水葱、香蒲、千屈菜 •水深60~100cm(个别到1.5~2m:):荷花、睡莲、苦菜、竹叶 眼子菜、黑藻、穗状狐尾藻
典型景观意向图:
1、生态性原则
以维护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为 出发点; 适度人工干预,来建设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 为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栖息空间; 景观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材料和工 艺;岸带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
二、建设原则
2、经济性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技术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正常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造价; 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合理利用现有湿地景观资源,充分 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既要考虑到湿地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 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平原地区开展湿地恢复及建设重要意义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湿地是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 重要内容,是 “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 市建设的战略举措。 是平原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一个“亮点”工程
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现 实需要 是应对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能提供一 些能够滞水、积水的区域,储蓄好水资源
浮岛植物(睡菜和水芹等)
漂浮植物(大薸、凤眼莲、槐叶萍等)
5. “漂浮框架+绳网+挺水植物” 模式
6. “漂浮框架+绳网+漂浮植物” 模式
人工浮岛功能单元
基于漂浮植物的格栅式浮岛
利用漂浮植物的快速繁殖和生长来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物质; 通过漂浮植物的全面覆盖而形成水生植物塘下的厌氧环境,促进污水中复杂难以分解 的有机污染物厌氧分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降低水体中BOD的浓度。 本格栅式浮岛水质净化处理系统主要植物为凤眼莲和菱角。
二、建设原则
3、整体性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应维持和恢复自然湿地景观及格局的连 续性和完整性,并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以及维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植物
土壤
水体
二、建设原则
4、美学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的整体风貌应与湿地生态特征相协调、体 现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 充分体现湿地现有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按照湿地景观建设的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湿 地的独特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
常见漂浮植物
中文学名 水鳖 大漂 凤眼莲 槐叶萍 种植密度 60-80株/ m2 30-40株/ m2 30-40株/ m2 100-150株/ m2
基于浮叶植物的格栅式浮岛
利用浮叶植物的生长来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物质; 通过浮叶植物的叶片全面覆盖而形成厌氧环境,促进污水中复杂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 物厌氧分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降低水体中BOD的浓度。 主要选用的湿地植物为莲。
“凤眼莲网托式浮岛+浮萍+鲢鱼+朽木”并联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报
告 内 容
一 1
二 2
建设范围 建设原则 建设主要内容 主要技术要求
三 3
四
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工程范围内涉及的各种湿地类型 ,包括河流、池塘、水产池塘等湿地恢复及建设以及砂石坑治 理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新建湿地,水源一定要有保障,能常年 或者季节性积水。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原则
以上Biblioteka Baidu有 70 块,而且
各个湿地缺乏有机连 通。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 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有着“生命摇篮”, “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美誉。
净化水质
调节区 域气候
调控水源
北京湿地功能
文化传承 维持生 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建设技术规范
二〇一二年二月
北京湿地现状
全市湿地
51434.1hm2
天然湿地
23852.1hm2 占46.4% 1.沼泽 2.河流
人工湿地
27582.0hm2 占53.6%
1.蓄水区 6.水田
2008年,我局首次 采用3S技术对全市 湿地进行了逐块调 查。调查显示,全 市共有湿地5.14万 公顷(1公顷以上 ),占全市国土面 积的3.13%。
根据湿地植物自然形态、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 法,塑造各种形态的植物景观 。
四、建设主要内容
3、人文景观建设
人工营造的步道、木栈道等湿地 硬质景观应与湿地自然景观相协 调,体现湿地所在地的民俗、传 说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 在不破坏湿地环境条件下、优先 采用生态材料和生态工艺、充分 利用湿地所在地的自然材料。
四、主要技术要求
1、湿地植物恢复技术 a
湿地植物选择
北京属于北方地区,选择的湿地植物须具有较强的抗寒能 力,能够抵抗冬季低温,能正常越冬。 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优先选择乡土植物,适当引进适生外来物种,避免外来物 种入侵。(不要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特别是外来有害物种 )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兼顾近、远期效果,构建多样化的 湿地生态系统
三种技术模式 砂土+挺水植物 砂土+砾石+沉水植物 土+砾石+壤土+挺水植物
潜流湿地构建技术
人工浮岛 构建技术
人工浮岛功能单元
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将湿生植物 或经改良后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作
基于不同浮子的人工浮岛
竹竿和聚乙烯泡沫板
轻质塑料模具+聚乙烯 泡沫塑料板
为载体,种植到污染水体的水面,
通过植物的生长吸收、吸附、降解
物种多样化模式
适宜在人为干扰少,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主的区域 陆生、湿生、挺水、漂浮、沉水等湿地植物依序构成湿地 恢复区植被系统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 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 。如挺水植物选择芦苇、菰、香蒲、旱伞竹、藨草、水葱 等,湿生植物包括斑茅、红寥、野荠麦等;浮叶植物主要 包括睡莲、荷花、芡实等;沉水植物主要包括竹叶眼子菜 、黑藻、穗状狐尾藻等;漂浮植物有水葫芦、浮萍、豆瓣 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