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2024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915464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a.png)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课题:8.2.1 金属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课时1授课年级初三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能通过实验说明常见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利用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知道可以通过物质类别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了解通过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认识一类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2的教学内容,聚焦于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课程标准,这是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的一部分。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尤其是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他们了解了简单物质如氧气、水、碳等,以及金属如铁、镁与氧气反应的基本概念。
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个别物质的研究过渡到对一类物质——金属的全面理解。
学生将认识到金属单质在化学性质上既有差异又有相似性,这种认识拓展了他们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金属”的认识,也为他们后续学习溶液、酸、碱盐等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设计中,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并逐渐形成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推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然而,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和有趣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通过使用直观的实验和有趣的教学实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5ff373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1.png)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课标分析:2011版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三)“金属与金属矿物”1.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③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的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二、金属与酸的反应;三、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本节内容较多,因此建议用2课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第1课时学习金属与氧气;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本节课内容对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建构、形成完善知识体系和按分类的观点认识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反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初中化学的两大基本规律之一,属于核心知识体系。
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看,金属和金属材料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
它对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为今后在生活中合理的使用和保护金属资源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的落实上;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上。
课型:实验探究课教材重点确定为: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集体备课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集体备课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9df30f8fab069dc502201b6.png)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金属单质的共性(物理性质);2.掌握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了解其他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掌握钠及其他较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
重点难点:钠的氧气的反应知识梳理一、金属的通性1.物理性质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4种元素是、、、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等。
2.化学性质阅读教材46页,思考:金属可以与、、、发生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Mg与O2反应:;⑵Zn与盐酸反应:;⑶Al与CuSO4溶液反应:;⑷Cu与AgNO3溶液反应:;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容易。
金属的这一特点,使得单质往往表现出,因此遇到有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硫时,能发生氧化反应。
【练习1】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C.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D.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二、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一端的外皮,可以看到钠具有色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钠先熔化为银白色的小球,火焰呈现,最后生成色固体。
实验结论:⑴钠的物理性质是:钠是具有色光泽的金属,硬度,可以用小刀切割,熔点。
⑵保存方法:钠保存在或者中,以隔绝空气。
因为常温下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铝、镁等活泼的多。
⑶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色的固体:;加热时,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色的固体:。
2.铝与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有的氧化膜,不能保护,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例如铝表面的氧化层能够保护铝,构成薄膜的的熔点比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三、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1.金属与酸的反应酸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金属反应生成,如Zn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1金属的化学性质(4)
![3.1金属的化学性质(4)](https://img.taocdn.com/s3/m/148952f6551810a6f52486a6.png)
0.01 z
∴x==0.01 mol y==0.01 mol z==0.02 mol (1) 标准状况下生成 H2 体积 V(H2)==0.04*22.4==0.224L (2) c(Zn2+)==
+
n 0.01 ==0.2 mol/L V 0.05
n(H )==n(HCl)—z==0.05—0.02==0.03 mol c (H )==
(2)n(HCl)=0.1mol×2=0.2mol (3)V(H2 )=0.1×22.4L=2.24L [讲]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间是按化学方程式所确定的质量比或物质的量 比进行反应的。如果某一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量都已给出。此时存在两种可 能,一种是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二是两种反应物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而是一种反应物过量,这时就首先确定哪种反应物的量是过量的,然而根据 不足量的物质,即完全反应的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下面我们按以上思路 来解答。
+
n 0.03 ==0.6 mol/L V 0.05
[总结]综合以上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注意以下 几点: 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算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是 进行各项计算的最根本依据。 2、计算时要注意物质的量与其他各物理量(如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气体体积、浓度等)之间 的关系。 3、存在过量问题时,要根据不过量的物理量来进行计算。
[板书]2、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 质的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 量计算。 [投影]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进行计算。 [过]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 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例 1、把 6.5 g Zn 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计 算: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18445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f.png)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我们的教案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教学重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f0e12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6.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人教版9年级化学8单元 金属材料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人教版9年级化学8单元 金属材料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c75dfd8f02d276a200292e79.png)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陈薇薇
课题1 金属材料 1课时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标准分析:
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主题
金属与金属矿物
标准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 3.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 合金 4.认识金属材料在生成、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①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 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同收等其他因素。 ②了解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 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 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难点: 了解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是 Fe . Zn Mg 2、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是 Cu . 3、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即化学性质活泼程度)
.
金属活动性强弱
2.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探究 活动2:比较铜、铁、锌、镁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要求: 1.在4个孔穴中,分别放有铜片、铁丝、锌粒、 镁条,蒋明亮已经给大家打磨过了。 2.分别向4个孔穴中滴加两胶头滴管稀盐酸(或 稀硫酸)
教学主要过程及策略分析:
让学生了解下册书是一类物质的学习
研究一类物质的方法: 1.以一些典型的金属作为代表,总结出金属的一 般性质。 2.重视个性。
金属单质
盐
这一类化合物
溶液这一类混合物
有机物
这一类化合物
酸、碱这一类化合物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de97e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2.png)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精选14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一、设计思想1、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思想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的编写思路,表达了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教学思想,化学不再只是一门科学性的高中课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
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的意图。
2、课堂的动态生成思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却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
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希望接受的信息,从而产生动态课程效果。
3、实验探究教学思想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
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aa5e4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a.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bf038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8.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2.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推导,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性质?(2)展示一些金属制品,提问:这些金属制品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A.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学生观察:铁丝燃烧时火星四溅,黑色固体。
C.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
(2)金属与酸的反应A.实验演示:将铁片放入稀盐酸中。
B.学生观察: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颜色变浅。
C.结论:金属与酸反应金属盐和氢气。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A.实验演示: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B.学生观察: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C.结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盐和金属。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1)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找出金属的排列规律。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4.练习与应用A.铁与稀硫酸反应B.铜与硫酸锌反应C.铝与硫酸铜反应(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教师点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能力。
课后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了耀眼的火花,那么这个反应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变化后了什么?谁能试着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呢?”(2)讲解金属与酸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观察到铁片放入盐酸中产生了气泡,那么这些气泡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反应告诉我们金属和酸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在讲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大家看到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出现了红色固体,这说明了什么?金属之间能否相互置换?这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呢?”2.教学难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推导:“同学们,我们知道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这就需要用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a4aa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d.pn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化学。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情怀,了解金属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的化学性质,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金属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2.关注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通过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如自行车、手机、硬币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金属制品是如何制成的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受到腐蚀?”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83fc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c.png)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响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响。
学时难点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拟有什么优良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
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吗?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响?金属铁和镁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响,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响条件上比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外表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比照观察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响,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响,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响,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响〔但反响的剧烈程度不一样〕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响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响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用火烧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假设金属外表发黑那么原试样为黄铜,假设无变化,那么为真金。
1.比拟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响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响,且反响现象越剧烈。
《金属的化学性质》公开课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d6d78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2.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金属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金属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 金属与酸的反应3.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4.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5.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金属的化学性质。
4. 讨论: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 化学试剂:铁、铜、锌、铝、氧气、稀盐酸、硫酸铜等。
3. 多媒体课件: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相关实验。
2. 第3课时: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化学教研备课记录(3篇)
![初中化学教研备课记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6121b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9.png)
第1篇一、备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二、备课教师:张老师三、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金属的性质》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
2. 教学难点: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性质。
2. 课堂讲授(1)金属的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金属的物理性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属的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现象,掌握反应的原理。
(3)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得出结论。
3.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金属的性质,强调实验观察与分析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属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改进措施:1.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安全。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b5604bb8ec3a87c24028c4af.png)
课标分析:版课程标准:“二、身边地化学物质”之(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认识常见金属地主要化学性质,在“四、物质地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地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地一些现象..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地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地一些现象.活动与探究建议:③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地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地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地内容:一、金属与氧气地反应;二、金属与酸地反应;三、金属与盐溶液地反应.本节内容较多,因此建议用课时完成本节内容地教学.第课时学习金属与氧气;第课时学习金属与酸地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地反应.本节课内容对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建构、形成完善知识体系和按分类地观点认识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反映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初中化学地两大基本规律之一,属于核心知识体系.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地联系来看,金属和金属材料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广泛使用地一种材料.它对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地关系,感受化学学习地意义具有非常重要地作用.并且为今后在生活中合理地使用和保护金属资源奠定了基础.第课时学习金属与酸地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地反应,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地意义)地落实上;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地应用)分析和解答问题地能力上.课型:实验探究课教材重点确定为:.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地初步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地应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类目标:.通过对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知识地复习及实验探究,能够说出、、与盐酸、稀硫酸地反应地主要现象,能初步感受到、、金属活动性强弱,能较为熟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铁、铜等与某些盐溶液地置换反应,能较为熟练地写出与、,与反应地化学方程式;.通过对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地实验探究,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探究,能说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地三条应用规律,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生产、生活中地应用,如“曾青地铁则化为铜”(《淮南万毕术》西汉刘安)、“现代湿法冶金”地原理等.过程方法类目标:.通过对镁、铁、铜等金属活动性顺序地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地一般过程;.在探究实验地设计中,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地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情感态度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地乐趣..通过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地规律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地联系和化学地应用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地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地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已经知道了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与氧气反应,镁、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等事实,提前复习化学方程式地写法及反应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在第七单元对金属和酸反应落实较好,但对反应地难易和剧烈程度没有刻意地去观察,对不同金属地化学性质差异也未关注.又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地条件;考虑到学生对金属地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地特征等因素,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利用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地反应判断金属地活泼性;金属活动顺序表地意义和应用.(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地程度;估计有地学生能当堂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应用地文字表述,地学生能理解、应用金属活动性顺表对置换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地剧烈程度进行判断和分析.策略:①做好探究性实验,提供充分地感性认识.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地方式,“兵教兵”地策略突破难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地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评测练习:每空分,共分得分.下列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地是()和和和和().金()、银()、铜()曾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我国有着悠久地金属货币历史和丰富地货币文化.下列关于金、银、铜三种金属地说法中,错误地是( ) .金、银、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单质铜可以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黄铜(为铜、锌合金)貌似黄金,其真伪可用稀盐酸鉴别.三种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地大小顺序为:金原子地>银原子地>铜原子地.《淮南万毕术》中已有“曾青得铁化为铜”地记载,意思是说:把铁放入溶液中,就可以置换出铜.化学方程式为,属于反应类型.(选填“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之一).将洁净地铁丝浸入和()地混合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固体物质,这层物质是下列地(). . . 和 . 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地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效果分析:这是一节典型地实验探究课,本节课地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真金和假金,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地应用,从而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地欲望.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地方法,通过对实验事实地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地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地层层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地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将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本课地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地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地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地分析,层层诱导,并通过对某些金属地活动性地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评价方式采用活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地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根据课堂小组活动表现和纸笔测验,地学生能当堂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应用地文字表述,地学生能理解、应用金属活动性顺表对置换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地剧烈程度进行判断和分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地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观评记录:夏云霞:总地来说,这是一节好地化学课,活动建构论和“”高效教学策略能较好结合.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完整、清晰地脉络保证学生构建完整地思维体系.教师创设有趣地情景(从生活走向化学),激趣、质疑.最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教师能做到实验与思维地有机整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地状态体现思维活动容量地最大化.探究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特别地亮点是,[实验探究]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将个实验分成组,在此利用给出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地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地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地作用.贾莉丽:在教学手段地运用方面,图片、视频、实验等激发兴趣、引发质疑,同时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准备充分、创新,为探究都做好了准备.以学定教,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地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夏云霞:教师提出地问题简练,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提出地问题具有探究、讨论地意义和价值,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等作用.板书简洁,娴熟,布局合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贾莉丽: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地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地乐趣.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地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是一堂值得学习地好课.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地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课后反思:这是一节典型地实验探究课,在选取学生感兴趣地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之后,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金属地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形成科学地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地能力.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实验,积极指导学生观察、思索、归纳与总结.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分析实验外,更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教学中,虽然学生地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地方式也不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地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积极,兴趣盎然,从中获得了不同地认识,需教师善加诱导,就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本节课地设计主要有以下特色:(一)从学生已有地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地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地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地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地一些简单地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地能力.(二)以实验探究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地科学研究方法,合作学习地能力及获取信息地能力;(三)突出课堂教学地趣味性,激发和强化学生长久学习化学地动力.如以视频导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感触更深;以实验为载体,使学生学习地激情更高;以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有信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9155023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9.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初中集体备课成果第__17__周备课时间12.21 备课地点九年组中心发言人关荣华备课组长佟永辉年级九年级学科化学参加人员胡洋关荣华
解决的中
心问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
备课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及交流、汇报等方面的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2.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2.激发创新精神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概念;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重难点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教学媒体课前准备:铜丝,铝丝,金,铁丝,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
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15c7315ef7ba0d4b733b61.png)
4(2012年新疆)把铁片分别放入下列各物 质的溶液中,片刻后取出,铁片质量减少 的是( ) A. Al2(SO4)3 B. CuSO4 C. H2SO4 D. AgNO3
中考资源网
5、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
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
量(m)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 m
a
图,则下图中a、b、c表示的金
b
属分别为:
c
a 、b
c
。
0 t1 t2 t3
t
4、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发生,如果发生,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 镁与盐酸
Mg+2HCl===MgCl2+H2↑
② 铁与盐酸
Fe+2HCl===FeCl2+H2↑
③ 铜与盐酸
不反应
金属活动顺序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体现
1、与氧气反应
反应难易程度
2、与酸(盐酸、硫酸)的反应 反应的剧烈程度
5、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发生,如果发生,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中考资源网
• 2、(2015年新疆)现有X、Y、Z三种金属, 把它们分别放入稀硫酸中,Z溶解并产生氢 气,而X、Y不反应;把X放入Y的硝酸盐溶 液中,X表面有Y析出。根据以上实验事实 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 弱的正确顺序是( )
• A. X、Z、Y B. Z 、X、Y • C. Y、Z、X D. X、Y、Z
专题复习
金 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2、与酸(盐酸、硫酸)的反应 3、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3、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与氧气反应,如 果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铝
4Al+3O2===2Al2O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课标分析:2011版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三)“金属与金属矿物”1.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③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的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二、金属与酸的反应;三、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本节内容较多,因此建议用2课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第1课时学习金属与氧气;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本节课内容对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建构、形成完善知识体系和按分类的观点认识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反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初中化学的两大基本规律之一,属于核心知识体系。
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看,金属和金属材料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
它对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为今后在生活中合理的使用和保护金属资源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的落实上;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上。
课型:实验探究课教材重点确定为: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类目标:1.通过对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知识的复习及实验探究,能够说出Mg、Fe、Cu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的主要现象,能初步感受到Mg、Fe、Cu金属活动性强弱,能较为熟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铁、铜等与某些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较为熟练地写出Fe与CuSO4、AgNO3,Cu 与Ag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对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的实验探究,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探究,能说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4.能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三条应用规律,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曾青的铁则化为铜”(《淮南万毕术》西汉刘安)、“现代湿法冶金”的原理等。
过程方法类目标:1.通过对镁、铁、铜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的方法。
1情感态度类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化学的应用价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已经知道了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与氧气反应,镁、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等事实,提前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反应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
在第七单元对金属和酸反应落实较好,但对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没有刻意的去观察,对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也未关注。
又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考虑到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利用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的活泼性;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和应用。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估计有90%的学生能当堂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应用的文字表述,70%~80%的学生能理解、应用金属活动性顺表对置换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进行判断和分析。
策略:①做好探究性实验,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
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兵教兵”的策略突破难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评测练习:每空20分,共100分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的是()A.Cu和HCl B.Fe和ZnSO4 C.Zn和CuSO4 D.Hg和Cu(NO3)22.金(Au)、银(Ag)、铜(Cu)曾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我国有着悠久的金属货币历史和丰富的货币文化。
下列关于金、银、铜三种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银、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B.单质铜可以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C.黄铜(为铜、锌合金)貌似黄金,其真伪可用稀盐酸鉴别D.三种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金原子的>银原子的>铜原子的3.《淮南万毕术》中已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意思是说:把铁放入CuSO4溶液中,就可以置换出铜。
化学方程式为,属于反应类型。
(选填“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之一)4.将洁净的铁丝浸入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固体物质,这层物质是下列的()A. Zn B. Ag C. Ag和Zn D. Zn和Fe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效果分析: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本节课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真金和假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将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本课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评价方式采用活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
根据课堂小组活动表现和纸笔测验,90%的学生能当堂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应用的文字表述,70%~80%的学生能理解、应用金属活动性顺表对置换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进行判断和分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观评记录:夏云霞: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好的化学课,活动建构论和“3M”高效教学策略能较好结合。
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
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体系。
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从生活走向化学),激趣、质疑。
最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化学走向社会)。
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教师能做到实验与思维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体现思维活动容量的最大化。
探究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
特别的亮点是,[实验探究]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将6个实验分成2组,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贾莉丽: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图片、视频、实验等激发兴趣、引发质疑,同时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准备充分、创新,为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以学定教,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夏云霞:教师提出的问题简练,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究、讨论的意义和价值,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等作用。
板书简洁,娴熟,布局合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贾莉丽: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
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好课。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课后反思: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之后,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实验,积极指导学生观察、思索、归纳与总结。
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分析实验外,更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实践。
教学中,虽然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积极,兴趣盎然,从中获得了不同的认识,需教师善加诱导,就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色:(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实验探究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三)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和强化学生长久学习化学的动力。
如以视频导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感触更深;以实验为载体,使学生学习的激情更高;以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