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期
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
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第四纪冰川是指存在于地球上的最近一次冰期,也称为第四纪冰期。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中部,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重要地区之一。
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地质学家开始对该地区的冰川进行观察和研究。
最早的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研究可以追溯到瑞士地质学家路易·阿格纽(Louis Agassiz)的工作。
他在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对阿尔卑斯山脉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冰川遗迹和岩石堆积物,从而推断出该地区曾经存在过巨大的冰川。
他提出了冰川运动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解释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逐渐深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使用更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卫星遥感和冰芯钻探等技术,来研究冰川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在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研究中,冰川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冰川地貌是指冰川运动和冰川融化所形成的地貌特征,包括冰川谷、冰碛、冰川湖等。
通过对这些地貌的观察和测量,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冰川的历史演变过程。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冰川沉积物的分析。
冰川沉积物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它们在冰川融化后沉积在地表上。
通过对这些沉积物的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冰川运动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科学家通过对现代冰川的观测和监测,发现冰川正在迅速消退。
这些观测结果与历史记录和模拟模型所预测的情况一致。
冰川消退不仅对阿尔卑斯山脉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产生影响,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科学家还开展了冰川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可以模拟冰川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并预测未来的冰川消退趋势。
数值模拟研究则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冰川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冰川的运动规律。
总的来说,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科学家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研究冰川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讲义
讲义冰川的定义→冰川的分布(地质冰河时期)→冰川形成的地质地貌→几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传说、视频)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以下简称冰期。
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
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冰川风景一:古冰川遗迹冰川风景二:现代冰川冷热一体的冰川四川海螺沟海螺沟位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
到海螺沟不能错过三大景致:一要远望终年积雪不化的贡嘎雪山;二是看海螺沟内的大冰瀑布;三是在这冰川世界里,有温泉点数十处,游人可在冰川上洗温泉浴。
其中更有一股水温高达90摄氏度的沸泉,冷热集于一地,甚为神奇。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是海螺沟的雪季,往往可欣赏到最美的冰川和雪山群。
此时泡在温泉里,眺望着雪峰群山,观察近处松鼠在森林雪地觅食,感觉新奇有趣。
世界级冰川奇观西藏米堆冰川在“西藏的小江南”林芝地区的米堆冰川位列中国六大最美冰川之一,冰天雪地的清凉感受让你提前体验。
米堆冰川被地理学家们称作“世界级冰川奇观”,它有着近800米落差的冰瀑布,此外,它还是一条会“突然跃动”的冰川,这在全世界的冰川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当你行进在巍峨峻峭的大山之间,那冰川绝壁、雪山云雾,每每令人惊叹不已。
探奇绚丽冰洞走进神秘的冰之王国冰岛的冰洞(Ice Caves)就隐藏在欧洲(景区详情)最大的冰川——瓦特纳冰原之下,冰洞的外观乍看之下与一般的岩石洞穴无异,但走进去你将会觉得彷佛走入神秘的冰之王国,任何人都会被它那冰冷却绚丽、神秘又迷幻的壮丽绝景给震慑到忘记呼吸。
第四节 第四纪冰期
第四节第四纪冰期一、古冰川活动证据的确定在地质历史上,随着世界气候的巨大波动,曾发生过多次全球性的冰川作用。
在冰期时,冰川大规模地增长与扩展;而在间冰期时,冰川则发生大规模地退缩或消亡。
现在发现在前寒武纪、石炭纪、二叠纪和第四纪的地层中,存在着冰川活动的遗迹。
其中第四纪冰川作用直接影响了现代地貌的发育。
自新近纪中新世以后,全球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开始出现冰川。
由于第四纪气温继续下降,导致了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全世界发育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冰川作用。
冰期时的平均气温比目前下降达5℃以上,最大冰期时,世界大陆近1/3面积为冰川所覆盖。
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的大陆冰川中心:①斯堪的纳维亚冰盖,面积667×10⁴km²,冰川最大厚度3000m,冰流向南伸展到北纬47°左右;②格陵兰与北美冰盖,面积1845×10⁴km²,冰川最大厚度3500m,冰流向南伸展可达北纬约38°;③亚洲北部冰盖,相对面积、厚度较小,冰流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北纬60°以北地区。
第四纪冰川作用造成了丰富的地貌形态和沉积物,这正是恢复各地古冰川活动的有力证据。
自第四纪以来,全球不少地区曾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
我国科学家李四光曾把我国境内划分出四个冰期: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冰期,分别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贡兹、民德、里斯和玉木冰期相当。
但由于古冰川作用遗迹往往受到后期外营力作用的改造与破坏,使原来的地貌形态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面目全非,容易引起不同学者的意见分歧,如中国东部古冰川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因而在考证古冰川活动的证据时,必须避免仅凭少数孤立的形态或物质标志就得出概括的结论;而要重视冰蚀、冰碛、冰水和冰缘地貌、沉积之间的配套和相关分析。
对于老冰期或冰川地貌形态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特别要重视对沉积地层的研究,注意冰川与类冰川堆积的辨认。
第四纪冰期与古气候变化研究
第四纪冰期与古气候变化研究人类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过去的环境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对于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则让我们对于古气候变化的了解更加具体和详尽。
第四纪冰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一直为科学家们所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是指出现在距今700万年至2万年之间的一段冰冷时期。
这个时期分为若干个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地球温度下降,极地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活动频繁,而间冰期时则变暖,冰川退缩。
之所以被称为第四纪,是因为科学家将地球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远古、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
在第四纪这个时期中,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发生了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是更新世冰期和末次间冰期。
那么第四纪冰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冰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季节性和年际波动等气候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太阳辐射强度等外因也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然而,冰期的具体形成机制尚不为人类所完全了解。
冰期的存在对于地球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冰期期间,地球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平面下降、河流水量增加等都是其影响的结果。
另一方面,冰期也对人类的生活和进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早期智人和现代人类在冰期时期需要面临寒冷的气候和资源的匮乏。
因此,他们必须学会适应并应对这些挑战。
这也促使人类发展出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工具,为我们今天的文明进程奠定了基础。
要研究第四纪冰期和古气候变化,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核心样本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钻取冰川、湖泊和海底沉积物等样本,得到了有关古气候的信息。
根据这些样本,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其中的古气体组成、沉积物成分和古生物遗骸等内容,从而了解到古代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
此外,地质学、地貌学和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古气候信息。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了解到了第四纪冰期和古气候变化的一些重要发现。
第四纪冰期时,白令海峡的地理环境0
第四纪冰期时,白令海峡的地理环境0
第四纪冰期时,白令海峡位于北美洲和亚洲之间,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水道。
其地理环境主要可以描述如下:
地理位置:白令海峡位于西伯利亚半岛东北部与阿拉斯加西南部之间,地处北纬66度30分至71度15分、东经169度至173度之间。
形成背景:白令海峡的形成与第四纪冰期密切相关。
在冰期期间,全球气温下降,大量水分凝结成冰,形成了巨大的冰盖覆盖在北美和亚洲大陆上。
这些冰盖导致海平面下降,使得白令海峡暴露在陆地之上。
地貌特征:白令海峡地区的地貌主要由冰川形成的地貌特征所组成。
冰川活动期间,冰川舌延展至海岸线,形成了冰融湖和冰碛平原。
同时,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也塑造了该地区的峡湾、海岸线和浅滩等地貌特征。
海洋气候:白令海峡地区的海洋气候主要受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影响。
冰期期间,由于大规模的冰盖存在,白令海峡周围的气温较低,海域被冰层覆盖,形成了寒冷的极地气候。
总结起来,第四纪冰期时,白令海峡是一片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
其地貌特征主要由冰川活动塑造,海洋气候受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影响。
这段时间的白令海峡相对于现在更加寒冷,海域被冰层覆盖,形成了一幅壮观而寂静的冰川景观。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也被称为冰河期或冰川期,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冰川时期。
它发生在距今大约250万年到1.1万年之间的时间段内,对地球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第四纪冰川为主题,探讨它的形成原因、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冰川环境中的生物适应等方面。
第四纪冰川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冷引起的。
几乎整个第四纪冰川时期都是在一个不稳定的气候环境下度过的,周期性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这些冰期是由于地球轨道的变化,导致太阳辐射分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我们所处的冰川时期是一个间冰期,即位于冰川时期之间的相对较暖的时期。
冰川是形成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的巨大冰层。
其主要形成于极地地区和高山区域,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如北美洲和欧洲北部。
冰川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雪的积累和压实而成。
当积雪经过多年的累积,逐渐堆积成厚厚的冰层。
巨大的重量使冰层向下移动,从而形成了冰川。
冰川具有雄伟壮丽的景观,同时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冰川的移动会改变地质形态。
冰川的冰层移动会侵蚀和改造地表地貌。
事实上,冰川是地球上最早的地质剥蚀力量之一。
冰川会利用其庞大的质量和冰层内的冰屑来破坏和改变地貌。
在冰川退缩时,由于冰川磨蚀而形成的山谷和冰川舌将成为地质遗迹留存下来。
其次,冰川时期会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冰川的形成导致水分蓄积在冰层中,从而降低海平面。
此外,冰川还能够改变大气循环,导致气温下降。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许多生物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们需要适应寒冷和干燥的环境。
生物在冰川环境中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些动物选择冬眠以度过严寒的冰川时期。
它们通过减缓新陈代谢和降低体温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
其他动物则选择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对于植物来说,一些能够抵御寒冷的植物会在冰川退缩后重新生长,而其他植物可能会选择根系在地下,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环境的侵害。
冰川期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冰川期会导致种植和放牧的困难,可能会导致人类的迁徙。
第5章 第2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分解
南极冰芯等多种记录中都有发现,为全球性的气候事
件。
3)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气候变化具有10万年的周期,其间还亦叠加着
41000年和21000年的次一级周期。
黄土剖面和深海沉积物岩芯气候变化信息序列的谱分析结果(刘东生,1997)
但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周期有明显的差别: 2.5~1.6MaBP期间0.1Ma的周期很明显,0.4Ma的周期也很 突出,其它周期成分的比例则很低; 与黄赤交角的变化周期相对应,岁差和偏心率的几个周期 成分不显著;
心率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分量不足以解释何以100ka在 0.9MaBP以来成为主要周期,因此,有关100ka周期的起源和 演化机制成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疑难问题,目 前所提出的各种解释均有待更多的证据。 0.9MaBP以来,存在着大体以0.1Ma为主要周期的冰期、间 冰期环境的转化。从末次间冰期(约125kaBP)到现在,全
新仙女木事件
1)D-O颤动
即丹斯戈德一沃舒哥振动(Dansgaard-Owechger
Oscillations)。 是指在末次冰期内气候发生的千年级的、快速的、大幅 度的冷暖变化事件,即D-O振动事件。在D-O振动中,每 一个暖期之后紧接着是一个冷期,气温可在短短几十年
内变动,年均变化幅度为5~7℃,周期1000~3000a(格陵
1988年,Heinrich发现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岩
芯中常包含数6层陆源冰漂砾含量增多的沉积物,表明 末次冰期内曾发生过多次北极冰山向海里倾泻的事件, 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又称冰筏事件。
科学家说地球还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为什么我感觉天气还是这么热?
科学家说地球还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为什么我感觉天气还是这么热?我们确实还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之中。
先简单介绍一下跟冰期有关的知识吧。
什么是第四纪大冰期冰期的定义是,地球上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时期。
是的,地球上曾经有过温暖到两极没有冰盖的时期,而且还不止一次。
因为冰期会交替出现,广义上的冰期被叫做“大冰期”,可以持续几千万年的时间。
两个大冰期之间可能间隔几亿年。
大冰期中比较寒冷的时候称为“冰期”,相对温暖的时候称为“间冰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几次大冰期:前寒武纪中期大冰期:距今27~23.5亿年前。
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的大冰期。
持续约4000万年。
震旦纪大冰期:又叫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约距今9.5~6.15亿年前。
它的影响十分广泛,除南极大陆外,世界各大陆的许多地方都有它遗留下来的地质痕迹。
早古生代大冰期:约距今4.6~4.4亿年前,发生在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的大冰期。
可能持续了8000万年。
晚古生代大冰期:又叫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3.5亿~2.7亿年。
持续时间长达80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也是我们目前所处的冰期。
但目前并不是最寒冷的时候,在第四纪中期,那时北极的冰盖在欧洲能延伸到北纬50°,接近意大利北部,在北美延伸到了北纬38°,纽约都会被冰层覆盖。
在大约1万年前,地球进入了间冰期,气候转暖,冰盖融化,后退。
但如今南北两极仍然保有冰盖,我们仍然处于冰川时期。
为什么会有冰期?其实从地球的历史上来说,冰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几次大冰期加起来时间也不过几亿年。
绝大多数时候,地球上是持续数亿年的无冰期,比现在要炎热的多。
所以,如果从持续时间上来看,冰期才是地球相对寒冷的“特殊时期”,比现在更热的气候才是地球的常态。
地球冰期的形成成因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总结起来,大概有天文成因和地质成因两种说法。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覆盖了距今约
2.588万年前至今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和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全球冰川的出现和消退、气候波动和海平面上升等。
以下是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1.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经历了多次寒冷时期,其中最近的一次是末次冰期。
这些冰期通常持续数千年,期间冰川覆盖了大部分北半球的陆地,同时南极洲和南美洲南部也出现了大规模冰川。
2. 海平面上升和海岸线变化。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等地区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海岸线经历了多次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和地壳运动所致。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物种灭绝。
在第四纪期间,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这与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有关。
许多动物物种在这个时期面临了灭绝的威胁,其中包括猛犸象、剑齿虎和地懒等。
4. 人类演化和文明的兴起。
在第四纪期间,人类的祖先逐渐演化为智人,并开始制造工具和建立社会组织。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许多文明诞生和衰亡,其中包括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华文明等。
总之,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地质和气候变化对于地球和人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第四纪的基本特点,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未来的发展。
[文学]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在中国的表现 1
于河湖发育,植物繁茂,繁殖了喜暖的犀牛,象等动物群.这个 时期南北之间的气候差异减弱.
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在特定的季风环境中,第四纪期间的气候 是严寒与干燥同时出现,潮湿与温暖同时存在,但在冰期和间 冰期的最盛期更增强了他们的大陆性和海洋性,使气候环境 或更加严酷或更为适宜。
3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古气候 我国西部深居亚洲大陆内部,大陆性干旱气候占统治地位, 又因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垂直分带明显.第四纪以来高山地 区被山岳冰川覆盖,至今高山上仍有山地冰川.青藏高原高 寒地区发育了永久冻土层.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海洋 性冰川发育,冰川到达山麓地带.各大盆地发展成干燥沙漠 气候,形成盐湖和沙漠.ຫໍສະໝຸດ (二)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李四光教授于30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即鄱阳、 大姑、庐山和大理4次冰期,已长期沿用。并将这4次冰期与 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冰期相对比。欧洲 发现时代较老的多瑙冰期,和中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
3.5Ma的龙川冰期可以对比。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气候进入冰后期, 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气候波动,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2500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早全新世(7500—12000年)。 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考古 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过去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作了 研究,划分出4次温暖时期与4次寒冷时期。 第一温暖期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600年,结束于距今3000年前。 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之间,属西周时代。
第二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前770多年东周和春秋时代至公元初期西 汉时代。温暖时间长达700余年。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冰期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标志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
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
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划分的依据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时代古老,可辨认的冰川遗迹零散残缺,研究程度也较差,目前多依据地层中所含带冰川擦痕的混碛岩、页岩中的燧石结核和带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盘等。
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遗迹保存普遍较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沉积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黄土等,能较完整地记录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测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图恢复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作为划分冰期的重要依据。
此外,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动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地貌分析,沉积岩石学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为研究晚新生代环境和冰期划分的依据。
编辑本段中国的划分和表现形式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冰期划分已为人们所公认,以研究较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区北坡为例,第四纪冰期划分为:a.依据希夏邦马峰北坡附近的老冰碛平台确立的早更新世的希夏邦马冰期b.依据珠穆朗玛峰西侧聂聂雄拉高平台的冰水-冰碛沉积确立的中更新世的聂聂雄拉冰期。
c.在绒布河谷中基隆寺附近的残破漂砾群及上游绒布寺的终碛垅分别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基隆寺阶段和较晚期的绒布寺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了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也有的学者将这两个阶段划为两个独立的冰期。
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问题,目前仍在争论中。
第5章 第2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
北半球冰盖的发育按照这样的模式:冰雪积累形成冰盖的过程十分 缓慢,但冰川融化、冰盖退缩的过程却十分迅速,冰盖随冰期—间 冰期的转换发生大幅度的往复进退(以深海δ18O的变化为代表)。 珊瑚礁阶地所记录的海平面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变化大体同步 。 陆上的黄土记录显示,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间冰期或间冰段对应于 形成古土壤的温暖湿润时期,冰期或冰段对应于黄土迅速堆积的冷 干时期; 冰芯记录也显示,冰期时极地降水减少,粉尘浓度增大,温室气体 CO2和CH4的含量减少;间冰期时降水增多,粉尘减少,温室气体含 量增加。
1988年,Heinrich发现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岩 芯中常包含数6层陆源冰漂砾含量增多的沉积物,表明 末次冰期内曾发生过多次北极冰山向海里倾泻的事件, 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又称冰筏事件。
6次时间为:69000、36000aB.P、52000、27000、21000、 14300 a B.P.。 使大气温度又降低3~6℃,周期5000~10000a,持续时间 200~2000年,随后却突然升温,在短期内温度变幅可达 5℃。 可能是末次冰期北半球普遍的气候振荡事件,在湖泊沉积 物中以及中国的黄土有记录。
新仙女木事件最初发现于西北欧,曾被认为是局限在 欧洲的地区性事件。近年来,随着对快速变化事件的日益 关注,在地中海地区、以色列、中国、太平洋、北美洲、 澳大利亚、南美洲等世界的许多地区均发现与之相对应的 信号,表明该事件可能是一个全球尺度的事件。
上述快速变化事件也被称为亚轨道或“亚米兰柯维奇”事 件。尽管这些事件的成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它们的存在至 少说明了某些环境变化过程非常迅速,对这些事件的研究,为 认识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对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线 索,因此受到普遍的关注。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与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的探讨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与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的探讨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与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的探讨
中国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第四纪冰期指的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比今天高出许多,使得全球变得更为寒冷,而地表直接体现这种状态的就是出现了冰川。
古冰期研究者们也一直在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和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
根据目前已经研究出来的诸多科学数据,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冰期:1、第四纪上旬;2、第四纪中旬;
3、第四纪下旬;
4、第四纪末期。
其中,第四纪上旬主要特点是北半球受到强冷冻活动的影响,有大量的冰河出现,其冰期期间大约持续了400万年;第四纪中旬主要期间全球温室气体比今天更多,整个冰期大约持续了250万年;第四纪下旬又称极冷期,特点是海洋表面受到萎缩,而冰原则有所扩大,总的持续时间大约是150万年;第四纪末期则是地球自然温度逐渐上升,冰原逐渐萎缩,大约持续100万年左右。
此外,第四纪冰期划分也会影响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
如在第四纪上旬,海的表面会受到削减,低洼的地方经常会因为低洼而受到冰原的覆盖,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但在第四纪中旬和极冷期,海洋表面会进一步缩小,冰原则会相应扩大,从而在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中形成新的不同;而第四纪末期,又会有变化,因为海洋表面上的水位会逐渐升高,冰原也逐渐消失,从而会在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中形成新的变化。
综上所述,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及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地质变迁的历史过程。
希望未来研究者们可以进一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探讨我国第四纪冰期的变迁。
漫话地球冰期(2)
漫话地球冰期(2)胡经国六、第四纪大冰期㈠、第四纪大冰期概述大约在人类刚出现在地球上的200万年前,地质史上第四纪大冰期同时揭开序幕。
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从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复盖。
在这段期间,欧洲共出现了5次冰期;而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分别出现了4次冰期。
至于中国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大约7~1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曾经出现过冰川,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
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从大约250万年前开始,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地球人类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里。
在第四纪大冰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
如前所述,现代地球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主要是第四纪更新世大冰期)。
其间,50万年来出现了5次冰期。
每次冰期平均持续7万多年;而每次间冰期则平均持续2万多年。
目前,地球正处于大约从1.2万年前开始的间冰期,这也是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
㈡、第四纪大冰期划分1、世界的划分⑴、概述①、世界各地的划分1901~1909年,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陆续发表《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3卷)。
该书作者根据欧洲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上游几级砂砾阶地的发育,提出该山区有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由老到新分别命名为:古萨(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和沃姆(Würm)冰期;以及古萨-民德、民德-里斯和里斯-沃姆间冰期。
后来,B.艾伯尔和I.谢弗又补充了较老的多瑙(Donau)冰期和更老的拜伯(Biber)冰期。
几十年来,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广为流传,为世界许多地区所采用,并且作为典型冰期模式与世界各地进行对比研究。
20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根据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边缘活动位置,将丹麦、荷兰、德国北部和波兰的冰期系列划分出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由老到新为:艾尔斯特(Elster)、萨勒(Saale)、瓦什(Warthe)、维塞尔(Weichsel)冰期,以及克罗默(Cromer)、霍尔斯坦(Holstein)和埃姆(Eem)间冰期。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历史上发生在大约2500万年前至今的一个冰期,也是地球上最近一次的大规模冰川时期。
它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改变了地貌,还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原因、地貌变化、气候影响以及对人类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原因可以追溯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据科学家的研究,第四纪冰川时期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
这些参数包括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等。
这些参数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了冰川的形成与消退。
第四纪冰川对地球地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冰川的运动能够侵蚀岩石,形成各种地貌特征,如冰碛、冰碛湖、U型谷等。
在冰川融化过程中,它所携带的石块、砾石和泥沙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冰碛。
冰碛湖是指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湖泊,它们通常位于冰川前缘。
而U型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呈现出宽而深的U形谷地。
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和变化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冰川时期的气候是相对寒冷和干燥的,而冰川融化后的气候则相对温暖而湿润。
冰川的形成和消退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反馈作用。
其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淡水会改变海洋环流和气候分布,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冰川的存在还会降低地表温度,改变降水分布,形成特殊的气候环境。
第四纪冰川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冰川和依赖冰川带来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地区的冰川融化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为农业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保障。
此外,冰川融水还参与了地球的水循环,维持着水资源的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造成了淡水资源的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此外,冰川也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许多地区的冰川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然而,冰川融化的加速,使得这些冰川景观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这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5章 第2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
兰冰芯记录) 。
通常是突然变暖的,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6~7℃, 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同时降尘 减少4倍多,每次变暖持续的时间尺度约500~2000a。
在110~15kaBP期间共有 23次D-O事件,其中所记录的
某些寒冷阶段在北大西洋的海洋沉积中也有记录。
KaBP
2)Heinrich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
1)D-O颤动
即丹斯戈德一沃舒哥振动(Dansgaard-Owechger
Oscillations)。 是指在末次冰期内气候发生的千年级的、快速的、大幅 度的冷暖变化事件,即D-O振动事件。在D-O振动中,每 一个暖期之后紧接着是一个冷期,气温可在短短几十年
内变动,年均变化幅度为5~7℃,周期1000~3000a(格陵
14300 a B.P.。
使大气温度又降低3~6℃,周期5000~10000a,持续时间 200~2000年,随后却突然升温,在短期内温度变幅可达 5℃。 可能是末次冰期北半球普遍的气候振荡事件,在湖泊沉积
物中以及中国的黄土有记录。
Heinrich 事件与D-O事件的关系明显:每隔几次D-O事
件,就出现一次 Heinrich事件,Heinrich 事件正是发
气候变化具有10万年的周期,其间还亦叠加着
41000年和21000年的次一级周期。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冰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
一、第四纪大冰期气候第四纪初期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所以晚新生代大冰期主要指第四纪冰期。
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38°N 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
此外,在中、低纬的一些高山区还发育了山麓冰川或小冰帽。
而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很多次进退。
根据对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
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
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C。
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比现代气温高。
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消退,北半球个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间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如下:二、世界的划分。
(1)阿尔卑斯山冰期划分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阿尔卑斯山。
1909年,A.Penck 和Bruckner研究阿尔卑斯山麓地貌和堆积物时,首先创立了4次冰期3次间冰期的论点。
其中冰期自老到新为: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
在4个冰期之间和3个间冰期,分别为群智—民德、民德—里斯、里斯——玉木。
当时划分冰期、间冰期的主要依据,就是分布在阿尔卑斯山麓的4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及4种不同特征的沉积物。
其中群智冰期是与覆盖在古老夷平面上的老砾石层相对应;而民德、里斯和玉木等冰期,分别与老砾石层之上或洼地的新砾石层、高阶地上红、黄色砂砾层与低阶地上灰色沙砾层相对应。
第四纪冰期地球化学记录与气候演变
第四纪冰期地球化学记录与气候演变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对于气候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化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探索过去的气候演变。
本文将介绍第四纪冰期地球化学记录与气候演变的关系,并讨论其意义和现有的研究成果。
第四纪冰期是指地球上最近的冰川时期,从约200万年前开始,直至今天。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
这些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性变化被记录在地球各地不同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记录中。
地球化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地层中的沉积物和化石来推测过去的气候条件。
比如,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可以推断出过去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
地球化学记录还可以通过探究大气成分的变化来研究气候的演变。
例如,通过分析冰芯中的大气气体成分,可以了解过去的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的气候演变与多个因素相关。
其中,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被认为是冰期和间冰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这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其对太阳辐射的调节来实现。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导致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除了太阳活动,地球自身的变化也对气候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球的轨道参数、海洋环流和陆地构造等因素都可以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对地球化学记录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气候变化的。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通过对地球各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记录的分析,科学家们成功地重建了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变化图景。
这些记录揭示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响应。
例如,在最近一次冰期末期,地球经历了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冰川退缩和海平面上升。
这些地球化学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过去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响应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不同驱动力下的气候系统的响应机制。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第一篇: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纪冰期是地球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影响现代地球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机制,为今后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纪冰期是指距今约250万年以来,地球表面经历的被冰川覆盖和冰期交替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地质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冰期主要以冰川活动为主要特征,包括冰川扩张、冰川消融和冰川形成等过程。
冰川扩张时期,大量的冰川连绵不断地向低纬度地区扩展,覆盖了原本不是冰川的地方,形成了广泛的冰盖,对附近的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冰期时期,气温普遍下降,降雨量减少,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加。
此时,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温下降幅度更大,尤其是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对整个地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冰川的扩张导致大量的水资源被困在冰盖中,导致广泛的降雨减少和水源紧缺。
此外,由于冰川活动带来了地质结构的改变,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地质景观,如冰川湖泊和冰碛平原。
除了北半球的冰川扩张,南半球的冰川也在冰期时期出现并扩张。
尤其是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大,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极冰盖的形成不仅导致了海平面的下降,还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冰川活动带来了大量的冰碛物和沉积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巨大。
在冰川退缩的时期,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增加,气温上升。
此时,冻土和冰盖融化,导致大量的淤泥和矿物质进入水体,改变了水质和水体中的生态系统。
同时,大量的水源释放,对河流和湖泊的水文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
冰川消融也导致了大量的土壤侵蚀和植被变化,对地表地貌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通过研究第四纪冰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环境变化的机制。
对于今后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通过比较不同冰期时期和间冰期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还可以了解不同冰期的特点和原因,为揭示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提供更多的实证资料。
对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的仿真模拟
对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的仿真模拟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的仿真模拟地球的气候环境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其中,第四纪时期的大陆冰川形态变化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模拟软件,通过仿真模拟来进行研究。
一、第四纪冰期和现代气候环境在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上出现了五次大规模的冰期,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冰期。
第四冰期是最近的一次,其时间跨度在26万至1.2万年之间。
在第四冰期之前,地球上的气候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寒冷,而是相对温暖湿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全球的平均气温开始下降,大陆上开始形成冰川,陆地面积的变化,也对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第四纪时期的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研究中的数学模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科学家们研发了许多模型来进行模拟。
这些数学模型主要从大陆冰川表面流动和形态变化方面入手,通过对气候变化条件的输入,来预测不同时间段内冰川的变化状态。
三、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目前,许多科学家使用高性能计算机、数值模拟和“数据挖掘”等计算方法,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得出预测。
从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的研究角度看,研究人员通过仿真模拟,可以更好地了解冰川变化的机理,分析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四、结语通过对第四纪大陆冰川形态变化的仿真模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环境,也能够为各国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大陆冰川的形态变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足部篱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冰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
一、第四纪大冰期气候第四纪初期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所以晚新生代大冰期主要指第四纪冰期。
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38°N 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
此外,在中、低纬的一些高山区还发育了山麓冰川或小冰帽。
而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很多次进退。
根据对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
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
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C。
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比现代气温高。
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消退,北半球个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间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如下:二、世界的划分。
(1)阿尔卑斯山冰期划分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阿尔卑斯山。
1909年,A.Penck 和Bruckner研究阿尔卑斯山麓地貌和堆积物时,首先创立了4次冰期3次间冰期的论点。
其中冰期自老到新为: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
在4个冰期之间和3个间冰期,分别为群智—民德、民德—里斯、里斯——玉木。
当时划分冰期、间冰期的主要依据,就是分布在阿尔卑斯山麓的4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及4种不同特征的沉积物。
其中群智冰期是与覆盖在古老夷平面上的老砾石层相对应;而民德、里斯和玉木等冰期,分别与老砾石层之上或洼地的新砾石层、高阶地上红、黄色砂砾层与低阶地上灰色沙砾层相对应。
几十年来,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广为流传,为世界许多地区所采用,并作为典型冰期模式与世界各地对比。
(2)北欧冰期划分20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根据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边缘活动位置,将丹麦、荷兰、德国北部和波兰的终碛系列划出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自老到新为艾尔斯特(Elster)、萨勒(Saale)、瓦什(Warthe)、维塞尔(Weichsel)冰期,克罗默(Cromer)、霍尔斯坦(Holstein)和埃姆(Eem)间冰期。
(3)北美冰期划分北美的冰期系列主要是按照北欧冰期划分方法确定的,根据冰碛物和终碛的位置划分出:维斯康辛、伊利诺安、堪山和内布拉斯加4个冰期及桑加蒙、雅莫斯和阿弗顿3个间冰期。
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划分了本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系列。
后来,M.米兰科维奇建立的距今百万年以来太阳辐射变化曲线表明,至少可分出14~15个冰期轮回,即阿尔卑斯冰期系列中的每个冰期几乎都包含着2~3个冰期轮回。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深海岩芯氧同位素研究,传统的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受到冲击,因为它不能完整地记录下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相关的地层和地貌极易被曲解。
而深海岩芯同位素可以相当完整地记录至今最为精确的更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资料,几乎不受岩芯地理位置的影响,其连续性和在全球的广泛性都是惟一可以与其他气候地层学系统的可靠资料作对比和验证的。
据太平洋深海岩芯18O记录,大约90万年以来可以划分出23个18O阶段和10个完整的冰川周期(由B期到K期),期间被11个终至界线(由Ⅰ至Ⅺ)所分开。
在时间序列上可与阿尔卑斯冰期系统相对比(图2)。
三、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及证据我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最早是李四光教授。
他从研究庐山冰川地貌和冰川沉积堆积物入手,按不同的沉积物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从老到新划分为3个冰期、2个间冰期:即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及其中间的鄱阳—大姑、大姑—庐山2个间冰期。
其中鄱阳最老,堆积暗红色坚硬的老泥砾;大姑期为红色(赭色)泥砾;庐山最新,为松散棕黄色或黄褐色亚粘土混有巨大砾块堆积物。
李四光还根据所创立的庐山之冰期与阿尔卑斯早期3个冰期(群智、民德、里斯)进行对比。
后来又在云南西北点苍山区,发现在相当庐山冰碛物之上,还有一种更新鲜的堆积物。
因而又建立了最后一个冰期——大理期。
这样我国也有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完全可与阿尔卑斯地区4个冰期对比。
大理冰期=玉木冰期,约7~1万B.P;庐山冰期=里斯冰期,越37~24万B.P;大姑冰期=民德冰期,约80~68万B.P;鄱阳冰期=群智冰期,约120~90万B.P。
(1)发现的一些冰川遗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近年曾陆续予以总结。
近期又发现了很多冰川流行的证据,现举数例摘要叙述如下:1.基岩冰溜面北京西山地区,继隆恩寺山坡上发现的基岩冰溜面之后,又在潭拓寺赵家台山坡上发现一处基岩冰溜面,经开掘露出的光滑研磨面上,有定向的两组钉头鼠尾状冰川条痕刻划在黄白色石英岩的基岩面上。
2.漂砾和冰川条痕石在云南元谋冰蚀盆地中一块有趣的漂砾,这块1米直径的红色砂岩磨形成的凹面,其中的擦痕若非在恒稳的压力移动下逐渐刻划而成,其他成因是无法产生漂砾,上面有两个相邻的长碟形磨光凹面,凹面内各有8条及4条擦痕,这些钉头鼠尾状的条痕长4—12厘米,其延长方向和凹面长轴斜交。
这种由铲刮研磨形成的凹面。
浙江天目山南麓分布较多的冰川条痕石之一,该处山麓的冰碛物可与山上的冰蚀地形相互联系。
3.冰碛泥砾在中国东部常可分成三期,其中最老者为鄱阳冰期,它的冰碛物常为绛紫色,多被埋藏在山前平原下面,仅见有残存出露,但与其同时异相的冰水沉积物却分布很广。
其次为红色粘土泥砾,粘性较大,保存较好,分布也广,为最常见到的冰碛物。
较新的冰碛物为较疏松的黄褐色泥砾,砾石风化轻微。
上述三种泥砾堆积物均是杂乱无章,没有分选层理,其中常包含有条痕石、立砾及压坑、压裂等冰川作用现象。
4.纹泥湘西安江长迹冰期的纹泥,这种纹泥也见于北京周口店、大别山北坡霍山及滇东牛首山等地。
5.冰川地形冰川U谷地形在中国东部的某些山区仍有保存。
西部山区则更清楚。
6.表面构造辽宁赤峰西老府的表面构造,含大量冰川条痕石的冰碛层推动了下伏花岗片麻岩的表层,使之产生褶曲及冲断的表面构造现象。
7.动物群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动物群,其遗体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仅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所发现的化石地点即达二百余处。
尤其近年来在北京及其附近发现的德永象(猛犸象属)、披毛犀、赤鹿、原始牛、青羊等寒冷气候动物,从伴生的木材进行放射碳测定结果,认为均属于大理冰期产物。
8.冰期和间冰期的植物群落陕西蓝田张家坡的孢粉研究工作,论证了秦岭地区的群智—民德间冰期,据渭南北庄村化石层中的球果、针叶、青杆、种子以及孢粉组合,证明在此海拔490米的准平原上曾发育过云杉—冷杉森林,推算当时年平均气温应比现在低8℃,据C14测定其时代距今为23100±85年,相当于玉木冰期。
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化石层及北京人洞穴底部泥砾层的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证明周口店北京人化石层可以和赫尔斯坦(Holsteinian)间冰期对比,用裂变径迹法测得第十层(北京人化石层底部)的年龄为81±12万年,第四层为40±7万年或66±10万年,故推测洞穴底部的“底砾石层”可能属于民德冰期或更老的一次冰碛物。
北京城下面12米深处,在淤泥层中挖出的古榆树经C14测定其时代距今为29300±1350年,其孢粉组合以草本花粉为主,乔木其次。
乔木中松等针叶树花粉达82%以上,云杉属达17.9%,冷杉属达30.8%,阔叶树种花粉仅占18%以上。
云杉、冷杉这种暗针叶林现在北京西面小五台山海拔1600—2000米处生长,气候显然寒冷,可代表一个冰期,按C14所测年代约相当于玉木冰期。
(2)若干地区第四纪冰期的简介我国第四纪冰期问题,据近年来的资料,若干地区均可依据冰川堆积物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组合、地层层序、构造变动以及冰蚀地貌的特征,初步划分为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等相当的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附表)。
大理冰期冰流遗迹在我国东南部(除台湾省)尚缺乏资料,此外,我国地理工作者对西部山区的小冰期也进行了研究。
现选若干地区第四纪冰期进行简介。
1.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大姑、庐山三次冰期的堆积物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
鄱阳冰期的冰碛、纹泥和砾石层,一般已被掩埋,在九江、南昌、鄱阳湖、赣抚平原一带,经钻探证明它确实存在。
大姑冰期冰碛的显著特征是湿热化较深的虫状白条红色泥砾,分布于长江、湘江、汉水、赣江下游一带。
不仅如此,该期冰流在我国大部地区都留下了广泛的踪迹。
庐山冰期的褐黄松散泥砾,分布在庐山、黄山、铜官山等地。
在庐山北面的大别山和桐柏山东段,同样发现了与鄱阳、大姑、庐山三次冰期相当的冰流残迹。
鄱阳冰期含砂泥砾风化很深,胶结紧密,有纹泥数处,该期冰斗海拔700米。
大姑冰期冰碛为虫状红色泥砾,冰斗海拔500米,U型谷海拔200~250米。
庐山冰期是褐黄色泥砾,冰斗海拔900米。
综括鄂、豫、皖、湘、赣等省山区所经历的三次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看来在长江下游的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中也有显示。
据上海市的钻孔资料,孔深约300米的地层中,在40~ 70米、116~133米、254~257米三段均发现喜冷植物的孢粉,如冷杉、落叶松、云杉、铁杉等。
考察湘西第四纪冰川遗迹中,在相当于大姑冰期的红色泥砾中发现了扇羽阴地蕨、落叶松属等耐寒植物孢粉,与庐山冰期相当的堆积物里也含有喜湿冷的冷杉、铁杉等植物孢粉。
总之,无论从冰碛物的岩性特征和孢粉组合或冰斗、U谷分布的高度及其相互关系来看,长江中下游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期是可以肯定的。
2.华北地区李四光教授对于北京周口店猿人层上和猿人层下两套冰碛物的研究,以及综合了北京附近钻探揭露的三种不同泥砾之后,曾指出:“华北的冰期可能还不止两期”。
周口店附近的潭拓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较好,尤以相当于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的遗迹最为清晰。
周口店附近的潭拓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较好,尤以相当于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的遗迹最为清晰。
潭拓寺西南的管佗岭,残留有大姑冰期风化较深的红色巨砾和砾石堆积。
此期冰碛还广泛分布于山前岗丘顶部。
潭拓寺之西保存有庐山冰期U谷,在较高处所分布有冰斗、冰窖等。
庐山冰期冰碛物为棕黄色风化较弱的泥砾。
在潭拓寺南的鲁家滩洼地,经钻探查明,是一个填充泥砾至少深达50米以上的埋藏谷地。
3.东北地区东北大兴安岭及长白山一带的第四纪冰川一般分为3—4期。
最老的冰碛物分布很广,在大兴安岭东麓各山口均出露了这期灰白色泥砾,其中砾石有磨光面及凹面,在凹面中有细钉头鼠尾状擦痕,砾表为淡黄色腊状粘泥所包裹,滑腻透明,化学分析为伊利石,称为白土山组冰碛层,为山麓冰泛,广泛分布在松辽平原,储存了丰富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