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分析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时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对于了解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和促进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展示它在运动科学领域的价值。
一、认识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健康的重要性1.1 促进身体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通过运动,身体可以消耗多余的脂肪,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骨骼密度等。
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能够解析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更好地指导和规划运动锻炼方案,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1.2 预防和控制慢性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为防止和控制慢性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运动可以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并有益于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
对运动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运动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中的机制和方法。
1.3 提高运动水平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的指导和训练方法。
运动生理学可以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掌握运动的生理特点,为运动员、教练员等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水平。
二、认识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表现的重要性2.1 提高运动技能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通过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运动项目中,身体各系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
这些知识可以用于优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2.2 增强耐力和力量运动生理学可以揭示锻炼对耐力和力量的影响机制。
了解运动对心肺系统和肌肉系统的作用,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力量表现。
2.3 优化运动策略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比赛中采取最佳运动策略。
通过了解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指标,可以调整或优化运动策略,提高运动成绩。
三、认识运动生理学对于伤病预防的重要性3.1 降低运动损伤风险运动过程中,身体容易发生各种损伤,而运动生理学可以识别运动时潜在的风险,减轻受伤的可能性。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2024/1/27
位移速度训练
通过提高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的距离,提高跑动速度和冲刺能力 。
23
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理特点与原则
生理特点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的发展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组织和能量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
2024/1/27
24
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理特点与原则
力量训练后需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促进肌 肉合成和修复。同时,还需注意补充钙、铁等矿物质和维 生素D等营养素。
2024/1/27
02 03
耐力训练的营养补充
耐力训练后需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和水分,以恢复体内能 量和水分平衡。此外,还需注意补充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 B族等营养素。
团队运动的营养补充
20
力量素质训练的生理特点与原则
超负荷原则
通过增加负荷或改变肌肉 工作方式,使肌肉力量得 到提高。
2024/1/27
专门性原则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 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 力量训练。
系统性原则
力量训练应循序渐进,有 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1
速度素质训练的生理特点与原则
生理特点
2024/1/27
2024/1/27
糖的分解与利用
详细阐述糖在体内的分解 代谢过程,包括糖酵解、 糖异生等途径,以及糖在 运动中的利用情况。
乳酸的生成与消除
探讨运动过程中乳酸的生 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乳 酸的消除途径。
13
有氧氧化系统供能
2024/1/27
有氧氧化系统概述
介绍有氧氧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代谢途径及其在运动中的 供能作用。
2024/1/27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分支名)

引言概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条件下各种生理功能的变化。
它关注的是人体在运动中的呼吸、心脏、血液循环、肌肉、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过程,并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一、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运动时,肺部需要更多氧气供应给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2.肺活量的增加:长期运动会增加肺部功能,提高肺活量,使肺部更能有效地吸入和排出气体。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心脏收缩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会增加心脏的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效率,使心脏能更好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2.血管弹性的增加: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弹性和血流量。
三、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1.肌肉力量的增加: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数量和大小会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2.肌肉耐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中线粒体的数量,并提高线粒体的功能,使肌肉更具耐力和持久力。
四、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1.脂肪代谢的增强: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脂肪氧化能力,利用脂肪作为能量供应源,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减少体脂肪含量。
2.糖代谢的调节: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五、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运动可以增加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髓鞘化程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使身体反应更敏捷。
2.大脑功能的改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增长和连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总结: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和适应过程。
通过对运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对人体的益处,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则是从人体运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体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肌体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ATP是人体的直接能源对人体而言,生命活动要求细胞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和利用能量的化学反应互相耦联,将有机物的不能直接利用化学能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化学能。
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胆汁有肝细胞分泌,其成分复杂,包括胆盐、胆色素等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
ATP-CP供能系统主要参与6-8秒极大强度运动时的功能。
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评价是wingate实验。
受试者在特定运动阻力下30—90s内以最大能力持续运动。
兴奋性又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时间3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
时值越小,神经肌肉兴奋性越高;相反,时值越大,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越低。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特征: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3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4绝缘性肌管体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
横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为T管。
横穿与肌原纤维中肌节之间,其作用是讲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传入细胞内。
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储存库,在肌肉活动时实现钙离子的存储、释放和再积聚。
运动生理学心得范文5篇

运动生理学心得范文5篇运动生理学心得体会篇一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运动生理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我们运动训练的基础,更是我们了解自身身体变化和运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体的运动生理特征,提高了运动知识的层次和广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在运动中的训练。
第二段:体验在学习运动生理学中,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并观察了许多现象。
例如,我们学习了心血管系统的运动适应性,是如何通过有氧运动来促进心肺功能改善、使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得到提高的。
而我们在实验中也亲自参与了负荷运动的检测,观察了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了运动后的生理变化,比如恢复期。
这些有助于我们在训练中更好地安排休息和训练的比例,提高训练效率和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三段:知识在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人体的不同生理特征和适应性,在运动时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等。
比如,当身体处于高温状态时,调节天然气温,预防液体丧失至关重要。
而不同性别、年龄和体质的人在遭受同样的运动负荷时也可能有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和反应。
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身体状况的人需要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计划,以更好地发挥出运动的效果。
第四段:运用因为对运动生理学的了解,我能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加科学地配合自己,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计划。
例如,在进行有氧运动时,我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强度,使得持续时间和强度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当我参与高负荷运动时,我会结合自身状况及身体的反应,进行适当的运动量调整。
这些运用方法能够帮助我更高效地进行变化和进步。
第五段:结论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身体内部的特征和运动反应,同时也让我理解了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成长潜力。
在今后的学习及训练中,我将更深入地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更加高效地实现个人运动和健康目标。
运动生理学心得体会篇二不知不觉,已经上了将近一年的篮球课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从对篮球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开始对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
国内外两本主流《运动生理学》本科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国内外两本主流《运动生理学》本科教材的比较与分析《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它对于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运动生理学本科教材众多,其中包括国内外两本主流教材,分别是国内的《运动生理学》和国外的《Exercise Physiology》。
本文将对这两本教材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
《运动生理学》主要以我国自身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注重介绍了我国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向、方法和最新进展。
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生理的调控机制等。
它还涵盖了运动生理学在不同年龄、性别、运动强度等方面的应用,对于运动训练和健身指导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而《Exercise Physiology》则以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为主线,介绍了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它强调国际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有更深入的探讨。
它还介绍了运动生理学在不同种群、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如高原生理学、极地生理学等,对于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体例的角度来看。
《运动生理学》是用教材的形式编写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说明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它还配有相关的实验指导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而《Exercise Physiology》则是用教科书的形式编写的,内容较为丰富,深入浅出。
它采用了大量的图表、插图和实例,更直观地呈现了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它还配有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
《运动生理学》是由国内知名的运动生理学专家编写的,他们在运动生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造诣,能够保证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而《Exercise Physiology》是由国际上知名的运动生理学专家编写的,他们代表了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水平,能够提供国际视野下的运动生理学知识。
运动生理学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运动生理学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生理机制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背后的生理机制的学科。
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改善体能和外貌,它在整个身体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理机制。
一、肌肉系统运动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通过运动,肌肉细胞会得到更多的刺激,从而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厚度。
此外,运动还提高了肌肉的收缩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这些效应主要是通过运动引起的特定神经肌肉适应和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增加。
二、心血管系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在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便会加快收缩,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以满足运动所需。
随着运动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心脏将慢慢适应并变得更强壮。
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呼吸系统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积极的影响。
当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肺部会更强有力地吸入氧气,增加氧气的摄取量。
同时,运动还可以提高肺活量和肺功能,增强肺泡和呼吸肌肉的弹性。
这些调整使身体更加高效地将氧气输送到肌肉组织中,并迅速排除二氧化碳等废物。
四、骨骼系统运动对骨骼系统有重要影响。
适度的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细胞增殖和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骼更加坚固和稳定。
此外,运动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尤其是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
这是因为运动能够促进钙吸收、改善骨骼稳定性,并增强骨密度。
五、代谢系统运动对代谢系统有积极的影响。
运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堆积。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适度的运动还可以促进内脏脂肪的减少,并降低心脏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全面而积极的。
通过对肌肉、心血管、呼吸、骨骼和代谢等系统的调节,运动使身体更健康、更强壮,并提高了身体的整体功能。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背后的生理机制,为我们更好地进行锻炼和保持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是指通过对人体的运动系统进行系统训练,以达到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目的。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涉及到运动生理学、适应性训练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科学。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机能的发挥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协调作用完成。
因此,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肺功能的协调、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神经系统的适应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理学原理的应用通过对运动生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实现训练者的传统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伤害的预防。
比如,针对心肺功能,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耐受力,提高最大摄氧量;对于肌肉力量,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加肌肉纤维的横截面积,提高力量的输出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训练,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能力。
二、适应性训练1.适应性训练原理适应性训练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的其中一生理系统,使其适应刺激并逐渐提高相应的功能。
适应性训练的核心原理是“超负荷原理”,即在运动训练中给予机体适应所需的最佳刺激,达到适应性的目的。
2.适应性训练的具体方法适应性训练的具体方法包括:连续负荷、变负荷、旋转负荷和高效负荷。
连续负荷指每次训练负荷持续时间相同、强度逐渐增加;变负荷指每次训练负荷不同,强度相对较大的训练;旋转负荷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训练项之间进行循环训练;高效负荷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三、运动生物力学1.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运动时机械原理和力学特性的科学。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等都会承受一定的力量和压力。
了解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以指导运动训练的科学实施,保证运动效果和安全性。
2.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应用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以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体型的人员,设计出最合适的运动训练方案。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体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了解运动对人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提高运动表现和健康状况。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体育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肌肉系统等方面。
其中,心血管系统是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肌的供血能力,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强度和耐力。
二、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心理变化,包括情绪、动机、注意力等方面。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足和自信等,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个体的动机水平,促使其坚持锻炼并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另外,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改善大脑的认知和执行功能。
三、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对营养的需求和影响,提供科学的营养建议以支持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
适当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可以提供足够的能源和营养物质,以支持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
此外,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还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水平,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四、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涉及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训练效果评估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以取得优异的运动表现。
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根据训练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评估。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
了解体育运动生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并改善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科学的营养摄入,以及积极的运动心态,可以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收益。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个身体系统的多个层面,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
运动生理学旨在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适应机制和优化身体性能的方法。
以下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1.心血管适应:运动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肌增厚、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容积增加和血管弹性改善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升了心血管系统的效率和耐力。
2.肌肉适应:运动可以导致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断面积增加、肌肉纤维类型改变和筋腱增强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力量、耐力和肌肉协调。
3.呼吸适应: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影响,包括肺容积增加、呼吸肌肉力量增加和呼吸效率改善。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氧气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
4.代谢适应:运动影响代谢过程,包括能量产生、糖代谢、脂肪代谢等。
运动锻炼提高了身体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能量和调节代谢平衡。
5.神经适应:运动锻炼有益于神经系统,包括改善神经调节、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协调性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协调性。
6.热适应:运动锻炼可导致体温调节和汗腺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提高热耐受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不仅要求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运用实验室测试、野外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案、运动训练和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此外,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提供指导,并推动运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生理学分析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基本要素
➢ 一、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 ➢ 运动持续时间即一次训练期间内从事运动所花费时间的长短。 ➢ 持续时间对训练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有氧耐力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限度时间是心肺功能适
(三)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Ø2. “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原因
➢ 概念: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 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 的机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 产生原因: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加上运动速度下降,吸氧基 本上等于需氧。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
➢ 心率是最常用、最简便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 ➢ 心率的应用:运动强度指标
评价训练水平 ➢ 优秀运动员的心率变化特征评价:恢复水平
安静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 定量负荷时,动员快、反评应价小功、能恢状复态快 极量负荷时,动员快、最高心率与常人差不多,恢复快
第四节 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三)肺活量 ➢ 肺活量是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有效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呼吸系统发育良
➢ (二)运动训练的适宜生理负荷量
Ø确定适宜生理负荷量的生理意义及依据: ①生物机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超量恢复规律; ②运动条件反射的 “强度法则”; ③机体抗疲劳、消除疲劳和加速恢复的能力。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 1. “极点”及其产生原因 ➢ 概念:运动员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快乐—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快乐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根底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特意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留神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到达人体极限水平常,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养: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养。
18.运动性劳累: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肯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连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响,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缓慢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各系统功能的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的代谢效应等。
一、心血管系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益处。
首先,运动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的灌注,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静息心率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心脏的耐力、改善血流、增强血管弹性等方式实现。
二、呼吸系统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肺的通气量会明显增加,这有助于提高肺部功能,增强肺活量。
此外,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并使呼吸更加深入有效。
这对于运动员的长时间持续运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尤为重要。
三、肌肉系统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
通过训练,肌肉可以逐渐增大,肌纤维变得更加发达,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都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提高运动能力。
四、骨骼系统运动对骨骼系统的益处同样不可忽视。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运动时的骨骼负荷刺激可以激活骨细胞,增加骨骼的形成和修复,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成人的骨骼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五、运动的代谢效应运动会显著影响人体的代谢过程。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
这时,机体的脂肪储备被动员起来,脂肪开始分解为能量消耗。
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帮助减少脂肪的堆积,促进体重的控制。
运动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总结: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是探究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及整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系统的益处,以及运动的代谢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绪论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管系统P20(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关于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旨在揭示人体运动的生理过程与机理,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运动是人体发挥活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涉及各种系统和活动,包括肌肉活动、内脏机能活动、神经元活动和甚至心理活动。
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生理活动,改善身体素质,减轻疾病的发病率,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改善心理状态,以及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机体代谢的修正及相关性研究,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骤性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等。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代谢的修正。
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内的糖分解、消耗和转化主要由代谢转化过程来完成。
代谢转化过程是指机体有机物更新或改变过程。
比如,肌肉运动时,机体耗能主要来自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消耗氧的过程,它以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代谢反应的原料,在有氧条件下,能转化成热能及各种化学物质,从而产生能量。
二是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
运动阶段指的是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组织系统所经历的各个生理过程。
运动阶段可以分为肌肉运动阶段、神经系统运动阶段、心血管系统运动阶段、内分泌运动阶段、神经内分泌运动阶段等。
生物电生理学研究是指用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滤波等数学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微电特性及其与运动过程的关联性。
三是机体机能的改善。
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机能,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促进身体形态发育、锻炼肌肉力量、减轻疾病的发生率等目的。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升心血管功能,使肌肉增加力量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等。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会分泌多种激素,如类固醇、胰岛素、促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从而达到促进机体机能改善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主要包括机体代谢的修正、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运动能力,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运动生理学(研究生)

运动性肺通气功能改善
01
02
03
肺活量的增加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提 高肺活量,即最大吸气后 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呼吸肌力量的增强
运动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 的力量和耐力,从而提高 肺的通气效率。
肺泡通气量的改善
运动有助于改善肺泡通气 量,即每分钟肺泡中的气 体交换量,提高气体交换 效率。
运动训练对呼吸肌的影响
运动性低睾酮症
长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可能导致男运动员出现低睾酮症,表 现为性功能减退、肌肉力量下降等,需通过调整训练负荷 和补充睾酮等方法进行治疗。
运动性肾上腺疲劳
长期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运动员出现肾上腺疲劳的现象,表 现为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需通过休息、调整训练和 补充营养等方法进行恢复。
THANKS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可塑性
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可塑性,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高大 脑功能。
神经递质
运动可以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的释放,从而改 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
炎症反应
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疾病(如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具有预防作用。
运动训练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间歇性训练
通过模拟比赛中的高强度间歇运动方式,提高运 动员在多种供能系统间的转换能力和整体能量代 谢水平。
03
运动与循环系统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适量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
01
适量运动可以降低静息心率和血压,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心
输出量,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运动训练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02
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肌细胞发生适应性变化,增强心肌收缩力,
运动生理学要点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分析
身体素质:运动生理学把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P165
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P166 按其在运动中表现形式分为:①反应速度②动作速度③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P170最大摄氧量: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的氧气量。
P171
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
无氧耐力:机体依靠糖酵解供能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赛前状态:在训练和比赛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将产生一系列机能反应。
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逐步提高。
P178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
P179重新振奋:极点出现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
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机体工作能力均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动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个特定的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对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
运动效果:经常从事运动训练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
P189
详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和训练原则。
生理基础:⑴肌肉的形态和结构: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纤维类型
肌肉的结缔组织
⑵神经调节机能:神经冲动的频率与运动单位的募集
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⑶年龄和性别
⑷体重
训练原则:超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有序性原则
决定短跑速度的生理基础。
短跑速度只要取决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
步长主要受到肌力的大小、腿长和下肢关节的灵活性等因素的影响。
步频只要受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协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有氧耐力的定义和生理学基础及其评价的生理学指标。
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P170
生理学基础:(高强度低血乳酸值重复训练法)
1、氧运输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三大组成部分协同配合
2、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受肌纤维类型影响,快肌纤维利用氧能力差;慢肌纤维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氧化酶活性高,对氧利用能力强。
中小强度运动时,募集的慢肌纤维多。
3、耐高温能力:38℃最适宜。
当体温过高时,肌细胞有氧氧化酶活性下降,有氧代谢低;机体散热,皮肤血流量增加,肌肉内血流量减少;大量出汗,体内水分减少,破坏内环境平衡。
评价的生理学指标: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的氧气量。
P171
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
无氧耐力的定义和生理学基础 P172
无氧耐力:机体依靠糖酵解供能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生理学基础:(大强度高血乳酸值间歇训练法)
1、肌纤维类型及其糖酵解能力:快肌的糖酵解能力比慢肌好。
2、缓冲乳酸的能力:机体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缓冲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保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3、肌细胞和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脑细胞对酸性物质很敏感。
准备活动的定义及其作用。
P176
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
(准备活动可改善人体机能状态,能调整赛前状态,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还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
)
作用: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2、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
3、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4、调节赛前状态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和产生的机理P180及其判断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个特定的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对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
产生机理:1、衰竭学说 2、堵塞学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保护性抑制学说 5、突变学说 6、自由基学说
判断的方法P194:⑴自我感觉
⑵观察法
⑶机能指标测定法(①心率②尿蛋白③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④最大摄氧量⑤PWC170间接测定⑥免疫机能指标⑦心电图⑨血清睾酮⑩血清皮质醇⑾血清肌酸激酶CK⑿血尿素氮⒀动脉血压⒁连续五次肺活量)
运动强度的生理学评定。
P185
(反应运动强度常用的指标有心率、血乳酸值、血清肌酸激酶含量、METs<敏拖值>等)
1、心率
2、运动后血乳酸含量
3、肌酸激酶
4、乳酸脱氢酶
生理学指标评定训练效果时应注意的问题。
P189
(1)选择符合运动专项生理学特点的指标
(2)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现象和自然下降的现象
(3)生理学指标反映训练效果的局限性
1、运动项目的局限性
2、指标本身的局限性
3、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局限性
4、实际应用的局限性
(4)注意可比性
(5)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与评定
定量负荷运动和最大负荷运动时训练效果生理学评定的原则。
(P191-192)
定量负荷运动时,训练水平高者,其机能变化应符合动员快、反应小和恢复快的特点。
在最大负荷运动过程中,训练水平高者,机能变化的特点是动员快、幅度大和恢复快。